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传统文化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19188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传统文化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传统文化DOC.docx

《五年级传统文化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传统文化DOC.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传统文化DOC.docx

五年级传统文化DOC

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第一单元蒙书诵读

第一课《声律启蒙》

(一)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2、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短文,你知道了什么?

(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

(3)老师小结。

二、出事译文。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是一首对子诗,描写的是什么。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对子诗。

2、仿照这这首对子诗,自己写一首小诗。

3、本课所选的《声律启蒙》片断中,空、虫、宫、红、翁等在读音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赶快和你的伙伴讨论一下吧。

五、成长阶梯。

做好自我评价。

第2课《声律启蒙》

(二)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

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

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

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

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

2、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短文,你知道了什么?

(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

(3)老师小结。

二、出示译文。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读知识链接,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四、拓展活动。

1、背诵这首对子诗。

2、对对子可是古代小学生的必修课,像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小时候也是从对对子开始学习作诗的,和同学的比比,看谁知道的对子多。

五、成长阶梯。

做好自我评价。

第3课《声律启蒙》(三)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优对劣,凸对凹,翠竹对黄花。

松杉对杞梓,菽麦对桑麻。

山不断,水无涯,煮酒对烹茶。

鱼游池面水,鹭立岸头沙。

百亩风翻陶令秫,一畦雨熟邵平瓜。

闲捧竹根,饮李白一壶之酒;偶擎桐叶,啜卢同七碗之茶。

2、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短文,你知道了什么?

(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

(3)老师小结。

二、出示译文。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了解故事链接,和同学说一说,从故事里你知道了什么?

四、拓展活动。

1、背诵陶渊明的诗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了解诗的大意。

五、成长阶梯。

做好自我评价。

第4课《笠翁对韵》(节选)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寒对暑,日对年。

蹴踘对秋千。

丹山对碧水,淡雨对覃烟。

歌宛转,貌婵娟。

雪鼓对云笺。

荒芦栖南雁,疏柳噪秋蝉。

洗耳尚逢高士笑,折腰肯受小儿怜。

郭泰泛舟,折角半垂梅子雨;山涛骑马,接蓠倒着杏花天。

2、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短文,你知道了什么?

(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

(3)老师小结。

二、出示译文。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了解知识链接,和同学说一说,从链接中你知道了什么?

四、拓展活动。

1、背诵李白的诗。

古风

【唐】李白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2、了解诗的大意。

五、成长阶梯。

做好自我评价。

第二单元  诗词诵读

(一)

第5课  登金陵凤凰台

教学目标:

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二、经典回放。

1、读原文。

2、多种形式朗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小组读比赛)

3、练习背诵。

4、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教师相机点拨。

5、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古诗,你知道了什么?

(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

(3)老师小结。

二、理解诗文。

 

1、出示注释:

吴宫:

三国时吴国建都金陵,故称。

晋代:

东晋亦建都于金陵。

衣冠:

指豪门贵族。

丘:

坟墓。

三山:

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长江边,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而得名。

半落:

形容三山有一半被云遮住。

一水:

一作"二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

古代长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门外。

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

浮云蔽日:

比喻奸邪当道.

2、出示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京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四、故事链接。

说一说通过读这个“故事链接”,你知道了什么?

五、拓展活动。

《咏怀古迹》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一首诗,读一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咏怀古迹

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第6课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诗文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2、多种形式朗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小组读比赛)

3、练习背诵。

4、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教师相机点拨。

5、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这两首古诗,你知道了什么?

(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

(3)老师小结。

二、理解诗文。

1、注释:

⑴汴河:

在今河开封,是隋朝时大运河的一部分.

⑵赖:

依靠.

⑶水殿龙舟事:

隋炀帝下扬州调动了不计其数的人力财力,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⑷共禹论功:

作者在这里肯定了京杭运河的积极意义,是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绩相比的。

⑸乌江亭:

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⑹不期:

难以预料。

⑺包羞忍耻:

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⑻江东:

指江南苏州一代。

2、出示译文

(一)都说隋朝亡国是因为这条河,到现在它还在流淌不息。

如果不是当时修龙舟的事情,(杨广)功绩和禹大概也比得上了。

(二)战争的胜败是很难预料的,能够经受失败、挫折等羞辱的考验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如果当年重返江东再整旗鼓,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也是说不定的。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这两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四、知识链接。

说一说通过读这个“知识链接”,你知道了什么?

五、拓展活动。

王安石的《乌江亭》诗表达了与杜牧诗不同的看法,他是怎样看待项羽失败的?

乌江亭

宋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第7课 诗词两首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诗词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2、多种形式朗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小组读比赛)

3、练习背诵。

4、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教师相机点拨。

5、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古诗词,你知道了什么?

(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

(3)老师小结。

二、理解诗文。

1、学生自读诗词,对照注释,理解诗词。

注释:

⑴ 王浚句:

王浚,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官益州刺史。

⑵ 千寻句:

当时吴国曾于江中锁以铁链,王浚用大火炬将它烧断。

⑶ 千寻:

古时八尺为一寻,这里只是形容其长。

⑷ 降幡:

降旗。

⑸ 石头:

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吴孙权时所筑,唐武德时废。

⑹ 四海为家:

意即天下统一。

⑺ 故垒:

指西塞山,也包括六朝以来的战争遗迹。

8山坡羊:

元曲牌名。

潼关:

关口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东北。

9峰峦:

山峰和山峦。

10山河表里:

指潼关地势险要,外(表)有黄河,内(里)有华山

11西都:

指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12意踌躇:

思绪起伏翻腾的意思,也指陷入了沉思的状态。

13经行处:

经过的地方。

14宫阙:

泛指宫殿。

15兴:

兴盛,与下边的“亡”(灭亡)相对,指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

2出示译文。

(一)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二)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

(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

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1)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1)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诗词,理解诗词。

三、温馨点击

文中诗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四、知识链接。

说一说通过读这个“知识链接”,你知道了什么?

五、拓展活动。

读一读张养浩的怀古作品,体会一下他的思想.

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yíng)纡(yū)。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第8课诗词两首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诗词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2、多种形式朗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小组读比赛)

3、练习背诵。

4、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教师相机点拨。

5、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古诗词,你知道了什么?

(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

(3)老师小结。

二、出示译文。

1、学生自读诗词,对照注释,理解诗词。

[注释]学生自读诗词,对照注释,理解诗词。

⑴焚书坑:

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天下以后,为了巩固其统治,曾焚毁书籍,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诗即指此而言。

⑵章碣:

晚唐诗人。

⑶竹帛:

代指书籍。

⑷关河:

指潼关与黄河。

祖龙:

指秦始皇。

祖龙居指秦的都城咸阳。

⑸山东:

太行山以东地区。

⑹刘项:

刘邦、项羽。

⑺京口:

今江苏镇江,因临近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孙权曾在此建都,迁都后,于是地置京口镇.

 ⑻风流:

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⑼气吞万里:

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⑽草草:

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⑾北顾:

回头向北望。

 ⑿可堪:

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⒀神鸦:

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⒁社鼓:

祭祀时的鼓声.

2出示译文

(一)坑中的书籍烟消云散的时候,秦始皇的帝业也开始虚空了,关河也不能锁着帝王之气的地方.烧书的坑灰还没有冷,崤山以东各国已纷纷造反,最后推翻秦国统治的刘邦和项羽原来是不读书人.

(二)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

谁还来问:

谦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1)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2)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文中诗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四、知识链接。

说一说通过读这个“知识链接”,你知道了什么?

五、拓展活动。

读辛弃疾的《鹧鸪天 代人赋》体会其中的田园情趣以及描写重点.

鹧鸪天  代人赋

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第三单元魅力汉语

第9课对联

教学目的

1、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

2、了解对联的特点.。

3、掌握对联的种类。

教学设想

对联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2004年高考试题中出现,在此利用一个课时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含义、起源和特点。

学会对联的写作。

一、导入对联 :

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画,说出门上贴有什么?

二、对联的起源。

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这两个门神。

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

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画上这两位门神的像为符。

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

说明神荼、郁垒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

北宋王安石曾在<<元日>>诗中描写了这种古老的风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歌剧<<白毛>>中喜儿唱道:

“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

”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

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呼叫,以告群臣。

秦琼和尉迟恭戎装立于门外,夜果无事。

于是令画工画两人像,悬挂宫门左右。

后世沿用此习,秦琼和尉迟恭就成了门神。

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易,所以就干脆把秦琼、尉迟恭甚至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就将桃符上的画变成了文字,也就产生了对联的基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寿--------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在明太祖的倡导下,对联蓬勃发展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如解晋、祝允明、唐寅等对联高手。

例如解晋的: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引用来给具有主观主义态度的人画像)清朝才子纪晓岚更是作对联的高手。

有一次,乾隆见纪晓岚闷闷不乐,便问他有何心事。

纪晓岚请乾隆猜,乾隆以上联回答“十口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

”纪晓岚见皇帝直猜到他心里,非常激动,马上叩头谢恩,以下联道谢:

“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传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见到一户农家正在操办喜事,乾隆一时兴起,便派人送去几个铜板和一副上联“三个铜钱贺礼,嫌少勿收,收则贪财。

”他满以为这半联会使对方难堪。

没想到这家的大人还没来得及回答,只见一个十一二岁的顽童上前答道“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好吃。

”回答的工整巧妙,反而使乾隆举足不前,左右为难。

还有一次乾隆和和珅、纪晓岚在一起,乾隆高兴便出了上联:

四方台台四方四方四方四四方(乾隆);万岁爷爷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和珅)对联经过了这么漫长的历史阶段,已逐步变成了美丽的装饰品。

文雅的交际手段和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艺术形式。

二、对联的含义

对联(雅一点叫楹联,俗一点叫对子。

)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

(或是一种应用范围极广的文学形式应用文。

它是由上下两部分字数,句数完全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或相近,停顿节奏一致,平仄协调的文字组成的文学样式。

)例如

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

三、对联的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四、对联的分类

1、春联高天冬去苏万物大地春回放百花

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2、婚联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

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

2、寿联体健身强宏开寿域孙贤子肖欢度晚年

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

4、晚联   烟雨凄寞,万里名花凝血泪音容寂寞,清溪流水是哀声

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

五、拓展活动。

把对联补充完整。

1、扫千年旧习__________(树一代新风)

2、祖国江山好__________(大地气象新)

3、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湖

4、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导标新()月()

六、总结:

对联是一朵小花,是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一朵精巧别致的小花;对联,是一条小溪,是我国古老文化长河中一条清澈的小溪。

它以工整的对仗,和谐的音调,特有的书法,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这种文学形式在世界各国中是独一无二的,是我国特有的瑰宝。

希望同学们发扬光大。

第10课谜语

一、导入新课。

谜语是暗示文字、事物,让人猜测后知道的答案。

谜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二、谜语的概念及种类。

谜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谜语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义谜即“灯谜”;另一类是事物谜即狭义的谜语,也称民间谜语、儿童谜语等。

1、文义谜

文义谜也叫灯谜。

它的谜底是表达任何一种意义的文字。

所以谜底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

它包括单字、各种词语、词组、短句等等。

请看下面的一些文义谜:

庄稼人(打作家名一)谜底:

田汉。

归心似箭(打称谓一)谜底:

思想家。

以德服人(打辽宁省地名一)谜底:

抚顺。

高速抽杀(打音乐名词一)谜底:

快板。

指头触电(打字一)谜底:

摩。

灭鼠运动(打军事名词一)谜底:

消耗战。

遥望祖国宝岛(打体育设施一)谜底:

看台。

2、事物谜(民间谜语)和文义谜(灯谜)的区别

事物谜和文义谜都是谜语,它们有共同的地方。

比如,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也就是说都有谜面、谜目和谜底。

先看一个民间谜语:

谜面:

七层褥子八层被,一个黑儿里头睡,有个红儿来叫门,蹬了褥子踹了被。

谜目:

打一娱乐用品。

谜底:

爆竹。

再看一个灯谜:

谜面:

留发。

谜目:

打成语一。

谜底:

置之不理。

三、猜灯谜。

依山傍水(打一字)

凸眼睛,扩嘴巴,尾巴要比身体大,碧绿水草趁着它,好像一朵大荷花。

(打一动物)

春穿绿衣秋黄袍,头儿弯弯垂珠帘,从幼到老难离水,不洗澡来只泡脚。

(打一植物)

千里相逢。

(打一字)

四、拓展活动、编编谜语

1、老师找了几个有趣的谜语,

(左一片,右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猜不着,你在听我说一遍。

等几个谜底是人的器官的谜语)

2、今天,我们学的谜语,谜底都是人的器官。

你能照着这几个谜语,编一个谜底是鼻子的谜语吗?

(左边一个洞,右边一个洞,是香还是臭,问它它都懂。

3、

第11课谚语和歇后语

一导入新课。

古代劳动人民是勤劳而富有智慧的,他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穿凿了谚语、歇后语这些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

二、了解谚语。

1、概念。

谚语是劳动人民在不断的劳动中总结的语言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谚语是由生活在社会下层的鄙里之人口头创作的。

谚语主要是利用口头传播的,因其常用,才能长久地流传下来。

2、谚语的特点。

谚语的一些本质特点。

首先,它具有通俗性、定型性的特点。

它起源于民众,又流行于民间,它一经确立,一般不再轻易改变。

其次,从它表达的主要功能上看,谚语重在总结经验,喻事明理。

它通过陈述人们日常习见的具体事情,来揭示和说明带有普遍意义的经验与道理。

4、谚语的分类。

(1)知识学习实践经验

如: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2)意志、干劲、科学态度

如:

有志者事竟成。

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

志在顶峰的人,不在半坡留连。

(3)智慧、策略、工作方法

如:

鸟靠翅膀,人靠智慧。

打虎要力,捉猴要智。

要捉狐狸,就要比狐狸更狡猾。

(4)哲理、法则、人的作用

(一)

如:

青山长在,细水长流。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刀不磨生锈,水不流发臭。

(5)天气谚语

如:

云下山,地不干。

云绞云,雨淋淋。

黑云接驾,不阴就下。

三、了解歇后语。

1、歇后语的概念。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2、歇后语的结构。

在一般的语言中。

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3、歇后语的来源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

《旧唐书。

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

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

如《战国策。

楚策四》: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

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4、为类。

第一,谐音类。

如:

空棺材出葬-<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第二,喻事类。

如:

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劲>

第三,喻物类。

如:

秋后的蚂蚁-<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第四,故事类。

楚霸王举鼎-<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四、拓展活动。

很多歇后语都是来自看历史故事或神话故事。

读一读有关三国人物的歇后语,尝试着再举出几个有关三国人物的歇后语。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第五单元饮食文化

第17课茶

教学目标。

茶了解茶的基本内容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培养幼儿对中国文化的亲近感。

品评茶文化,拓展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了解茶 (主要由学生介绍)

1、茶的起源、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