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34026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7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教案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教案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教案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教案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教案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教案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教案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教案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教案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教案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教案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教案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教案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教案模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教案模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模板.docx

《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模板.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案模板.docx

教案模板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课程教案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主讲教师

杨登洪

职称

授课专业

历史学

授课班级

2011级

授课时间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课程编号

2212211

总计学时:

72

讲课学时:

72

周学时:

4

学分

4

类别

必修课(√)选修课()

理论课(√)实验课()

课程性质

专业主干课

授课对象

2011级历史学本科班

 

使用教材

主编:

赵淡元教材名称: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1月底版

 

主要参考

教材

柴德赓:

《史籍举要》(北京出版社2002年2月)

孙钦善:

《中国古文献学史》(中华书局1994年)

王余光:

《中国文献学史要略》(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等。

课时分配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4)第二章:

编年体的产生(4)

第三章:

国别体的出现(4)第四章:

其余上古史籍

(2)

第五章:

纪传体的创始与发展(10)第六章:

编年体的继起

(2)

第七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方志地理书名著

(2)

第八章:

纪传体的大量编修(6)第九章:

编年体的发展(6)

第十章:

政书体的创始于发展(4)第十一章:

纪事本末体的创始(4)第十二:

唐宋时期方志地理书名著

(2)

第十三章:

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通》的产生(4)

第十四章:

纪传史的续修

(2)第十五章:

编年史举要(4)

第十六章:

纪事本末体的发展

(2)第十七章:

史论试考著作举要(6)第十八章:

明清时期历史地理名著(4)

合计:

72学时

教学

目的

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历史要籍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其主要目的任务,在于通过各种体裁、各个历史时期典型的历史作品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了解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文献,具备一定的文献学、史料学以及运用工具书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历史文化常识。

为做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和历史科学研究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法

以传统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为主,在系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际练习和选文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教材中的有关概念,应以组织学生自学为主;大量增加最新学术研究动态的介绍,引导学生跟踪学术前沿,培养学生对学术研究的感悟能力。

增加讨论课、答疑课等教学环节。

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为主,同时强调课外阅读和练习,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逐渐采用电子教案等更先进的教学手段。

课程练习

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作相应的要求和安排。

备注

 

 

序言:

一、关于历史学的作用:

(1)增强人们的民族感情(爱国主义教育)

(2)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

(3)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辨别能力

二、开设本课程的意义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是一门高等学校历史专业的基础课、工具书课。

其开设的目地就是通过历代重要历史典籍的介绍与典型文章的讲授,使高校历史专业的学生在自己(培养)能初步阅读古代史籍的基础之上,了解中国历史方面有哪些重要书籍,哪些应精读(材料书),哪些应参考(参考书),哪些仅备检阅(工具书),更进一步了解这些书籍是什么人所写,什么时候印行的,用什么方法记载的,这些记载正确与否,有什么优缺点,对于这些书应该怎样批判和利用。

同时使学生掌握阅读史料的基本知识,利用工具书独立阅读、理解、分析、鉴别和运用文言史料的能力,为其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和从事历史科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编:

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史籍丰富。

中国古代史学的发达,在世界上是比较突出的,这和我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健全、史官设置之早是分不开的。

史官的出现:

(史官:

历代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

因为要有史籍须先有史官,而中国古代的史官,在夏代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已经出现了。

《吕氏春秋.先识篇》“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

这说明,在夏代的国家机构中,是设有史官的。

商代设有史官,当无疑问。

甲骨文中的“史”、“尹”、“作册”等就是这种史官的职称。

“史(

)”。

《说文解字》:

“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又”即“

”,是手;“中”即“

”,是“册”的省体,指简册。

故清末学者吴大澂(cheng)说“史”字象手执简形。

由此可见,“史”的最初义指古代记事之官吏,即史官。

因而在商、周的国家机构中,凡是掌管记录时事、起草公文、保管文书的官吏都称为史官。

西周初期,随着国家机构的扩大和官府文书事务的增多,史官也逐渐增多,且有了较细的分工。

三代时期的史官,其职能如下:

1、夏之史官:

其职能含有劝谏,主要掌管天时星令,或者说是掌管法典的大臣。

2、商之史官:

其职能主要是职掌记录时事、起草公文、保管文书的官吏。

3、周之史官:

周朝史官规模日渐扩大,并且有了较细的分工:

⑴、内史:

其位最尊,西周始置,常奉王命策命臣下。

掌策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凡四方之事书则读之。

内史掌册命诸侯及孤卿大夫,掌名王命,并将副本加以保存。

有时也奉命出使诸侯国。

⑵、大史:

职位很高,参加新王册命典礼。

有时,王为国家大事,还要访问大史。

此外,大史还掌记录时事,保管文书等。

⑶、小史:

秩卑(秩是指俸禄,也指官的品级。

)“小史”在古代是一种礼官,其职务是“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

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

大祭祀,读礼法,史以书叙昭穆之俎篮。

大丧、大宾客、大会同、大军旅、佐大史,凡国事之用礼法者,掌其小事。

其职务是佐大史。

⑷、外史:

秩亦卑。

》:

《周礼·春官·大宗伯》:

“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泛指古代文献资料)。

”即掌管当代和古代的的文书档案材料。

⑸:

御史:

秩亦卑,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

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

也就是说,御史主要是记录时事。

五史其共同点都有记载时事和掌管文书的职能。

例《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

‘某年某月,秦王与赵王会,令赵王鼓瑟’”。

总之,从夏代起,在夏、商、周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便开始设置了史官。

他们当时所记载的时事和掌管的文书,就成了异日极可宝贵的历史资料。

这种资料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就可以加工整理,编纂成为史书。

这样就产生了我国初期即先秦时期的史籍了。

这一时期是中国史学的萌芽、创始阶段,在史书编撰上出现了史料汇编、编年体、国别体等到体裁,并对后世产生颇大影响。

但当时严格意义上的史学著作甚少,方法也不完善。

由于先秦文献现存甚少,甲骨文、金文简册等古文字材料以及君中经、诸子诗赋之书,也便有了很高史料价值,成为中国历史文献很重要的一部分。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目的】

了解《尚书》考证及真伪

了解《尚书》的体列(纪事本末体)

了解《尚书》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点】

《尚书》的体列和价值

【教学难点】

《尚书》的真伪和体例、《牧誓》的重点字词及译释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思考练习】

【参考阅读书目】

第一节:

《尚书》介绍

一、《尚书》简介:

是五经之一,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来历说法不一。

1、传说:

伏羲时,龙马从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背负“洛书”,伏羲据此画八卦、六十四卦,其中“洛书”-《尚书》。

2、孔子删书:

相传孔生活期间,有关上古之书有三千多篇,多重复杂乱,孔了周游列国,所至不合,退而删书。

对此,《史记》、《汉书》均有记载。

为100篇,原名《书》,后称为《尚书》。

a 通常认为《书》所记为上古之事,所以叫《尚书》。

“尚”古同“上”。

b王充《论衡·正序》?

“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

《尚书》:

记事内容上起传说中的尧、舜,中历夏、商、周三代,下到春秋时秦穆公,按时间先后分:

《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

其中《虞书》、《夏书》不可能是当时人的记录,因为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通篇记事是商朝甲骨文。

因此,只能是后人根据前人传说整理改写而成。

《商书》、《周书》除了少数为伪作,大部分可信。

《尚书》在秦始皇时列为禁书,加以焚毁,因此,损失很大,但宫中尚存一部。

后来项羽放火烧秦宫,才彻底焚毁。

到了汉初,便无完本,因而在流传中产生了《今文尚书》、《古文尚书》的问题。

文帝时,晁错访伏生(胜),口诵笔录成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而写,被视为《今文尚书》。

后一河内女子求得《泰誓》一篇,计29。

汉武帝时,鲁恭王好治宫室,欲广其宫,坏孔子宅,在墙壁中发现一大批用古文字写的竹简,后称“古文经”。

与“今文经”互斗到清末,其中《尚书》部分有五经,孔安国整理《古》44篇,多出16。

汉末大乱,多出的16篇亡。

东晋时,梅赜向朝廷献上书《古文尚书》,比伏生《今文尚书》多出25篇。

又有一篇孔安国《尚书传》。

总计59篇(28篇中又分出五篇)。

字形奇特,流传广、影响大,在宋代以前一直认为是真本。

唐·孔颖达据此作了《尚书正义》。

宋时,吴棫、朱熹开始怀疑。

认为有些篇章的文词不象周秦之词,但未提出证据。

明朝学者梅鷟(zhuo)作了《尚书考异》。

从内容上证明其是伪作。

清代阎若璩作了《古文尚书疏正》,提供了128条证据,证明其多出的25篇和《尚书传》是伪作。

其余基本上是当时的作品。

其中《虞书》,《夏书》2篇,《商书》5篇,《周书》19。

按文体分典、谟、训、诰、誓、命六种。

除《禹贡》是我国最早史地文献外,基余均为上训下、下诰上之词。

相当于后世的诏令、奏书。

除了《虞书》、《夏书》不是当时人的记录外,其余大多为当时的原始记录。

是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历史的珍贵史料。

但作为我国最古之书,文词,语言质朴,最难诵读,也难理解。

连唐代大学者韩愈“周诰殷夏,佶屈聱牙”之叹。

所以读之最好借前人注释。

《史记》大部分提到了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原意是“上古的史书”,见P5.是商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及东周战国时期根据远古材料加工编成的虞夏事实记载。

它又称为《书》。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汉武帝时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

(《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加上《乐》则称之为六经。

)唐宋以后更是士子科举进身的必读之书。

故又称《书经》。

《尚书》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汇编,它记载了虞夏商周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事实,保存了上古大量的政治、哲学、天文地理、刑法等方面的资料。

因此历代学者都非常重视对它的学习和研究。

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

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二、《尚书》的体例:

P8

1、《尚书》体例属于纪事本末体,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

纪事本末体:

史书体裁名,以历史事件为主,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后有明朝陈帮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朝谷应泰的《明史记事本末》。

其有点是每一个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的顺序编写,能完整地叙述历史事件的全部过程。

可补编年体和纪传体之不足。

缺点就在于不能说明同时期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2、《尚书》是我国编年史的开端。

《尚书》虽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但它是经过孔子编定的。

全书编排,是按朝代,先《虞夏书》,然后南宋,《商书》、《周书》。

在每一个朝代,又按帝王顺序排列文献的先后,使人读后能大致了解一个王朝的兴衰历史过程。

所以《尚书》实际上又是我国编年史的开端。

3、《尚书》里的《禹贡》作为中国最早的一篇地理志,为后世志书体开其先例。

《禹贡》一篇,总结了秦朝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记载了九州(“九州”是中国的别称之一。

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

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

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的地理情况,给中国人民一个中国政治从来就是统一的,疆域从来就是广大的观念,意义极为重大。

三、《尚书》的地位和作用:

《尚书》相传为孔子整理、选编成一百篇,后经秦代焚书,损失很大。

该书要旨:

其一,在明仁君治民之道。

春秋之世,圣王不作,暴君迭起,人民困于虐政,备受痛苦。

为救危世,感化当世人君,史官作《书经》一书,希人主得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使天下享尧、舜、禹、汤、文、武之治。

因此,阐明仁君治民之道是《尚书》的第一要旨。

其二,在明贤臣事君之道。

周室东迁之后,人臣之事君,远不如往古,乱臣杀君之事屡见不鲜。

史官作《周书》,记古贤臣事君之道,以使后世取法。

严格地说,《尚书》不是一部成熟的历史著作,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

它记事上起于尧(公元前2379—前2318年),下讫秦穆公,(—前621)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

故司马迁作《史记》,采用了《尚书》的大部分,足见其史料价值很高。

四、《牧誓》选文讲读

 选自《尚书·周书》,为周武王伐纣的誓师词,因誓师地点在牧野,故名《牧誓》。

时①甲子昧爽②,王朝至于商郊牧野③,乃誓④。

王左杖黄钺⑤,右秉白旄以麾⑥,曰:

“逖矣,西土之人!

⑦”

①时:

时辰。

古人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天色的不同,把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段,称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都有一个特定的称谓,一个时辰约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后来十二个时辰分别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作为子时。

近代又把一个时辰划分为初、正两个时段,这样一昼夜就是24个小时。

②甲子:

即甲子日。

古时用干支记日,以周历计算,当是武王继位后第13年(据《竹书纪年》为公元前1046年)的二月五日。

昧爽:

昧,暗;爽,明,昧爽本意为天色将明未明时。

此处昧爽非一般性描述,而是一特定时段名称。

③王:

指周武王姬发。

郊:

上古时代都城之外百里之内称郊。

牧野:

地名,在商都城西南三十里。

④誓:

誓师

⑤左:

这里指左手。

杖:

通“仗”,拿着。

黄钺:

用黄铜装饰大斧,象征兵权。

⑥右:

这里指右手。

秉:

拿着。

白旄:

古代一种军旗,将牦牛尾系在竿头上做成,或说就是牦牛尾,用以指挥全军。

麾:

通“挥”,指挥。

⑦逖:

遥远

王曰:

“嗟①!

我友邦冢君②,御事③:

司徒④、司马⑤、司空⑥,亚旅、师氏⑦,千夫长、百夫长⑧,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⑨。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⑩”

①嗟:

感叹词,表呼换,提请注意。

②冢君:

大君,对友邦部落首领的尊称。

③御事:

指管理政务的大臣,即下文的司徒、司马、司空。

④司徒:

又称司土,掌管土地与民政事务。

⑤司马:

掌管军政与军赋。

⑥司空:

又称司工,掌管建筑工程

⑦亚旅、师氏:

负责警卫的大夫。

⑧千夫长、百夫长:

军官名称。

⑨庸,蜀、羌、髳、微、卢、彭、濮:

跟随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八个部落,地望有各种说法。

⑩称:

举起。

戈:

古代主要进攻性武器之一。

横刃长柄,刃似弯刀,既可以钩挽,也可以用来啄刺,所以又叫勾兵、啄兵。

比:

排列。

干:

盾。

古代的一种防御性武器,用来抵挡刀箭的进攻。

矛:

古代主要进攻武器之一。

直刃长柄,直刺。

其:

时间副词,将要。

王曰:

“古人有言曰①:

‘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②。

’今商王受③,惟妇言是用④;昏弃厥肆祀,弗答⑤;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⑥。

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⑦,俾暴虐于百姓⑧,以奸宄于商邑⑨。

①有言曰:

即言曰,说道。

有,词头,无实际意义,常用在名词(朝代或国名:

夏、商、周、汉等)、形容词(《诗经·六月》:

“有严有翼”)、副词(时间副词:

有顷)、动词之前。

②牝鸡无晨:

母鸡不能啼鸣报晓。

牝,雌性鸟兽;晨,报晓。

牝鸡之晨:

母鸡如果报晓。

之,助词,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无意义,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惟家之索:

即“惟索家”,只有败尽这个家。

惟,副词,只有;之,助词,使宾语提到谓语的前面;惟……之……,固定倒装结构,起强调作用;索,尽,这里指“衰败”。

③受:

即商纣王,姓子,名受,号帝辛。

④惟妇言是用:

即“惟用妇言”。

妇,指妲己,姓已名妲,纣王的妃子。

惟,副词,只有;是,助词,使宾语提到谓语的前面;惟……是……,固定倒装结构,起强调作用。

⑤ (min敏):

“昏”的本字,轻蔑;厥:

代词,他的;肆祀:

祭名,杀牲以祭的一种祭祀;答:

过问。

句意为:

纣王轻蔑地抛弃了他的祭祀,对这样的大事不过问。

⑥王父母弟:

父之考为王父。

王父母弟即从昆弟也。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当指比干(纣王叔父,被剖心)、箕子(纣王叔父,佯狂为奴,被囚)、微子(纣王同母兄长,与太师、少师逃离)等贤臣。

迪:

提拔,重用。

⑦乃:

副词,竟,居然。

惟,副词,只有;是,助词,使宾语“四方之多罪逋逃”提到谓语“崇”、’长”、“信’“、“使”的前面;惟……是……,固定倒装结构,起强调作用。

逋逃:

逃亡的罪人。

崇:

推崇;长:

尊重;信:

信任;使:

使用。

句意为:

只推崇、尊重、信任、使用四方逃亡的罪人,任用他们做大夫和卿士。

⑨俾:

使;暴虐:

杀害;百姓:

在奴隶社会是指与天子同姓、士阶层以上人员。

⑩奸宄:

犯法作乱。

今予发①,惟恭行天之罚②。

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

勖哉夫子③!

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

勖哉夫子④!

尚桓桓⑤,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⑥。

弗迓克奔⑦,以役西土,勖哉夫子!

尔所弗勖⑧,其于尔躬有戮⑨!

①发:

周武王自称。

 

②句意:

执行上天的惩罚。

恭:

恭敬。

③愆:

超过。

步:

举脚两次为一步。

齐:

整齐。

焉:

代词指全体将士;或说句末语气词,无义。

勖:

勉励,努力。

夫子: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全体将士。

④伐:

一击一刺,称为一伐,俗称一个回合。

⑤句意为:

希望(你们)威武雄壮。

尚,表命令或希望的语气词;桓桓,威武的样子。

⑥貔、罴:

豹一类的猛兽。

于:

往,到。

⑦句意:

不要暴虐和杀害敌军中跑来投降的人,或说不要阻挡能够跑来投降的人。

御:

强暴,这里做“暴虐”讲,或说阻挡;克:

杀,或说能;奔:

动词,逃跑;这里用做名词,指从敌军跑来投降的人。

⑧所:

假设连词,如果,只用于誓词中。

⑨句意:

你们将遭杀戮。

其:

时间副词,将。

躬:

身体。

翻译:

周武王继位的十三年二月五日,天将明。

未明之时,武王率领军队进驻到商都郊外牧野(牧地之野)。

排列好军队,于是,武王告诫从征的各部将士,武王左手持黄色的大斧,右手持白色的军旗(象征最高统率权)。

指挥师诸侯说:

“西方从征的将士们,你们千里迢迢远道而来,辛苦了”。

(尉语)

武王告诫将士们说:

“嗟,我友邦首领,以及治事之臣(先总后分)司徒、司马、司空,其次大夫、士及守卫官、师帅、帅以及庸、羌、蜀、微、卢、彭、濮等八国将士,举起你们的戈、戟,排列好你们的盾,我将要告诫你们。

武王说:

“古人有句话,‘母鸡是不能报晓的。

如果母鸡报晓,家业就要败尽了。

’(斥责纣王听信妲己之话)。

当今商纣王,只听信妇人的话,轻蔑地抛弃祭祀,对祭祀之礼节不闻不问,轻蔑地抛弃同族兄弟,不加任用,对于天下犯有大罪的逃犯却加以专崇,任用他们做长官,信任他们,任用他们,让他们做大夫、卿士,让他们残暴地杀害百姓,在商都内,胡作非为,作乱。

现在我姬发奉行上天之命,对他们进行惩罚。

(武王向士兵下达命令)。

现在,我们的队伍就要列阵攻击他们。

队伍不能超过交步、七步,就要停一下,整齐一下阵容。

大夫们,尽力啊,不超进四、五、六、七个回合,就要停一下,整齐一下阵容。

大夫们,尽力啊,定要威武地象象熊象罴一样。

向商都城外牧野进军。

不得乱杀商纣王军投奔过来的人。

让他们为我们西方人服务。

大夫们,尽力啊,如果你们不尽力,军法甚严,你们将会受到惩罚。

第二章:

编年体的产生

【教学时数】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这一历史时期编年体史籍的发展概况;了解《春秋》和《左传》的内容和相关选文。

【教学重点】

<1>、《春秋》的体例和地位。

<2>、《左传》的体例及成就。

【教学难点】

<1>春秋笔法。

<2>编年体的概念和优缺点。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思考练习】

【参考阅读书目】

第一节《春秋》介绍

一、名称:

《春秋》本为我国古代史书的通称,是鲁国天子年表性质的书。

这同《孟子说》、“晋之《乘》(sheng)、楚之《杌》,秦之《秦纪》,鲁之《春秋》,其实一也。

”《春秋》作者一般认为是孔子所作。

孔子作《春秋》,目的在于维护周礼。

(定名分,褒贬,以惩),文辞极简,微言大义,短的仅为一字,长的不过40多字,难以理解,因此,又出现了解释它的版本。

由于《春秋》是孔子删定,被列为经,所以它的解释本为传。

《春秋》是西周、春秋时期编年史书的通称,周王室和一些诸侯国都著有《春秋》。

如《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齐春秋》、《鲁春秋》等。

秦汉以后的史书,也有以“春秋”命名的,如西汉陆贾的《楚汉春秋》、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和北魏崔鸿的《十六国春秋》等。

我们所要介绍的《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修改而成的,其体例是编年体。

二、体例:

编年体:

史书的体裁名,按年月日顺序记载历史事迹,起源于春秋时代。

中国有大量的编年体史书。

著名的如《春秋》、《左传》、《汉纪》、《后汉纪》、《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

等。

编年体其优点在便于查考历史事迹发生的具体时间,易于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以避免叙述重复。

其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编排的事迹,以致偏详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和文化情况。

三、内容:

P17-19

《春秋》是春秋末期,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编写的《鲁春秋》并修改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史官的记载编成,是现存最早的编年史。

从前722---前481年共242年的历史。

内容为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

如朝聘、会盟、战争等。

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如如地震、水灾、旱灾、虫灾等。

记事极其简短,每条最多四十余字,最少仅一字。

本为史书,自西汉以来被奉为儒家经典,列为五经之一,故又有《春秋经》之称。

后人以此书记事所包括的时代,称为春秋时代。

《春秋》全书大约17000字,主要内容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包括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也记载一些自然现象,如日蚀、月蚀、地震、山崩、星变、水灾、虫灾等;经济文化方面,记载一些祭祀、婚丧、城筑、宫室、搜狩、土田等。

在对待人与神关系上,孔子的历史观是自相矛盾的。

一方面,他认为王道的兴衰取决于“天命”,表现了天命主宰历史的唯心史观;而另一方面,孔子又明确表示“敬鬼神而远之”,这说明他对鬼神是抱怀疑和保留态度的。

对于一些灾异现象与人事有什么关系,他没有明确表态。

可见,他持保留态度。

四、《春秋》的地位和作用:

1、《春秋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对中国史学体例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2、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开后世私人修史的先例,这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3、孔子不仅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也是私人办学的开始者。

4、孔子的《春秋》记事以明义,垂言以立教。

第二节《左传》介绍: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左传》作者及成书

2、了解《左传》体例

3、了解《左传》的成就

【教学重点】

古代注释经籍的方式

【教学难点】

《左传》的体例及成就。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思考练习】

【参考阅读书目】

一、作者及作品介绍:

左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