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01812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docx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docx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方法初探

——五里镇四合九年制学校李运涛

近几年,课堂教学改革成果斐然,各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纷纷呈现。

然而,一个根本的问题始终苦扰教学一线的教师——如何确定和设计教学目标。

这个问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笔者就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与设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思考,试图比较全面地来阐述,仅限于和同行交流。

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刨根问底”识目标

我们谈及的教学目标,一般而言,应该具体到所教学科的学期,单元,甚至具体到课时的目标任务。

这些目标的确定,其实是有依据的。

教育部门为什么要设置这一课程?

这一课程在某一学段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是有详细的规划安排的。

因此,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划分为四级目标:

A:

教育方针——一级目标B、基础教育——二级目标

C、学科课程标准——三级目标D、学期单元课时——四级目标

从这个划分层次上,我们可以这样表述课堂教学目标:

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明确基础教育这一学段的教学任务,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这一学期,这一单元完成的教学任务,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探究技能。

这样一来,我们探讨教学目标,就是狭义的课堂教学目标。

(一)课堂教学目标确定的过程。

1、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要分析这样四方面因素:

学习者分析(教学对象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环境条件分析。

2、依据学情,运用现有的学习资源,我们可以设定一个适当的目标教学目标。

(确立教学目标——我们要到哪里去?

3、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导向学习目标——我们怎样到哪里去?

4、教学评价设计(评估目标——我们是否到了那里?

(二)、当前教者确定教学目标的途径及存在问题

存在的突出问题

1、学习内容不明确,教材编什么,教什么,不清楚为什么在这学段、这一单元教这个。

2、教学目标的设计行为主体错位:

例:

、《春》的教学目标设计2、3条

②、培养准确、生动地用词造句能力,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用两个字的词语概括每部分大意;

③、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刻苦学习。

行为主体全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它们只表明了教师的教育意图,而不是对“学生通过教学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表述。

3、行为动词模糊,既不能体现学习过程,也无法评价学习效果。

例:

《敬畏生命》的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整体感知课文;

2、理清文章思路,归纳中心思想;

培养、理清、品味、理解这些行为动词千篇一律,既然理清思路、归纳中心是初一学生必须掌握的阅读能力,就应该认真分析掌握这些能力还需要哪些先决技能,在什么基础上理清,怎么才算理清了。

《敬畏生命》中有些语句谈到了深刻的生命体验,初一学生的生活经验、反观自身的能力等一系列学生特征,能否帮助他们理解这些语句,恐怕需要教师做一些铺垫和引导,笼统地说一句“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怎样去理解,理解了没有,看不出教师组织学习的方法,也难以测量学生理解的程度。

在实际中很难操作,必然使教学目标落空。

修订为:

1、默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说说作者所见的情景引发了什么思考。

教学目标的设计、确定、编写直接反映出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情况的判断以及对教学过程的构思。

教学目标的盲目随意,行为主体不明,行为指向不准,直接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二、浴火重生建目标

1、根本依据——课程标准重要依据——教科书

必要依据——学习者的特征辅助依据——教学条件

2、教学目标设计的准备过程

①、选定课题:

主题内容是教学目标的核心,一般包括章节内容,单元内容,专题内容。

②、选定课型:

课型是完成课题内容的载体,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新授课、单元小结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课等。

③、研读课标

A、研读课程内容标准。

研读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标准,找出标准中有关目标定位的核心概念。

B、研读课程目标。

重点就三维目标的相关表述,找出其与本课内容的内在联系,剖析分解概念和行为动词。

C、研读教学实施建议,总体构思教学设计。

3、研读教材

①、研读教材知识呈现顺序,分析编排意图,找出内在逻辑关系。

②、研读教材内容,分析重点关键。

4、研究学生

①、分析学生知识基础,确定教学起点,初定教学难点。

②、分析学生学习兴趣、动力、态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初定方法过程目标。

5、分解目标

对核心概念(课程标准中有描述)和行为动词(课程标准附录部分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进行扩展剖析,形成具体教学目标(学习目标)

①、确定知识目标②、确定能力目标

③、确定方法目标④、确定情感目标

三、按部就班叙目标

目前公认的表述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称之为:

A.行为主体、B.行为动词、

C.行为条件、D.表现程度。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

行为主体指实现教学目标时学习行为的执行者(属于对象的表述),前文谈到,它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虽然我们在表述目标时,有时可能省略行为主体,但目标指向的必须是学生。

如“观察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省略了主体,但教学目标指向的对象是学生这一点是明确的。

2、行为动词——可测量。

行为动词用来描述学生在实现教学目标时的确定行为(属于行为的表述),即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

表述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则说明学习的内容。

如“能解一元一次方程”“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

它可以分为含义明确的动词和含义含糊的动词两种。

含义明确的动词如“描述”、“说出”、“辨别”、“观察”等,具有可操作、可观察、可检测的特点;

含义含糊的动词如“知道”、“了解”、“理解”、“喜欢”等,较前者难于操作和评价。

上文谈到,为了有效提高教学目标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应尽可能选用那些意义明确、易于观察的行为动词,避免使用“领会”、“了解”等难以观察的行为动词行为指向要明确。

在实际的教学目标表述中,我们通常在行为动词后面加上宾语形成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

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则说明学习的内容。

案例: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在这样的动宾结构描述中,宾语部分是与物理学科内容相关的核心概念,可以从教学内容中加以把握。

3、行为条件—为了便于评价而设置的条件。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属于条件的表述),即说明学习者在什么情况下表现行为。

也指明了在何种状况下对教学活动进行评定。

条件一般包括环境、设备、时间、信息以及同学或老师等有关人的因素。

对行为条件的表述有4种类型:

一是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如“可以(或不可以)使用物理手册”;

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根据密度表,说出……”;“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5分钟内,能做完……”;

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

4、表现程度(属于标准的表述)

表现程度也叫行为标准,指预期的学生课堂表现和学习结果所要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标准的说明可以定量或定性,也可以二者都有。

行为标准通常是规定行为在熟练性、精确性、准确性、完整性、优良性、时间限制等方面的标准,所以其表述常常与“精确到什么程度”“至少百分之几正确”“在多少时间内完成”等问题有关。

行为标准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①用完成行为的时间来衡量行为的质量,例如“三分钟内完成”;

②用完成行为的准确率来衡量行为的质量,例如“准确无误”;

③用完成行为的成功特征来衡量行为的质量,例如“90%的学生”。

案例

例1.通过实际测量(行为条件),所有学生(行为主体)都能准确地(表现程度、行为标准)说出(行为动词)人体的正常温度。

例2.在探究前(行为条件),一般学生(行为主体)都能够(表现程度、行为标准)拟订(行为动词)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例3.初中二年级学生(对象A行为主体),在观察实际的云或观看云的图片时候(条件C行为条件),应该能将卷云、层云、积云和雨云标记出来(行为B行为动词),并且至少有80%的标记是正确的(标准D行为标准)。

例4.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条件),学生(主体)能复述(行为动词)他人的主要观点(表现程度)。

例5.在热胀冷缩实验中(条件),每个实验小组(主体)能通过正确的实验操作(行为),填写出实验报告(程度)。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具体情况,并不是所有的目标表述都一定要全部包含四个要素,但行为动词是一定要具备的中心要素,描述行为的动宾短语(行为动词+核心概念)也是必须具备的基本成分。

案例:

比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例1.在获得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行为条件),体验(行为动词)多变量分析的方法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思想方法(核心概念)。

例2.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行为条件),获得(行为动词)发现成功的愉悦体验,领略物理理论的和谐(核心概念)。

四、咬文嚼字定目标

(一)、例谈目标研究流程

案例1:

散文阅读课《那树》(九年级下第三单元第2课第一课时)。

第一步:

初定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内容地位,依据教师用书中的教学建议,完成个人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文章的行文线索,赏析文章凝练而蕴味深刻的语言。

(2)理解本文的立意,把握散文的“神”,把握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和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运用默读、跳读、精读的方法品味那些能体现大树品质的描写片断,那些蕴涵了作者的情感,描摹大树悲惨命运的片断,在语言品味中把握文章主旨)。

(4)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增强学生环境忧患意识,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第二步:

修订教学目标:

1、研读课程标准相关内容

2、修订教学目标

原目标

修订后目标

前后变化

彳双人旁(徐往)目目字旁(眼睛盯)1)了解文章的行文线索,赏析文章凝练而蕴味深刻的语言。

(以后)——(以前)(冷淡)——(热情)黑暗——(光明、明亮)1、用5分钟默读课文,找出过渡性语句,概括文章线索。

了解换成通过默读的方式,找过渡句的方法,概括文章线索。

行为动词更准确,学习过程明了,还体现本学段对于默读500字每分钟的要求,舍弃品味语言目标。

(2)理解本文的立意,把握散文的“神”,把握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和情感。

草花头:

花、草、苗2、精读能体现大树品质的描写片断,注意语调、语气,读得深沉,有力度,有余味。

理解比较笼统,不便检测,理解的途径不明了,修改后有行为条件,行为动词准确,表现程度可检测。

重—轻圆—扁东—西生—死胖—瘦头—尾宽—窄美—丑进—出臭—香(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运用默读、跳读、精读的方法品味那些能体现大树品质的描写片断,那些蕴涵了作者的情感,描摹大树悲惨命运的片断,在语言品味中把握文章主旨)。

一架飞机一位老师一群老师一座房一间房子

3、跳读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的句段,议一议文章要表达的主旨。

一条鱼一座桥一头牛一片叶一阵风进一步了解抒情的表达方式,结合文本,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文章。

跳读避免逐句逐段分析,读抒情句段避免远离文本过度发挥。

兴发种还4、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增强学生环境忧患意识,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4、讨论身边因经济发展对生态破坏的现象,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一本书一顿饭一片田一块田一口牙行为主体回归到学生,行为方式指向明确,体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的讨论中可检测受到的环保教育,增强环保认同感。

3、把乱的词语连成一句通顺的话。

第三步:

小组讨论,课堂实践,(关注学情和既有的教学资源使用情况)

第四步:

研修小组反思课堂教学,根据课堂实践情况,再次修改

(18)青蛙小的时候叫蝌蚪。

修订后目标

最终目标

前后变化

1、用5分钟默读课文,找出过渡性语句,概括文章线索。

1、用5分钟默读课文,找出过渡性语句,概括文章线索。

了解换成通过默读的方式,找过渡句的方法,概括文章线索。

行为动词更准确,学习过程明了,还体现本学段对于默读500字每分钟的要求,舍弃品味语言目标。

2、精读能体现大树品质的描写片断,注意语调、语气,读得深沉,有力度,有余味。

2、精读能体现大树品质的描写片断,注意语调、语气,读得深沉,有力度,有余味。

理解比较笼统,不便检测,理解的途径不明了,修改后有行为条件,行为动词准确,表现程度可检测。

3、跳读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的句段,议一议文章要表达的主旨。

3、跳读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的句段,议一议文章要表达的主旨。

进一步了解抒情的表达方式,结合文本,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文章。

跳读避免逐句逐段分析,读抒情句段避免远离文本过度发挥。

4、讨论身边因经济发展对生态破坏的现象,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舍弃

目标2中有感情的读,即能完成情感目标,目标3中议一议可检测学生环保意识,为精简教学内容,避免面面俱到,舍弃目标4.研讨与练习三,可以作为补充。

从这个案例总结出教学目标研究的一般程序

第一步:

初定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第二步:

修订教学目标(研读课标相关内容)

第三步:

实施教学并研讨分析(关注课堂)

第四步:

再次修订教学目标(关注学情和既有的学习资源)

五、认识与体会

1、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既能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也能反映教师对该课的设计思路,反映出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取的学习活动方法和策略。

2、对教师而言,教学目标无论采用哪种编写方式,都必须注意:

①目标描述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②目标所用的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

③目标必须指明行为的条件,表明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3、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

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与合作,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在教学目标编写中,强调目标的可测性的同时,如何体现没有确定答案的探究性学习的学习结果,如何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构建的心理过程,如何表述学生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形成的潜能等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我们走了很远,却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一波又一波荡涤这广大教师的思想,面对纷繁芜杂,良莠不齐的教育理论,教学模式,教者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必须要问问自己:

我们为什么而出发?

必须要精心设计我们到达目的地的路线,必须要回顾总结——我们到了吗?

学习是一次旅行,不应该错过沿途的风景,惊喜、挫折、沮丧都是一份收获,一种体验。

恰当的时间引导学生学习适当的内容,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应当的发展,恰当的教学目标设计,就应该达到这样的境地!

 

2015年7月7日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