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86954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两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诗两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诗两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诗两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诗两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诗两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诗两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诗两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诗两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诗两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诗两首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诗两首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诗两首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诗两首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诗两首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诗两首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诗两首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诗两首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诗两首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诗两首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两首教案.docx

《诗两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两首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两首教案.docx

诗两首教案

诗两首教案

【篇一:

《诗两首》教案】

精彩开篇词

漫步田间地头,徜徉溪流河湖,也许就是那么一个偶然的瞬间,你突然发现我们身边的世界原来是如此的美丽。

那绿浪起伏的田园,那涛声阵阵的丛林,还有孩童们纯洁天真的欢声笑语,无不轻轻的拨动着我们内心深处那也许埋藏了很久的亲近土地、感受故乡的情怀。

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华夏祖国母亲,魂之所系。

让我们用真情所铸的《诗两首》,唱响心中对祖国母亲的深情赞歌。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两首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爱这土地

一、新课导入

土地总是一堆古典的信念,一缕浪漫的感情,一串象征的诺言,一股写实的意志。

这万物生灵的根基上,曾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曾烙下了多深荡气回肠的眷恋情怀。

有谁不热爱生我养我的肥沃土地?

有谁不依恋教我护我的祖国母亲?

让我们和诗人艾青一起深情吟唱《我爱这土地》,一同感受诗人心中汹涌奔流的爱国激情。

(板书课题)

二、预习交流

1.作者链接: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背景链接: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3.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然后/我死了,...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

....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齐诵诗歌,说说这首诗歌紧扣“土地”,作了哪些形象性的描述?

【交流点拨】1.点出土地情结。

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

“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结。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3.升华土地情结。

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

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

“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文本探究

朗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鸟儿歌唱了哪些事物?

它们各象征什么?

【交流点拨】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

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

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

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诗人虚拟“我是一只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4.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

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主旨句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这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三)语言赏析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加一“也”字?

“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

为什么?

【交流点拨】“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2.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

【交流点拨】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四、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

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得更好。

示例: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

这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舟飞船?

?

【交流点拨】甲生: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当用嘹亮的喉咙歌唱:

这牵动世界目光的北京奥运,这引领世界潮流的上海世博?

?

乙生: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会用响亮的喉咙歌唱:

现代化大都市流光溢彩,社会主义新农村日异月新?

?

丙生: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肯定会用悦耳的喉咙深情歌唱:

新“社保”,百姓受益;新“农合”,惠及民生?

?

2.拓展阅读:

比较这首诗与《我爱这土地》在内容和感情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交流点拨】内容上:

相同点都是写中国的土地

不同点:

《我爱这土地》主要是写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现状;而《中国的土地》主要是写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代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感情上:

相同点都是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

《我爱这土地》中除了表达爱国之情外,还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对革命者的赞扬等情感;而《中国的土地》中更侧重于对祖国和人民的赞美。

五、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第一节鸟儿生——眷恋土地

第二节“我”对土地——深沉的爱恋

第二课时

乡愁

一、新课导入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情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思乡情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愫,“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情感,让漫漫人生多了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

诗人们把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使我们品味到思乡的凄婉哀伤,感受到思亲的绵延久长。

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去体味一个海外游子对祖国的赤子衷肠。

二、预习交流

1.作者链接: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湖南衡阳人。

1928年出生于南京,现居台湾。

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2.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

3.根据你的积累,完成下面的思乡思亲名句。

(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2)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

(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刘皂《旅次朔方》)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朗诵全诗,探究问题:

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交流点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诗人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

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二)文本探究

1.诗人借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形象来表达乡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运用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形象分别寄托了作者什么时间,什么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邮票——少年——母子深情;船票——青年——夫妻恩爱;坟墓——中年——生死别离;海峡——老年——思乡之愁。

3.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交流点拨】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三)语言品析

1.“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再加上“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是不是说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交流点拨】“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这是正语反说。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

【篇二:

《诗两首》教案】

30课诗四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充分预习课文,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2.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3.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父经商、家豪富。

他从幼受到充分的文化教育。

喜游名山大川,二十六岁出蜀,游踪遍四方。

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性高傲,不为权贵所容,在京

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

字去非,自号简斋。

洛阳(今属河南)人。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

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著有《简斋集》。

【自主学习】

1.注音或写字:

(3)道狭草木长()(4)属()国过居延

(5)帘旌()不动夕阳迟(6)徙()倚()湖山欲暮时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带月荷()锄归

(2)但()使愿无违

(3)大漠孤烟()直(4)长河()落日圆

(5)江入大荒()流(6)仍怜()故乡水

(7)徙倚湖山欲暮时()(8)三年多难更凭危()

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2)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描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

是,

(4)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5)《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

是,。

(6)《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

是,。

4.下列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c.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d.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5.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长河落日圆(长江)带月荷锄归(扛着)晨兴理荒秽(野草)

b.仍怜故乡水(爱)江入大荒流(广阔无际的原野)

云生结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c.山随平野尽(完)(夕阳来晚了)

从今若许闲乘月(趁着月明之夜来闲游)

d.衣冠简朴古风存(保留)丰年留客足鸡豚(小猪)

征蓬出汉塞(飘飞的蓬草)

6.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衣沾不足惜丰年留客足鸡豚b.大漠孤烟直烟消波静....

c.属国过居延国破山河在d.归雁入胡天带月荷锄归....

【合作探究】

7.讨论各首诗的思想感情。

8.找出各首诗中最精彩的句子,并好好体味其好处。

【精读精练】

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9.对上面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僵卧孤村却不“自哀”,是因为诗人“尚思为国戍轮台”。

c.诗人特别想要去戍“轮台”,说明他对“轮台”这一地方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d.诗人以梦境来表现自己的报国之心,于激越豪迈中透露出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10.诗歌首句中的“僵”字说明诗人什么样的晚年生活境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全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他的《示儿》诗也表达了这样的情感,你能默写出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其一)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2.全诗以的感受。

13.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两句诗的理解。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4.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么样?

请说其中的理由。

【能力提升】

15.仿写句子。

翻开古代诗词,你可以一一品味诗人们深切的思想感情,继而有所思,有所悟。

读王维、孟浩然,你懂得了什么是钟情山

水;?

?

读着,品着,你已经和诗人们融为一体了,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16.请将下列所举词语相对应的历史人物写在下面。

韦编三绝刺股苦读映雪攻读囊萤照读

17.根据下列成语、诗句、对联,填写出相关的人物。

(1)择善而从()

(2)觥筹交错()

(3)花飞莫遣随流水,必有渔郎来问津。

()

(4)王侯无种英雄志,燕雀喧喧安得知()

(5)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6)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18.诗词填写。

(1)大鹏一日同风起,。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3),只是当时已惘然。

(4)念去去、千里烟波,

教学反思:

【篇三: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

诗两首

从容说课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

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

诗人借助鸟的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

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等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

《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众多以乡愁为主题诗篇中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恋歌。

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种物象,并以时间的发展贯穿组合,概括了诗人深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拟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

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达到提高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的目的。

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中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步骤]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

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

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板书文题、作者)

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

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

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示例: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

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

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精彩研读。

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

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

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

阅读艾青的《太阳》一诗,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