关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绩效评价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83803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绩效评价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绩效评价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绩效评价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绩效评价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绩效评价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关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绩效评价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关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绩效评价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绩效评价1.docx

《关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绩效评价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绩效评价1.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绩效评价1.docx

关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绩效评价1

关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绩效评价

  [论文关键词]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绩效评价

  [论文摘要]本文立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绩效应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绩效评价的框架和评价指标。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文献回顾及研究进展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英国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首次提出了利益相关者概念。1965年,美国学者安索夫(Ansoff)最早将该词引入管理学界和经济学界,认为“要指定一个理想的企业目标,必须综合平衡考虑企业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索取权,他们可能包括管理人员、股东、工人、供应商及分销商”。进入80年代以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影响开始扩大,并促进了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转变。弗里曼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的目标过程影响的人”。这个概念直观地描述了利益相关者与组织(企业)之间的关系,基于这一概念表述,除了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和顾客等主体以外,就连公众、地区、环境媒体等个人或团体也会对企业活动造成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也属于利益相关者的范围。可见,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许多利益相关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地处理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公司治理的主旨应是在保护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进入90年代以后,利益相关者理论受到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的高度重视,被认为是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企业”的工具,其理论体系也逐步完善起来。

  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领域中,企业绩效评价是整个理论的核心。实际上,企业绩效由谁来评价、评价企业的什么绩效、采种何种方法来评价、评价结果如何应用等问题就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内容。由于对企业绩效内涵的不同界定,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衍生出以下3种评价企业绩效的方法。第一种方法认为,企业绩效指的就是企业社会绩效。该方法集中体现在美国学者索尼菲尔德提出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评价模式和加拿大学者克拉克森提出的RDAP模式。第二种方法认为,企业绩效不仅包括企业的财务绩效,还包括许多非财务绩效。该方法集中体现在哈佛大学教授RobertKaplan和诺顿研究院的执行长官DavidNorton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平衡计分测评法”中。第三种方法认为,企业的绩效应分解为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两个组成部分,只有将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评价企业绩效。

  现阶段,我国学者对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偏重于企业的经营绩效,对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有,陈维政(2002)在总结借鉴国外有代表性的两种企业社会绩效评价模式的基础上试探性地探讨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绩效评价模式;古丽娜(2004)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企业和社会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探讨了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方法。

  二、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涵义及意义

  如何确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先后流行和目前仍有重要影响的观点有:

(1)产值最大化观点;

(2)利润最大化观点;(3)每股利润最大化观点;(4)股东财富最大化观点等。这些观点或只强调某一经济指标的最大化,或只关心股东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关系人的利益,带有先天性的不足和偏颇,不宜作为企业理财活动的最优目标。如果说上述财务目标是历史特定经济环境下的产物,那么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和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目标将会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健康发展。

所谓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合理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

  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克服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缺陷,吸收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优点,是人们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更深层次认识的进一步扩展,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想选择。

  1.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与各相关者利益一致。它充分考虑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使企业在实现整体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上达到各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它克服了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保证了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战略性和稳定性;有利于企业创造和谐的理财环境,实现社会总体资源的合理、最优配置。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体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企业组织的本质是市场交易成本的内部化,尽管在企业组织内部采用层级结构的权威来控制、指挥、协调企业的运作,但企业组织本质上仍然不可能违背市场交易的内在逻辑。因此,依靠组织的权威不能解决利益的均衡,那么必然要求有一种机制来满足和实现利益均衡。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就是在企业价值最大化时达到了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均衡。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优化了收益分配管理。收益分配是影响和制约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通过收益分配,企业能够正确处理其与契约各方的经济关系,提高员工的工资水平、让管理者分享公司利润、及时向政府部门缴纳税金、向股东多分配股利等,都可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经营的发展。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能够更好地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企业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企业的社会责任具有广泛性的显着特征。企业对消费者负有向其提供真实可靠的商品信息,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的义务;对政府负有依法及时纳税的义务;对员工负有开发、福利、安全、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义务;对社会负有合理开发和使用资源、保护环境等方面的义务。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更好地解决了企业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谋求企业利润与社会责任同步发展。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拓宽了企业绩效评价的内涵。国内企业绩效偏重于企业绩效中的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也往往局限在财务指标上,即使有的企业使用“平衡计分卡”来帮助企业改进和强化管理能力,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平衡计分卡是建立在只有经营者才关心企业绩效评价结果的假设基础之上的。而事实上,随着企业分析的主体发生变化,绩效评价的信息使用者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绩效评价,强调从企业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其他责任等4个方面对社会绩效进行评价。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绩效评价框架

  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许多的利益相关者,而且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因此,在评价企业绩效时,决策者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并做出相应的取舍和平衡。如前文所述,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主要有3种方法。其中前两种方法已得到了国外学者的广泛讨论,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对其基本内容和操作过程进行了介绍,但对第三种方法的讨论还很不充分。组织行为学家Motowidlo和Borman(1993)提出的绩效模型中,将企业绩效划分为任务绩效(TaskPerformance)和周边绩效(ContextualPerformance)两个部分。所谓任务绩效是指与具体职务的工作内容、个体的能力、知识、完成任务的熟练程度密切相关的绩效。周边绩效是指与组织特征密切相关,由组织中利益相关者自身随机行为所产生的绩效。虽然这些行为对于组织核心技术的运行和维护没有太多直接的关系,但是从战略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对企业有着更广泛、长期的影响。以第三种方法为基础的绩效评价,虽然需要考虑的变量很多,但它的显着优点就是思路清晰,可以按照结构化的程序来处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从而对企业的绩效做出整体评价。具体步骤如下:

  1.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界定和分类。从利益相关者作为概念正式被提出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有30余种。在众多概念中,有的特别宽泛,有的特别狭窄。

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企业需要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对本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界定。在界定了利益相关者之后,需要采用适当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如将利益相关者分为潜在的和现实的、人力资本的和非人力资本的等等。明确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利益要求,并进行排序。不同的相关者在企业中所处的角色、责任、地位不同,在企业内部他们的利益和要求也不同。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要求不仅会有差异,而且还可能是相互冲突和矛盾的。因此企业在明确了相关者之间的利益要求的基础上,还应收集大量的数据并运用统计的方法,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排出先后顺序,只有这样才能有条不紊地实现不同的利益要求。确定利益要求的不同实现方式,在利益相关者评分的基础上,评判企业的绩效情况。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多种方式来实现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有些方式可能令所有相关者都满意,有些方式只能让部分相关者满意而另一部分相关者不满意。因此必须结合考虑不同相关者对企业的“重要程度”。企业可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德尔菲法来实现这一任务。在此基础上企业应进一步地设计一份结构化的问卷来衡量企业的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并取得各利益相关者的评分,最后运用相关软件求得绩效得分。根据绩效得分,寻找影响企业绩效实现的原因。企业的绩效得分既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有关,又与这些利益要求的实现方式有关。企业可以依据前述步骤得到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寻找影响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的原因,进而为企业改进绩效提供重要参考。这一步骤在整个框架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认真履行该步骤,才能找到办法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进企业绩效,否则这一系列过程将流于形式,变成纯粹的“为评估而评估”。

  

  四、基于利益相关者要求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绩效评价指标

  1.股东利益最大化。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拥有众多的合法利益,但同时他们也是企业经营风险的最终承担者,为企业的巨大付出理应得到相应的回报。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一直是现代理财学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目标。但是单一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具有先天性的缺陷。如,股票价格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经营者的“道德风险”问题无法回避;片面强调股东利益,可能会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等等。加之现代企业环境的变迁,企业总体价值最大化目标的提出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作为一个企业的最大利益相关者,股东的利益却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核心内容,由于企业所有者对企业拥有最终的产权,并承担最终风险,理论上企业所有者应关心企业的全面财务状况。但是在股份制下,股票可以自由转让,因此股东更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状况。故股东角度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包括投资报酬率、销售利润率、市盈率、净资产报酬率及净收益、每股收益、经济增加值等指标。经营者利益最大化。企业的高层经营者由于其特有的职业技能和丰富经验服务于所有者,成为企业所有者的“代理人”。他们要为企业付出相当多的时间、精力和心血,又要冒相当大的风险,承担巨大责任。他们既要重视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以保持一定的偿债能力,又要着眼于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以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可以说,他们是绩效评价最大的信息使用者。同时,由于企业绩效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经营者的评价,因此,经营者作为信息的使用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不是只关心评价企业的某一种能力,而是对绩效评价提供的信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故经营者角度的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经营者的工资和福利、对经营者的股权激励等。另外,经营者一般对风险都持回避态度,当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不一致时,经理层又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其他人的利益来维护自身利益,形成“内部人控制”。因此,经营者利益最大化评价指标还包括经营者的努力程度、经营者的学历及领导能力、经营者的知名度、社会地位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指标。  3.债权人利益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扩大再生产,适应竞争规律,单凭自身的内部积累往往很难满足内外投资的需求,因而,从企业外部筹资成为一种客观的必然选择。债权人作为企业资金的主要提供者,其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然而,在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下,债权人利益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

  首先,债权人与股东作为企业的共同出资人,不仅没有股东所享有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而且事实上与股东共同承担着企业的全部风险。股东不仅获取了“财务杠杆”收益,而且还通过财务杠杆将经营风险巧妙地转移给了债权人。其次,根据MM资本结构无关论,企业收益部分取决于投资的规模及收益,而后者又受制于筹资的数量及代价,这就自然地将企业收益与债权人联系在一起。然而,在企业的收益分配中,税后利润除了弥补亏损、提取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外,就是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债权人似乎与收益分配无关。

  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下,让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可以增强对经营者的监督,另一方面也使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护,激励其为公司的长远发展而努力。债权人可以通过对企业绩效评价信息的分析来制定信用政策。债权人角度的评价指标包括:

资产负债率、信息(或项目)利润率、资本成本、还贷及时性等。员工利益最大化。员工作为人力资源的所有者,其地位与作用在企业中已越来越重要。企业的经营很大程度上依赖员工的智慧、经验和努力,拥有了一定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员工将成为企业竞争制胜的法宝;企业人力资本经过与企业长时期的结合,已经成为企业环境的一部分,具有专用性。这种专用性将员工个人与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保证员工的利益已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而是国家、企业、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员工角度的评价指标包括受尊重程度、自我实现满意度以及员工受训率等。政府利益最大化。政府在经济中的主要职能是运用经济、法律等方式宏观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维护正常、公正的交易程序。此外,将政府看成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还在于:

第一,政府的经济目标是发展经济与增加就业,而这与企业的经营状况、景气与否密切相关,企业的活力和持续发展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就业指标和政局的稳定;第二,企业是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企业经营不善或是偷税漏税,都会减少政府的收入,从而影响到政府的支出及其行政职能的发挥;第三,政府庞大的购买清单和公共开支计划也需要企业来满足或实现,如何保证质量并按期交货是政府所关心的。

  政府利益最大化就是要求企业关心政府政策的变化并严格执行,努力争取参与政府制定政策的有关活动,并且保障政府公共收益的实现。政府的公共收益主要是指政府的税收收入,只有企业绩效提高才能满足政府公共收益的要求。政府角度的评价指标包括税率与纳税额、纳税及时性等。此外,国有企业还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需要增加安置弱势群体数量、社会公益项目投入等指标。

  此外,顾客和供应商也是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顾客角度的评价指标包括产品的质量、价格、服务、品质等方面的满足度以及市场份额和保持现有顾客的能力。供应商角度的评价指标包括订货的数量和频率、贷款支付的及时性等。

  综上所述,企业只有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使各利益相关者方便地找到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评价指标,从而迅速有效地做出各种决策。

  主要参考文献

  [1]陆庆平.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J].会计研究,2006,(3):

56-60.

  贾生华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J].科研管理,2003,(7):

95-96.

  江若尘.企业思维模式的新趋势:

企业利益相关者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6):

35-39.

  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J].会计研究,2003,(10):

10-11.

  陈维政等.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的利益相关者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2,(7):

57-58.

  古丽娜等.公司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和公司绩效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68-6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