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黄帝时期造字史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25939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仓颉黄帝时期造字史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仓颉黄帝时期造字史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仓颉黄帝时期造字史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仓颉黄帝时期造字史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仓颉黄帝时期造字史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仓颉黄帝时期造字史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仓颉黄帝时期造字史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仓颉黄帝时期造字史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仓颉黄帝时期造字史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仓颉黄帝时期造字史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仓颉黄帝时期造字史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仓颉黄帝时期造字史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仓颉黄帝时期造字史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仓颉黄帝时期造字史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仓颉黄帝时期造字史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仓颉黄帝时期造字史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仓颉黄帝时期造字史官.docx

《仓颉黄帝时期造字史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仓颉黄帝时期造字史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仓颉黄帝时期造字史官.docx

仓颉黄帝时期造字史官

仓颉[黄帝时期造字史官]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仓颉,相传为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黄帝的助手,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享年110岁。

中国古代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我国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创人之一,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传说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首创了“鸟迹书”震惊尘寰,堪称人文始祖。

黄帝感他功绩过人,乃赐以“仓”姓,意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

由于仓颉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赐给人间一场谷子雨,以慰劳圣功,这就是现在的“谷雨”节气。

仓颉去世后,当地百姓在其墓葬处修有庙宇,并将这里的村庄取名为“史官村”。

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

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

  《河图玉版》中记载仓颉是一位部落首领,以阳武为都,自立为帝,号仓帝。

以甲辰年为仓帝元年,在玄扈洛汭之处发现了洛书。

洛汭在今洛阳市洛宁县境内,今洛宁县兴华乡西北仍留有仓颉造字台,是后人为纪念仓颉帝而建造。

  仓颉三十岁称帝,在位执政四十二年,卒于仓颉四十二年,享年七十一岁。

死后遗体葬在利乡,尊号仓帝。

  主要成就

  史书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中国文字的始祖。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

古籍中称仓颉“龙颜四目,生有睿德。

”他受鸟兽足迹的启迪,集中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呕心沥血数十载,搜集、整理流传与先民中的象形文字符号并加以推广和使用。

绳结虽有大小和形状区别,但年久月深,难于辨识,曾造成黄帝同炎帝一次谈判的失利。

为此仓颉深感愧疚,遂辞官出游,遍访智者,寻求记事的好方法。

几年之后,他返归故里,独居村西深沟之中,仰观奎星环曲走势,俯看龟背纹理、鸟兽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纹,从中受到启迪,根据事物形状创造了象形文字,字成之日,举国欢腾,感动上苍,把谷子像雨一样哗哗地降下来,吓得鬼怪夜里啾啾地哭起来,即《淮南子》记载的“天雨粟,鬼夜啼”。

  仓颉在汉字创制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结束了刻木结绳记事的蒙昧时代,开辟了中华民族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新的纪元。

仓颉被尊为文字始祖、“史皇”,永远为炎黄子孙所敬仰。

  相传黄帝统一华夏之后,感到用结绳的方法记事,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就命他的史官仓颉想办法,造字。

于是,仓颉就在当时的洧水河南岸的一个高台上造屋住下来,专心致志地造起字来。

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长时间也没造出字来。

说来凑巧,有一天,仓颉正在思索之时,只见天上飞来一只凤凰,嘴里叼着的一件东西掉了下来,正好掉在仓颉面前,仓颉拾起来,看到上面有一个蹄印,可仓颉辨认不出是什么野兽的蹄印,就问正巧走来的一个猎人。

猎人看了看说:

“这是貔貅的蹄印,与别的兽类的蹄印不一样,别的野兽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

”仓颉听了猎人的话很受启发。

他想,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画出图象,大家都能认识,这不就是字吗?

从此,仓颉便注意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譬如日、月、星、云、山、河、湖、海,以及各种飞禽走兽、应用器物,并按其特征,画出图形,造出许多象形字来。

这样日积月累,时间长了,仓颉造的字也就多了。

仓颉把他造的这些象形字献给黄帝,黄帝非常高兴,立即召集九州酋长,让仓颉把造的这些字传授给他们,于是,这些象形字便开始应用起来。

为了纪念仓颉造字之功,后人把仓颉造字的地方称作“凤凰衔书台”,宋朝时还在这里建了一座庙,取名“凤台寺”。

  也有传说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以“羊马蹄印”为源灵感。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

仓颉把这种符号叫做”字”。

  后世纪念

  仓颉根据鸟和其它动物的脚印创造了文字。

中国人认为,文字是有魔力的,所以就把仓颉尊为制字先师。

  在古代,人们非常珍爱字和纸。

一旦在路上发现,就把它们收集在一起,送到专门的火炉中烧掉。

这些专用的火炉被称为字纸亭,一般建在孔子庙和文昌帝君庙的附近,或者是官府、学校等机构。

过去的学者们在自己的书房里都有字纸篓,以存放废纸,积多了以后就去烧掉。

字纸亭的大小各种各样,最高的有5米,一般建成多层的塔形。

每到文昌帝君和仓颉的生日,人们都要到字纸亭前举行祭祀仪式。

  建于汉代的仓颉庙内有一块《仓圣鸟迹书碑》,黑色的石头上刻着28个古怪的符号,相传这就是仓颉当年所造象形文字的本形。

这些鸟迹书由小的图形和画面组成。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

1984年,上海书店翻印的宋代王著《淳化阁帖》将它们破译为:

“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X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炎帝有圣德,以火德王,黄帝有土德之瑞,土为黄色,所以称为黄帝,居于涿鹿,位于中央位置,所以“戊己”代表黄帝,“甲乙”代表炎帝。

“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记述炎黄二帝同为部落首领,他们的所做所为均是天下各个小部落的楷模。

“左互×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记述了黄帝征服炎帝和平定蚩尤之乱,天下重新恢复安宁,百姓安居乐业,黄帝又成为天下部落首领。

另外,在山门、前殿、中殿、寝殿,分别悬挂着由于右任、邱星、谢德萍等提写而精心制做的匾额,以敬仰文祖仓颉圣灵。

  关于仓颉的葬地,史书多有记载,《禅通记》上称“仓颉居阳武,而葬利乡”。

明朝的《汴京遗迹志》上有载:

“仓颉墓在城北时和保”。

南乐县元代延佑年间的残碑,记有“仓颉生于斯葬于斯,乃邑人之光也”的碑文。

  河南开封、商丘虞城、河南南乐、阳武、河南洛宁,山东寿光和东阿、陕西西安和白水等地都有仓颉墓等遗迹。

  在已发现的8处仓颉墓及遗迹中,始建于汉代者有四处:

河南南乐、虞城、开封和陕西白水;始建于晋代者两处:

山东寿光和东阿;建于宋代者两处:

河南阳武、洛宁。

  虞城仓颉墓位于河南省虞城县王集乡堌堆坡村,始建年代现已无从查考。

汉代、唐开元年间及清康熙年间曾几次重建。

  现存有康熙九年重修大殿一座,殿两端各设配房,殿内塑有仓颉坐像,孔子拜坐身前。

大殿后面有仓颉墓,高五米、周长约八十米,墓周种满菊花,现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南乐县仓颉墓,原称仓颉祠,位于县西北吴村附近,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其后屡毁屡建,1966年一次毁灭性的劫难,使仓颉庙成为废墟,仓颉墓亦被挖开,出土大量龙山和仰韶时期的器物。

  仓颉庙现存有两通旧碑:

其一为元代延佑年间的残碑,有“仓颉生于斯葬于斯,乃邑人之光也”的碑文;另一旧碑刻有北宋名相寇准祭拜仓颉庙时留下的联语:

“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

  陵墓西侧有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的仓颉庙宇,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在“文革”中毁坏殆尽。

南乐县委、县政府致力保护利用文物资源,发展旅游业,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恢复了仓颉陵庙昔日雄姿,依次建有朝天门、仰圣门、万古一人殿、六书殿、藏甲楼、大方碑、造字台等,整个建筑布局严谨、结构适当,仓颉塑像高大伟岸、四目灵光,陵区庙区松柏成林、白杨参天,受到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赞赏,成为豫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胜地。

1994年南乐县重修仓颉陵及仓颉庙,搜集和使用了散存于民间的原石碑、石兽和建筑构件,保持了建筑物的古老韵味和凝重。

xx年11月18日,首届仓颉汉字文化节在南乐县梁村乡吴村隆重举行。

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封仓颉庙内原有一通仓颉造字碑,现已不见。

关于这通碑,开封流传有两种说法,一是:

仓王造字碑上的字捶不走,捶下来一出村就变样,时间久了碑已没有了。

再一个说法就是“仓颉造字圣人猜,二十八字一未开”。

说的是孔子一次路过这里,看见仓颉碑上的28个字,一个字也不认识。

  宋太宗淳化三年编印的《淳化秘阁法帖》收录了这两件作品。

《大观帖》翻刻时将《仓颉书》28字译为“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

”学者刘志一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它是用古彝族文字书写的一篇祭祀经文,直译为:

“一妖来始,界转鸦杈,祭神青脑,祸小马念,师五除扫,幡斋解果,过鼠还魂。

”大意为:

“一群妖魔刚来到,树上乌鸦满天飞;割青宰羊祭山神,念经消灾骑马归;五位经师施法术,做斋完毕魂幡回,消灭鼠精魂归位。

”从译文看《仓颉书》实际上是对一次祭祀活动的记录。

  开封仓颉墓,在今城东北公里、黄河大堤之外,刘庄村的北侧。

明《汴京遗迹志》载:

“仓颉墓在城北时和保。

俗称仓王冢是也。

”《禅通记》称“仓颉居阳武而葬利乡”。

关于利乡的位置,罗泌称:

“浚仪县即春秋阳武高阳乡也,或曰利乡。

亦即时和保之墟也。

”这是开封认定开封仓颉墓是真迹的重要论据之一,《水经注》及宋《太平寰宇记》东汉《陈留风俗传》等著作也有有关仓颉城和仓垣陵墓的记载。

  所谓仓颉城实际是座包括墓在内的大庙院。

今仓颉墓,呈椭圆形,周30平方米,高4米,墓东南约300余米处有一方形土丘,高米,周亦30平方米,传即仓颉造字台。

旧时台上有石牌坊、仓颉庙。

庙于明末清初时被拆,开封文庙的砖瓦木料部分就是仓颉庙的原物。

今天的造字台已栽上树木,什么也没有了。

1992年建国道310高速公路,在造字台南侧挖土时,机械铲从地下5米多深处挖出大铁钟一口,石供桌一个均是仓王庙旧物。

开封城西25公里有个仓家寨,简称仓寨,村中仓姓自称系仓颉后裔,早年他们曾多次到仓颉墓祭祖。

开封和南乐县不同的是开封认定仓颉生日是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解放前每年这一天这里都要举行仓王生日庙会。

民国初期,英籍犹太人哈同等人在上海创办仓圣明智学堂——后改为仓圣大学,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被聘在该大学执教,他考证仓颉生日和开封认定的一样,也是农历三月二十八日。

  仓颉造字台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长里村北,台高6米,周长100余米,方形,系夯土建筑,原为土台,在夯土中曾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器皿遗物,推知为上古文化遗址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

  现被修葺一新,外包一层青砖砌为砖台。

南面宽8米45度的斜坡,可拾级而上,中间为3米宽的水泥抹面,上书见方2米左右“仓颉造字台”五个仿宋体雕塑大字。

  后人为了纪念仓颉的功绩,在他的老家白水县史官乡杨武村修建了仓颉墓,在他创造汉字的地方长安区长里村修建了造字台。

据史载:

周穆王曾在终南山造中天台,后又在仓颉造字台建神庙,名叫“三会道场”。

汉魏以后,佛教兴盛造字台被改建成了“三会寺”。

据唐史记载“三会寺”是定昆池旁一座有名的寺院,当年这里还是相当繁华的,大诗人岑参曾来这里游览,有《题三会寺仓颉造字台》诗传世,到了清代,只剩下孤台古庙,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亲笔书写“仓颉造字台”石碑立于台旁,残部石碑至今犹存。

近百年前清代戊戌变法的倡导者康有为到西安来此台凭吊,看到造字台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深为惋惜。

  1936年陕西省主席邵力子陪同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来台参观视察,邵力子曾向委员长建议,在此如能修一所仓颉大学,专门研究传播中国语言文字,那该有多么伟大而现实的意义。

  白水仓颉庙是国内唯一仅存的纪念文字发明创造的庙宇,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白水县城东北35公里处的史官乡,庙东一里多为武庄村,相传仓颉生前曾在此村生活居住过;庙南一里余为史官村,是后人为纪念仓颉,以其官职为村名;庙西北方向约五里为地彭衙村,是古白水县衙所在地;庙西南方向约二十公里有扬武村,是仓颉的出生地。

  仓颉庙历史悠久,根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汉延熹年间已有“建庙之举”并形成一定规模。

仓颉庙区占地十七亩,基本形状为长方形。

庙墙内南北长140余米,东西宽约48米,北边较南边略宽之,占地约10亩。

仓颉庙高垣厚墙,格局完整。

庙内建筑,沿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为照壁、山门、东西戏楼、前殿、钟鼓楼、报厅、正殿、后殿及东西厢房,共计70间。

紧贴后殿为仓颉墓冢和墓园。

庙内现存建筑年代多为元、明、清三朝代,其装饰华丽,地方色彩浓厚。

  解放战争时期,西北人民野战军司令部在此整训干部。

彭德怀、贺龙曾亲瞻庙容并严令保护,题写“保护文物古迹,任何人不得随意破坏”的命令。

  仓颉庙占地17亩,基本形状为长方形。

庙内南北长140余米,东西宽约为48米。

庙东侧为史官乡至孙家山的公路,西边为一条宽10米,深约2米的沟壑。

  殿内原供泥胎粉身的仓颉像,文革时被毁。

1991年民间聚资重塑。

紧贴后殿为仓颉墓冢和墓园。

仓颉墓,圆锥形,围以六角形砖砌花墙。

登于墓顶四望,不远处的黄帝陵使人肃穆,一种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墓园围墙北端有民国时修建的窑洞一排十余孔。

庙内现存建筑的年代多为元明清三朝代,其装饰华丽,地方色彩浓厚。

仓颉庙的三门,它是庙内唯一的叠式建筑,下层内涵四窑洞,外开明三门;上层是门楼、南北两面为雕花木制檐屏通风采光。

紧贴三门建有两座戏楼,这在中国为数众多的祠庙中,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仓颉庙内历代碑石众多,虽经战乱多有散失,现保存的仍有十八通,年代从东汉起,历魏、五胡十六国、唐、宋、元、明、清至民国。

  早期的有东汉延熹五年《仓颉庙碑》,在全国也算得上最早的碑石。

  五胡十六国时的《广武将军碑》、唐《仓公碑》、宋代《大宋仓公碑》等。

近代有于右任先生、陶峙岳将军、朱庆澜将军题写的匾额、对联等留存于庙内殿堂之上。

  《仓颉庙碑》,《广武将军碑》为苻秦唯一的一块石碑,碑文为隶书,且隶中有楷,亦含有乡草野味。

  《苍颉庙碑》,原存于东汉熹平六年陕西白水县史官村,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仓圣鸟迹书碑》最为珍贵。

该碑立于清乾隆十九年十月。

碑面所镌28字由白水知县梁善长摹写。

立石于清乾隆十九年冬,共28字,重现了象形文字的原貌,这28字相传

  为仓颉当年所造象形文字之本形。

宋代王著《淳化阁帖》破译为:

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X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

其中《广武将军碑》曾失落千年。

于右任先生于1920年得见其碑拓,喜曰:

“千年出土光腾射”、“老见异物眼复明”,挥毫大书《文化祖庙》四字并让刻成大匾,悬于庙中。

  全国有多少仓颉陵墓

  仓颉,亦名苍颉,据《路史》记载:

“仓帝史皇氏姓侯岗,名颉。

以仰观苍穹之变,故称苍颉。

后苍仓通用。

相传为黄帝史官,《吕氏春秋》、《史记》、《汉书》皆言文字为仓颉所造。

事实证明,汉字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它不可能是一个人在短时间内的创造,正如《荀子·解蔽》中所说的那样:

“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这就是说,仓颉以前,各氏族、地区已经有了类似文字的符号、图画出现。

黄帝统一中国后,仓颉把各氏族、地区互不统一的符号、图画进行归纳整理,使其整齐划一起来,通行全国,所以他的名字能够独传于后世。

并被尊为字圣。

正因为他这了不起的巨大贡献,故有关仓颉的遗迹不止前面提到的南乐县有,开封有,河南的虞城县、陕西的白水、山东的寿光和东阿也有,全国共有6处。

开封王宴春先生讲,他经过调查又发现河南省阳武(今原阳县)、洛宁两地也有仓颉遗迹。

仓颉跟随黄帝曾到过很多地方,说不定有关他的遗迹,今后还会被发现出来。

拓不走的仓颉造字碑

  开封仓颉庙内原有一通仓颉造字碑,现已不见。

据当地村民讲,很可能还埋在造字台地下。

关于这通碑,开封流传有两种说法,一是:

仓王造字碑上的字捶(拓)不走,捶下来一出村就变样。

现在碑已没有了,到底捶(拓)走、捶(拓)不走,已无从验证。

再一个说法就是“仓颉造字圣人猜,二十八字一未开”。

说的是孔圣人一次路过这里,看见仓颉碑上的28个字,一个字也不认识。

如果说造字碑上捶(拓)不走的就是这28个字的话,这里现有一张这28个字——也就是所谓《仓颉书》的照片,不知是从哪里保留下来的。

也许开封造字碑的字捶(拓)不走,别的地方可以捶(拓)走,才得以流传了下来吧!

  就是这个28个字的《仓颉书》和《夏禹书》到底是汉儒刘歆的伪作,还是远古流传下来的真迹?

一直是中国汉族书学史上的一个谜。

  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编印的《淳化秘阁法帖》收录了这两件作品。

《大观帖》翻刻时将《仓颉书》28字译为“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

”这根本无法通读,故不为学术界所认可。

后有学者刘志一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它是用古彝族文字书写的一篇祭祀经文,直译为:

“一妖来始,界转鸦杈,祭神青脑,祸小马念,师五除扫,幡斋解果,过鼠还魂。

”它的大意为:

“一群妖魔刚来到,树上乌鸦满天飞;割青宰羊祭山神,念经消灾骑马归;五位经师施法术,做斋完毕魂幡回,消灭鼠精魂归位。

”从译文看《仓颉书》实际上是对一次祭祀活动的记录。

  对于刘志一的这份译文,很多人持认可态度,认为黄帝出于西羌,彝族亦出于西羌,古彝文发祥于西北地区,仓颉造字及其一生的主要活动多追随黄帝,故这份《仓颉书》使用古彝文,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时其内容与《淮南子·本经训》所载:

“昔者仓颉作书而(曰)天雨粟、夜鬼哭”的意思基本一致。

当然,这还不能作为定论。

将来是否还会有新的译文、新的解释、新的说法,那就是将来的事了。

  仓颉墓的比较和鉴别

  在已发现的八处仓颉墓及遗迹中,始建于汉代者4处:

河南开封、南乐、虞城和陕西白水;始建于晋代者两处:

山东寿光和东阿;余下两处河南省阳武、洛宁系宋代以后。

从信史角度来说,始建及文献所载距发生事件或朝代较近,其可靠性就大。

那么,我们不妨就拿始建于汉代的这4处仓颉陵墓来做一对照和比较,有了比较,才有鉴别;才能作出接近事实的判断来。

  陕西白水县仓颉墓,现尚有残碑一通,该县还有一个史官乡,即依仓颉为黄帝史官之说而建。

县志上也有:

“史官仓颉死后葬于白水”的记载。

我们知道黄帝及其史官仓颉大部分活动均在东方平原,当时(约公元前2697~2595年间)东方平原地带洪水泛滥,后被迫逐步西迁,终葬陕西。

黄帝陵墓在今陕西省黄陵县,已为世人公认。

作为黄帝史官的仓颉死后葬于距黄帝陵不算太远的白水县极有可能。

  河南虞城县仓颉墓、仓颉祠始建于西汉,唐开元年间及清康熙年间曾几次重建。

历尽沧桑,如今仅存一座大殿、两株血柏和一通石碑。

虞城仓颉墓令人永怀记忆的是陵墓周围的菊花——仓颉菊(简称仓菊),是菊科中的珍种。

花淡黄色、大如铜钱、叶茎较小,可入茶入药,清心理气,扶正祛邪,其最大的功效是明目醒神。

残存的那通石碑上就镌有:

“墓周生丛菊,清香可充茗”的碑文,据说长年饮用仓菊茶,可以养目,耄耋眼不花。

尤其令人奇怪的是仓颉菊不可移植,移栽别处后,菊虽可活,其药性、茶性却会很快改变。

就这一点来说,似乎和开封仓颉碑的字捶(拓)不走,有相似之处。

  河南南乐县仓颉墓位于县西北十多公里的吴村附近,原称仓颉祠,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庙内有一通元代延佑年间的残碑,有:

“仓颉生于斯葬于斯,乃邑人之光也”的碑文。

在1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兵燹和自然灾害,南乐仓颉庙屡遭劫难,但屡毁屡建,“历汉唐以来,未尝稍替”。

1966年一次毁灭性的劫难,使仓颉庙成为废墟,仓颉墓亦被挖开。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人们挖仓颉墓出土的破烂盆罐、石斧石镰等废弃物,经过专家鉴定,竟是龙山文化遗物,再经过有计划的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十分丰富,主要为龙山和仰韶时期的器物。

这意外的发现,使南乐仓颉陵墓身价倍增。

1994年南乐县多方筹资数百万元,开始着手重修仓颉陵及仓颉庙,2000年全部完工,新修的庙宇大量搜集和使用了散存于民间的原石碑、石兽和建筑构件,保持了建筑物的古老韵味和凝重。

xx年11月18日,首届仓颉汉字文化节在南乐县梁村乡吴村隆重举行。

来自河南省内外的各界嘉宾一万余人亲临盛典,同拜先祖。

  古遗址的出现,增加了南乐仓颉墓的可信度。

著名学者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做出了有利于南乐的推测。

  仓颉庙中现存的一通旧碑:

“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乃宋朝与契丹澶渊之盟后,北宋名相寇准专程祭拜仓颉庙时留下的联语。

近在朝廷脚下的东京仓颉庙他未题一字,却跑到几百里外的南乐祭拜题字,想来在寇准的心目中,南乐仓颉陵的分量还是比较重的。

  仓颉陵真迹之争,也许是好事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么多地方都有自己充分的理由说自己那儿的仓颉陵是真迹,但哪里也拿不出真正的实证来。

这就像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襄阳之争一样,至今也无定论。

但争,也许是好事,要争的话,一要从历史的角度查文献、找资料;二要从实地出发,搞开发和建设。

在这两方面,南乐县已经起了步,并有了效果。

那么,开封呢,好像早几年也有重修仓颉陵,纳入黄河游览区的倡议。

这应该是一项可行的大好事,不管我们的仓颉墓地下是否真有其人,仓颉在我们这块土地上活动过,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我们有文献、有传说、有遗址——,把它接收下来,弘扬开去,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我相信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大力开发建设黄河游览区的高潮中,开封仓颉墓一定能够重现辉煌!

  史书记载

  这位史前传说人物,在我国古代战国以前的典藉中都从未提及。

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

其后逐渐发展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等传说。

黄帝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一,当时没有国家机器,可见“史官”之说,显然是后人用后代国家机器的职官名称套用于史前传说人物的结果。

  另一些史书上记载仓颉为一部落首领,仓颉根据洛书上的符号文字进行深入研究,吸纳从民间搜集来的部分图画文字,从而创立了独特的象形文字。

炎帝神农氏的四任帝姜明听说后十分恼火,认为他违逆祖宗大逆不道,便派军队征讨。

仓颉不服,亲率本族迎战,击败了炎帝神农氏的军队,攻占了黄河以北的部分地区,旋即以阳武为都,自立为帝,号仓帝。

以甲辰年为仓帝元年。

  “仓颉造字”的传说在战国时期已经广泛流传:

  《荀子·解蔽》称:

“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韩非子·五蠹》:

“昔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吕氏春秋·君守篇》亦记载有:

“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淮南子·本经》中记载: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说文解字序》中记载: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仓颉”

  纬书《春秋元命苞》中,进一步记载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

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解释说:

“颉有四目,仰观天象。

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

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

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

”徐坚《初学记·卷二十一》记载:

“易曰‘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又“仓颉造文字,然后书契始作,则其始也。

  南北朝后期及唐代佛教传说,仓颉与在印度创造梵文和“伽书”的仙人是三兄弟,“梵天”派他们三人下凡,分赴天竺与中华两地造字。

  《中国人名大辞典》载:

“仓颉,黄帝时为左史,生而神圣,而四目,观鸟兽之迹,字成,天雨粟,鬼皆夜哭。

”司马迁著的《史记》、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及《国事全书》等均同持这样的观点。

  宋代罗泌撰的《禅通纪》云:

“仓帝史皇氏,姓侯冈,名颉。

实有睿德,生而能书;龙颜侈侈,四目灵光……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古文《河图玉版》载文:

“仓颉为帝南巡,蹬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汭之水。

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汉书古今人表疏证》中这样释疑:

“仓颉或以为古帝,或以为黄帝史官,疑莫能定。

  轶闻典故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

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

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

仓颉犯难了。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

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