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32713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docx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docx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河外星系其他行星系

总星系(宇宙)太阳系地月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行星的运动特征: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2、太阳系的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的特殊性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有:

(1)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发生发展的温度条件

(2)地球本身体积和质量适中,保证了足够的引力,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不断产生水汽,形成适合生命活动所需的液态水。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1)、直接:

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2)、间接:

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2.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是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

3.太阳能量的来源: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

光球、色球、日冕三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

发生在光球层的黑子、发生在色球层的耀斑。

活动周期大约为11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1)、扰乱电离层,使得无线电短波受干扰甚至中断。

(2)、干扰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3)、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出现美丽的极光

(4)、引发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比较自转和公转:

运动形式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自西向东

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15°/时(两极点为0)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

公转

自西向东

恒星年:

365天6时9分10秒

平均1°/天(近日点大,远日点小)

平均30km/秒(近日点大,远日点小)

每年1月初地球公转至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达到最大值;每年7月初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达到最小值。

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其度数目前为23°26´。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度数与极圈度数互余

例:

若黄赤交角的度数变大,则热带、寒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变小

若黄赤交角的度数变小,则热带、寒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扩大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的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它的周期是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三、昼夜更替和时差

昼夜交替周期:

24小时

1.昼夜的分界线称为晨昏线晨线:

沿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变为昼

昏线:

沿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变为夜

注:

①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始终垂直②晨线上各地同时日出,昏线上各地同时日落

③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

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

00。

2.地方时、区时和时区

(1)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东加西减)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2)区时:

全球共划分出24个时区,每时区跨度15°。

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区时。

我国采用东八区的区时,即120ºE时间。

①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

②时区数=经度数÷15余数﹤7.5,相除所得整数为时区数

余数﹥7.5,相除所得整数+1为时区数

③区时的计算:

时区差区时差“东加西减”

(3)日界线固定不变(人为规定的):

180°经线(自西往东过了180度经线日期减一天;反之)

不断变化(自然存在的):

0时经线

四、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五、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

1.昼夜长短变化

(昼夜平分)

春分日

昼短夜长

(昼最短夜最长)

冬至日

以北半球为例:

昼渐长夜渐短

昼渐长夜渐短

昼渐短夜渐长

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夏至日

昼渐短夜渐长

秋分日

(昼最长夜最短)

昼长夜短

(昼夜平分)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1)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计算:

H=90°-所求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

注: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直射机会,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只有一次直射机会,而回归线到极点之间没阳光直射。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判断莫霍界面:

横波,纵波的速度都突然增大

古登堡界面:

纵波速度突然减小,横波突然消失

以这两个不连续面为界限,可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4、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其下约至400Km处为岩浆的发源地,称为软流层。

5、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散射、反射)、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二、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是:

先有垂直运动,再形成水平运动。

注:

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对应高空为高压

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对应高空为低压

②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

例子:

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山谷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

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

风向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

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下: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四、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看图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名称和风向)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向北移,冬季向南移。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P37掌握冬夏季海洋与陆地上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

2、季风环流

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西北风(冬季)

东北风(冬季)

东南风(夏季)

西南风(夏季)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沙尘暴

一场春雨一场暖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六、常考的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成因

特点

分布特点

地中海气候

受副热带高压带(夏季)和西风带(冬季)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南北纬30—40度大陆西岸

温带海洋性气候

常年受西风带的控制

全年温和湿润

南北纬40—60度大陆西岸

热带雨林气候

常年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赤道附近

注:

气候类型可以根据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也可以根据气候的特点(气温和降水)来判断。

七、全球气候变化

近百年来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气候变暖。

危害:

①海平面上升:

淹没沿海低地、改变海岸线(海水热膨胀,两极冰川融化)

②对农业的影响:

低纬度国家农作物减产,高纬度国家农作物增产,但总体说,全球农作物减产。

③水资源不稳定与供需矛盾:

旱涝的频次、强度增加;径流减少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多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2.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植树造林,采用固碳技术)

3.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设海岸堤坝等)

4.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如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

5.努力加强国际合作(97年京都议定书)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一、自然界的水循环

1.河流补给类型:

大气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湖泊水补给、地下水补给

2.我国不同地区的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和汛期

①南方地区:

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一年只有一个汛期。

例如长江

②东北地区:

春季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夏季是大气降水补给;一年有春夏两个汛期。

如黑龙江、松花江

③西北地区:

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一年只有一个汛期。

例如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

3、水循环可分成三类:

(1)海陆间循环,包括环节有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因为发生的区域最广,环节最多,又称之为海陆间大循环。

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水资源得以再生。

(2)海上内循环,包括环节有

蒸发、降水,它发生的水量最大。

(3)陆地内循环,包括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二、洋流

1、分类按性质,可分为:

暖流和寒流

按成因,可分为:

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2、分布:

见书57页(掌握各大洋洋流分布模式及名称)

3、影响:

(1)、对大陆沿岸气候的影响很大: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对海洋生物影响:

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渔场,如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

上升补偿流处也易形成渔场,如秘鲁渔场。

(4)、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顺流可以加快船速,逆流可以减慢船速;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从北极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行。

(5)、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有利于污染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扩大了污染范围。

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

东南多、西北少;夏秋多、冬春少;总量多、人均少

2.合理利用水资源:

开源、节流(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和海水淡化技术)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主要是热能,表现为: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常在地表形成褶皱山系和断裂带,如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红海;垂直运动会引起地势起伏和海陆变迁。

这两种运动往往同时进行,但全球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

3、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2、风化作用:

在温度、水、生物等影响下,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

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3、侵蚀作用:

主要有流水、风力、海水和冰川的侵蚀。

流水侵蚀形成的地貌有峡谷、沟谷;风力侵蚀形成的地貌有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冰川侵蚀形成的地貌有冰斗、角峰。

4、搬运作用:

不能形成具体的地貌,它不断转移和运输物质,使侵蚀作用不断继续,堆积作用得以完成。

5、堆积作用:

主要是流水和风力的堆积。

流水堆积地貌主要有冲积扇、冲积平原等,风力堆积地貌主要有沙丘、沙垄等。

6、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趋于平缓(削高填低)。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总是同时起作用的。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存在的基础:

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相互转化

2、循环过程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一、褶皱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叫做褶皱,基本单位是褶曲,它有两种基本形态,即向斜和背斜

注:

如果在褶皱构造地区修建隧道,应该选择在背斜。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2.板块构造:

全球共6大板块。

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包括生长边界(海岭、断层)和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二、断块山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岩体发生破裂,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形成断层。

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山岭或高地,如华山、泰山;相对下降的岩块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汾河谷地,渭河平原。

注:

断层附近不宜修建大型工程项目。

三、火山

四、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影响因素:

修建成本、工程难度

2、方式的选择:

在山地通常优先选择发展公路

3、运输线路的分布:

通常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尽量避开坡面,往往需要迂回前进,呈“之”形状。

4、修筑公路的原则:

要尽量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应尽量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之间寻求平衡。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的侵蚀地貌:

1.河流侵蚀主要形式

作用形式

概念

对地貌的影响

溯源侵蚀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下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侧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使河谷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2、河谷侵蚀地貌初期呈“V”形状;发展期出现明显的凸岸和凹岸,其中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码头一般选在凹岸);成熟期的河谷呈“U”形。

二、河流的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包括:

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河漫滩平原(发育于中下游)、和三角洲平原(发育于入海口)。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区

聚落分布

原因

聚落形状

高原

深切河谷两岸的河漫滩平原

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多呈带状

山区

洪积扇、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都比较丰富,有肥沃的土壤

多呈明显条带状

平原

聚落分布最为密集,形成沿河或沿海聚落带

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带状、团状

第五单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土壤、岩石、生物等地理要素组成。

各要素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整体性表现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演化的过程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化特点。

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

二、差异性

1.自然带的形成: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从赤道向两极

(纬度地带性)

热量

太阳辐射

南北更替,东西延伸

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

(经度地带性)

水分

海陆分布

东西更替,南北延伸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分异

(垂直地带性)

热量,水分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

海拔较高的山地

3.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分布的关系示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