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95953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榆林二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时间:

90分满分:

100分

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孔子说:

“设计巧妙的房屋堂奥和台阶都很分明,排列坐席都分上下,乘车要分左右,走路要分先后,站立讲究次序,这都是古代就有的道理。

从前的圣王和诸侯,都要分辨贵贱、长幼、亲疏、男女、内外的界限,不能相互逾越”这说明孔子提倡(  )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2.表1

类别

关键词

出现频次

所占比例

道德观

6367次

16.9%

社会伦理观念

仁、礼、信

8234次

36.2%

法观念

法、刑

4648次

20.5%

财富观念

利、财、富

5395次

23.8%

公平公正观念

均、平

4427次

19.5%

表1通过对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的统计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是(  )

A.主流价值儒学化B.法家大行其道

C.重利轻义观盛行D.伦理脱离政治

3.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派地位的变化取决于(  )

A.儒家思想的自我更新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C.思想大一统的趋势D.手工业和商业的日益繁荣

4.《朱子语类》说: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这反映了当时儒学的主张是()

A.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去体会理B.强调要用心去体会理的存在

C.重视实践对真理的检

验作用D.学术流弊是道德沦丧的根源

5.顾炎武认为:

“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

”这一主张不能说明顾炎武()

A.积极提倡经世致用思潮B.批判心学脱离社会现实

C.主张彻底废除儒家思想D.认为心学背弃儒学正统

6..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

这说明儒家()

A.主张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B.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

C.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D.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

7.古人认为,猴子有善变多计、狡猾伪善的天性,与古时代诸侯性质很相近,古时候诸侯们各据一方,个个多计谋善变,狡猾欺诈,所以当初形容他们像猴子的王一样

,因而诸侯的“侯”字是将猴的犬去除,代表人而成“侯”,由此可见(  )

A.我国汉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B.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C.中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D.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

8.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然而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

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①取得了较高的成就②重视实用技术③重视系统性的科学实验④理论体系完整

A.①④B.①②C.③④D.①③

9.宋代以后反映民间风情的风俗画兴起并发展起来。

风俗画的特点是“通俗化,面向生活,朴实,热烈,色彩鲜艳、细腻”。

产生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出现B.统治者的提倡

C.民间文化的发展D.画家的性格

10.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载:

“元人诸

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

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

”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

A.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B.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

C.元

曲发展渐显衰落态势D.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

11.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说:

“(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下列人物思想符合此观点的是()

12.《一代风流人物的登场》一文指出,1894年,未来中国的主导者开始崛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他们因甲午战争改变了命运,更改变了人生态度和政治理念,中国历史则从此进入“快进”模式。

他们主导的“快进”模式以(  )

A.美国的政治制度为蓝本B.西方学说代替传统儒学

C.资产阶级代议制为目标D.实业救国为主要途径

13.“康有为能‘融合各种思想于一炉’……使他能根据中国当时的各种思潮开出立足于孔孟之道而又适应中国当前需要的处方。

”这一“处方”的实践对中国近代化的主要贡献是()

A.首先将“向西方学习”付诸实践B.使中国正式开始了民主化进程

C.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D.诱导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4.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

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国人最先引进的是西方政治思想B.国人觉醒的主要障碍是传统伦理

C.国人引进西方政治制度是成功的D.国人最后觉悟要引进马克思主义

15.胡适说:

“在许多方面,我对那经过长期发

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严厉的。

但是我对孔子和早期的“仲尼之徒”如孟子,都是相当尊崇的;我对十二世纪“新儒学”的开山宗师的朱熹,也是十分崇敬的。

”这表明胡适()

A.坚决否定儒家思想B.是新儒学的代表人物

C.否定的是专制思想D.是新文学革命的代表

16.孙中山说:

“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由此可以表明(  )

A.民族革命是辛亥革命的首要任务B.实现民主政治为革命派政治目标

C.孙中山三民主义顺应了时代潮流D.革命派对三民主义做了全新解释

17.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

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据此可知,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中西方政治制度不同B.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

C.启蒙及现代化的原动力不同D.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差异明显

18.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节选》中写道:

“(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

……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

”材料试图说明()

A.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B.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发展

C.新文化运动对中

国社会影响巨大

D.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全面批判

19.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

“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

”这表明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B.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0.1956年1月,中央召开专门研究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毛泽东在讲话中批评了那种自以为是的

“老革命”。

他指出:

“现在我们是革什么命呢?

是革技术的命,是革文化的命,要搞科学,革愚昧无知的命。

技术革命、文化革命,没有你也行啊,没有他们(知识分子)就不行了。

”这反映出党的政策取向是

A.依靠知识分子发动文化大革命B.缓和老干部与知识分子的关系

C.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D.依靠知识分子治理国家

2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但在贯彻过程中曾历经曲折,主要原因是

A.“百花齐放”使大部分文艺作品偏离了主题

B.“百家争鸣”仅仅局限在科学上的不同派别

C.这一方针否认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的社会现实

D.将学术问题看成政治问题,将学术争论看成是阶级斗争

22.古希腊一则寓言:

“有一个栖息于山林的隐士同一头熊成为极要好的朋友。

有一天,隐士在林间睡着了,他的朋友熊坐在一旁守护着他,挥舞着巨大的熊掌为他驱赶蚊蝇。

有一只苍蝇不停地在隐士头上叮落,任凭熊怎样驱赶也不离去。

熊被激怒了,当这只苍蝇再次落在隐士的头上时,熊举起了石头,狠狠地向苍蝇砸了下去……,”这则故事的寓意是()

A.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导致了极端个人主义

B.道德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无知是导致罪恶之因

C.世间上根本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

D.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23.苏格拉底率先“把哲学从天上请回人间”。

这主要是指他(  )

A.首先对客观的自然界进行哲学思考B.强调个人利益,创立智者学派

C.把讨论的重点从自然转移到社会D.把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引向理性道路

24.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

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

这表明,达芬奇()

A.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B.刻意表现奔放情感

C.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

D.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

25.薄

伽丘在《十日谈》中有段议论:

“我们人类向来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人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

”这段议论(  )

A.否定教会的作用B.矛头直指封建专制

C.肯定人的作用D.宣扬了等级观念

26.路德主张“因信称义”,把最基本的宗教信条直接建立在个人内心之中,也就是说他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发现了宗教。

这一主张(  )

A.与“陆王心学”的思想本质基本一致

B.使教会与神职人员无存在必要

C.把人们从繁琐的宗教仪式中解脱出来

D.使人们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27.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

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

A.促进思想解放  B.批判宗教神学

C.反对封建专制制度D.提出民主制

度构想

28.有学者认为,“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

这说明

A.欧洲在世界市场占主导地位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商品输出是世界市场的纽带D.科技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29.21世纪,人们通过脸书、微信、微博、谷歌、XX、维基百科等工具进行通信和获取信息,通过“优步”共享汽车,通过“奈飞”共享影视节目,大

数据技术将促使商品的生产与供应变得更加合理。

这说明()

A.人们日常生活过度依赖网络技术B.技术革命改变社会经济结构

C.信息技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方式D.知识经济推动全球同步发展

30.英国作家霍尔金的小说《指环王》长期不为中国观众所了解,好莱坞将《指环王》搬上银幕之后,《指环

王》小说在各大书店高居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这说明()

A.小说的影响力不如电影

B.电影作为大众容易接受的传媒,促

进了其他艺术的推广

C.电影电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科技的发展

D.影视艺术的影响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2、非选择题(31题18分,32题14分,33题8分。

31.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它对中国古代和近代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18分)

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孟子》

材料二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

他们是从明亡的教训中看清了君主专制的弊端,从先秦民本思想中找到了批判的武器。

——任世江《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

材料三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们……把古代的民本思想迅速发展成为近代的民权思想。

孙中山等人主张君主必须废弃,专制政治必须彻底扫除,“以合众共和结人心者,事成之后,必为民主”。

……孙中山把四万万人看作民国的主人,他说“主权在民,民国之通义”。

——颜建华、郑朝彬《孙中山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伴随着传统下层文化的大力提倡和对封建正统文化的严厉批判。

……新文化人有意识地采取提倡传统的下层文化,以打倒传统的上层文化的战略手法,这几乎是当时新文化人的共识。

——欧阳哲生《试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起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思想主张。

(2分)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主张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4分)

 

(3)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民权思想”。

(4分)

 

(4)材料四中的“传统的上层文化”是指什么?

(2分)新文化人为何要对其“严厉批判”?

(2分)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