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07067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1.docx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1.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1.docx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1

申请代码:

G0306

受理部门:

收件日期:

受理编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申请书

资助类别:

面上项目

亚类说明:

自由申请项目

附注说明:

项目名称:

城市圈域公共治理政策支持研究——基于利害相关者合作博弈

的分析

申请者:

依托单位: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电子邮件:

申报日期:

2007年3月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7077354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2页版本1.006.355

基本信息yEKHuwU+

申请经费20.8000万元

摘要

(限400字):

城市圈域(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都市区)分工协作、合作竞争、协调

共进的良性互动关系,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及避免非合作博弈的低效率均衡,获得可供分

享的合作收益,提高城市圈域整体和各城市的竞争力及福利水平,也有助于区域协调均衡

发展和共同繁荣。

本研究将利害相关者互动关系理论和博弈竞争理论运用于中观领域的城

市圈域合作博弈的公共治理机制研究,并从公共政策角度分析这种公共治理机制如何构建、

政府和公共政策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如何激励引导和协调整合博弈各方诚信合作参与互动,

以公平分享合作收益,公平承担共同风险,最终形成良好的城市圈域合作博弈公共治理机

制,促进城市圈域社会经济均衡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本研究将对城市发展政策和区域协调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用分号分开,最多5个)城市圈域;公共治理;政策支持;利害相关者;合作博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3页版本1.006.355

项目组主要成员(注:

项目组主要成员不包括项目申请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类项目不填写此栏。

编号姓名出生年月性别职称学位单位名称电话电子邮件项目分工

每年工

作时间

(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4页版本1.006.355

经费申请表(金额单位:

万元)

科目申请经费备注(计算依据与说明)

一.研究经费15.1000

1.科研业务费12.5000

(1)测试/计算/分析费2.4000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机时费,每

年1600小时,每机时5元

(2)能源/动力费1.2000各种设备的能耗费用,水电费,每年4000元

(3)会议费/差旅费6.3000

调研费3次×8人×1500元/人次,会议差旅费3

次×6人×1500元/人次

(4)出版物/文献/信息传播费1.6000

论文发表的版面费、网络信息费、文献检索费、印

刷费

(5)其它1.0000资料费,统计软件的购置与升级费

2.实验材料费1.8000

(1)原材料/试剂/药品购置费

(2)其它1.8000数据搜集费、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处理费

3.仪器设备费0.8000

(1)购置0.8000PC机1台,USB硬盘10块,录音笔2支

(2)试制

4.实验室改装费

5.协作费

二.国际合作与交流费1.8000

1.项目组成员出国合作交流1.0000

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差旅费,1人次×10000

2.境外专家来华合作交流0.8000邀请国外同行到国内进行学术访问的差旅费

三.劳务费3.00004名鶺_____研究生3750元/人年*2年

四.管理费0.9000学校科研管理费

合计20.8000

国家其他计划资助经费

其他经费资助(含部门匹配)

与本项目相关的

其他经费来源

其他经费来源合计0.00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5页版本1.006.355

报告正文

(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4000-8000字)

1、项目的立项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基础研究需结合科

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应用研究需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体

应用前景。

1.1研究意义

城市圈域包括城市群(UrbanAgglomeration)、都市圈、城市圈(Agglomerations)、都市区

(metropolitanarea)、城市带、大都市带(Megalopolis)等名称不同、意义相近的概念,是指一

定空间范围内密集分布多个大中城市和数量更多的小城市,其中有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这些城市

之间交通便利、联系密切、互动频繁,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存在密切交互作用。

从空间区

域分布和社会经济联系来看,城市圈域实际上是利害密切相关的利益共同体,圈域城市之间是一种

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的竞争合作关系。

城市圈域的治理,其目标价值整合和整体发展提升,既

不同于通常的企业治理,也不同于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一般公共行政管理,而是一种基于利害相关

者合作博弈的新型公共治理。

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城市和大都市快速成长,一些具有明显集聚、连绵

和密切互动关系的城市群落和都市圈域(如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京津

冀都市圈)开始出现并逐步成型。

这种基于经济互动关系成长发育起来而有别于行政区划的城市圈

域的公共管理关系应该如何进行理论解释,在中国行政主导型公共管理体系中如何建立起适应城市

圈域协调健康发展、共同提高圈域整体竞争力和福利水平的公共治理框架体系,即如何通过适当的

公共政策的引导和规范,形成圈域城市之间分工合作、功能互补、合作竞争、协调共进的良性互动

关系,避免恶性竞争和非合作博弈的低效率纳什均衡,获得可供圈域城市共同分享的合作收益,以

提高圈域整体和各城市的竞争力和福利水平,促进圈域区域协调均衡与社会和谐进步,是本研究的

理论及现实意义所在。

本课题研究将圈域城市之间的关系视为一种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并借鉴通常运用

在宏观(国家、国际)国家安全领域和微观(企业、个体)经营管理领域的博弈竞争理论和利害相

关者互动关系理论,来解释中观领域的城市圈域合作竞争互动关系,并从公共政策角度研究如何构

建城市圈域合作博弈的公共治理机制,研究公共政策应该如何支持、激励、引导、协调和整合圈域

城市诚信合作、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圈域合作竞争关系。

本研究还将有助于探讨在公共管理和政

策调控过程中,如何有效避免城市之间、区域之间和不同层级政府之间非合作博弈与恶性竞争的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6页版本1.006.355

率损失及资源浪费,降低区域互动和城市管理过程中的交易费用,促进区域合作收益的有效生成与

公平分配。

即研究如何建立区域协调、均衡、和谐发展的合作竞争、良性互动的公共治理机制,最

终提高区域整体和各参与主体的竞争力及福利水平。

本课题研究将重点探讨这种城市圈域合作治理

机制形成和运行所需要的公共政策支持,即怎样通过适当的公共政策引导、激励、约束、协调、整

合,促进和保障城市圈域合作竞争、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治理机制的形成、维持与强化,并

设计和构建城市圈域良好公共治理的政策支持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利害相关者理论

利害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Theory)来源于企业管理理论,主要用于描述在构成企业价值和

创造企业利润过程中具有直接、间接影响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状态,它首先是对以股东利益最大化

为目标的股东至上主义理念的挑战。

英文Stakeholder在国内通常被翻译为“利益相关者”,由于在

博弈中不仅有利益,也会有损害,因此将Stakeholder翻译成“利害相关者”更为贴切。

为照顾习惯,

在本文中两词通用。

利益相关者概念始于多德(Dodd,1932),而作为一个明确的理论概念是在1963

年由斯坦福研究所(SRI,StanfordResearchInstitute)提出。

Freeman(1984)给予广义利益相关

者的关键定义是:

“企业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被企业目标的实现所影响的

个人或群体”。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众多学科,如管理学、企业伦理学、法学和社会学受到关注,并在理论研究

和实证检验方面取得很大发展。

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普遍认识到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

决策的影响以及被企业影响的程度是各不相同的,需要从利益相关者与公司关系的不同特征入手,

从多个角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细分。

查克汉姆(Charkham,1992)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契约型利益相关

者(ContractualStakeholders)和社会型利益相关者(CommnunityStakeholders)。

克拉克逊

(Clatkson,1995)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和次要的利益相关者。

威勒(Wheeler,1998)

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四种:

一级社会利益相关者,二级社会利益相关者,一级非社会利益相关者,二

级非社会利益相关者。

卡罗(Carroll,1996)对利益相关者分类有两种,其一是区分为直接利益相关

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其二是将利益相关者区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战略利益相关者和环境利益相

关者。

上述从多个角度细分利益相关者的思路虽然加强了人们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认识,但这些方

法都缺乏现实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实际应用。

圈域城市之间具备社会

性利益相关者的特征,与企业价值分享型的利益相关者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独特的圈域城市间的

利益相关者性质特征,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7页版本1.006.355

国内学者关于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是伴随着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研究深

入展开的,有代表性的是周其仁(1996)、崔之元(1996)、杨瑞龙(2001)、李维安(1999,2000)、

孙振华(2003)等学者的研究。

但是,这些研究都限于企业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其中李维安

(2003)关于利益相关者外部治理机制和行政型治理到经济型治理转变的研究,也是关于公司治理

结构及其外部条件的分析,没有涉及到将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于公共管理特别是圈域城市互动关系

和公共治理的研究分析。

而地理空间上集聚、经济和社会互动密切的城市圈域,实际上是利害相关、

彼此依存的利益共同体。

因此,将企业管理领域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引申到公共管理研究,分析和观

察圈域城市公共治理机制,以利害密切相关、价值目标相同的利益共同体关系构建圈域城市公共治

理的框架机制,将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也有相当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博弈论与合作竞争

博弈论是用严谨的数学模型研究冲突对抗条件下最优决策问题的理论。

博弈理论首先来源于数

学,后来在经济学领域开花结果,至今已有约翰.纳什、托马斯.谢林等5位学者因为在博弈论及其在

国家安全领域的研究而获得1994年和2005年两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博弈论可分为合作博弈理论和非

合作博弈理论,前者主要强调的是团体理性,而后者主要研究人们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如何

选择策略使得自己的收益最大,即策略选择问题,强调的是个人理性。

目前博弈论研究的主要是非

合作博弈,也就是各方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如何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最后达到力量均衡。

在缺乏

法治的外部强制和道德规范的内部约束的情况下,非合作博弈是博弈主体互动关系的普遍现象。

因为如此,目前非合作博弈的成熟程度大大高于合作博弈。

但谢林等人关于美苏之间核军备竞赛和

核裁军的研究表明,即使是缺乏外部强制的敌对大国之间,自律和妥协也有助于使博弈结果对双方

都更有利。

同时,博弈理论关于非合作博弈将出现对各方都不利的无效率或低效率均衡的结论,从

反面说明了博弈过程中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并且,博弈理论研究揭示,只要加以适当的外部强

制或建立彼此信任的内部道德规范约束,非合作博弈就可以改变为合作博弈。

因此,通过适当的公

共政策支持机制,引导、规范、强制行政区划以外的圈域城市之间形成合作博弈、竞争参与的良性

互动关系,同时通过学习、示范、引导和实践,使圈域城市之间互为彼此依存、利害攸关的利害相

关者,建立互信多赢的内部道德约束,建立起合作竞争、协调共进的良性互动关系,既是十分必要

的,也是可能的,这也是本课题研究致力于揭示和推动实现的圈域城市互动关系和公共治理的理想

前景。

合作竞争(co-competition)包含竞争与合作两个组成部分。

Deutsch(1980)的合作和竞争理论

将利益主体的目标依存关系分为合作、竞争和独立三种,各合作方对目标关系的认识影响他们相互

作用的结果,因而直接影响他们的行动策略。

MariaBengtsson和SobrenKock(1996)将既包含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8页版本1.006.355

争又包含合作的现象称为合作竞争,并研究了企业网络的合作竞争。

Loebbecke(1997)等研究了基

于合作竞争的知识转移及合作竞争组织间的知识分配理论。

Marc(1999)等认为在合作中,利益主

体把其他利益群体的活动视为正外部条件;而在竞争中,利益主体则将其他活动视为负外部条件。

KjellHausken(2000)研究了团队间的合作竞争,认为利益主体间的竞争有利于利益主体内部成员

积极性的提高,其他利益主体内的合作竞争情况也影响该利益主体内部的合作竞争程度。

上述关于

合作博弈和合作竞争的理论研究表明,各方对目标和价值的认同,是合作博弈和合作竞争的起点和

关键,而源于道德理念而强化于彼此互动实践的合作关系能否建立和维持,取决于适当的外部政策

制度强制和有力的内部道德规范约束。

因此,从博弈论和合作竞争理论来看,圈域城市合作竞争互

动关系的建立,将落脚在如何构建基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害攸关的圈域城市良好公共治理的

政策机制,以及在此机制框架上形成和强化的互信合作、共同参与的行为规范。

这是目前博弈论和

竞争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和比较缺乏的,也是本课题想要研究探索的。

三、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最初也是研究企业管理的。

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有一个多世纪,

现在公司治理理论已经是相当成熟的理论体系。

鉴于传统公共管理存在效率低、成本高、僵化、官

僚主义、缺乏回应性等弊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改革政府”(D.奥斯本和T.盖布勒,1994)

和新公共管理(NewPublicManagement)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政府向企业学习,将市场竞争

机制引入公共管理,企业管理的很多理论和实践方法被借鉴到公共管理领域,强调服务协调、合作

参与的公共治理对传统管控型行政统治和公共管理形成挑战。

较早将治理理论引入公共管理领域的J.N.罗西瑙(1995)认为,治理是指一种由共同目标支持

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与政府统治相比,

治理的内涵更加丰富,它既包括政府机制,同时也包括非正式的、非政府的机制。

国内学者毛寿龙

教授(1998)指出:

英文“govern”既不是指统治,也不是指行政和管理,而是指政府对公共事务

进行治理,它掌舵而不划桨。

俞可平教授(2000)认为:

治理的基本含义是指官方的或民间的公共

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

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

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治理理论

强调管理就是合作,认为政府不是合法权力的惟一拥有者,公民社会也同样拥有合法权力。

在操作

层面上,治理理论还提出了公共管理改革的若干举措,如提升政府的公正性、透明性和灵活性,在

政府中引入市场或竞争机制,开发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在公共事务治理方面的能力,加强社会参与,

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实行“公私共治”,发展社区自治等。

与传统行政管控相比,治理理论强调回应和参与,注重调动政府、社会和公民个人等多种资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9页版本1.006.355

可以弥补国家和政府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中效率低和资源缺乏等不足。

但是,治理需要具备多种

基本条件,如政府的民主、社会的诚信和公众的积极参与,如果行政管理体制僵化,社会缺乏诚信,

公民参与程度不高,治理也同样存在失效的可能。

那么,如何克服治理的失效,形成有效的公共治

理?

“良好的治理”或“善治”(goodgovernance)理论是关于有效公共治理最有影响的研究。

可平(2000)认为,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政府和

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

善治理论重视公民社会和公

民参与,从政治、社会和公民个人的角度研究合作参与的公共治理,对于公民社会发育程度低、行

政依赖程度高的中国社会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启示作用。

但是,以城市圈域作为研究观察对象,以

圈域城市而不是公民个人作为互动关系主体研究公共治理问题,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有待进一

步探索,而从利害相关者合作博弈的视角探讨城市圈域互动关系和公共治理问题,将开辟一个新的

研究途径。

四、城市圈理论

城市圈域包括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圈、城市带、都市区、大都市带等名称不同、意义相近的

概念,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密集分布为数众多的大、中、小城市,其中有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这

些城市相互交通便利、联系密切、互动频繁,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存在密切交互作用。

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Gottmann)在研究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聚集现象后,于1957年

首先提出了大都市带(Megalopolis)的概念。

加拿大地理学家麦吉(T.G.McGee)于1987年提出了都

市区(Desakota)概念,用以描述亚洲某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出现的与西方大都市带类似而发展背

景完全不同的新型空间结构。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学者开始关注类似的城市集聚现象,开始研究以长三角地区和珠

三角地区的城市群和都市带。

姚士谋(1992)从区域空间布局的角度分析概括了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的概念。

孙一飞(1995)则给出了城镇密集区的定义。

吴启焰(1999)阐述了城市群与

大都市带的区别,指出城市群是大都市带的低级形态或基础。

姚士谋在《中国的城市群》(2001)

一书中,对中国城市群作为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的特征进行了概括,并初步研究了中国长三

角、珠三角、环渤海、长株潭等城市群。

姚士谋(2001)认为,从空间上看,城市连绵区范围最大,

其次是城市群,最小的是城市地带或大都市地区。

王兴平(2002)认为在都市区的区域空间序列上,

存在这样的演化发展过程:

一般城市→都市区→城市密集区→城市群→大都市区→都市连绵区→都

市带。

胡序威(2003)则认为像长三角和珠三角那样的都市连绵区是城镇密集地区的城市化向高级阶

段发展后所出现的空间结构形态。

上述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概念界定和名称区分,尚未涉及圈域城市

的互动合作和公共治理机制问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10页版本1.006.355

从2003年开始,国内一批研究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问题的学者比较多地关注城市圈域发展问题。

吴传清等(2003)对中国城市群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城市群发展势头良好,但是目前

中国城市群的发展还只是处于初步成长期,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包括管理体制不顺,地区发展水

平不平衡,内部结构功能不完善,整体发展规划滞后。

这时,城市圈域的研究开始涉及管理体制、

发展规划、内部结构等问题。

吴传清等(2003)还对国外城市群发展进程和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初步

分析,认为城市群是伴随工业化而首先出现并主要分布在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和

地区。

西方城市群发展是一个内生过程,中心大城市基于竞争的需要向大城市周围的地区自然扩散,

从而在地域上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城市群体,并随经济发展而逐步演化成巨大的城市

化地带,并以其独有的聚集优势,对一定区域乃至一国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这种巨

大的城市化地带也导致国家经济、人口和产业过分集中于某一地带,加剧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与区际

差异扩大。

倪鹏飞(2003,2004,2005,2006)从城市竞争力的角度关注城市集群和区域城市竞争

力的问题,其中政府管理是一个主要评价指标。

焦新望(2003,2004)对长三角、珠三角等几个中

国典型的城市群的产业发展和各自优劣势做了一系列研究。

王乐夫等(2004)对珠三角城市群的产

业集群和协调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

张召堂(2005)在比较日本东京都市圈的基础上,对中国北京

首都圈发展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对包括京津冀首都圈的协同发展及区域治理结构问题做了可

贵的探讨。

刘君德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研究跨界组织与管理问题(1999)和大都市区行政组织与管理

模式的制度性矛盾与整合问题(2000,2001),并从城市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区划改革的角度探讨

珠三角(2001)、长三角(2003)、直辖市(2006)等大都市和大城市行政区的行政区划改革和管

理模式问题。

高汝熹等(2006)则构建了包括实力指数、发展指数、绩效指数三大类共24个指标的

都市圈发展评价体系,并对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等18个城市圈域的发展进行评价和排序。

上述中国学者关于城市群、城市圈、都市圈等城市圈域的研究虽然从不同角度开创了中国城市

圈域问题的研究,但是研究主要涉及城市群划分标准、产业发展、城市竞争力和发展定位等问题,

对城市圈域公共治理结构和体系问题,对城市圈域公共治理需要什么政策支持,以及对公共政策对

圈域城市良性互动关系的促进规范作用如何等问题,这些研究都涉及不多。

刘君德等人的研究虽已

涉及大都市和城市圈域管理组织问题,但主要是从行政区划改革的角度进行研究,还没有从政策支

持的角度专门探讨城市圈域公共治理问题。

同时,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具有很大的不同,前者行政区划和行政主导色彩浓重,而后者的发

展运行基础是市场机制和公民自治。

中国城市都有级别,处于不同的行政层级;西方城市不论大小,

都是地方自治的主体。

中国是一个行政主导型的社会,公民社会发育不够,公民社会参与不足;西

方一般是地方自治的社会结构,公民社会发展成熟,公民社会参与程度高。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11页版本1.006.355

中国城市圈域的公共治理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因此,中国城市圈域的公共治理不能照抄照搬西方城

市圈域发展和公共治理的经验,需要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的城市圈域公共治理机制。

对中国城市圈域的公共治理及其政策支持机制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

显得十分必要和非常迫切。

参考文献:

[1]NalebuffBarry,BrandenburgerAdam.Coopetition[M].Cambridge,MA:

HarvardBusiness

Press,1996.

[2]MariaBengtsson,SobrenKock.Cooperationandcompetitionamonghorizontalactorsin

businessnetworks[C].Paperpresentedatthe6thWork-shoponInter-organizational

Research,1996:

23-25.

[3]MariaBengtsson,SobrenKock.“Coopetition”inbusinessnetworks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