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18768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辨析乘法运算定律。

2、能初步运用乘法安排律优化计算。

3、培育学生依据详细状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实力,发展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点:

通过辨析,巩固对乘法运算定律的相识。

教学难点:

变乘法安排律及其变式的相识与驾驭。

预设过程

一、辨析作业错例

能对前一天《作业本》中的第2题进行辨析。

(25+125)×4=25×125+25×4

(25+125)×4=25×125+125×4

(25+125)×4=25×125+125

25×4+125×4=4×(25+125)

25×4+125×4=25×4+125)

1、指出每组算式正误,并说明理由。

2、复习乘法安排律的内容及字母表达式。

板:

(a+b)×c=a×c+b×c

a×(b+c)=a×b+a×c

和×一个数=积+积

二、扩展乘法安排律

选择一个正确的算式。

35×(2×5)=()

a、35×2+35×5b、(35×2)×5

67×77+77×33=()

a、77×(67+33)b、67×(77+33)

(40-2)×25=()

a、40×25+2×25b、40×25-2×25

104×25=()

a、100×25+4×25b、100×4×25

125×3+125×4+125=()

a、125×(3+4)

b、125×(3+4+1)

1、请学生依据运算定律及已知算式,选择正确的算式。

2、着重(40-2)×25、104×25和125×3+125×4+125的分析。

三、练习

1、P38-5

2、P38-7

3、P38-6

4、P38-9

5、P37-4与P38-8

1、说说哪些算式用到了乘法安排律?

哪些没有用到,为什么?

2、先推断每组算式的结果是否相等,再选择每组中的一题计算一下,说说为什么选择这一题。

3、用乘法安排律计算P38-6,指名板演,并讲评。

4、独立完成P37-4与P38-8,说说哪种方法更好。

四、

今日,你用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乘法安排律

(a+b)×c=a×c+b×c

a×(b+c)=a×b+a×c

和×一个数=积+积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学习目标:

1.经验从详细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相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肯定标准分类。

2.培育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实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到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4.提高学习数学的爱好,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经验从详细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相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肯定标准分类。

教学难点:

培育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实力,发展空间观念。

老师打算:

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

1、创情板题

(课件)播放:

繁忙的工地上,挖掘机在惊慌的工作着,铲斗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角?

?

师:

细致视察,你发觉了什么?

生1:

画面上有挖掘机在工作。

生2:

工人叔叔工作特别繁忙,特别辛苦。

生3:

铲斗臂上形成了许多角。

生4:

铲斗臂上的角不一样大。

师:

我特别观赏这位同学,她已经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视察生活了!

(课件演示:

铲斗臂上形成的各种角)

师:

铲斗臂在工作的时候,能形成什么样的角呢?

今日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角的相识相识平角与周角)

【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从挖掘机工作的生活场境入手,发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角,从而来复习角的学问,进一步探讨角的相关学问,让学生感到数学学问与生活紧密相连,养成留意视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习惯。

2、出示学习目标

师:

本节课要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经验从详细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相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肯定标准分类。

(2)培育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实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到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3、出示自学指导

师:

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须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你们有信念吗?

下面请看自学指导。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运用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究并发觉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洁问题。

2、经验亲自动手实践、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体会运用“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进行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动手操作实力和数学思索实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胜利的体验,感受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

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实力,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归纳中,感受理性的美。

教学重点:

1、探究和发觉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o。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打算:

小黑板、学生、老师打算几个形态不同的三角形、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说一说在预习课中操作的感受,应留意哪些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组内沟通订正。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故事引入。

一天,大三角形对小三角形说:

“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内角和肯定比你的大。

”小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

“是这样的吗?

”揭示课题,出示目标。

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自主学习

1、活动一、比一比

2、活动二、量一量

(1)什么是内角?

(2)如何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3)小组活动,每组同学分别画出大小,形态不同的若干个三角形。

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4)填写小组活动记录表。

发觉大小,形态不同的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都接近度。

3、说一说,做一做。

(1)我们把三个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看一看会是怎样的。

(2)把三个角折叠在一起,三个角在一条直线上。

从而得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度。

四、当堂训练(小黑板出示内容)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26°,它的顶角是()。

2、长5厘米,8厘米,()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3、三角形具有()性。

4、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45°,另一个角是它的2倍,第三个角是(),这是一个()三角形。

5、按角的大小,三角形可以分为()三角形、()三角形、()三角形。

6、沟通学案第三题。

先独立做,最终组内沟通。

五、点拨升华

随意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

独立思索小组沟通总结方法老师点拨。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终班上沟通。

七、拓展提高

妈妈给调皮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

它的顶角是40°,它的一底角是多少?

先独立做,最终组内沟通。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测量三个角的度数求和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17—18。

学习目标

1.理解并驾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经验探究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培育学生的概括推理实力。

3.获得胜利的体验,增加对数学的爱好和信念,形成独立思索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学习重点:

理解并驾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学习难点:

经验探究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觉并概括出运算律。

学习打算

课件、学习单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

暑假是外出旅游的大好季节,好多人都旅游去了,当然李叔叔也不例外,看他是怎么去的?

课件出示:

生:

骑自行车。

师:

你们看的真准,再细致看看,你从图中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生1:

李叔叔打算骑车旅行一周。

生2:

李叔叔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

2.师:

依据了解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

李叔叔今日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生2:

李叔叔今日上午比下午少骑多少千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

师:

今日我们选取“李叔叔今日一共骑了多少千米”来做我们的学习材料,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当怎么列式?

生1:

40+56(板书)

师:

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2:

56+40(板书)

师:

它们之间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生:

等号。

(师板书等号)

师:

为什么可以用等号连接?

生1:

因为它们的和都是96千米。

生2:

因为它们都是求的李叔叔一天行的总路程。

2.课件出示:

123+377Ο377+123

1124+76Ο76+1124

师:

这两道题,它们的算式之间的能用等号相连吗?

请你算一算!

生:

师:

为什么?

生:

因为它们的和都相等。

师板书:

3.师:

视察这三个等式,你发觉了什么吗?

生: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

从刚才的发觉中,你们会猜想到什么呢?

生:

是否全部的加法算式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呢?

(板书: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师:

空口无凭,你准备怎样验证咱们的猜想?

生:

我们可以再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

师:

那请大家拿出本子来,举几个这样例子来验证看看!

(生独立举例验证)

5.师:

谁来上台说说你是怎么举例验证的?

生:

(百以内的加法、多位数的加法、小数加法……)

师:

通过刚才这两位同学的举例,都能证明我们的发觉是正确的。

谁有没有发觉交换加数位置和不相等的状况吗?

生:

没有。

师:

也就是说,我们举不出反例,那证明我们该刚才的发觉是正确。

师:

谁能够再一次总结一下我们刚才发觉的这个规律?

生: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

旁边的问号是不是可以擦掉了?

!

师:

这个规律,数学家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加法交换律”

(板书加法交换律)

6.师:

刚才同学们举了那么多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

生:

举不完。

师:

是啊,像这样的等式我们能写出许多许多来。

(师边说便在等式的下面板书“……”)

师:

既然像这样的等式写不完,你能否开动你的脑筋,想方法用一个算式表示出全部的等式吗?

试一试,把你的想法在本子上写出来。

(学生尝试)

7.师:

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一个怎样的算式表示加法交换律的?

生1: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2:

△+□=□+△

生3:

a+b=b+a

师:

这三位同学的方法能表示出全部的状况吗?

生:

能。

师:

这三种方法,你更观赏哪一种?

生:

第三种。

师:

说说你的理由。

生:

因为第三种更便利、更简洁。

师:

其实咱们的数学家想到的式子,跟生3的想法不约而同,也是a+b=b+a。

(师板书a+b=b+a)

师:

你觉得a和b可以表示哪些数?

8.师:

同学们现在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探究出“加法交换律”的,同桌相互沟通一下。

生1:

我们是先视察发觉,再举例验证,最终是总结规律。

师:

很简洁明白,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2:

我们第一步是视察发觉,我视察这三个等式,发觉了随意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其次步是举例验证,我们举了好多例子,证明我们是正确的,最终一步是总结规律,总结的规律是“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

说的好不好?

把掌声送给他!

(板书:

视察发觉→举例验证→总结规律。

9.师:

我们刚才是通过视察发觉,然后是举例验证,再总结规律,这是一种特别好的学习方法。

刚才大家经验了一次像数学家一样做数学的过程,那你能不能用这种学习方法去探究其他的运算定律呢?

生:

能。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师:

现在请大家自学<学习单一》,自学之前老师给大家供应了一个学习锦囊,谁情愿大声读一遍?

生:

一.视察发觉。

细致算出每一组题的结果,你发觉了什么?

二.举例验证。

你能再举出几组这样的例子吗?

三.总结规律。

你能用符号表示这个运算定律吗?

2.师:

下面就请大家根据自学锦囊上的提示自学,起先。

(生独立完成)

师:

完成的同学同桌沟通一下。

3.师:

都完成好了吗?

谁情愿到前面共享一下你的自学收获?

生:

我发觉第一组算式都等于288,其次组算式都等于273,第三组算式都等于507,它们都可以用等号来连接。

师:

每一组题的两道算式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1:

前一道算式都是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后一道都是先算后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一个数相加。

师:

刚才这位同学共享了这么多自学的收获,那你还发觉了什么?

还其他的发觉吗?

生:

我还发觉这三组题,后面的题都变更了运算依次。

师:

运算依次变更了,那么什么没有变?

生:

和不变。

师:

还有没有什么不变?

生:

数字的位置没变,只是运算依次变了。

4.师:

刚才通过这三组算式发觉了一个特别重要的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那这个规律对不对还须要我们怎么样?

生:

举例验证。

师:

那谁来说一说你举的例子?

好,你来!

生1:

(24+76)+28=24+(76+28)(师板书)

师:

谁再来共享一下你举的例子?

生2(8+7)+3=8+(7+3)

师:

谁再来举一个?

生3:

(325+178)+22=325+(178+22),他们都等于525.

5.师:

感谢大家的共享。

刚才,我们大家进行了举例验证,你们验证我们发觉的规律对不对?

生:

对!

师:

有没有举出反例的?

生:

没有。

师:

那由此可以说明,我们该发的规律是……

生:

正确的!

师:

下面请同学们把我们发觉的规律齐读一边,预备,起!

生: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

刚才发觉这个重要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加法结合律。

(板书:

加法结合律)

6.师:

这是我们发的其次个运算定律,那你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生:

(a+b)+c=a+(b+c)。

7.师:

今日这节课,我们采纳视察发觉、猜想验证、总结规律的学习方法,发觉了两种的加法运算定律,现在你还有什么不懂得、想提出来供大家探讨吗?

生: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

这个问题很有探讨的价值,下面就请大家小组内沟通探讨,起先!

(生小组沟通,师巡察)

师:

哪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共享一下你们探讨的结果?

生1:

我们小组发觉的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是加法,和不变;不同点是加法交换律的加数是两个数,加法结合律的加数是三个数。

加法交换律是数字的位置变了,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依次变了。

师:

你们同意吗?

还有和这一组不一样的吗?

师:

好的,看来其他组的同学的发觉同他们是一样的,我们班的同学视察力和思索力特别强,那下面,我们就运用我们学会的本事来练一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下列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你能()中填上适当的数吗?

3.今日我和妈妈一起逛超市,看到体育用品柜台有下列物品:

4.小明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

四.课堂总结。

1.本节课你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2.师:

同学们今日的表现特别精彩,用自己擅长发觉的眼睛和聪慧的头脑找到了加法算式中的规律,相识并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

你看,数学家能总结出来的运算定律我们也能总结出来,我信任只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勤动脑、多动手,肯定可以把数学学得更棒!

五.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验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驾驭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学问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放大,培育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实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胜利带来的欢乐,激发探究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爱好。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经验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驾驭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打算:

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

算完后相互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主要说清晰分别要用第2个乘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

二、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

144×15

指出: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探究算法:

1、学生自主探究:

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交换算法,说说自己怎么算的?

有问题么?

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

正确的该怎么算?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1)干脆一次乘。

指出:

乘数是两位的,要分两次乘。

(2)分别用第一个乘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了三次。

指出:

一般用其次个乘数分别去乘]另外再指出:

个位乘得的积末尾和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和十位对齐。

总结:

(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

(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四、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4题

1、做想想做做第2题(做在书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很简单出错,除了上面说的错,还有哪些呢?

一起看第2题:

说说错在哪里?

怎么改正?

特殊要留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还要留意不能遗忘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推理是三角形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三个角、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

本节课首先让学生对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复习,随后教材中创设了一个好玩的动态情境,导入了新课,激发学生的爱好,明确“内角和”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可以采纳不同的方法验证,教学中支配了3个活动,通过这3个活动体验“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和性质的探究过程。

二、学情分析

有的学生可能从各种渠道已经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所了解,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数学活动体验,理解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使学生对这个学问的驾驭更深刻。

经过不断的课改试验,孩子们已经有了肯定的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实力。

他们喜爱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数学产生了深厚的爱好。

1.学问方面:

学生已经驾驭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识了钝角、直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学问。

2.实力方面:

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实力和探究实力,并且能够进行简洁的计算机操作。

三、教学方法

渗透猜想——验证——结论——应用——拓展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究并发觉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洁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经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学问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会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是探究和验证性质的过程。

四、教具学具

三角板、量角器、剪刀、白纸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

同学们,猜猜它是谁?

形态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洁(打一几何图形)三角形(板书)我们已经相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生回答。

(相互补充)(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闪耀三个角及它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2、现在,我们来玩一个跟三角形的角有关的嬉戏。

只要大家说出三角形随意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就能猜出第三个角,你们信任吗?

要求每个4人小组拿出本组预先打算的学具袋。

(内含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包括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至少各一个,且要求大小不一。

3、活动——量一量:

每人随意拿出一个自己带来的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并写在三角形中。

(独立完成,非小组合作。

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事先向学生说明误差仅为3、4度左右。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出来的吗?

究竟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隐私呢?

我们今日这节课就要来揭开这个隐私。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探究特别三角形的内角和

拿出两个三角板,问:

它们是什么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请大家拿出自己的两个三角尺,在小组内说说每一个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并求出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们发觉了什么?

(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是特别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三角板是学生特别熟识的学习用具,度数也是特别清晰,通过计算学生熟识的三角板内角和来验证这个结论,学生也简单接受。

2、探究一般三角形内角和

(1)猜一猜。

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可能是180°)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全部三角形的内角和原委是不是180°,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可以先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

那就请小组共同计算吧!

将学生采纳分组的方法分成锐角三角形组、直角三角形组、钝角三角形组、等腰三角形组,各组在白纸上随意画三角形,并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计算三角形内角和。

由组长统计记录员记录各组的内角和状况。

(3)小组汇报结果。

请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提问:

你们发觉了什么?

小结:

通过测量计算我们发觉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设计意图)学生随意画的三角形,有大的、有小的,有各种类型的,不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学生都亲自动手动笔算出内角和。

这个探究过程简洁学生又简单接受。

3、操作验证

(1)动手操作,验证揣测。

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

这个方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怎么办?

还有其它方法吗?

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能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吗?

(先小组探讨,再汇报方法)

(2)学生操作,老师巡察指导。

(3)全班沟通汇报验证方法、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