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91187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docx

《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docx

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

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的使用

第一节:

心理测验基本知识

第二节:

常用心理测验

第一节:

心理测验的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心理测验

所谓心理测验,就是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心理测验是判定个别差异的工具,个别差异包括很多方面,并可在不同的目的与不同的情境下去研究,这就使测验具有了不同的类别和功用。

二、心理测验的种类

心理测验的分类随采用的标准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按测验的功能分类

1.能力测验

能力一词,其含义颇为笼统。

从心理测验的观点看,可将其分为实际能力与潜在能力。

实际能力是指个人当前“所能为者”,即代表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能,是正式与非正式学习或训练的结果。

潜在能力指个人将来,严可能为者”,是在给予一定的学习机会时,某种行为可能达到的水平。

有人只把测量实际能力的测验称作能力测验,而把测量潜在能力的测验称作能力倾向测验。

实际上二者很难分清。

能力测验又可进一步分为普通能力测验与特殊能力测验。

前者即通常说的智力测验,后者多用于测量个人在音乐、美术、体育、机械、飞行等方面的特殊才能。

2.学绩测验

主要用于测量个人(或团体)经过某种正式教育或训练之后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

因为所测得的主要是学习成绩,所以称作学绩测验。

最常见的是学校中的学科测验。

无论学绩测验还是能力测验(包括能力倾向测验),所测得的都是个人在其先天条件下经由后天学习的结果。

不过学习成绩测验多是测量有计划的或比较确知的情境(如学校)下学习的结果,而能力测验,特别是能力倾向测验则是测量较少控制的或不大确知的情境中学得的结果,也就是在个人生活中经验累积的结果。

3.人格测验

人格测验主要用于测量性可知、气质、兴趣、态度、品德、情绪、动机、信念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亦即个性中除能力以外的部分。

(二)按测验的对象分类

1.个别测验

个别测验每次仅以一位受测者为对象,通常是由一位主测者与一位受测者在面对面的情形下举行。

此类测验的优点在于主测者对受测者的行为反应有较多的观察与控制机会尤其对某些人(如幼儿及文盲)不能使用文字而只能由主试者记录其反应时,就非采用面对面的个别测验不可。

个别测验的主要缺点是时间不经济,不能在短时间内经由测验收集到大量的资料,而且个别测验手续复杂,主持者需要较高的训练与素养,一般人不易掌握。

2.团体测验

团体测验是在同一时间内由一位主测者(必要时可配几名助手)短时间内收集到大量资料,因此在教育上被广泛采用。

团体测验的缺点是是受测者的行为不易控制,容易产生测量误差。

(三)按测验材料分类

1.文字测验

文字测验所用的是文字材料,受测者用文字作答,所以也称其缺点是容易受被测者文化的影响,因而对不同教育背景下的人使用时,其有效性将降低,甚至无法使用。

2.非文字测验

非文字测验也称操作测验。

测验题目属于对图形、实物、工具、摸型的辨认和操作,无需使用文字作答,所以不受文化因素的限制,可用于学前儿童和不识字的成人。

此种测验的缺点是大多不宜团体实施,在时间上不经济。

(四),按测验的目的分类

1.描述性测验

测验的目的在于对个人或团体的能力、性格、兴趣、知识水平等进行描述。

2.诊断性测验

目的在于对个人或团体的某种行为问题进行诊断。

3.预示性测验

目的在于从测验分数预示一个人将来的表现和所能达到的水平。

(五)按测验的难度和时限分类

1.速度测验

题目数量多,并严格限制时间,主要测量反应速度。

此种测验题目较为容易,一般都没有超出被试的能力水平,但因时限较短,几乎每个被试都不能做完所有题目。

在纯粹的速度测验中,分数完全依赖于工作的速度。

2.难度测验

包含各种不同难度的题目,由易到难排列,其中有一些极难的题目,几乎所有被试都解答不了。

但作答时间较为充裕,使每个受测者都有机会做所有的题目,并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会做的题目,因此测量的是解答难题的最高能力。

(六)按测验的要求分类

1.最高行为测验

此种测验要求受测者尽可能做出最好的回答,主要与认知过程有关,有正确答案。

能力测验、学绩测验均属最高行为测验。

2.典型行为测验

此种测验要求受测者按通常的习惯方式做出反应,没有正确答案。

一般说来,人格测验测量的均属典型行为。

三、心理测验的功能

心理测验的基本功能是测量个体差异或同一个体在不同场合下的反应。

测验在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测验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1.选材

在教育、工业、军事、艺术、体育等部门,人们经常面临着选材问题,根据对各种活动的分析,找出各种活动所要求的心理模式,然后根据这些特征设计出各种能力、人格和学绩测验,预测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适宜性,可以提高人才选拔和职业训练的效率。

2.安置

在学校对学生如何按能力分班以做到因材施教、早出人才;在工厂和部队如何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分配工作和兵种,以做到人尽其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部队战斗力。

借助于心理测验,可以使我们在人和工作之间做出较好的匹配。

3.诊断

对于智力落后者的鉴别是促进心理测验发展的原动力之一,直到今天,在临床上对各种智能缺陷、精神疾病和脑功能障碍的诊断仍是某些心理测验的主要用途。

测验的诊断功能不只限于临床,在教育工作中还可以用测验来发现学生适应不良的原因和学习困难之所在,搞清是缺乏某种特殊能力,还是某方面的知识没有掌握,亦或是性格不良,从而采取适当的帮助和补救措施。

专门为某一学科编制的诊断测验还可以确定学生所犯错误的类型,找出每个学生在学习中的弱点,以决定采用什么方法弥补。

4.评价

测验可以评价人们在学习和能力上的差异,人格的特点以及相对长处和弱点,评价儿童已达到的发展阶段等。

既可用于评价

5.咨询

各种学业,能力,兴趣、性格测验可以服务于升学,就业指导,还可探察人的情绪困扰和人格障碍,为当事人的自我决策和行为矫正提供参考意见。

用测验来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测验资料只是作决定时要考虑的一个因素,而不是充分的条件,要作出一个好的决策还必须考虑其它方面的信息。

四、心理测验的相关知识

(一)标准化

—套好的题目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测验。

对于测验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可靠。

为了减少误差,就要控制无关因素对测验目的的影响,这个控制的过程,称作标准化。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内容

标准化的首要条件,是对所有受测者施测相同的或等值的题目。

测验的内容不同,所得的结果便无法比较。

2.施测

尽管对于所有的受测者使用了相同的题目,但如果在施测时各行其是,所得的分数也不能进行比较。

为了使测验条件相同,必须有统一的指导语和时间限制。

给受测者的指导语属于测验刺激的一部分,它的内容通常包括对测验目的说明和受测者应该如何作答的指示(包括如何选择反应、记录反应、以及时限等)。

对于纸笔测验来说,这些指示一般印在测验的开始部分,也可以印在另外一张纸上。

要求简单明确,不引起误解。

如果题目形式对被试是生疏的,还应该有一些例题。

为了保证测验情境的一致,还要有对主试者的指导语,主要是对测验细节作进一步解释,以及其它一些有关事项,包括测验房间场地的安排(照明、桌掎、隔音、温度等),测验材料的分发,如何计时、记分,对被试的各种提问如何回答,以及在测验中途发生意外情况(如停电,有人迟到,生病;作弊等应该如何处理。

由于主试者的一言一行,甚至表情动作都会对受测者产生影响,所以主试者一定要严格遵守施测指导,不要任意发挥和解释。

总的要求是,无论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使用同一测验,都必须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

对主试者的指导语与测验是分开的。

确定测验的时限,要考虑施测条件和实际情况的限制(如一节课时间的长度),以及被试的特点(如对儿童、老人、病人施测时间不宜过长),不过更重要的是考虑测量目标的要求。

对于人格测验来说,反应速度是不重要的,可不必规定严格的时限,但是在测量能力和学绩成就时,速度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依据速度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可以把测验分成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

纯速度测验时间应当严格限制,使被试中没有人能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全部题目。

纯难度测验只考察被试解决难题的水平而不考虑完成时间。

实际上,大多数能力和学绩测验介于上述二者之间,既考察反应的速度也考察解决难题的能力。

通常所用的时限是使大约90%的受训者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部测验,如果题目由易到难排列,应使大多人在规定对间内完成他会答的问题。

确定时限一般采用尝试法,即通过预测来决定。

假设根据第一次试测的经验,我们估计大部分被试可以在25分钟内做完,在第二次试测时,可以先叫被试用黑铅笔做20分钟,然后换成红铅笔,再过5分钟换成蓝铅笔,这样便可了解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题目的数量。

另一种方法是在施测现场挂一只钟,每个被试做完后即将当时时间写在试卷末尾。

试卷收齐之后再根据被试完成情况规定合适的时限。

3.评分

标准化的第三个要素是客观评分。

客观性意味着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受过训练的评分者之间有一致性。

只有当评分是客观的时候才能够把分数的差异完全归诸受测者的差异。

一般说来,自由反应的题目(如问答题、论文题等)评分者之间很难取得完全一致,而选择题的评分较为客观,因此有人将选择题组成的测验叫客观性测验。

无论哪种测验,为使评分尽可能客观,有三点要求:

4.常模

一个标准化测验,不但内容、施测和评分要标准化,对分数的解释也必须标准化,如果同一个分数可做出不同的推论,测量便失去了客观性。

多数测验用常模作解释分数的依据。

测验分数必须与某种标准比较,方能显出它所代表的意义。

例如。

某学生成绩单上写着:

物理——85分。

我们仅从这个分数很难断定他学得如何,因为没有一个比较的标准。

在传统心理测验中,是把个人所得的分数与代表一般人同类行为的分数相比较,以判别其所得分数的高低。

此处所指的“代表一般人同类行为的分数”,即为“常模”。

例如,以摄氏温度计,便可确诊为发烧,因为一般人的正常体温是37℃,这就是成人体温的常模。

建立常模的方法是,在将来要使用测验的全体对象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称标准化样本),对此样本施测并将所得的分数加以统计整体,得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分数分布。

标准化样本的平均数,即为该测验的常模。

常模可因标准化时选取样本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有年龄常模、年级常模、性别常模、地域常模、民族常模、职业常模等。

(二)对测验的鉴定

测验编好后,必须对其测量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考验,为此就要进行测量学方面的分析,搜集信度和效度资料。

1.信度

信度指的是测量的可靠性或一致性。

我们用钢片卷尺去量黑板的长度,所得的结果是可靠的,因为无论是由一个人量数次还是分别由几个人去量,所得的结果都是一致的。

如果我们改用橡皮筋做的软尺去测量黑板的长度时,因为拉力大小不同,多次或多人测量所得的结果就难得一致。

因此,用橡皮筋做的软尺测量长度是不可靠的,也就是说,这样的测量工具是缺乏信度的。

一个测验在标准化的时候,必须确定它的信度。

确定信度多采用相关法。

以相关系数的大小表示信度的高低。

2.效度

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有效性或正确性,这是测量工具的最基本的要求。

衡量一个测量工具有没有效,就是看它所测量的是不是它所要测的东西。

例如,以磅秤量体重是有效的,但如果用它量身高,虽然多次测量结果一致(信度高),但所得的数量并不能代表个人的身高,因此对量身高来说,磅秤是个无效或效度极低的工具。

在编制心理测验时,如何提高效度,无疑是个首要的问题。

效度的确定方法,视测量的性质和目的而定。

3.区分度和难度

难度是指测验题目的难易程度。

定义为被试在某个题目上的通过率或得分率。

区分度是指测验题目对被试实际能力或心理特质水平的区分能力或鉴别能力。

五、正确地对待和使用测验

(—)对测验的错误看法

自测验问世以来,人们对其毁誉不一。

对测验的效能存在两种极端看法:

1.测验完美无缺

有的人高估测验的效能,对测验奉若神明,单纯依靠测验做各种决定,而不考虑从其他方面来的信息。

他们迷信分数,把测验分数绝对化,甚至把测验分数的微小差异也看作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特别是在20年代,随着团体测验的兴起,测验在西方风靡一时、泛滥成灾,忽略了测验还只是个粗糙的工具。

当测验结果与那些毫无根据的期望大相径庭的时候,对测验的失望、怀疑,乃致敌视情绪便油然而生。

这一狂热运动实际上反而延宕了心理测验的进一步发展。

2.测验无用且有害

心理测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人们的批评。

测验的反对者认为测验是根本无用的,依靠测验往往会做出许多错误的决定。

在西方对测验的另一种批评是,某些人格测验侵犯了个人秘密,违背民主原则。

他们认为人的个性和态度是自己的事,与学习或工作的成功无关,不应该在作实际决定时加以考虑。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立法机关通过的一条法令规定:

凡涉及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的个人信仰、私生活、家庭生活、品格或宗教方面的问题,禁止施行任何测验,问卷,调查或检查……除非书面通知学生的家长或保护人,说明需要施行这样的测验、问卷、调查或检查,并得到他们以书面形式所表示的同意……”

人们对测验批评最强烈的问题是:

测验为宿命论和种族歧视、阶级压迫提供心理学依据。

近年来对此问题国际上已取得渐趋一致的看法。

人们普遍认为,这不是测验本身的过错,测验是一个工具,测的是人的心理的差异,至于这个差异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这要看使用者持哪种心理学理论,而与测量工具无关。

现在大多数人认为测验测量的是教育成就和现有能力,是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相互作用的结果。

至于测验为少数种族主义者和统治者所利用,这种情况确实存在。

早期的智力测验由于内容多是白人和城市中产阶级所熟悉的材料,黑人和劳动人民在测验上得分较低。

于是有人便得出了黑人和劳动人民天生愚笨的结论。

但此种观点很快就受到正直的心理学家的批判。

对文化背影影响测验分数的问题已经研究了很多年,最初,有些研究者企图发展排除文化影响的测验,可是人们很快就认识到这是行不通的,于是又转向编制所谓文化公平的测验。

还有人根据亚文化群的特点,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团体编出不同的量表。

所有这些努力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认为所谓公平只是相对的,更重要的是找出造成各个团体文化差异的因素,然后再去设法消除它。

过去,某些人脑子里有这样一个公式:

心理测验=智力测验=智商=遗传决定论,这实在是对测验的一种误解,正是这种误解,使心理测验蒙受了长期的不白之冤。

(二)对测验的正确态度

1.测验是研究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和作决策的辅助工具。

测验不是鉴别个别差异的唯一方法,更不是万能方法。

任何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测验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有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全面的考察。

当现实需要我们做出决定时,我们应当采用最有效的信息,如果它能从测验分数得到,那就使用测验,如果别的方法能提供更好的信息,那就不用测验,重要的是对各种方法的功效做出评价,权衡利弊,尽可能公正地客观地采用最理想的程序。

2.测验作为一个研究手段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

心理测验无论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存在不少问题,绝不能认为测验分数对于人们的能力和人格提供了非常准确可靠的指标,在对测验分数作解释,尤其是对个别人做预测时必须十分小心。

在某些情况下,测验使人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测验能为我们提供用其他方法得不到的有用信息。

我们不应该重犯倒洗澡水把孩子也泼掉的错误。

(三)为了更好发挥测验的效能,必须防止测验的乱编滥用

测验是个有用的工具,但对测验的使用必须加以控制。

测验之所以遭到一些人的反对,除了测验本身的问题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测验的误用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败坏了测验的信誉。

为此,美国心理学会于1954年制订了《心理学家的道德准则》和《心理测验与诊断方法的技术建议》两个文件,对测验的发行和实施原则做了明确规定,对使用者的资格也做了严格的限制。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目前,测验在我国刚刚兴起,我们应该一开始就强调它的科学性、严肃性,使之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为了防止测验的乱编滥用,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测验的编制和修订要注意科学性

编制和修订心理测验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必须由有关领域的专家来主持。

他们不但要对该领域(如智力、人格等)的心理学理论有较深造诣,而且要通晓测验的基本原理和编制技术。

对心理学和测量学一窍不通或一知半解就来编制或修订测验是应该禁止的。

测验的首要条件是标准化。

标准化测验在编制时要遵循特定的程序,不但要有统一的内容、施测程序和评分方法,而且要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还要有解释分数的常模资料或其他参照标准。

即使国外广为流行的测验,在引进时也必须根据试测结果修订常模和某些不合适的题目,简单照搬或仅凭主观经验稍加更改就拿来应用,是很危险的。

2.测验的出版和发行要严加控制

对于大多数心理测验来说,泄露测验内容,可能会使测验失效。

因此,对测验的出版发行必须严加控制。

不应在科普读物上发表测验题目,在一般公开发行的书籍上,(包括某些教科书)介绍能力或教育测验需要举例时,最好用模拟题目。

编制和修订一个测验需要很长时间,有的测验经过几十年的使用和反复修订已渐趋完善,一旦公开发表,便整个报废。

某些人格测验对题目的保密要求虽然不象能力测验那样强,但广为散发也会增加误用的可能性,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

为了保护测验,防止测验失密,不让一般人熟悉测验内容,需要有相应的出版法来保证。

正式发行的测验,必须备有详细的测验手册或说明书,不仅要讲清施测和计分方法,而且应提供足够的信息以使得人们能对测验本身做出评价,没有效度和信度资料的测验是不能发行的。

目前在一些科普刊物上登载的测验多半是游艺性的,不能正式拿来使用。

在宣传和介绍测验时要实事求是地讲清测验适用范围,指出其不足和局限,不要夸大测验的功能。

3.测验使用者要具备一定的资格

测验的选择、施测、计分和解释都必须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或医生来进行。

一般说来,个别施测的智力测验和大部分人格测验对使用者的要求较高,而学绩测验的使用者只要受过初步训练即可。

测验的使用者既要有能力,又要恪守一定的职业道德。

在宣传和分析测验结果时要谨慎行事,要考虑对当事人可能产生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告诉当事人的应是对结果的解释,而不是简单宣布一个分数,要保护受测者的利益,如对测验结果保密等,如果发现受测者在能力、人格或学习上存在某种问题,要给以辅导和帮助,并尽可能提供相应的教育和治疗上的措施,把诊断与矫正结合起来。

4.要学习和宣传测量理论

乱编滥用测验的根源在于不懂测量理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提倡心理学和教育学工作者学点测量学对广大教师宣传和普及测量理论,促进考试科学化,亦属当务之急。

对国外测量理论和测验一样,也要加以适当改造,使之适合我国国情。

第二节:

常用心理测验

一、瑞文图形推理测验

(一)测验材料

本测验为非文字智力测验,测验材料是60幅图案构成的60个测题构成的一本图册,内分六个单元(A、B、C、D、E),每单元12题。

测验的实施

(2)

(二)适用范围

6岁到成人被试均可使用,一般团体进行。

此测验可用于有言语障碍的智力测量,亦可为不同民族、不同语种间的跨文化研究工具。

(三)测验的实施

施测步骤

团体施测

示范测试方法;

本测验40分钟内交卷,测验进行到20分钟及30分钟各报一次时间;

(四)测验的记分

(五)结果的解释

(六)相关知识

关于瑞文测验

瑞文测验共包括标准型、彩色型和高级渐进方阵三套测验。

标准型(SPM)是瑞文测验的基本型,于1938年问世,适用于6岁到成人被试,有5个黑白系列,共计60个项目组成;彩色型(CPM)编制于1947年,适用于5.5岁到11.5岁的儿童及智力落后的成人,分为三个系列,共计36个测验项目组成。

高级型(APM)包括渐进矩阵I型(12题)及II型(36题),类似于瑞文标准渐进测验,但难度更大,可对在标准型测验上得分高于55分的被试进行更精细的区分评价。

瑞文测验的理论基础

Raven(1927)认为笼统地用智力一词还不足以描绘人的多种认识能力,指出存在着两种既对立又有内在联系的行为,即再生性能力(回忆已获得信息并进行言语交流的能力)和推断性能力(个体作出理性判断的能力)。

Raven用编制的一套词语量表评估再生性能力,用他自己创制的另一套全部由图片组成的非言语测验测量推断性能力,这就是着名的瑞文测验。

(七)注意事项

主试逐字照读指导语,对被试提问可以重复指导语,不应擅自补充或修改。

团体施测时特别要防止相互抄袭或交谈,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座位分开。

团体施测对象如超过30人,除主试外应增加主试助理1~2人。

每次施测团体应不超过50人。

主试和主试助理在被试进行前5题时,应进行巡视,对不能理解解题方式或前5题不能正确回答者,单独重复指导语。

二、艾森克人格问卷

(一)测验材料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是由英国艾森克(H.G.Eysenck)教授和其夫人根据因素分析法编制的,最早于1975年出版。

EPQ分为成人和幼年两套问卷,各包括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和说谎(L)四个量表。

(二)测验的实施

EPQ成人问卷用于调查16岁以上成人的个性类型,幼年问卷用于调查7至15岁幼年的个性类型。

不同文化程度的被试均可以使用。

(三)测验的实施

发卷后向被试者说明方法,便由他自己逐条回答。

可以个别进行,也可以团体进行。

每一个项目一定要作一回答,而且只能回答是或否。

(四)测验的记分

记分时,首先统计出被试者在各量表上获得的粗分,然后按年龄和性别常模换算出标准T分。

剖析图分析

结果的解释

各量表的T分在43.3~56.7分之间为中间型,各量表的T分在38.5~43.3分或56.7~61.5分之间为倾向型,而T分在38.5分以下或61.5分以上为典型型。

以内外向为例,T分在43.3~56.7分之间为中间型,T分在38.5~43.3分之间为倾向内向,T分在56.7~61.5分之间为倾向外向,T分在38.5分以下为典型内向,T分在61.5分以上为典型外向。

P、N、L量表类推。

另外,根据被试者得分的所在象限还可了解其气质特点。

(五)相关知识

关于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按E(内向-外向)、N(神经质)、P(精神质)和L(掩饰性)四个量表记分,前三者分别代表艾森克人格结构的三个维度,L是后来加进的一个效度量表,但也代表一种稳定的人格功能,即反映被试的社会朴实或幼稚水平。

一般结果认为,此量表的项目较少,易于测查,项目内容较适合我国的情况,被认为是较好的人格测定方法之一。

艾森克认为正常人也具有神经质和精神质,高级神经的活动如果在不利因素影响下向病理方面发展,神经质可发展成为神经症,精神质可发展成为精神病。

因此,神经质和精神质并不是病理的,不过有些精神病和罪犯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各量表的高低分意义

E(内向-外向):

分数高表示人格外向,可能是好交际,渴望刺激和冒险,情感易于冲动。

分数低表示人格内向,可能是好静,富于内省,除了亲密的朋友之外,对一般人缄默冷淡,不喜欢刺激,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情绪比较稳定。

N(神经质):

分数高者常常焦虑、担忧、郁郁不乐、忧心忡忡,遇到刺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以至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

分数低者情绪反应缓慢且轻微,很容易恢复平静,他们通常是稳重、性情温和、善于自我控制。

P(精神质):

高分者可能是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感觉迟钝,与他人不友好,喜欢寻衅搅扰,喜欢干奇特的事情,并且不顾危险。

低分者能与人相处,能较好地适应环境,态度温和、不粗暴、善从人意。

(六)注意事项

每一项目只要求被试者回答一个“是”或“否”,而且只能回答“是”或“否”,不可遗漏任何一题的回答。

在问卷上印有指导语,在实施时必须让被试者读懂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