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法处理的工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92408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法处理的工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生物法处理的工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生物法处理的工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生物法处理的工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生物法处理的工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生物法处理的工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生物法处理的工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生物法处理的工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生物法处理的工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生物法处理的工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生物法处理的工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生物法处理的工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生物法处理的工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生物法处理的工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生物法处理的工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生物法处理的工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生物法处理的工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生物法处理的工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法处理的工艺.docx

《生物法处理的工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法处理的工艺.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法处理的工艺.docx

生物法处理的工艺

生物处理法是污水处理最常用也是最经济的一种方法。

其工艺种类十分繁多,且目前很多环保公司都开发了自己独有的工艺。

对于这些工艺的共同点,我个人理解,就是通过不同的运行方法、控制不同的工艺运行参数,以实现对各种微生物的控制,从而达到处理各种污水的目的。

说白了,就是养不同的微生物或控制不同的微生态,来处理不同的污水。

1、氧化沟类工艺

是传统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技术的改良,外形呈封闭环状沟,其特点是混合液在沟内不中断地循环流动,形成厌氧、缺氧和好氧段,将传统的鼓风曝气改为表面机械曝气。

其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型,其曝气池呈封闭的沟渠型,所以它在水力流态上不同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它是一种首尾相连的循环流曝气沟渠,污水渗入其中得到净化。

1.1奥贝尔氧化沟(Orbal)

又称同心圆型氧化沟,奥贝尔氧化一般沟由三个同心椭圆形沟道组成,污水由外沟道进入,与回流污泥混合后,由外沟道进入中间沟道再进入内沟道,在各沟道循环达数百到数十次。

最后经中心岛的可调堰门流出,至二次沉淀池。

在各沟道横跨安装有不同数量水平转碟曝气机,进行供氧兼有较强的推流搅伴作用。

三个廊道的溶解氧分别控制为0~0.3mg/L0.5~1.5mg/L'2~3mg/L,通知控制曝气强度,是外圈廊道的供氧速率与渠道内好氧速率相近,保证混合液的硝化反应,同时因为溶解氧浓度低。

反硝化菌可以利用硝酸盐座位电子受体进行硝化反应。

氮素在外圈的反应过程是一个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

有脱氮功能。

1.2卡鲁塞尔氧化沟(Carrousel)

它是一个多沟串联的系统,进水与活性污泥混合后沿各个方向在沟内做不停的循环流动。

其采用垂直安装的低速表面曝气机,每组沟渠安装一个,均安设在一端,因此形成了靠近曝气下游的富氧区和曝气上游及外环的缺氧区。

这不仅有利于生物聚凝,使活性污泥易于沉淀,而且形成了良好的脱氮环境。

目前该工艺已有三代,分别是:

第一代是单级标准卡鲁塞尔氧化沟以及卡鲁塞尔氧化沟AC工艺(加厌氧段);第二代是卡鲁塞尔2000氧化沟,其在普通卡鲁塞尔氧化沟前加了前置反硝化区(缺氧段和厌氧段);第三代卡鲁塞尔3000氧化沟,是在二代的基础上加了一个生物选择器,由于增加了预硝化区,除磷效果更佳。

1.3交替工作氧化沟

其差不多是SBR艺和传统氧化沟的组合。

目前该工艺主要有单沟(VR)、双沟(DE)、三沟(T型)、四沟、五沟交替工作型氧化沟工艺。

单沟型由单池组成,以连续进、出水的方式运行。

池中部为为中心岛,整个沟工作容积分为两部分,分别交替用作曝气区和沉淀区,每个功能区的一端都设有由水流压力封闭的单向活拍门,利用定时器自动改变转刷的方向,并通过沟内水流流向启闭活拍门,从而改变沟中水流方向及各功能区的工作状态,其不需要污泥回流系统。

双沟型在单沟型基础上开发,整个系统由两个串联的氧化沟和单独设立的沉淀池组成。

通过改变进出水顺序和曝气转刷及两沟交替在好氧和厌氧的工作状态,与单沟型相比不但处理能力有所提高还有可以同时进行脱氮且没有硝化液内回流。

三沟型是以三条联系的氧化沟做为一个整体,每个沟都有用于曝气为推动循环的转刷,进水时由进水配水井对三条沟进行配水转换,根据设定工艺程序进行反应。

四沟型比较少见,在网上可查到相应的工艺,本人对其没有了解。

五沟型的运行模式类似于三沟式,其两边沟交替作为曝气池和沉淀池,中间三沟交替进水并分别做为缺氧池和好氧池。

沟内配备双速电机转刷,在高速状态下曝气充氧,低速时维持混合液流动,创造一个反硝化的环境。

1.4一体化氧化沟

采用曝气和沉淀合建的形式,将二沉池设置于氧化沟内,集曝气、沉淀、泥水分离和污泥回流功能于一体。

主要包括船式、BMTS式和侧沟式等。

船式:

沉淀槽设在氧化沟一侧,为船型。

混合液从两侧及底部流过,沉淀槽一端设进水口,部分混合液由此导入,处理后的水则由设于沉淀槽另一端的溢流堰收集排出,沉淀槽与氧化沟主体的水流方向一致。

BMST式:

在其渠道内设有澄清池,澄清池由前挡板、后挡板及低部构件组成。

挡板强迫水平流动的水流由底部流入澄清池,处理后的水通过浸没管和溢流堰排出,分离的污泥重新返回氧化沟当中。

侧沟式:

其采用侧沟固液分离器,沉淀池设在氧化沟一段沟的两侧且贯穿整个池深,循环混合液从两沉淀区间流过,部分混合液进入沉淀区底部的流孔,再向上通过斜挡板,澄清后的水由淹没式穿孔管排出,沉淀污泥则沿挡板下滑并由混合液挟带流走。

1.5导管式氧化沟

由四部分组成:

内设阻流墙的氧沟、导流式曝气管、导流管、供氧系统。

其内流速由水力推进器维持,供氧由鼓风机提供,混合和供氧分别由两套装置独立承担。

由于水流在氧化沟底部推进可避免底部污泥淤积。

由于较少受到水深的限制,可较大幅度的调节水位,而不影响导管式曝气器的运行。

由于供氧量可以调节,可以大幅度控制高氧区和低氧区的比例。

1.6射流式氧化沟

其通常在氧化沟沟底设置射流曝气喷嘴,将压空与混合液在混合室内充分混合,完成水、泥、气三相混合和传质,并以挟气溶气的状态向水流流动方向射出,以实现曝气充氧和搅拌推流的双重功能。

1.7鼓风曝气氧化沟

是将充氧设备和水流推动设备分式设置的一种工艺。

使用鼓风机供气和微孔曝气器在池底布气充氧,同时采用潜水推进器推动沟内水流。

后两种只是充氧方式与传统氧化沟不同,可与其他氧化沟工艺结合使用。

2、SBR工艺及其改良工艺

SBR是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BatchReactorActivatedSludgeProcess)的简称,是一种按间歇曝气方式来运行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技术,又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与传统污水处理工艺不同,SBR技术采用时间分割的操作方式替代空间分割的操作方式,非稳定生化反应替代稳态生化反应,静置理想沉淀替代传统的动态沉淀。

它的主要特征是在运行上的有序和间歇操作,SBR技术的核心是SBR反应池,该池集均化、初沉、生物降解、二沉等功能于一池,无污泥回流系统。

其包括充水-曝气、沉淀、滗水、闲置四个阶段组成。

不管是其自身还是其变型工艺,最大的特点就是随着时间的不同来周期性的调整各个工艺参数。

2.1ICEAS工艺(IntermittentCycleExtendedAeration)

全称为间歇式循环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反应器的进水端增加了一个预反应区,运行方式为连续进水(沉淀期、排水期仍连续进水),间歇排水,无明显的反应阶段和闲置阶段。

污水从预反应区以很低的流速进入主反应区,对主反应区的泥水分离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运行方式:

将SBR反应池沿长度方向分为两个部分,前部为预反应区,后部为主反应区。

预反应区可起调节水流的作用,主反应区是曝气、沉淀的主体。

ICEAS是连续进水工艺,不但在反应阶段进水,在沉淀和滗水阶段也进水。

污水进入预反应区后,通过隔墙底部的连接口以平流流态进入主反应池,在主反应池中进行间歇曝气和沉淀滗水,成为连续进水、间歇出水的SBR反应池,使配水大大简化,运行也更加灵活。

2.2CASS工艺

是将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的反应池沿长度方向分为两部分,前部为生物选择区也称预反应区,后部为主反应区。

在主反应区后部安装了可升降的滗水装置,实现了连续进水间歇排水的周期循环运行,集曝气沉淀、排水于一体。

CASS工艺是一个好氧/缺氧/厌氧交替运行的过程,废水以推流方式运行,而各反应区则以完全混合的形式运行以实现同步硝化一反硝化和生物除磷。

与SBR工艺一样CASS工艺运行过程包括充水-曝气、沉淀、滗水、闲置四个阶段组成。

具有脱氮除磷功能。

2.3CAST工艺

是在传统SBR工艺上发起来的一种新型工艺,它是利用不同微生物在不同负荷条件下生长速率差异,将生物选择器与传统SBR反应器相结合的产物。

这种工艺综合了推流式活性污泥法的初始反应条件(具有基质浓度梯度和较高的絮体负荷)和完全活性污泥法的优点(较强的耐冲击负荷能力),无论对城市污水还是工业废水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有效地防止污泥膨胀。

另外如果选择器的厌氧的方式运行,则具有脱氮除磷作用。

2.4MSBR工艺(ModifiedSequencingBatchReactor)

是改良型序批反应器,结合SBR技术特点和传统活性污泥技术。

该工艺不需要设置初沉、二沉池,仍能连续进水、出水,并且水位恒定。

采用单池多格形式,节省了连接管道,泵及阀门。

而且,由于不再间断排水,使池容及设备利用率达到最大。

污水进入厌氧池,回流活性污泥中的聚磷菌在此进行充分放磷,然后混合液进入缺氧池进行反硝化。

反硝化后的污水进入好氧池,有机物被好氧降解、活性污泥充分吸磷后再进入起沉淀作用的SBR池,澄清后污水排放。

此时另一边的SBR在1.5Q回流量的条件下进行反硝化、硝化,或进行静置预沉。

回流污泥首先进入浓缩池进行浓缩,上清液直接进入好氧池,而浓缩污泥则进入缺氧池。

这样,一方面可以进行反硝化,另一方面可先消耗掉回流浓缩污泥中的溶解氧和硝酸盐,为随后进行的缺氧放磷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在好氧池与缺氧池之间有1.5Q的回流量,以便进行充分的反硝化。

具有脱氮除磷功能。

2.5UNITANK工艺

系统由3个矩形池组成,3个池水相通,每个池均没有供氧设备,可采用鼓风曝气。

其中中间池只作为曝气池,两个边池交替作为曝气池和沉淀池,边池设有固定出水堰和剩余污泥排放口。

进入系统的污水通过管道或者渠道配水,交替进入3个池中的任意个,系统实现连续进水连续排水。

运行方式:

由于UNITANK]二艺是传统SBR艺的一种变型,具有SBR工艺运行方式灵活的优点,可以通过时间及空间上的控制及曝气、搅拌的控制,使3个池内形成好氧、缺氧或者厌氧环境,实现多种工艺目的,可根据具体处理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运行方式。

具有脱氮除磷功能。

2.6DAT—IAT工艺(DemandAerationTank-IntermittentAerationTank)

是SBR工艺的一种变型,主体构筑物由需氧池(DAT)和间歇曝气池(LAT)组成。

DAT连续进水、连续曝气,DAT出水进入IAT后完成曝气、沉淀、滗水和排出剩余污泥的过程。

IAT池与SBR池类似。

具有脱氮除磷功能。

2.7IDEA工艺

与ICEAS工艺相似,采用连续进水、间歇曝气、周期排气的形式。

只是将ICEAS的生物选择器改成与主体构筑物分离的预反应池,回流污泥从预反应池的中部进水,预反应池可以使污水在高污泥负荷下有较长的停留时间,有利于絮凝性细菌选择性生长。

具有脱氮除磷功能。

2.8AICS工艺

又称为交替式内循环活性污污法。

继承UNITANK工艺和三沟式氧化沟的连续进、出水,恒水位和交替式的特点。

其由四个等容池子组成,用池壁隔开。

两侧边池交替作曝气池和沉淀池,中间两池为连续曝气池。

池与池之间通过洞水力连接,相邻两池之间设有大量低扬程的循环回流泵,并采用多条形固定堰出水。

2.9LUCAS工艺

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四个反应器(也可用两个或三个反应器)作用完全对等,其采用轮换方式作为曝气池和沉淀池。

由于每一个反应器的地位平等,所以LUCAS工艺既保留了UNITANK工艺的优点,又克服了其边池污泥浓度远高于中池污泥浓度从而造成设备利用率降低的缺点。

其采用四个池子串联运行,使得反应器流态接近推流式曝气池。

2.10UniFedSBR工艺

该工艺采用单池运行,不需物理分区和污泥回流。

UniFedSBR工艺在进水方式和运行方式上不同于传统SBR工艺,一个运行周期包括进水/排水、曝气和沉淀3个阶段。

UniFedSBR工艺的进水是从反应池底部污泥层中缓慢、均匀引入,采用进水顶出水的排水方式,在SBR池顶部设置溢流堰或滗水器排水,在底部进水的同时,上层澄清出水被排出系统。

 

3、传统活性污泥工艺

活性污泥法是废水生物处理中微生物(micro-organism)悬浮在水中的各种方法的统称。

因悬浮的微生物群体呈泥花状态(floc),故名。

该法是在人工充氧条件下,对污水和各种微生物群体进行连续混合培养,形成活性污泥。

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吸附和氧化作用,以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一般指需氧活性污泥过程(AerobicWastewaterProcess)。

包括以上的方法都叫活性污泥法,以下是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工艺。

这里的传统意义其实是指每个单元性质的工艺。

3.1普通活性污泥法

又称推流式活性污泥法。

由曝气池、沉淀池、污泥回流系统和剩余污泥排除系统组成。

污水和回流的活性污泥一起进入曝气池形成混合液。

从空气压缩机站送来的压缩空气,通过铺设在曝气池底部的空气扩散装置,以细小气泡的形式进入污水中,目的是增加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还使混合液处于剧烈搅动的状态,形悬浮状态。

溶解氧、活性污泥与污水互相混合、充分接触,使活性污泥反应得以正常进行。

3.2阶段活性污泥法

又称多点进水或逐步曝气活性污泥法。

在废水延池长多点进入,使有机物在曝气分配较均匀,避免了前端缺氧后端余氧的问题。

3.3吸咐再生活性污泥法

是将活性污泥法对有机污染物降解的两个过程——吸附、代谢稳定,分别在各自的反应器内进行。

曝气池被一分为二,废水先在吸附池内停留数十分钟,待有机物被充分吸附后,再进入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

分离出的活性污泥一部分作为剩余污泥排掉,另部分回流入再生池继续曝气。

再生池中只曝气不进废水,使活性污泥中吸附的有机物进一步氧化分解,然后再返回吸附池。

3.4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

其组成与普通活性污泥性类似。

在污水进入反应池后,在曝气搅拌的作用下立即和全池混合,曝气池内各点的底物浓度、微生物浓度、需氧速率完全一样,不像推流式的前后段有明显的区别,当入流出现冲击负荷时,因为瞬时完全混合,曝气池混合液的组成变化较小,故完全混合法耐冲击负荷能力较大。

3.5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

是指长时间曝气使微生物处于内源代谢阶段生长的活性污泥法废水生物处理系统。

其一般不设初沉池,池子与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类似。

由于污泥负荷低,曝气池一般相对较大,曝气量也相对较大,但优点是曝气时间长,微生物生长控制在内源代谢阶段,因此,排泥量很少,处理效果也较好。

3.6高负荷活性污泥法

又称短时曝气或不完全处理活性污泥法,一般不设初沉池,在构造方面与普通活性污泥法类似。

一般用于污水处理的前段工艺。

3.7克劳斯活性污泥法

在一单独的再曝气池中,使来自污泥厌氧消化池的上清液、消化污泥和部分回流污泥一起曝气约24h,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然后使再曝气液与其余回流污泥混合,送入曝气池进行常规活性污泥处理。

可达到两个目的:

(1)曝气后上清液中氨氮转化为硝酸盐,可弥补高浓度碳水化合物废水中氮源的不足,并增加硝酸盐形式的氧源;

(2)消化污泥中的重质固体可改善混合液的沉降性指。

此法适用于含氮量低的高浓度废水。

3.8深水曝气活性污泥法

深水曝气活性污泥法的主要特点是在曝气池内的混合液的深度大,一般在7m以上。

工艺效益:

由于水压增大,提高了混合液的饱和溶解氧浓度,加快了氧的传递速率,有利于微生物的增殖和有机物的降解;曝气池向竖向深度发展,降低了占用的土地面积。

其又分为深水中层、深水低层及深井曝气池三种。

3.9浅层曝气活性污泥法

又称因卡曝气法。

其是基于气泡在形成和破碎的瞬间具有最大的氧传递速率,而且气泡在水中移动的高度无关的原理。

其曝气装置采用布置在曝气池一侧的由穿孔管制成的曝气栅,安装在距液面0.6-0.8米处,并在池中心设导流板,防止环流的形成。

3.10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

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是利用纯度在90%以上的氧气作为氧源,向污水中输送的一种运行方式。

与空气曝气活性污泥法相比,由于纯氧氧分压比空气(含氧量为21%)高数倍,纯氧曝气可大大提高氧向水中的转移效率(纯氧曝气氧转移效率高达80%~90%,而空气曝气氧转移效率仅为10%)。

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另一显著特点是可使曝气池内活性污泥浓度达到4~7g/L,因而曝气池具有很高的容积负荷,而且运行稳定、抗冲击性能较好、不易出现污泥膨胀现象。

普遍采用的运行方式是密闭式多段混合推流式(见图4—7),即每段为完全混合式,从整体上看,段与段之间又是推流式。

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也有采用敞开方式运行的。

3.11投料活性污泥性

即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中,投加某些物质,从而提高系统的综合净化能力的一种方法。

投料活性污泥法的关键是投加何种物料,才能强化活性污泥系统,以发挥其独特的功能,提高净化能力。

投料活性污泥法根据投加填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投加多孔悬浮载体、投加絮凝剂及助凝剂和投加细粒固体几类。

以上传统活性污泥法已经过多次改良,这些工艺多只是各种组合后的整体工艺中的一部分,因此可加入在其它工艺之中,从而形成各种类型的新活性污泥法。

4、脱氮及脱氮除磷工艺

反硝化不是一个独立的污水处理工艺而是生物脱氮工艺的一部分,因此,这里的脱氮工艺都是含有反硝化过程的的污水处理工艺。

而生物法脱氮除磷工艺基于生物法脱氮除磷机理,创造适于脱氮、除磷微生物生长增殖的环境条件,即交替的厌氧、缺氧、好氧3种状态,通过这3种状态的不同时空分布、污泥及混合液的回流方式与位置、进水方式等的组合与优化,形成不同的脱氮除磷处理工艺,达到高效去除氮、磷的目的。

在前面中提到过的工艺中氧化沟中的一些工艺及SBR系列中的一些工艺同时也是脱氮工艺中的一部分,这里不再提及。

4.1AO工艺(又称MLE工艺)

被称为最简单的生物除氮工艺。

其反硝化区即缺氧区或厌氧区在前,硝化区即好氧段在后。

其典型的工艺包括反应池和标准的二沉池,其中缺氧区或厌氧区占池容的20%左右。

同时,两个反应区的格被进一步分格成体积相同的格,每一格发生近似于完全混合式的反应,格与格之间近似于推流式的反应。

进水与回流污泥在厌氧区或缺氧区流经多个反应池串联而成的厌氧区,随后进入多个反应格串联的好氧区,混合液在二沉池内进行固液分离,污泥从二沉池回流到厌氧区或缺氧区,好氧区中的硝化液回流到厌氧区。

4.2A2O工艺(Anaeroxic-Anoxic-Oxic)

是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生物硝化及反硝化工艺和生物除磷工艺的综合。

流程如下

进水-----厌氧段-----------缺氧段------好氧段---→沉淀池-----出水

  ........↑(搅拌)(搅拌)↑----内循环----∣↓

  ........↑-------------回流污泥--------------------------------→富磷剩余污泥 

生物池通过曝气装置、推进器(厌氧段和缺氧段)及回流渠道的布置分成厌氧段、缺氧段、好氧段。

在该工艺流程内,BOD5、SS和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氮和磷将一一被去除。

A2O生物脱氮除磷系统的活性污泥中,菌群主要由硝化菌和反硝化菌、聚磷菌组成。

在好氧段,硝化细菌将入流中的氨氮及有机氮氨化成的氨氮,通过生物硝化作用,转化成硝酸盐;在缺氧段,反硝化细菌将内回流带入的硝酸盐通过生物反硝化作用,转化成氮气逸入到大气中,从而达到脱氮的目的;在厌氧段,聚磷菌释放磷,并吸收低级脂肪酸等易降解的有机物;而在好氧段,聚磷菌超量吸收磷,并通过剩余污泥的排放,将磷除去。

该工艺有很多种改良型的工艺,也存在倒置的改良型工艺,即可厌氧段与缺氧段互换位置,强化回流污泥的脱氮效果。

4.3VIP工艺

采用分格方式,将一系列体积较小的完全混合式反应格(池)串联在一起,这种形式形成了有机物的梯度分布,充公发挥了聚磷菌的作用,提高了厌氧池磷的释放和好氧池磷的吸收速度。

因而比单个体积的完全混合式反应池是有更高的除磷效果。

缺氧反应池的分格使大部分反硝化反应都发生在前几格,有助于缺氧池的完全反硝化,这样在缺氧池的最后一格硝酸盐的量极少,甚至基本上没有硝酸盐通过缺氧池的回流液进入厌氧池,保证了厌氧池严格的厌氧环境。

4.4UCT工艺(UniversityofCapetown)

类似于A2/O工艺的一种脱氮除磷工艺。

UCT工艺与A2/O工艺不同之处在于沉淀池污泥回流到缺氧池而不是回流到厌氧池,这样可以防止由于硝酸盐氮进入厌氧池,破坏厌氧池的厌氧状态而影响系统的除磷率。

增加了从缺氧池到厌氧池的混合液回流,由缺氧池向厌氧池回流的混合液中含有较多的溶解性BOD,而硝酸盐很少,为厌氧段内所进行的有机物水解反应提供了最优的条件。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当进水中总凯氏氮TKN与COD的比值高时,需要降低混合液的回流比以防止NO3-进入厌氧池。

但是如果回流比太小,会增加缺氧反应池的实际停留时间,而实验观测证明,如果缺氧反应池的实际停留时间超过1h,在某些单元中污泥的沉降性能会恶化。

4.5Bardenpho工艺

由两个缺氧/好氧(A/O)工艺串联而成,共有四个反应池,因此有时也称为四段Bardenpho工艺。

在第一级A/O工艺中,回流混合液中的硝酸盐氮在反硝化菌的作用下利用原污水中的含碳有机物作为碳源在第一缺氧池中进行反硝化反应,反硝化后的出水进入第一好氧池后,含碳有机物被氧化,含氮有机物实现氨化和氨氮的硝化作用,同时在第一缺氧池反硝化产生的N2在第一好氧池经曝气吹脱释放出去。

在第二级A/O工艺中,由第一好氧池而来的混合液进入第二缺氧池后,反硝化菌利用混合液中的内源代谢物质进一步进行反硝化,反硝化产生的N2在第二好氧池经曝气吹脱释放出去,改善污泥在的沉淀性能,同时内源代谢产生的氨氮也可以在第二好氧池得到硝化。

4.6Schreibera工艺

是一种新型单级活性污泥脱氮除磷工艺——自动供氧控制系统的逆流曝气系统。

这是一种在一个生化反应池中交替形成好氧、缺氧和厌氧状态的活性污泥法。

其曝气池和沉淀池可以合建,采用曝气池在外、沉淀池在内的同心圆结构,并安装旋转桥进行刮吸池和曝气操作。

其曝气池搅拌混合和曝气可以独立进行,因此可以通过控制曝气系统在同一池中实现好氧、缺氧、厌氧状态交替运行。

 

4.7AB工艺

该工艺将曝气池分为高低负荷两段,各有独立的沉淀和污泥回流系统。

高负荷段(A段)停留时间约20--40分钟,以生物絮凝吸附作用为主,同时发生不完全氧化反应,生物主要为短世代的细菌群落,去除BOD达50%以上。

B段与常规活性污泥法相似,负荷较低,泥龄较长。

AB法A段效率很高,并有较强的缓冲能力。

B段起到出水把关作用,处理稳定性较好。

对于高浓度的污水处理,AB法具有很好适用性的,并有较高的节能效益。

尤其在采用污泥消化和沼气利用工艺时,优势最为明显。

B法工艺中的主要处理构筑物有A段曝气池、中间沉淀池、B段曝气池和二次沉淀等,通常不设初次沉淀池,以A段为一级处理系统。

A段和B段拥有各自独的污泥回流系统,因此有各自独特的微生物种群,有利于系统功能的稳定。

4.8ADMON工艺

是AB工艺的一种改良。

为提高AB工艺处理污水的脱氮除磷效果,在原AB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A-B和B-A两条污泥回流管,使A,B两段同时发生很强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从而实现了高效的脱氮除磷效果。

4.9CANON工艺

又称亚硝酸盐完全自养型生物脱氮工艺。

脱氮过程由亚硝酸菌和厌氧氨氧化菌协同完成。

可由一些工艺改良而成的一种短程硝化工艺。

4.10OLAND工艺

又称氧限制自养硝化反硝化工艺,由亚硝酸菌和厌氧氨氧化菌协同作用进行反硝化,不但可以大幅度减少耗氧量,且完全不需要反硝化所需的有机物质,但该工艺目前处于研究阶段。

4.11EM工艺

是有效微生物群的缩写。

是基于头领效应的微生物群体生存理论和抗氧化学说,以光合菌为中心与固氮菌并存繁殖,采用适当的比例和独特的发酵工艺把经过仔细筛选出的好氧和兼氧微生物加以混合,培养出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群落。

EM并不是单一的,也不是特定的几种微生物,它是有效微生物有机结合,以光合菌、酵母菌、、乳酸菌、放线菌和发酵系丝状菌等为主的5科10属80多种有效微生物复合培养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微生物活菌剂而开发的工艺。

4.12Phostrip工艺

系统是在传统活性污泥法的污泥回流管线上增设一个除磷池及混合反应沉淀池构成的。

与AP/O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