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21538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1.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1.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1)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本课是该书的缩写,是一篇略读课文。

鲁滨孙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芜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

课文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孙“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

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

本课是《鲁滨孙漂流记》的缩写,重点写鲁滨孙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

鲁滨孙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困难,是惊心动魄的,“难”中处处透着“险”。

学习本课是要让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简陋、野蛮、畏惧、桅杆”等词语,并理解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鲁滨孙在严酷的生活面前,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生存下来;

3、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读自悟,浏览并交流精彩片段;

2、熟悉鲁滨孙战胜的各种困难,体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在逆境面前勇敢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

1、在快速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关注人物命运,体会鲁滨孙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激发兴趣、引导阅读、适时点拨;

2、通过自读自悟,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感情朗读课文等形式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

——高尔基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些名言吗?

是啊!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一本好书就是一好的社会,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读书是与高尚的人交朋友。

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外国朋友。

(出示图片)他就是英国作家笛福,能说说你对他的了解吗?

2、作者简介

丹尼尔·笛福(1660~1731年),英国作家。

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丰富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欧洲的“小说之父”,“英国小说之父”和“英国报纸之父等。

其作品可读性强。

信奉新教威廉三世。

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中,乐观又勇敢的鲁滨逊通过努力,靠智慧和勇气战胜了困难,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

3、板书课题:

鲁滨孙漂流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新词。

梗概圈养畏惧桅杆荒岛简陋野蛮教化救援痕迹淡忘天涯海角日晒雨淋恐惧万分又冷又饿

3、词语注解

简陋:

简单粗陋;不完备,不周全。

畏惧:

害怕。

桅杆:

船上挂帆的杆子。

圈养:

在棚栏中饲养。

野蛮:

(1)不文明

(2)蛮横残暴。

4、词语积累

近义词:

简陋——粗陋畏惧——惧怕野蛮——粗野

反义词:

简陋——完善野蛮——文明畏惧——勇敢

5、检查读书情况。

6、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

本文写的是一位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一次航海中船翻漂流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种种困难,历尽磨难,生活了二十多年之久,最后终于获救回到英国的一件事。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中鲁滨孙心情前后各是怎样?

孤立无援————知足安命

2、再读课文,思考: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写了哪几件事?

按照时间的顺序写的。

写了“岛上遇险、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五件事。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导:

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鲁滨孙是怎样生存了二十年呢?

大家所猜想到的困难他到底有没有遇到呢?

现在请大家默读梗概部分,思考一下:

他究竟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他又是如何解决的?

并把他所遇到的困难及克服的办法做上记号。

并与同桌交流交流。

住的困难:

他首先需要容身的地方,解决住的问题。

他在山坡上选择了一块有水源、有树荫、又可以防野兽的地方,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的帐篷。

吃的困难:

他每天带着枪,打猎,捕鱼,并且把捕到的山羊畜养起来。

而且,他还种麦子。

他还在破船上搬下来一些食物。

那是他和“星期五”一起生活时所准备的食物。

他们晒了更多的葡萄干。

安全困难:

他担心野人会来吃掉他,于是在住所前的空地上插下杨柳桩子,又将羊群分成几个地方圈养。

孤独困难:

一个人住在荒岛上,是多么孤独寂寞啊,他救了一个野人,给它取名叫“星期五”,并且教化它,使它成为了好帮手,和它一起愉快的生活。

还有一条狗和两只猫。

就是这样,他解决了吃、住、安全、孤独等问题。

A流落荒岛,无住所——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篷

B食物吃光了——打猎、捕鱼、蓄养山羊、种粮食

C遇野人袭击——勇敢斗争,救下“星期五”

D发现英国船只叛乱——救出船长

2、过渡

深陷孤岛,困难重重,鲁滨孙没有向困难低头,令人钦佩,你觉得鲁滨孙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鲁滨孙的优秀品质:

勇敢坚毅、勤劳善良、积极乐观、富于智慧、有冒险精神。

3、选择你喜欢的部分读给你身边的同学听,读出鲁滨孙得无畏、机智、勇敢及对他的敬佩。

五、拓展延伸

鲁滨孙——一个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他能在荒岛上度过二十八年的时光,这里少不了星期五的陪伴,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生活,体会那段不平凡的经历。

六、课堂总结:

人生就是一艘荡漾在生命长河中的小船,会经受数不尽的风风雨雨,也会享受数不尽的万里晴空,而正真掌握命运的人是你。

以你的顽强、勇敢、智慧,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同学们,扬起理想的风帆勇往直前吧!

 

二、选择题

2.

改变一生的闪念

①这是我的老师的故事,至今珍藏在我心里,让我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

②多年前的一天,她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

“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快来啊!

”从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人的呵斥声。

③她回头望着正在看电视的唯一的女儿,心中立刻明白过来,肯定是有一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却碰巧打到这里。

④她本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有任何关系。

但通过电话,她隐约设想出,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

犹豫了片刻之后,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匆勿忙忙地赶了过去。

⑤正如她所料的那样,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

她一下子冲了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

“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

”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罚款,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

看着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她笑了笑,将小女孩领到家中,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

小女孩临走时,她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吧。

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地跑掉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⑥一晃十几年过去了。

一天中午,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

她打开房门后,看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满脸笑容,手里还拎着一大堆礼物。

“你找谁?

”她疑惑地问。

但女孩却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

好不容易,她才从那陌生女孩的叙述中,恍然明白,原来她就是当年那个偷书的小女孩,已经大学毕业,现在特意来看望自己。

⑦女孩眼睛里泛着泪光,轻声说道:

“虽然我至今都不明白,您为什么愿意充当我妈妈,解救了我,但我总觉得,这么多年来,一直好想喊你一声妈妈。

”老师的眼睛开始模糊起来,她有些好奇地问道:

“如果我不帮你,会发生怎样结果呢?

”女孩轻轻地摇着头说:

“我说不清楚,也许就会去做傻事,甚至去死。

”老师的心猛地一颤。

⑧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笑容,她也笑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第自然段中“冲”“搂”两个加点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3.文中第自然段和第自然段都写到这位教师的笑,两次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

第二次:

4、当女教师问女孩“你找谁”时,女孩“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请你想象一下,女孩的“一大堆话”中最可能说的话是什么?

 

1.一位女教师救助一位偷书的小女孩,因此挽救了她的人生。

2.“冲”“搂”两字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老师救助小女孩的急切之情,表现了老师对孩子无私的关心和爱护。

3.第一次:

为了安慰小女孩,解除她的恐惧。

第次:

为自己当初的行为改变挽救女孩的一生而欣慰高兴。

4.示例:

谢谢您,如果不是当年您假扮了我的妈妈,将偷书的我救出来,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现在我大学毕业了,特意来感谢您,我好想叫您一声妈妈。

(提到“偷书”“大学毕业”,用语得体即可)

 

3.

老常的铃声

赵华伟

①老常一定是全校最守时的人,因为他的工作与时间有关。

②老常生得黑,整张面皮犹如锅烟抹过,凭借与校长的故旧关系,在镇中学谋到了一份打铃的职事。

当最早的一道铃声响起时,我们揉着惺忪的睡眼,望着黑乎乎的天空,会将每天的第一句话送给老常:

真是个催命不休的黑无常啊!

③老常并不受我们爱戴,除了其所干的工作总是扰人清梦外,还因为他没老婆。

娶不到老婆的男人被称为“打寡汉”,被视为这个乡村社会的底层。

老常并不顾忌这些,只将一挂铃铛敲得有声有色。

④胆大的孩子从值班室门前走过时,会高声问一句:

老常,你是不是北京大学打铃系毕业的?

老常翻翻眼皮,恶狠狠地回着嘴,脸色也更加阴暗。

调皮的孩子会趁晚自习时将铃绳扯断或打成死结系在树干上,为老常制造许多的麻烦。

因此,就算深更半夜,也依然能看到老常抱着树身折腾的情景。

⑤老常从不会离开我们,就算看不到他的影子,也能从那富有节奏的铃声中,感知到他的存在。

可是有一天,熟悉的铃声突然中断了。

⑥老常被派出所抓啦!

有人放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

传话的人只说了结果,没给出原因,我们议论纷纷,一致归结为男女之事。

镇子是个大天地,老常连几个毛头学生的嘴巴都堵不住,更管不住镇上的风言风语。

政教处的马主任负责处理老常的事,走得急匆匆宛如火燎一般。

⑦当我是个乡下人吗,老子是镇中学的职工,别人存车一毛五,凭啥收我两毛钱?

蹲在派出所里的老常,理直气壮地辩解道。

就算你是个大人物,也不能当场给人家两拳头吧?

打了人就得出点钱,不然难平和!

所长摊着巴掌反驳道。

老常不认罚,存车员不妥协,双方从下午三点一直僵持到晚上八点,最后,所长只好打电话到镇中学。

于是,马主任奉命去领人,钱一缴认了罚,连拖带拽地把老常扯了回来。

老常心里不痛快,一路走一路骂,直到进了校门还在朝派出所方向张望呢。

不过,在经过那挂铃铛时,老常忽然闭上了嘴巴,望着飘动的铃绳摇了摇头。

⑧老常不在,当晚的铃没人打,老校长只好亲自出马。

他在各个班巡视时,不停地看着表,不知是怕错过时间,还是在为老常担忧。

时间一到,老校长赶紧去打铃,一下一下地拽着,铃声单调而断续,完全失去了以往的飘逸和自信,就连老师们也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⑨幸好,学校的铃声只断了一天,就恢复了昔日的风采。

预备铃自然轻快,两响一停;上课铃短暂急促,三响一停;放学铃舒缓自由,一响一停;每种铃声都带着明快的节奏感,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

⑩无所事事时,老常就坐在门槛上嘀咕:

马主任老实,白给了人家两张“大团结”,要是按我的性格;他连个屁渣子都讹不到,不就是一存车员吗,呸……嘀咕完毕,老常阴沉的脸色开朗了许多,甚至还露出了胜利般的笑容。

我们只是听,不愿接他的话,听得烦了,岔开话去询问他打铃手艺的事,老常嘴一咧,朝北指了指。

北京大学真有个打铃系?

我们诧异地瞪大了眼睛。

老常嘿嘿地笑着,一张黑脸皱成了橘皮。

⑥人们倾尽一生所追求的,无非出人头地。

对于老常来说,他想要的也只不过是一个不被蔑视与轻贱的“大我”而已。

打铃,打出个说道来;做人,做出个说道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写出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近义词。

爱戴——()顾忌——()

依然——()宛如——()

2.根据所给的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

(1)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

(2)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

()

(3)形容意见不一,议论很多。

()

(4)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

3.作为全校最守时的人,老常为什么并不受我们爱戴?

4.文中第④自然段画线句子是孩子们问老常的话,实际上他们想表达什么?

5.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常是一个怎样的人。

6.结合全文,分析结尾段的作用。

1.尊敬顾虑仍然犹如

2.

(1)惺忪

(2)有声有色(3)议论纷纷(4)理直气壮

3.①他的工作总是扰人清梦;②还因为他没老婆。

4.同学们想表达自己的愤怒,老常打铃太“敬业”以至于像专业学过一样,这样我们就更讨厌他。

5.朴实,认真工作,精益求精。

6.点明中心,提出作者对老常以及像老常一样的人的赞扬,做事追求完美,做人追求高尚。

 

4.

我和父亲的“战争”

我5岁,他29岁。

有天我哭哭啼啼地跑回家,边抹眼泪边对他说:

“我要改名字,我的名字不好听,而且班上有个小朋友的名字跟我一模一样。

我讨厌!

“名字是你爷爷取的,怎么能说改就改?

不行!

”他的态度坚决,脸色铁青。

我是这个大家族唯一的女孩,爷爷很宠我,名字当然也是爷爷包办的。

我开始哭闹,可是他无动于衷,根本就不理我。

我不得不拿出我的杀手锏——不吃饭。

我心里盘算:

坚持绝食,直到他答应为止。

果然,第三天,他宣布,为我改成单名“廖夏”。

我高兴极了。

我已经饿了两天,如果他再不做出反应,我真不知道该怎么下台。

我16岁,他40岁。

某天吃晚饭时,我小心翼翼地对他说:

“我不要去上高中,我要上职中。

只听“砰”的一声巨响,我的三魂六魄都吓掉了一半。

我不敢抬头,只顾低着头往嘴里塞饭。

我知道一场“大战”即将拉开序幕。

“谁唆使你去上职中的?

你眼里还有父母吗?

这件事到此为止。

如果你敢再提,我就揍你。

还有你。

”他指着我那上小学六年级的老弟,接着说道:

“别学你姐,脑子糊了,进水了,好不容易考个好的高中,居然不想去上。

“有我什么事,又不是我。

”老弟嘴里嘟囔着。

我朝他做了个鬼脸。

这一次,我的抗争以失败而告终。

我19岁,他43岁。

黑色的七月终于过去了。

走出考场,我长吁一口气。

接下来是填志愿。

因为这件事,我和他又昏天黑地地吵了好几天,互不相让。

我想去外省上大学,脱离他的控制。

他则希望我在省内上学,理由是女孩子离家近点好。

在那几天,我们见面就斗嘴。

后来弄得老妈都烦死了:

“你们再这样,就给我到大街上去吵。

”我们只得马上闭嘴。

到了填志愿的那天,他跟着我去了学校。

一到学校,他就不见人影,后来我发现,他和我的班主任在一个角落里嘀嘀咕咕。

再后来班主任找我谈话,说我报省内那所知名大学的中文系是最保险的。

我晕倒!

班主任居然被他收买了。

这一次我又以失败告终。

不过后来事实证明他是时的。

我23岁,他47岁。

我刚刚遭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爱,但我最终失去了我的爱情。

那段日子,我不吃不喝,不和任何人交流。

人瘦了一大圈。

家里再也听不到我和他抬杠的争吵声。

有天深夜,我感觉有人进了房间,他坐在床边,帮我把被子盖好。

“孩子,我知道你心里难过,看见你这样不吃不喝,我更难过。

从小到大,我都希望把你培养成一个自尊、自爱,自强、自主的女孩子。

”他顿了顿,接着说,“你知道我和你母亲是多么心疼你、担心你吗?

忘掉以前的一切,重新开始,一定会有更好的,更适合你的人在等着你。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用这种语气和我说话,那声音明显苍老了很多,没了平时的霸道和强势。

说完,他默默地坐了一会儿,就出去了。

我感觉到他在抽泣。

那夜,我哭得好伤心。

第二天,我开始出现在饭桌上,依然和从前一样挑三栋四,但这回他没有指责我。

我悄悄地瞥了他一眼,看见他脸上闪过一丝笑容。

现在,虽然我离家在外工作,但我们的“战争”却依然持续着。

只不过,现在我们不是面对面,而是靠一根电话线维系着“战争”。

我依然喜欢和他抬杠;喜欢挑他写的工作报告中的毛病;喜欢在做错事情后先死不认账,然后道歉;喜欢和他煲电话粥,一煲几个小时;喜欢在某个深夜发条信息给他,上面只有五个字:

“老爸,我爱你。

我心里清楚,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好,他就像一盏航灯永远守候着我这艘航船。

我一天一天地长大,老爸一天一天地变老。

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老爸最最贴心的小棉袄。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和父亲之间的几次“战争”及其结果。

2.文中不同的故事所要讲述的父亲的爱是不同的,请你概括说明。

3.在“我”和父亲的“战争”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请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句子。

4.体会文中加点词,并回答问题。

(1)“我小心翼翼地对他说:

‘我不要去上高中,我要上职中。

’”句中的“小心翼翼”表现了“我”。

(2)“喜欢和他煲电话粥,一煲几个小时”中的“煲电话粥”一词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父爱深沉而浓烈,这种爱有时我们并不能立刻理解,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父爱的理解。

1.改名字“我”胜利;择校之争“我”失败;填志愿之争“我”失败。

2.①改名字:

父亲心疼“我”所以妥协。

②择校之争:

父亲关心“我”的前途,体现出强硬的态度。

③填志愿:

父亲爱得很有智慧。

④失恋:

父亲爱得柔软且宠溺。

3.我心里清楚,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好,他就像一盏航灯永远守候着我这艘航船。

4.

(1)在向父亲提出自己想法时胆小害怕的心理,也写出了“我”的想法不合常理,为父亲发火埋下伏笔

(2)比喻“我”和父亲之间有说不完的话,表达了父女感情的深厚

5.紧扣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5.

母亲的味道

钟秀华

①从记事起,母亲的味道便与厨房息息相关。

她常常穿着陈旧的粗布衣服,一日三餐不厌其烦地摆弄着锅碗瓢盆,将油烟味悉数纳入衣服、毛发的每一条缝隙里。

走到哪里,她的身上都散发着招脾般的气味,仿佛永远都脱不了家庭主妇的标签。

于我而言,母亲的味道已是楔入心灵几十年的最温暖的味道了。

②每天清晨,母亲必是第一个起床,拿了一把笤帚扫去灶台上的杂垢,然后开启锅灶。

接着,她挑着一担大木桶,去河边担水,将厨房里的大缸小瓮全都填满了才肯放下扁担。

米饭煮至半热,母亲便把一双儿女喊醒。

她眼疾手快,盛一碗刚捞起来的米饭,左三圈右三圈,三五下就捏成了一个大饭团。

饭团香喷喷的,由于捏挤得紧实,咬在嘴里很有韧劲,那是小时候我和哥哥每天清晨的第一道美味。

偶尔,母亲还会奢侈地给饭团挖一个小窝窝,再放上一小勺白糖,这又增加了我们兄妹的期待。

③父亲喜欢吃本地的特色小吃,诸如红薯叶米粿、饭包肉圆、薯圆、艾米粿等都百吃不厌。

母亲自外地嫁过来,原本对这些小吃的做法一窍不通,但母亲天生有着好学好胜的本领,每当别人家做这些小吃时,母亲经常自告奋勇去打下手。

一来二去,就让她给全盘掌握了。

于是,当红薯叶长势旺盛的季节,母亲的厨房里时常飘散着红薯叶米粿的清香味。

逢年过节,母亲总不忘蒸好一屉一屉的饭包肉圆,父亲常常吃得赞不绝口。

父亲是个放映员,经常走村串户地放电影,百家饭、百家味都尝过,却还是觉得家里的饭最合胃口。

在家的时候,他常常坐在灶堂里帮母亲烧火,一边比对着村里哪个媳妇做的饭如何:

“张家的太咸了,李家的半生不熟,还是老婆做的好吃啊!

”此时的母亲抿嘴一笑,自是满心的得意,对于手上的功夫,又多了几分用心。

④母亲的厨房里,做的永远都是家里人需要的食物。

嫂子娶进门时,很快怀孕了,于是厨房里又长期飘荡着煲汤的香味。

母亲买来新鲜的猪肚,买来活楞楞的小母鸡,一天一天变着花样地做给嫂子吃,直到嫂子诞下一个七八斤重的小男婴。

再后来,母亲又将安排一日三餐的重心转向了孙儿辈。

红枣、莲子、排骨轮番上阵,将侄儿养得白白胖胖的。

最难忘的,还是我患胃病的那几年。

母亲到处打听了偏方,什么猪心煨食盐、猪肚炖胡椒、老母鸡炖仙人掌等等凡是相信有用无害的食物,都让我吃了个遍。

最终我的胃疼病好了,但我却不知到底是吃哪种偏方好的。

这中间母亲付出了多少的辛劳,早已是无法计数了。

⑤直到今天,已经成家的我,还赖在母亲的厨房里蹭饭吃。

母亲总是冲着我们的喜好备菜,可是当我扪心自问,母亲最喜欢吃的是什么时,却发现自己真的没有能力回答。

母亲是天下最好的母亲,而我,却是天下最不懂事的女儿。

⑥我望着站在厨房里的母亲,她的背已经因为长年的劳碌而佝偻了。

我用力地呼吸着母亲身上的气味,那一缕缕浓重的厨房味,饱浸的全是母亲的爱与付出呵!

(选自《中国艺术报》,略有改动)

1.请根据全文内容,说说题目“母亲的味道”的具体含义。

2.品读第②段和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谈一谈你在其中体会到了什么。

第②段:

第③段:

3.选文第⑤段中,“母亲是天下最好的母亲,而我,却是天下最不懂事的女儿”,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深刻理解。

4.作为结尾段,第⑥自然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5.本文中,作者用朴实的文字描绘了朴实的母亲给“我”的踏踏实实的幸福。

相信你也曾经体会过这种平淡生活中的幸福,能写一写你生活中平淡的幸福吗?

1.一语双关,既指母亲为家族成员所做的各种美食的味道,也指母亲对家族成员的关爱与付出的爱的味道。

2.第②段:

动作描写,“盛”“左三圈右三圈”“三五下”“捏”等词语写出了母亲厨艺的娴熟,以及对子女的关爱。

第③段:

语言描写,通过父亲对母亲厨艺的赞美,侧面烘托母亲对家人的关心,以及父母亲之间的恩爱。

3.母亲总是冲着我们的喜好备菜,用一辈子的付出,关爱着家里的每一个成员,所以说是“天下最好的母亲”。

母亲为了家,长年累月付出,而“我”却不知道母亲“最喜欢吃的是什么”,“我”对母亲的关心不够,所以说是“天下最不懂事的女儿”。

作者通过对母亲、母爱的赞美和自我批评,含蓄地呼吁人们多关爱父母、关心老人。

4.内容上:

篇末点题,点明文章中心;结构上:

照应开头,使全文结构严谨。

5.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