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站首部枢纽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89936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1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电站首部枢纽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水电站首部枢纽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水电站首部枢纽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水电站首部枢纽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水电站首部枢纽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水电站首部枢纽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水电站首部枢纽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水电站首部枢纽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水电站首部枢纽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水电站首部枢纽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水电站首部枢纽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水电站首部枢纽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水电站首部枢纽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水电站首部枢纽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水电站首部枢纽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水电站首部枢纽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水电站首部枢纽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水电站首部枢纽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水电站首部枢纽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水电站首部枢纽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电站首部枢纽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docx

《水电站首部枢纽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电站首部枢纽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电站首部枢纽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docx

水电站首部枢纽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

水洛河新藏水电站首部枢纽工程施工

 

技术管理体系

 

新藏项目经理部

二〇一四年九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技术管理体系15

第三章工程技术部及管理人员职责15

第四章设计文件的审核18

第五章施工设计管理19

第六章技术交底制度19

第七章工程日志填写制度20

第八章施工(技术)总结编写管理21

第九章竣工文件编制管理2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工程技术管理,使工程技术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根据公司及分局相关技术管理要求,并结合本工程的特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工程技术管理指导思想:

以项目工程质量计划及业主有关规定程序要求为依据,以工程施工为主体,以企业效益和信誉为中心,发挥科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抓好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工作。

项目工程概况及特点:

1.工程建设概况

序号

项目

内容

1

工程名称

水洛河新藏水电站首部枢纽工程施工

2

工程地址

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水洛乡

3

建设单位

四川凉山水洛河电力开发有限公司

4

设计单位

四川省清源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5

监理单位

四川电力工程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6

施工单位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7

合同工期

1207个日历天

2.工程内容

本标段为新藏电站的首部枢纽标,主要的主要工作内容有:

首部枢纽工程、首部导流工程、1#支洞及其控制的主洞(0+000~1+914m)工程、1#渣场治理、施工临时交通工程以及本标相应的其他临时设施工程等。

1)首部枢纽概况

首部枢纽从左至右依次布置有:

进水口、左岸挡水坝段、1孔冲沙闸、3孔泄洪闸、右岸挡水坝段。

闸(坝)顶全长105m,闸顶高程2172.0m,最大闸(坝)高15.5m。

冲沙闸、泄洪闸均为开敞式平底闸,冲沙闸孔口尺寸4.0m×10.5m(宽×高),泄洪闸孔口尺寸为9.0m×10.5m(宽×高)。

闸基防渗采用灌浆帷幕,左、右岸灌浆平洞长度均为30m。

电站进水口位于河床左岸紧邻冲沙闸上游布置。

进水口由拦污栅闸段、渐缩段及进水闸三部分组成。

拦污栅闸段6孔,尺寸8.0×7.0×8.0m(宽×高×长),进水闸段尺寸7m×13.4m×21.0m(长×宽×高),底板高程2154.0m,孔口尺寸8.4×6.0m(宽×高),闸后与引水隧洞连接。

2)引水隧洞概况

引水隧洞全长19456.28m。

进口底板高程2154.00m,至调压室处隧洞底板高程2110.00m,纵坡i=2.267‰,本工程引水隧洞主洞的开挖断面为6.68~8.2m×8.2~9.487m(底宽×高)的马蹄形和城门洞型,隧洞Ⅱ、Ⅲ类围岩洞段采用锚喷衬砌,Ⅳ、Ⅴ类围岩洞段采用现浇混凝土衬砌。

根据引水隧洞的布置情况,结合隧洞沿线的地形、地质条件,引水隧洞施工布置1条施工支洞,1#施工支洞特性表见表1-1。

表1-1引水隧洞施工支洞特性表

支洞编号

支洞长度(m)

进口高程(m)

与主洞交角

(º)

交主洞高程

(m)

交主洞桩号

(m)

纵坡

断面尺寸

(宽×高m)

1#

820

2170

67

2153.05

0+592.56

-0.021

6.3×6.0

3)渣场

1#渣场位于首部下游约900m的左岸漫摊,为临河型渣场。

渣场的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相依的洪水流量为1050m3/s。

主要堆放首部枢纽及1#支洞的弃渣。

堆渣总量约46.5万方(松方)。

4)临时路桥

施工交通桥为贝雷桥,荷载等级为公路2级,桥面净宽3.7m。

公路标准均为四级,单车道,路基宽6.5m,路面宽度5.5m,泥结石路面。

与本标相关的主要路桥见表1-2。

表1-2主要路桥特性表

分类

名称

桥面/路面宽度(m)

位置

跨度

里程(m)

备注

桥梁

1#临时桥

3.7

首部枢纽下游

36

贝雷桥

公路

梯级公路(厂坝沿河公路)

6

沿水洛河

永久公路,已完工

上坝公路

首部下游

永久公路

1#临时公路

5.5

首部枢纽左岸~1#支洞~1#渣场

1000

临时公路

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3.1坝址基本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

坝址位于白水河口下游约200m,该河段河道呈“弓”形,微凸向左岸。

河流以S35ºE流入,经坝址区后转为S33ºW。

河流比降约4‰,谷底宽度约66m,水面高程2160m左右,枯水期水面宽度30~35m,正常蓄水位2169m时,谷宽约80~100m。

坝址处两岸谷坡总体为不对称的“V”型谷。

两岸山体雄厚,临河坡高大于500m,左岸岸坡地形较完整,沟谷不发育,白水河发育于右岸上游侧。

左岸大部分地段岸坡基岩出露,坡度45~50º;上游侧2170~2240m段以崩坡积为主,坡度30~40º。

坝址右岸下游段高程2160~2190m基岩出露,自然坡度大于50º;上游段2168~2172m为一平台,平台顺河长约130m,宽30~50m,高出河水面5~10m,自然坡度10~20º。

右岸2190~2240m发育Ⅱ级阶地,顺河长约270m,宽30~70m,高出河床30~50m,自然坡度30~40º。

(2)地层岩性

坝址段出露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领麦沟组(T1l)灰绿色蚀变安山岩夹凝灰质板岩、少量薄层灰岩。

据试验资料表明,岩石饱和抗压强度为49~77MPa,平均为60MPa,软化系数0.68~0.83,属坚硬岩,岩石抗风化能力较强。

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主要分布在河床及两岸谷坡。

据钻孔和采金坑揭示(见表4-4),河床覆盖层厚4.0~9.7m,最大厚度约12m。

根据坝址区各类覆盖层的成因、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由老至新可将其划分为3层。

表1-3坝址钻孔揭示地层一览表

钻孔编号

③层块碎石土

②层漂卵砾石

蚀变安山岩

强风化

弱风化

微~新鲜

ZK101

/

0~6.12

/

/

6.12~50.3

ZK103

0~4.2

/

/

/

4.20~50.4

ZK111

/

0~8.7

/

/

8.7~50.0

ZK121

/

0~8.0

/

/

8.0~50.2

ZK113

0~6.85

/

6.85~22.6

22.6~50.38

ZK112

/

0~4.0

/

/

4.0~40.4

ZK105

/

0~8.0

/

/

8.0~40.15

ZK104

/

0~5.9

/

/

5.9~40.15

ZK122

/

0~8.7

/

/

8.7~36.8

ZK132

/

0~9.2

/

/

9.2~40.35

ZK141

/

0~9.7

/

/

9.7~40.25

①层漂卵砾石(alQ3-Ⅱ):

冲积堆积,以Ⅱ级阶地形式堆积于坝址右岸岸坡。

厚度8~15m,其中漂石含量30~35%,成分为蚀变安山岩,微~弱风化,粒径20~30cm,个别大于50cm,以圆状为主;卵石20~25%,成份为蚀变安山岩,粒径6~10cm,圆状~次圆状;砾石含量约30~40%,成份以蚀变安山岩和凝灰质板岩,粒径以2~5cm粗砾为主,次圆~圆状为主,少量次棱角状;其余为中粗砂,呈强风化。

该层结构密实,前缘顺河呈陡坎分布。

②层漂卵砾石(alQ4),冲积堆积,主要分布于河床,下伏为基岩。

2009年坝址区河床覆盖层大多已被采金者翻挖直至河床基岩,留下深约十余米金坑。

现在河床覆盖层主要为近两年洪水将上游覆盖层和采金弃渣冲入金坑堆积形成。

根据钻孔揭示,厚一般4~10m,推测最大厚度约12m。

其中漂石含量约15%,成份为蚀变安山岩,微风化,粒径20~30cm,个别达50cm;卵石含量约20%,成份为蚀变安山岩,粒径8~12cm,圆状~次圆状;砾石含量约50%,成份以蚀变安山岩和凝灰质板岩,次圆~圆状为主,少量次棱角状;中粗砂作为充填物约占15%。

③层块碎石土(col+dlQ4),崩坡积堆积,主要分布于左岸上游侧岸坡和右岸上游侧平台表部,其母岩主要为蚀变安山岩,据钻孔(ZK103)揭示右岸上游侧平台厚度4.2m,推测厚度2~5m。

左岸崩坡积体顺河长约160m,宽60~80m,前缘拔河高总体上游低,下游高,拔河5~25m,后缘拔河60~75m。

据钻孔揭示厚度6.85m(ZK113),推测厚度5~8m,块石粒径一般0.2~0.5m,结构松散,局部架空。

(3)地质构造

坝址区无区域性断层通过,发育一条f1断层:

出露于白水河上游约50m的右岸,其产状为:

N66~72ºW/SW∠35~38º,断层宽30~50cm,带内物质由强风化碎裂岩组成,两盘影响带宽约3~5m,向下游延伸至闸底部,据钻孔揭示f1于坝址区埋深25~50m。

主要发育节理有:

①N60~70ºE/SE∠63~80º,延伸5~8m,间距30~40cm,节理面平直、光滑,多闭合。

②N55ºW/NE∠60~70º,延伸5~8m,间距10~30cm,节理面微起伏粗糙,闭合。

③N35ºE/SE∠68º,延伸3~5m,间距10~15cm,节理面平直光滑,张开1~3cm。

④N30ºE/NW∠80º,断续延伸2~4m,间距10~15cm,节理面平直、光滑,多闭合。

(4)物理地质现象

坝址区物理地质现象主要表现为风化、卸荷和崩塌及滑坡。

坝址区出露岩石主要为坚硬的蚀变安山岩组成,岩石总体抗风化能力较强,风化作用主要沿结构面发育,以裂隙面锈染为主要特征,总体上风化较微弱。

地质调查及勘探揭示,两岸岩体弱风化水平深度一般20~40m,河床基岩一般均为微风化~新鲜。

闸区两岸地形陡峻,岩体卸荷相对较强,岸坡卸荷裂隙一般张开宽度0.5~1cm,局部可达3cm。

推测强卸荷水平厚度5~20m,弱卸荷水平厚度20~40m。

崩塌现象主要见于坝址左岸岸坡,崩坡堆积体顺河长约200m,分布高程2170~2240m,拔河高10~80m。

成分为块碎石土,母岩为蚀变安山岩。

该层结构松散,推测厚度5~8m。

沾固滑坡位于闸线下游270~460m的河床左岸,滑坡顺河分布,前缘长约200m,地形总体前陡后缓,呈明显的圈椅状,前缘坡度30~40º,后缘坡度20~30º。

滑坡前缘伸入河床,后缘高程为2260m,滑体长约210m,推测平均厚约10m,总体方量约35万m3。

滑体成分以灰色、灰黄色碎砾石土为主,其中碎砾石含量约占40~45%,粒径一般2~5cm,母岩岩性为蚀变安山岩,多呈弱~微风化,棱角~次棱角状,其余为粉土,滑坡总体结构松散~稍密。

滑坡后缘岸坡以崩坡积堆积体为主,推测厚度3~5m。

根据地质调查结果表明:

滑体物质大部分进入到公路高程一带及其以下部位,滑坡前缘伸入河床,滑坡体中后缘零星可见基岩滑床出露,故滑坡的滑动势能甚小,滑坡产生整体失稳的可能性小;后期沿线公路修建挖除了部分公路高程的滑体物质,未见新增的滑坡拉裂缝,该滑坡现状整体稳定性较好,但由于前缘地形较陡,在河流冲刷及暴雨工况下,前缘可能出现小规模塌岸。

(5)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

孔隙潜水赋存于松散堆积层中,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两岸基岩裂隙中。

由于河谷深切,两岸谷坡较陡,地下水排泄条件好,水力坡降小,水位埋藏较深。

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由两岸向河谷及下游排泄。

岩溶水赋存于坝址区条带状结晶灰岩中,因岩溶发育,连通性较好,水位埋藏较深。

岩溶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及侧向基岩裂隙水补给,由两岸向河谷排泄。

水质简分析表明(见附表4-5),坝址区河水及岩溶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重碳酸钙钾钠型水,PH值为8.6,属碱性水,无侵蚀性CO2。

根据环境水对混凝土侵蚀性评价标准,河水及岩溶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岩体透水性受岩体完整性和风化卸荷程度等因素控制,压水试验表明,基岩透水性大致以基岩顶面以下20m为界,上部透水率一般在10~20Lu之间,具中等透水性;下部透水率一般在3~10Lu之间,具弱透水性。

压水试验成果见表1-8。

表1-4坝址基岩压水试验成果

孔号

渗透性分级

(Lu)

试验段数

起始深度

(m)

终止深度

(m)

吕荣值(Lu)

试验值

平均值

ZK103

1~10

5

14.72

40.27

13.98~6.05

9.128

ZK111

10~100

1

23.21

28.88

★127.3

127.3

1~10

3

33.27

50.03

2.2~0.88

1.49

ZK121

10~100

1

19.36

25.05

10.91

10.91

1~10

4

24.65

45.45

9.93~3.06

6.65

ZK105

10~100

2

14.6

25.5

12.3~21.0

16.7

1~10

3

30.35

40.15

3.01~4.06

3.16

ZK121

10~100

1

19.6

25.2

10.41

10.41

1~10

3

24.72

40.40

6.60~9.93

7.87

ZK113

10~100

1

19.96

25.55

10.25

10.25

1~10

3

25.07

50.38

5.77~7.58

6.64

ZK132

10~100

2

14.49

25.35

18.69~20.61

19.5

1~10

1

24.66

30.55

8.09

8.09

ZK141

10~100

0

/

/

/

/

1~10

5

14.59

40.25

3.07~7.88

5.69

ZK122

10~100

0

/

/

/

/

1~10

4

14.51

36.8

3.18~7.70

6.18

ZK104

10~100

1

34.56

40.15

★升不起压

★升不起压

1~10

4

14.75

35.55

4.08~8.26

6.17

备注:

★——表示试验压力未升至标准值

(6)坝址区各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1)闸基承载与变形

闸区覆盖层厚度8~12m,由于基岩埋深较浅,且河床覆盖层结构松散,透水性强,分选性差,建议清除覆盖层,将闸基置于基岩上。

闸基基岩岩性为三叠系下统领麦沟组(T1l)蚀变安山岩,块状结构,多呈微~新鲜,变形模量5~12Gpa。

其承载力满足闸坝对基础的要求。

2)闸基(肩)渗漏及渗透稳定

闸基为微风化~新鲜、弱卸荷的蚀变安山岩。

钻孔压水试验表明,河床基岩透水率一般为3Lu~14Lu,个别卸荷裂隙发育段升不起压,岩石透水性以弱~中等为主。

断层f1在坝址区埋深大于20m,且为压扭性断层,故不存在沿断层渗漏问题。

同时也不存在闸基渗透稳定问题。

两岸岩体强卸荷水平厚度5~20m,弱卸荷水平厚度20m~40m。

根据左岸钻孔压水试验资料成果,埋深20以下岩体透水率为6.06~10.25Lu,具中等~弱透水性,存在绕闸肩渗漏问题,应进行必要的防渗处理。

建议根据允许渗漏量确定闸基(肩)帷幕灌浆深度

3)闸肩边坡稳定性评价

坝址两岸闸肩边坡以基岩为主,基岩岩性为三叠系下统领麦沟组(T1l)蚀变安山岩,岩石呈块状结构,主要发育4组优势节理,岸坡整体稳定性较好,但浅表部岩体受风化、卸荷影响,卸荷裂隙发育。

受裂隙相互切割及开挖临空面组合,局部可能形成小型不稳定块体,开挖过程中,需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右岸Ⅱ级阶地阶底面出露高程均高出坝顶约20m,现整体稳定性较好。

但由于施工影响,局部有可能出现塌滑,建议施工时做必要的支护处理。

3.2取水口工程地质条件

取水口位于左岸,拦污栅及闸门基础置于基岩之上,其变形与承载力满足要求。

取水口内侧开挖边坡顺河长20~35m,最大高度约70m,开挖坡比1:

0.5,边坡走向N30ºE/NW。

其中拔河高0~32m基岩裸露,岩性为三叠系下统领麦沟组(T1l)灰绿色蚀变安山岩夹凝灰质板岩,岩体以块状结构为主,自然边坡稳定性较好。

主要发育的优势节理有:

①N60~70ºE/SE∠63~80º,②N55ºW/NE∠60~70º,③N30ºE/NW∠80º。

三组裂隙延伸长度一般小于10m,间距0.4~1.0m,完整性较好,呈块状~次块状结构,受强卸荷的影响,结构面结合较松弛。

由于边坡岩体卸荷及局部不利结构面组合影响,可能会产生的局部不稳定块体仍需采取适当工程处理措施。

边坡拔河高32~70m发育崩坡积覆盖层,厚约3~6m,建议采取保护措施。

3.3围堰与导流明渠工程地质条件

该电站采用分期导流模式,一期和二期导流明渠利用河道漫滩改造后设纵向围堰束窄河床,分上游围堰、下游围堰和纵向围堰,导流明渠位于河道右岸漫滩。

上、下游围堰及导流明渠基础置于河床②层漂卵砾石上,该层厚度一般4~10m,结构较松散,允许承载力0.35~0.40MPa,变形模量为35~40MPa,承载力和变形模量满足围堰基础要求,但由于该层分选性差,可能出现不均匀沉降问题。

该层渗透系数K=2~5×10-2cm/s,属于强透水层,存在堰基渗漏及渗透破坏问题,应采取适当的防渗、抗渗措施。

围堰两岸岸坡以基岩为主,岩性为三叠系下统领麦沟组(T1l)灰绿色蚀变安山岩夹凝灰质板岩,岩体以块状结构为主,基岩风化微弱,强卸荷水平深度5~20m,弱卸荷水平深度20~40m,强卸荷岩体透水性强,存在绕堰肩渗漏问题,需做好防渗处理。

3.4引水线路工程地质条件

第一段:

桩号0+000m~0+055m,段长55m,隧洞垂直埋深一般20m~60m,水平埋深20m~50m,洞线走向N47.7ºE。

围岩主要为三叠系下统领麦沟组(T1l)蚀变安山岩夹凝灰质板岩、少量薄层灰岩。

除层面裂隙外,主要发育3组优势裂隙:

主要发育节理有:

①N60~70ºE/SE∠63~80º,延伸5~8m,间距30~40cm,节理面平直、光滑,多闭合。

②N55ºW/NE∠60~70º,延伸5~8m,间距10~30cm,节理面微起伏粗糙,闭合。

③N35ºE/SE∠68º,延伸3~5m,间距10~15cm,节理面平直光滑,张开1~3cm。

该段隧洞埋深较浅,岩体为风化卸荷带,裂隙普遍张开、裂面风化锈染,岩体完整性较差,主要为IV类围岩,稳定性差,应加强支护处理措施。

第二段:

桩号0+055~1+914m,段长1859m,洞室埋深一般300m~500m,最大约850m,最小约110m,洞线走向S46.2ºE。

围岩主要为三叠系下统领麦沟组(T1l)蚀变安山岩夹凝灰质板岩、少量薄层灰岩,节理和小断层发育,岩体次块状~块状结构。

主要优势节理有:

①N38ºW/SW∠36º,②N85ºE/NW∠52º,③N20ºW/NE∠54º,④N38ºE/NW∠40º,⑤SN/E∠70~75º。

节理面大多平直光滑,延伸5~10m,微张~闭合。

岩体一般呈微风化~新鲜,裂隙闭合无充填,围岩以Ⅲ类为主,Ⅱ类和Ⅳ类次之,整体稳定性较好。

综上所述,本标段引水隧洞围岩质量主要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初步估算引水隧洞Ⅱ、Ⅲ类围岩占70%,Ⅳ类围岩占27%,Ⅴ类围岩占3%。

3.51#支洞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洞口覆盖层厚2~3m,均为人工修路弃渣。

余段为基岩,岩性为块状结构蚀变安山岩夹凝灰质板岩。

根据基岩露头岩性及裂隙发育情况推测,强卸荷下限约20m,弱风化、弱卸荷下限约40m。

洞线走向N86°E,主要发育4组节理。

预测支洞围岩情况:

0~40m为进口段,岩体呈弱风化、弱~强卸荷,围岩以Ⅳ类为主,次为Ⅲ类,应加强支护处理措施;40~820m围岩呈微风化~新鲜状态,岩体较完整,为块状结构,为Ⅱ、Ⅲ类围岩,稳定性较好。

3.6水文气象条件

(1)流域概况

水洛河(上游又称稻城河)为金沙江中游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甘孜州境内海拔4600m以上的海子山,上源称巴隆曲,在老林口道班附近由三条支沟分别从西北(其它宗)、北、东北向(木楠哈)汇合后在稻城县附近折向东流始称稻城河;至日霍,左岸纳入尼青曲后,河道由东折向南流,经东朗、水洛、宁朗、依吉等乡,在捷可附近与东义河、尼汝河汇合,在三江口附近注入金沙江。

全流域集水面积13720km2,河口多年平均流量201m3/s。

水洛河地理位置界于东经99º55′~100º45′,北纬27º45′~29º32′之间。

东面及北面与雅砻江支流理塘河相邻,西与金沙江支流定曲分水,南临金沙江大河湾之弓顶,流域略呈南北向的矩形,周界四面环山,地势北高南低。

河源区由一系列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沼泽、草甸及位于高山之巅的冰川雪源和埋藏于地下的潜水,构成一个完整而复杂的水资源系统。

出老林口向东南流过稻城、至日霍进入峡谷河道,两岸狭窄、悬崖峭壁、水流湍急,经东朗后,河谷渐开阔,至水洛以下又进入峡谷,继续向南流至金沙江。

水洛河支流众多,但两岸发育不对称。

左岸除尼青曲(1364km2)较大外,其余如拉曲、东朗沟、扎绒沟、群英河(地里沟)、全马拐河(下博瓦沟)、依吉沟等均较短小;右岸大支流较多,如赤土河(1794km2)、东义河(2971km2)、尼汝河(1153km2),其余支流如巨龙河、白水河、拉排贡沟、拉根瓦河等均小于1000km2。

水洛河水量丰富,河床坡降陡,自然落差大。

干流老林口道班~河口,河道长273.8km,落差2547.9m,平均比降为9.31‰。

其中:

干流老林口道班~额斯河道长85.1km,落差945.7m,平均比降为11.1‰;额斯~河口河道长188.7km,落差1602.2m,平均比降为8.49‰。

新藏电站为引水式开发,是水洛河一库十一级开发方案中的第七级,坝址位于木里县水洛乡上游右岸支流白水河汇口下游约215m,左岸引水至群英沟汇口以上约460m处建地下厂房发电。

闸、厂址以上控制集水面积分别为7638km2和8025km2。

(2)径流

水洛河流域径流主要来源于降雨,其次是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径流的年内分配和降雨的年内分配基本相应。

本阶段对水洛水文站径流系列复核后,并采用水洛站径流推算至新藏坝址。

据1959年6月~2009年5月坝址径流系列统计,新藏坝址多年平均流量为110m3/s,折合年水量为34.7亿m3,年径流深为454.2mm。

径流年内分配大致分为:

丰水期6月~10月多年平均流量为212m3/s,主要为降雨补给,水量约占全年的80.8%;枯水期11月~翌年5月多年平均流量为36.9m3/s主要由地下水补给,水量占全年的19.2%。

12月~翌年4月流域呈稳定退水趋势,最小流量一般出现在2月,历年最小月平均流量13.0m3/s(1995年2月);5月流量增加不明显,多年平均值接近12月份,不少年份还小于4月,个别年份甚至接近最枯月水量,同时年际变化也较大;11月为汛后过渡期,月平均流量在60m3/s左右。

径流的年际变化,最丰水年的平均流量为202m3/s(1965~1966年),最枯水年为54.3m3/s(1983~1984年),两者的比值为3.72。

分别为多年平均流量的1.84倍和0.49倍。

(3)洪水

水洛河流域洪水主要由降雨形成。

该地区受高空西风南支气流、西南印度洋季风和东南太平洋季风的影响,从每年6月份开始就有较大的降雨出现,但不会造成大的洪水。

每年7、8月份,随着高空西风带南支北移消失,印度洋与太平洋副高北上加强,流域为西南气流控制,带来的暖湿水汽若与西北不断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即可形成降水,但在本流域降水量级不大。

据稻城县气象站30年资料统计,最大日雨量仅44.5mm(1972年7月26日),反映出本地区降水雨强不大、历时较长。

本地区洪水洪峰流量不大,洪水以单峰为主,洪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