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学年高一历史寒假练习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24960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春学年高一历史寒假练习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永春学年高一历史寒假练习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永春学年高一历史寒假练习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永春学年高一历史寒假练习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永春学年高一历史寒假练习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永春学年高一历史寒假练习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永春学年高一历史寒假练习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永春学年高一历史寒假练习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永春学年高一历史寒假练习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永春学年高一历史寒假练习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永春学年高一历史寒假练习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永春学年高一历史寒假练习2.docx

《永春学年高一历史寒假练习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春学年高一历史寒假练习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永春学年高一历史寒假练习2.docx

永春学年高一历史寒假练习2

2016高一历史寒假作业二

一、选择题

1.《诗经》说:

“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栋梁),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这则材料最能说明西周()

A.实行分封制巩固统治B.实行宗法制维护政治体系

C.分封制与宗法制并行D.通过宗法制实现权力集中

2.春秋时期,秦国有“伐邦、冀戎,初县之”“初县杜、郑”;晋国有“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等资料。

这说明()

A.郡县设置与军事有关B.郡的地位远远高于县

C.郡和县的设置在各国推广D.分封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3.《汉书·诸侯王表》载,武帝时作“左官之律”。

注曰:

“汉时依上古法,朝廷之列以右为尊,故谓降为左迁。

仕于诸侯为左官也。

”官吏违反规定私自到诸侯国任职,构成左官罪;左官犯罪,加重处罪。

这一规定实质上反映了()

A.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汉代存在严格的尊君抑臣等级思想

C.武帝意在防止诸侯王网罗人才D.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4.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在位的54年中,共有13位丞相先后当政,其中3人被迫自杀,3人最终被杀,只有7人得到善终。

对上述现象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时代中国已走向极端专制

B.君主专制体制下,臣民的生杀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C.汉武帝频繁换相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

D.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边的人常常面临危险

5.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

“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

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

”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6.“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它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

”材料意在揭示()

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

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

7.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大将凯撒进兵埃及,与美丽的埃及女王克里奥佩特拉相爱,并且两人有了一个儿子,取名托勒密·凯撒。

当凯撒归国执政之后,克里奥佩特拉携儿子赴罗马与凯撒相会,并向罗马法庭为自己和儿子申请罗马籍。

请问法官会判克里奥佩特拉和她的儿子享有罗马籍吗(  )

A.会,因为是军队统帅的妻儿

B.会,因为此时万民法已经产生

C.会,因为被征服者如果无法享受罗马公民权,会引起社会动荡

D.不会,因为此时万民法与公民法界限还未消失

8.据《广州日报》报道:

6月27日,英国王室官员“哭穷”,王室缺乏足够的资金维持白金汉宫和温莎堡的日常维护。

根据英国的政治体制,英国王室要解决经费问题的正常途径是(  )

A.直接向全国征税B.向英联邦国家募集

C.向政府申请拨款D.要求首相资助

9.罗马帝国皇帝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许多法学家纷纷前来献策。

下列四人的主张不可能被采纳的是(  )

A.甲建议政府保护一切自由民的财产不受侵犯

B.乙倡导自由民平等、法律公正

C.丙主张废除原法中基于身份等级的不平等

D.丁提出增加处理经济纠纷的条款

10.有学者认为:

“(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

”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

A.《权利法案》剥夺了国王的权力

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11.美国1787年宪法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共同点是(  )

A.避免了权力的过于集中B.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

C.体现了民主共和的精神D.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12.“议会采一院制或两院制,行政权由总统或内阁掌握,当日所写之宪法与下面一大群农村组织之关系极微,因为乡民的识字率一般认为只5%,农民只能集体指挥……传统的管制办法着重男人优于女人,年长的优于年幼,读书明理的优于目不识丁,这和全民投票的原则以及每一个人都有同等经济之机会不仅不相衔接,而且大相径庭。

”这里评论的“宪法”最有可能是(  )

A.1787年美国宪法        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C.1875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    D.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3.某部电影有这么一组镜头:

德国的帝国议会准备通过一项不利于政府的法案。

你猜想这一事件的结果可能是(  )

A.帝国议会通过后即可生效

B.帝国议会通过后由联邦议会批准生效

C.经皇帝批准后立即生效

D.联邦议会和皇帝根本不会批准,该法案无法通过

14.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

“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

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认为自由贸易的原则不可侵犯

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15.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曾说过,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而是被轰出中世纪的。

“被轰出中世纪”的中国,历史正常的发展历程被打断,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主要表现是(  )

A.启蒙救亡成为时代主题B.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C.开始向西方学习D.反侵略斗争此起彼伏

16.某条约规定:

(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

(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

”“……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

只交所定进口税。

”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7.下列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中国后,国人在某一茶馆中的言论,不正确的是(  )

A.日本要这么多赔款,中国砸锅卖铁也不够给

B.日本人比英国人的胃口还大,这条约比《南京条约》厉害多了

C.日本人要在中国开厂,我们这些办厂的人日子更难过了

D.听说有的青年去了日本,研究日本强大的原因,还成立了同盟会

18.孙中山:

《壮志未酬的爱国者》这样描写:

“他反复地呼吁对于他所领导的政府的同情、财政资助和国际上的承认……他翘首海外,寻找中国问题的解决。

”这段话的核心观点是孙中山(  )

A.十分重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B.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性质,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C.其三民主义脱离中国实际,对中国革命没有指导意义

D.在中国革命中有坚定信念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19.“辛亥革命后实行选举,老百姓从来也没有选举过什么官员,不知该怎么做,都不愿意要这个权利。

在广西桂林,选举时百姓都不来,不来怎么办?

发米粉票!

每人来参加投票附几张米粉票,这样老百姓才过来投票。

”这说明()

A.中国老百姓文化水平低

B.中国平民力量弱小

C.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任重而道远

D.辛亥革命没有对中国的社会环境产生影响

20.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令保全,不令倭得”。

文中所要保全的国土是()

A.香港B.台湾C.东北D.南京

21.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意义”。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22.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A.戊戌维新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五四运动时期D.国民革命时期

23.《剑桥中华民国史》说:

“如果它(指中共——引者)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1922年中共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B.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

C.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导致“最后的决裂”

D.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

24.某历史档案馆记载:

“中国共产党及各地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效力,根据地的法令以上述宪法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

”两种法律制度的并存反映了(  )

A.国共合作抗日政策的实现

B.中共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愿望

C.中共和平民主建国方针的实现

D.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

25.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在山西白云观抽签,得一“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

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得“上上签”。

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

“天意。

”毛泽东却说:

“民意。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蒋介石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天意”

B.“民意”指反蒋符合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C.蒋介石夸大了失败的偶然性,未看到失败的真正原因

D.中共通过土地改革等措施,“得人心者得天下”

26.如图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剪纸画,该图在本质上反映了(  )

A.人民大众对领袖的热爱与敬仰

B.人们政治理性的严重缺失

C.人民大众对中国的未来充满无限希望

D.人们被迫参加当时的政治运动

27.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先生去世,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认为:

“辜汪会谈’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

”新党主席郁慕明在哀悼电文中说:

“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

”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B、“九二会谈”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

C、“辜汪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D、“辜汪会谈”推动了《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二、非选择题

28.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六王咸伏,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⑴材料一中的“寡人”是谁?

(1分)“六王咸伏,天下大定”主要反映了他的哪一功绩?

(1分)

材料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

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

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

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⑵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

(2分)

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

(2分)

 

材料三“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⑶材料三中的诗句反映了台湾与祖国大陆两次分离的史实,“倭人”“割台湾”是哪

一不平等条约的规定?

(1分)其中第二次分离的原因是什么?

(1分)

 

材料四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

国家以最

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

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⑷材料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为结束海峡两岸分离状况,实现祖国统

一的基本方针。

该方针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分)

 

材料五鉴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之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

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时报》

⑸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实现祖国统一的必要性(3分)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转以提倡过激派伪说。

平时教授学生也本此旨。

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以生,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之所为。

——摘自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

材料二:

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

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

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

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

———摘自1920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三:

在二十年前的今天,由学生们参加的历史上叫做五四运动的大事件,在中国发生了,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运动。

“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

起先锋队的作用,……但是光靠它是不能打败敌人的,因为它还不是主力军。

主力军是谁呢?

就是工家大众。

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摘自1939年5月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伪说”、“罢学风潮”、“近因”各指什么?

(4分)

 

(2)材料一与材料二对学生运动的态度有何不同?

(4分)

 

(3)材料二中孙中山对五四运动从北京发展到全国的原因的分析是否中肯?

为什么?

(4分)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毛泽东和孙中山看法与主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分)

 

30.(26分)辛亥革命是历史上重大事件,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88年11月,威廉率1万多军队在英国登陆。

詹姆斯二世召集大批军队,但当威廉的军队登陆后却未去指挥。

众叛亲离之际,他在12月10日逃往法国。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1688年革命)真正“光荣”的地方:

它是不流血的,它无须乎内战、屠杀、放逐或报复……往日国王及国会间糜费精神的竞争今改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

——屈勒味林《英国史》

材料三

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背景资料

中国

清朝(1644—1912);中华民国(1912—1949)

日本

明治天皇(1868—1912在位);大正天皇(1912—1926在位)

印度

1849年英国殖民者占领全境;1947年成立印度自治领

阿拉伯

16世纪起为奥斯曼帝国统治;19世纪英国侵入;20世纪20—30年代开始独立

土耳其

奥斯曼帝国(14世纪—1922);土耳其共和国(1923—)

伊朗

卡扎尔王朝(1796—1925);巴列维王朝(1925—1979)

——据《辞海》等整理

(1)中华民国建立时,除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外,世界上的共和国制国家寥寥无几。

写出当时西方两个共和制大国国名的全称并简要评价其宪法。

(10分)

 

(2)辛亥革命中没有流太多的血,这令人想起世界近代史上的“光荣革命”。

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综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的历史事实,并思考该事件为何被称为“光荣革命”。

(7分)

 

(3)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