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08652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

“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

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该类护照最早出现的时问最可能开始于

A.鸦片战争时期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2.“尽管当时中国拥有那么高比例的GDP,但这些资源并不能有效地组织起来,转化成为政府能力,尤其是军事能力。

……尽管当时英国的GDP并不算高,但国家能够有效动员资源和使用资源。

”这段分析认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

A.清政府的腐败无能B.国家集权程度没有英国高

C.政府对军事的投入不够D.国家投资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

3.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有两对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人民大众”包括

①农民阶级②无产阶级③小商品生产者④资产阶级⑤地主阶级

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⑤

4.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民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洋布、洋棉美观耐用,价格便宜B.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各地自由经商

C.中国手工业纺织无法与外国的机器纺织抗衡D.中国关税低有利于外国商品倾销

5.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解释了鸦片战争的根源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6.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1861年又成立了专门同外国打交道的机构“总理衙门”。

从时代发展潮流看,这些外交机构的成立

A.适应了列强统治的需要B.说明中国平等步入国际社会

C.标志国家半封建化程度加深D.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

7.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

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

据史料记载:

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8.某国议员威廉·格拉斯顿说道:

“他们(中国政府)警告你们放弃走私贸易,你自己不愿停止,他们便有权把你们从他们的海岸驱逐,因为你固执地坚持这种不道德的残暴的贸易……在我看来,正义在他们(中国人)那边。

”该议员是就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哪一次战争发表的言论?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马克思在论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曾说:

“我们不要像骑士般的英国报纸那样去斥责中国人可怕的残暴行为,最好承认这是保卫社稷和家园的战争,这是保存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虽然你可以说,这个战争带有这个民族的一切傲慢的偏见、蠢笨的行动、饱学的愚昧和迂腐的蛮气,可是它终究是人民战争。

而对于起义民族在人民战争中所采取的手段,不应当根据公认的正规作战方法或者任何别的抽象标准来衡量,而应当根据这个起义民族所已达到的文明程度来衡量。

”下列表述中不符合马克思观点的是

A.明确否定了英国报纸对中国的歪曲B.认定中国进行的人民战争的正义性

C.认为中国不应做无谓的抵抗和牺牲D.文明程度影响起义民族的抗争手段

10.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一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B.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C.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D.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11.据英国公布的《1849年中国各口贸易报告》说:

“目前中国每年鸦片销售量约为五万箱……据统计,1829年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为12576箱,1839年约为四万箱。

下列对1829—1849年鸦片销售量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列强商品在华滞销导致鸦片销售量的迅速增加

B.《南京条约》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提高了鸦片销售量

C.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是列强继续鸦片贸易的原因之一

D.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经商推动鸦片贸易销售量的增加

12.一位英国人说:

“‘奴隶贸易’比起‘鸦片贸易’来,都要算是仁慈的。

我们没有毁灭非洲人的肉体,因为我们的直接利益要求保持他们的生命;我们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腐蚀他们的思想,也没有毁灭他们的灵魂。

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不幸的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

”这表明

A.奴隶贸易比鸦片贸易人道

B.奴隶贸易比鸦片贸易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C.鸦片贸易加剧了清政府的腐败

D.鸦片贸易严重摧残了人的身心健康

13.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

“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

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中国军事的落后B.中国科学落后

C.中国无世界知识D.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14.会审公廨是1869年出现在上海公共租界的一个特殊司法机关,由道台任命中方专职会审官(谳员),与外方陪审官(领事)会同审理租界内与华人有关的诉讼案件。

会审公廨制度规定:

当事人不用跪堂,还可以聘请律师,证人必须到庭接受双方交叉询问,对被告人不能刑讯逼供等等。

据此判断以下关于会审公廨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维护了中国司法的自主权利B.说明中外反动势力已经勾结起来

C.有利于近代中国司法制度的进步D.反映出清朝法律已与西方兼容

15.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

C.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16.(湛江市2012年普通高考测试)右图是清末上海《神州画报》上的漫画《此之谓中国之独立》,其中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A.《南京条约》之后B.《北京条约》之后

C.《马关条约》之后D.《辛丑条约》之后

17.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期(年)

乡民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1912—1939

473

0

77

396

①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主要是由农村到城镇、国外

②导致乡民迁居谋生的原因主要是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③离乡谋生的居民职业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④出国谋生的人数激增是由于晚清政府的沉重剥削和压迫

以上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8.“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这种情形最早出现于

A.鸦片战争后B.中日甲午战争后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D.国民大革命时期

19.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

“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

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

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

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B.西方靠“民众自治”可以长久

C.中国“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政治D.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

20.右图为19世纪中叶英国报纸上刊登的一幅有关中英战争的漫画。

该漫画揭示了

A.妥协投降的恶果

B.农业文明的弱势

C.势均力敌的较量

D.东方帝国的崛起

21.外国人在中国享有“治外法权”始于

A.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22.近代中国人慨叹:

“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

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

”这种现象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23.鸦片战争后,拥有独立主权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被迫开放一系列通商口岸。

右图7中属于19世纪90年代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是图7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4.仔细观察右图,此漫画主要反映了19世纪

A.西方列强尔虞我诈B.西方列强瓜分中国

C.清政府腐败无能D.清政府与列强勾结

25.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6.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

“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辛丑条约》的签订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7.了解历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漫画就是其中的一种。

下列表述最能体现右

侧漫画内涵的是(注:

图中文字为“外债赔款及一切捐税”)

A.巨额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负担B.列强控制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C.清政府已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D.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28.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月26日,浙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

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29.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

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30.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记载:

二十七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

修这段材料说明()

A.作者是圆明园遭劫的亲历者,就是第一手史料

B.在夷人劫掠的过程有不少中国人极力,阻止

C.不仅外国人对圆明园进行了洗劫,也有中国人参与了抢劫

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31.近代竹枝词记载了历史的变迁。

“辉煌金碧店悬牌,洋字洋名一律揩(抹掉)。

欧墨新书千百种,满投沟井自沉埋。

”这种现象集中发生在什么时期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D.抗日战争

32.纪念碑、纪念实物等都可以生动地再现历史,下列纪念碑、纪念舰所承载的历史事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A.抵制西方文明B.发展资本主义

C.反对封建统治D.反对外来侵略

33.“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乃至远东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不仅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影响,而且使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下面对该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新兴的近代文明战胜了腐朽落后的封建文明B.简单的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足以挽救国家的危亡

C.甲午战争使东方开启了近代化时代D.甲午战争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34.1898年12月美国国会发表咨文:

“正在中国发生着重大的事情,美国并不是一个漠不关心的旁观者……由于我们在国际上地位,由于我们国土有很长的太平洋海岸线,由于我们对远东的直接贸易日升月盛,我们有理由要求这方面的利益得到友好的待遇。

我的目的是要用一切适当的,合乎美国传统的手段来促进美国在该地区的巨大利益。

”这反映了

A.美国积极关注义和团运动的动态B.美国打算凭借其经济优势在中国谋求利益

C.美国决定在中国占领租借地D.美国决定用占领菲律宾的手段获取在中国利益

35.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个留学日本的高潮,但清末留日学生运动的发展在全国各省之间极不平衡。

以下是清朝留学生会馆于1903年对留日学生人数的统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表3

江苏

浙江

广东

直隶

山西

陕西

河南

广西

贵州

云南

175

154

108

77

3

4

6

3

1

2

①沿海省份经济文化相对发达

②地理上的方便

③近代沿海一带开放较早,人们的观念相对先进

④近代南方学子较北方学子有更强烈的救国精神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

36.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1902年2月,《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里循(澳大利亚)说过:

“我们在‘暴乱’(指义和团运动)中并无所失。

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

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示像今天这样密切。

”这是因为

A.清政府保证“设将来大皇帝有心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B.凡中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发给管事官(即英国领事)照办”

C.清政府保证“永禁或设、或人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D.清政府同意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天津大沽铁路沿线

2.清朝官员袁昶说:

“中国是礼仪之邦,春秋之时已有明约,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如今攻使馆,要开杀戒,一背礼义之道,二背国际公法。

拳术不可恃,外衅不可开,杀公使,悖公法,事将不可收拾。

”从材料中可得出的确切信息是

A.袁昶反对利用义和团来抗击八国联军B.袁昶注重用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作为依据

C.袁昶的观点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支持D.印证了当时八国联军有灭亡中国的野心

3.在清政府决定利用义和团反帝之后,清廷主管外交的大臣许景澄、袁昶联名上书道:

“今朝廷方与各国讲信修睦,忽创灭洋之说,是为横挑边衅,以天下为戏。

……团民非义民,不可恃以御敌,无故不可轻与各国开衅”。

对这份上书最准确的理解是

A.义和团运动凸显了民族矛盾的加剧B.两人反对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

C.清政府内部关于是否开展反侵略斗争矛盾尖锐D.两人反对清政府支持义和团运动“灭洋”

4.某小说里有这样的情节:

几个年轻人被地方官员逮捕后,一名传教士进入知府衙门,向知府表示“传教的人原本与地方公事无干涉,但这几个人都是我们教会里的朋友,立刻把这几个人交我带回去。

”知府明知这几个人是指明要捉拿的会党,不便交给教士带走,却又担心教士写信托公使到总理衙门理论,只好将人交给教士。

这个故事的背景可能是

A.明朝来年的杭州B.清朝初年的北京

C.清朝来年的上海D.民国初年的南京

5.据记载,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杀无赦。

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洋语及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重则致杀身之祸。

陈旭麓先生将其概括成“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

”这里的“某一时期”是指

A.太平天国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C.义和团运动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

6.鲁迅说:

“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

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穿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健康,我偏生病……”他描述的现象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中B.辛亥革命中C.义和团运动中D.新文化运动中

7.有学者认为:

“与所谓‘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阶段说不同,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

下列对该观点所说探索历程“‘反西化’——‘现代化’”两个阶段的是

A.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8.美国人石约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写道:

“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

”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反割台斗争D.新文化运动

9.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

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B.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此兴起D.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

 

伟大的抗日战争

1.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而不是通常所说的8年。

该观点重在

A.揭露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罪恶B.肯定国民政府抗战的重要贡献

C.突出华北人民抗战的历史地位D.强调中国局部抗战的重大意义

2.英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说:

“一般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战争主要是一场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似乎没有人认识到,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支持着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

”他的言论

A.分析了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B.代表了美国的立场

C.揭示了中国政局变动的实质D.忽略了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区别

3.1940年,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在《中国的战歌中》一文中写到:

“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

”上述材料描写的是

A.农民获得民主选举权B.美国推动中国民主选举

C.边区政府的民主选举D.中国发达的民主政体

4.“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歌曲反映的史实是

A.东北地区军民的抗战B.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

C.敌后战场的军民抗战D.正面战场的全面抗战

5.雅虎知识堂评价某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同时也为新形势下的国共合作积累了经验。

”依据所学,可得知此战役名称是

A.平型关战役B.淞沪会战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

6.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

“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能晓然于敌人之鲸吞无可幸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

”可见他已经认识到

①中国的对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抗战②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来争取胜利

③民心团结的重要性④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是抗战主战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

7.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

“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

对此评价你认为正确的是

A.传闻(口述)主观因素多,不能作为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

B.田中正明的言论肯定了传闻(口述)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

C.此观点正确反映

了日本对华历史的态度,符合中日两国的利益

D.田中正明的言论否定了日本侵略的历史,是为南京大屠杀翻案

8.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经历了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到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转变。

这一转变反映出的显著变化有①中国革命的性质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③中共的政治斗争策略④中共的中心任务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9.图5是一枚名为“同盟胜利”的纪念章。

对其所含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A.“同盟”指的足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中、美、英、苏四国为“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C.“胜利”时代表中国的是南京国民政府图5

D.“34.9.2”指的是1934年9月2日

10.1938年3月,国民党在《抗战建国纲领》中指出:

“加紧全国军队之政治训练,使全国官兵明了抗战建国之意义,一致为国效命;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并训练华侨抗战;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共同抗战,并在敌后发动普遍的游击战。

”这表明

①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②《抗战建国纲领》对全国抗战起到政治领导作用

③中华民族团结抗战有力地改变着中国的国际地位

④国民党认识到民众与国民革命军合作抗日的重要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1.陈真编辑的《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

“战争一旦结束,不管是政府官员也好,公营事业人员也好,都纷纷转向到收复区的敌产的接收上。

……天津的四百家工厂,就是被这些部会和局均分了事”。

材料说明的是

A.一战之后民族工业重新萧条B.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时体制

C.抗战后国民党经济接收的情况D.建国初期民族工业的改造

12.下图是陕甘宁边区1941—1943年安置难民情况统计。

这一时期难民大量迁往边区的原因是

①日本侵华,加紧掠夺沦陷区资源②国比党的腐败统治

③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政策感召④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战的总后方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3.《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

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B.中华民国建立C.抗日战争爆发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4.新华社国际时评“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2010年2月)23日再度表示,不会撤回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残暴罪行,是中国人民最为沉痛的近当代历史记忆之一,国际社会对此早有定论,而河村竟然声称‘我认为南京(大屠杀)事件’并未发生过。

……这种言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