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 《历史》第13课第18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32070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 《历史》第13课第18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八上 《历史》第13课第18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八上 《历史》第13课第18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八上 《历史》第13课第18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八上 《历史》第13课第18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八上 《历史》第13课第18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八上 《历史》第13课第18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八上 《历史》第13课第18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八上 《历史》第13课第18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八上 《历史》第13课第18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八上 《历史》第13课第18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八上 《历史》第13课第18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八上 《历史》第13课第18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八上 《历史》第13课第18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八上 《历史》第13课第18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八上 《历史》第13课第18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八上 《历史》第13课第18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八上 《历史》第13课第18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八上 《历史》第13课第18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八上 《历史》第13课第18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上 《历史》第13课第18课.docx

《八上 《历史》第13课第18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 《历史》第13课第18课.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上 《历史》第13课第18课.docx

八上《历史》第13课第18课

第13课《伟大的开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

  根据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和课外知识等,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提高史论结合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师拟好的专题,分组选题,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工作,在课堂上表达观点、质疑解疑,增强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选取优秀的影视片断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通过课堂学习展示活动,掌握重点内容,培养能力,培育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其学习五四青年“彻底地不妥协”的爱国精神,学习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史实,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

二.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本课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确定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启发、引导为主,通过小组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探究。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媒体

多媒体

(三)课堂展示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下面一个电影片断:

(放五四运动中学生游行示威和火烧赵家楼片段)。

影片中反映的是1919年北京青年学生为反对北洋政府卖国妥协、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而进行的游行示威活动。

被火烧掉的是时任交通总长的亲日派曹汝霖的住宅。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火烧赵家楼事件。

那么,巴黎和会是怎么回事?

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运动?

学生为什么要火烧赵家楼?

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到的内容。

讲授新课:

1.自主预习,初步建立知识结构

3.中共二大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

2.体验探究,理解历史知识

1.主持人开场白,宣布第13课学习展示活动开始。

  2.请历史教师发表祝辞。

  3.宣读展示活动的评委及注意事项。

  

(1)采用小组竞赛评分制。

  

(2)竞赛分小组专题学习汇报(15分)、小组历史故事讲述(15分)、小组质疑能力表现(15分)、自由竞答(20分)、现场影评(20分)、畅谈五四精神(15分)六部分。

前两部分和后两部分每个小组每个项目推选一名学生代表汇报、讲述、评价、畅谈感受;第三部分每组派四名代表针对本课题学习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的内涵价值评分;第四部分采用抢答的形式,由主持人主持,抢答问题。

  (3)每一项取评委的平均分。

  4.展示竞赛活动过程。

(在学生发言汇报时同步播放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资料性课件)

  

(1)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对所分配的历史专题进行逐一介绍;

  第一小组,介绍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发展的线索;

  第二小组,介绍五四运动发生、发展的有关情况;

  第三小组,介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历史意义;

  第四小组,中国共产党与近代中国其他政党的不同之处;

  第五小组,简单介绍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2)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讲述历史故事。

  (3)各小组派四名代表针对本课提问(按组轮换,分四轮),部分问题教师可做简要点拨、释疑。

  (4)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在主持人主持下进行两轮抢答。

  (5)播放影片《开天辟地》,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谈观后感(影评)。

  (6)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谈五四精神。

  5.评委公布各组的最终分数,评选出优秀小组前三名,并选出展示活动最佳表现者3人,进行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

  6.学生代表总结本课题线索,谈学习感受。

  7.教师总结性发言。

(实现过程与能力目标)

3.反思探究,感悟历史知识

材料: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即巴黎和会)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

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

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

山东大势已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

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

所以我们学界今天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道。

希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

同胞起来呀!

——《北京全体学界通电》

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一运动中学生的激愤心情?

(2)运动前后期,其重心和斗争形式及斗争主力分别有什么变化?

(3)这一运动的结果如何?

有什么标志性意义?

(4)从以上运动中,你受到什么启示?

(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小结:

请同学看老师的小结歌谣,多媒体出示歌词如下:

一九一九五四起,

拒绝和约不签字。

彻底反帝反封建,

新民主(主)义革命始。

中共“一大”开会议,

一九二一在上海。

书记选为陈独秀,

中共诞生开天地。

作业:

①知识接龙。

②课后作业:

追寻一大代表的人生足迹。

a.八个组以每个组为单位提问题让其他的组回答,如果正确,得分并可以继续提问,否则取消资格,其他组的同学继续提问,循环往复。

最终算出各组的总分。

排出名次,表扬先进组,激励后进组。

b.让学生注意那些脱党、叛党的人物,写出感想

三.教学反思

本课题的教学设计在教师对课程标准要求进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确定了合适的教学三维目标,采用小组自主学习、成果展示这一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充分的师生课前准备,在课堂上经过小组学习专题汇报、讲述历史故事、质疑能力表现、问题自由竞答、现场影评、畅谈五四精神等步骤,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最后,让学生畅谈小组学习感受,让学生总结课题内容与基本线索,自始至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只起课前指导、课中点拨的作用。

阅读书籍、介绍内容、推荐书目和预习整理下一课线索的作业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改特点。

 

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教案

一。

课标要求

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国民革命时期黄埔军校创建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史实,感知大革命的时代特征。

  识读北伐战争形势图,增强读图能力。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初步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准备,掌握查找资料和整理、加工资料的方法。

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再现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和基本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国民革命是顺应时代潮流,推动中国走向进步的重要历史事件,在国民革命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明确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初步认识它的本质。

三,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前查找有关本节课的资料,并做好上课的准备。

注意历史和现实地联系,强调历史地借鉴作用。

(二)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三)课堂展示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的讲演材料:

  我们今天要开这个学校,是有什么希望呢?

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成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

如果没有好革命军,中国的革命永远还是要失败。

所以,今天在这里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

  提出问题

  孙中山的这段话,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

  学生:

反映了孙中山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精神。

  学生:

反映了孙中山在失败中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不屈不挠精神。

  教师总结指出:

孙中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一生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在他的努力下,1924―1927年,中国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

讲授新课:

1.自主探究,建立知识结构

课件出示预习内容:

一、黄埔军校的成立

1.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2.黄埔军校的建立

二、北伐的胜利进军

1.北伐的目的:

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的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北伐的主战场:

湖南、湖北

4.北伐胜利进军:

①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南京;②福建→浙江→上海

三、国民革命的失败

1."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发生

2.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

教师和学生一起填写答案。

2.体验探究,理解历史知识。

黄埔军校的创建

  教师利用材料继续提问:

材料中所说的"军官学校"是哪一所学校?

创办者是谁?

创办的时间是哪年?

  学生:

材料中的"军官学校"指黄埔军校,创办者就是孙中山,创办的时间是1924年5月。

  教师:

哪个小组可以简单地介绍一下黄埔军校?

  学生: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后创办的一所革命军校。

孙中山在苏联和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广州黄埔岛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我们在习惯上称之为"黄埔军校"。

孙中山为军校总理,廖仲恺任党代表,蒋介石为校长。

这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

教师:

我注意到刚才在介绍时,同学们提到"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后创办的一所革命军校"。

哪个小组可以用具体的事例说明共产党员在黄埔军校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学生:

以周恩来、叶剑英为例说明共产党在黄埔军校中的作用(具体内容略)。

  教师:

既然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那它与其他学校相比,一定有它的特点,表现在什么方面?

  学生:

最大的特点是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学生:

与旧式学校相比,它设立了党代表,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

  教师:

黄埔军校为什么加强政治教育?

  学生:

为了让学员明确革命的目的,树立明确的目标,坚定革命的信念……

  教师:

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

我们每个人,做任何事都应该有目标,有信念,并为之不断努力。

黄埔军校创建后,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

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像陈赓、徐向前、刘志丹等重要将领,都是毕业于黄埔军校的。

  学生:

革命军的建立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设计说明:

通过材料自然引入,利用谈话法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材料,用具体的事例说明问题,培养了学生"让史实说话"的意识)"光荣北伐武昌城下"

  教师:

刚才同学们提到了北伐战争,在具体学习这一部分内容之前,咱们先进行一次小组竞赛,看看哪一个小组合作得最好。

我先演示一下北伐战争的总体形势,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记忆,把你们得到的信息写到白纸上,比一比哪一组得到的信息多。

  学生:

一分钟的时间讨论组内分工。

  教师:

演示课前制作的动态"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

主要内容包括:

①国民政府控制的地区;②北伐的主要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以及他们控制的大体区域;③北伐开始的时间;④北伐战争先后经过的重要省份及城市;⑤主要的战役地点。

  在演示结束后,首先请各组介绍本组所采用的分工合作的方法,各小组相互借鉴。

之后,教师再一次演示形势图,与学生共同分析其主要信息,并对得到信息最多的小组进行表扬。

小组内讨论此次小竞赛的得失。

  (设计说明:

在设计这一步骤时,主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时反思自我等方面来考虑,同时兼顾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图习惯与能力和记忆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北伐战争)

  教师:

了解了北伐战争的总体情况之后,咱们一起来完成一个学习任务。

  大屏幕出示学习任务:

在小组讨论、交流材料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北伐战争的场景再现出来。

  学生: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班级交流:

  小组一:

展示绘制的想像漫画"军阀统治下的中国"。

说明为什么要进行北伐,内容反映军阀对外国侵略者卑躬屈膝,出卖国家利益,对人民的残酷盘剥。

  小组二:

讲述叶挺独立团的故事。

主要围绕汀泗桥、贺胜桥战役。

展现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北伐军的英勇斗争。

  小组三:

表演。

再现叶挺独立团攻打武昌城、写绝命书、浴血奋战的场景,突出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

  小组四:

绘画。

上海解放后,人民走上街头,欢庆胜利的场景。

反映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师:

每一个小组都把本组的学习成果展现出来了,每个小组能不能派一名代表对各组的表现进行一下自评和互评?

  学生:

进行评价。

(具体内容略)

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南昌起义,讲述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简述南昌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井冈山会师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找到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所在。

讲述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体会长征精神,认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视频、讲故事、朗诵诗歌、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新的革命道路的艰难性,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学习他们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前进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

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特殊性与艰难性。

教学难点:

如何充分认识中国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来之不易;如何内化长征精神。

教学环节设计: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组图片数据)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人及革命群众施了斩尽杀绝的恐怖政策,仅1927.3—1928上半年,被杀害的革命群众和共产党员人数就大31万多人(2.6万多),中国大地笼罩在一片腥风血雨的黑暗之中。

在黑暗之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却为我们点燃了希望的火炬,照亮了我们胜利前进的方向。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5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材打开,翻到75页,快速阅读教材,了解本课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八一南昌起义

1、(视频播放)面对蒋介石党的暴力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没有被吓倒,而是决定以武装斗争来反抗国民党的屠杀。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事件是:

——南昌起义。

老师要给大家播放一段南昌起义的视频,观看的时候注意从中提炼关于南昌起义的信息。

如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意义等。

刚刚看过的南昌起义的视频,(如果你一下子记不住,可以参看教材75—76页)那么,(提问:

)南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失败——一部分转移到海陆丰地区,另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入湘南,开展游击战)

2、南昌起义失败了,周恩来为什么却说南昌起义让人们“在黑暗中看到了高高举起的火炬”?

——引导学生分析南昌起义的意义。

南昌起义的意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

因此,8月1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的光荣节日。

(强调:

第一枪、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3、(图片:

秋收起义)南昌起义后,我们党又领导了一次武装暴动——秋收起义。

简介(1927.9、毛泽东、长沙、失败)

4、简单对比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不论是南昌起义还是秋收起义,都是以夺取敌人力量非常强大的大城市作为斗争目标,想通过先占领大城市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但是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这说明在当时的中国想要通过攻占敌人力量强大的大城市来夺取革命的胜利,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我们既要完成我们的革命目标,又要保存力量继续革命,我们就要找出一条新路,一条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我们终于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先占领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然后用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完成革命。

在农村,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二)、革命摇篮井冈山:

1、井冈山根据地创建:

——视频播放

提问:

(1)这段视频涉及到两个事件,分别是:

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井冈山会师。

(2)秋收起义的队伍为什么要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分析在井冈山开辟根据地的原因。

从1927年10月开始,毛泽东领导革命队伍和人民群众为创建和建设井冈山根据地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到1928年4月这种斗争局面有了新变化。

有一支革命队伍到达了井冈山。

2、井冈山会师(图片):

1928年4月,朱德、陈毅部队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的部队会师,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为工农红军第四军。

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后来发展为湘赣根据地。

为了纪念在创建和建设井冈山根据地牺牲的烈士,我们党与1997年修建了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造型远看像一团火焰,寓意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观如林立的钢枪,寓意“枪杆子里出政权”。

——从纪念碑的寓意中分析井冈山根据地创建的意义。

3、井冈山根据地创建的意义:

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这一正确的中国革命道路的开始。

(强调: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毛泽东创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在革命转入低潮的形势下重聚革命力量、武装夺权的新局面。

他犹如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逐渐的形成了燎原之势。

(三)、“红军不怕远征难”

1、革命力量的迅猛发展,使蒋介石感到极大的震惊和恐惧。

从1930年开始,他先后五次对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剿”,前四次“围剿”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的正确领导下,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都被粉碎了。

第五次反“围剿”在博古、李德的错误战略战术指导下失利了。

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实力),红军被迫进行转移,这就是——红军长征。

有人曾有这样的语言评价长征:

这是一段交织着血与火、苦难与忠诚、牺牲与奋斗的历程;这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现在,我们就走进长征,了解这一段血与火的历史。

2、走进长征:

——小组合作完成

(1)概述长征的经过——长征路线图片(链接:

长征路线flash)同时关注三个地点:

瑞金(开始)——会宁(结束)——遵义(链接遵义会议的资料——强调:

转折点)

(2)讲述长征过程中的英雄故事。

——长征英雄故事会——体会长征精神。

(3)探讨长征胜利的意义。

《七律.长征》——齐声朗诵。

三军会和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长征胜利结束的意义是什么?

——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粉碎了国民党扼杀中国革命、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企图。

长征保存了革命的骨干力量,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名战争的主干。

)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只不可战胜的力量。

(其他人对长征的评价)

三、总结本课:

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为我们在黑暗中举起了希望的火炬,照亮了前进的航程。

南昌起义和后来的秋收起义都失败了,我们的革命道路上出现了坎坷;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我们创建了井冈山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并形成了燎原之势;但是我们革命的道路再次遭到挫折,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这些史实说明中国革命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但前途却是光明的。

四、巩固练习: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材料中的“远征”指的是什么事件?

(2).写出此事件的起止时间。

(3).“三军”指哪些军队?

(4).该事件中,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是什么会议?

这次会议有什么影响?

 

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一、教材地位、作用:

本节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内容,在本单元及本书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中考考查重点知识点。

本单元讲的是“伟大的抗日战争”,它打破了近代中国在抵抗外国侵略中屡败的前例,成为中华民族由败到兴的转折点,为中国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近代史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本节就是从九一八事变开始讲起直到西安事变之间的历史,有重要的开篇作用。

二、课程标准:

(识记)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识记)知道聂耳等人的主要成就。

(理解)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简述九一八事变史实,认识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重要步骤,是局部抗战的开始。

(2)知道《义勇军进行曲》,结合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说出歌曲所反映的时代主题。

(3)了解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的过程,简要评说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收集有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历史资料,通过声像等材料直观全面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原貌。

(2)通过唱《义勇军进行曲》来了解东北沦亡后全国抗日救亡的呼声。

(3)通过讨论来了解西安事变是如何和平解决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2)通过《义勇军进行曲》的学习和演唱,感受音乐的巨大震撼力,激发学生真挚爱国情感。

(3)通过西安事变的发生和和平解决,感受张、杨二人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认识中国共产党能从民族利益出发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博大胸襟。

四、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重点1:

了解九一八事变日本对华侵略的过程。

依据:

因为九一八事变时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重要步骤,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激化,也是理解课题“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关键之处,为下两目的学习做了准备。

重点2: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历史作用。

依据:

西安事变是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当时中共权衡轻重提出以“民族利益”为重,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进一步说明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一主题,从而推动了抗战新局面的到来。

难点:

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依据:

同上。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问题情境创设——自学基础上导学——探究的教学模式。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视频:

东北民歌《松花江上》

2、教师播放音频《防空警报》。

问学生:

这是什么声音?

每年的9月18日,我国很多大城市都会响起这样的警报声,为的就是提醒我们居安思危、勿忘国耻。

那么9月18日为什么是国耻日呢?

为什么会出现东北民歌《松花江上》视频中老百姓悲惨流亡的场景呢?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一起来寻找答案。

【讲授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1、时间、地点、经过、结果

屏幕上显示的是九一八事变纪念馆图片,它告诫人们勿忘国耻。

我们先看一段视频了解事变的经过。

(教师播放视频《九一八事变》)请学生上台在白板上填写九一八事变的时间(1931.9.18)和地点(沈阳)。

教师扮演日本人,以日本人的口吻为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作掩饰和抵赖。

请学生反驳。

师:

①是你们中国人炸毁了柳条湖铁路,这条铁路是我们日本人修的,所以我们才打你们中国。

生:

(反驳该谬论)

师:

②我们日本的领土太小了,反正你们中国的领土大得很,给点我们日本要什么紧?

生:

(反驳该谬论)

师:

③九一八事变纯属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