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说课稿大集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39067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13 大小:31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数学说课稿大集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中学数学说课稿大集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中学数学说课稿大集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中学数学说课稿大集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中学数学说课稿大集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中学数学说课稿大集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3页
中学数学说课稿大集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3页
中学数学说课稿大集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3页
中学数学说课稿大集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3页
中学数学说课稿大集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3页
中学数学说课稿大集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3页
中学数学说课稿大集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3页
中学数学说课稿大集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3页
中学数学说课稿大集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3页
中学数学说课稿大集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3页
中学数学说课稿大集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3页
中学数学说课稿大集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3页
中学数学说课稿大集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3页
中学数学说课稿大集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3页
中学数学说课稿大集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数学说课稿大集合.docx

《中学数学说课稿大集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数学说课稿大集合.docx(1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数学说课稿大集合.docx

中学数学说课稿大集合

相交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相交线》,我将按照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相交的两条直线,这是后面学习垂直相交的必要基础也为后面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石,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和应用。

难点:

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探索

(确定重难点的依据:

本节的学习目的是研究两条相交直线产生的四个角的关系,因此将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

同学们刚刚开始接触几何,对推理说理不习惯也不熟悉,所以将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作为难点。

4、教学目标:

A: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和计算.

B: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猜想、思考、交流、归纳、推理等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培养操作能力、动手能力。

(2).体会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思想方法.

C: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感受图形中和谐美、对称美.

(2).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3).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对相交线和平行线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且对互补和互余有了清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来学习邻补角和对顶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充满好奇与期待.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

叶圣陶先生倡导:

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时间.根据这一思想及我校初一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采取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学法:

以学生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课件,剪刀,纸片,相交线模型

2教学过程:

设置以下六个环节

环节一:

情景屋(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请学生欣赏观察图片,图片中有大桥上的钢梁和钢索,窗户的窗格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此产生研究它们了解它们的兴趣和欲望,适时的给出本章课题:

相交线和平行线

环节二:

问题苑(合作交流,解释发现)

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具体操作:

(1):

动手尝试:

剪纸片,感知剪刀所形成的角在剪纸过程中的变化

(2):

给出问题,由剪刀这个实物抽象出几何模型——两条直线相交。

(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兴趣爱好)

(3):

分析研究此模型:

设置以下一系列问题:

A、两直线相交构成的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

(6对)

B、对各对角进行分析,首先从位置上去分析————结论:

可把这六对角分成两大类,一类为哪些角?

——特点?

——它们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引出概念——邻补角。

另一类是哪些角?

———特点?

——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引出概念——对顶角

C、再从大小上进行分析——量一量——结论:

邻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

D、你能阐述它们互补和相等的理由吗?

(一堂好课,是由一系列的真问题组成的,本环节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由的发挥,通过观察分析,交流讨论一步一步的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获得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环节三:

快乐房(大胆创设,感悟变换)

(设置见投影,让学生判断形成的两个角是否为邻补角,这一变换让学生充满兴趣,此时一定让学生用邻补角的特点去检验,达到知识的正向迁移,并理解邻补角和补角的关系)

环节四:

实例库(拓展应用,升华提高)

例子1:

是一组不同形式的角,判断是否为对顶角,此题的目的是巩固对顶角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例子2:

例子2是用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在这里设置了一组变式题,而且变式题目不是教师直接给出,而是启发学生自己编,让学生过了一把编导的瘾,学生一定非常的开心,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方面巩固了对顶角的性质;另一方面说明几何里的计算题,需要用到图形的几何性质,因此,要有根有据地计算.例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比教师单纯地讲解效果会更好.尽管学生书写格式不如课本上的规范,但通过集体讲评纠正后,学生印象会更深刻).

最后安排一个脑筋急转弯:

见投影

(让学生始终对课堂充满热情,通过此练习,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环节五:

点金帚(学后反思感悟收获)

通过本堂课的探究

我经历了......

我体会到......

我感受到......

(学生畅所欲言,在“以生为本”的民主氛围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帮助学生肯定自我,欣赏他人,同时把本节课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角的名称特征性质相同点不同点

对顶角

①两条直线相交而成的角②有一个公共顶点③没有公共边

对顶角相等

都是两直线相交而成的角,都有一个公共顶点,它们都是成对出现。

对顶角没有公共边而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两条直线相交时,一个角的对顶角有一个,而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

邻补角

①两条直线相交面成的角②有一个公共顶点③有一条公共边

邻补角互

环节六:

沉思阁(课后延伸张扬个性)

此为课后作业:

(适当增加利用对顶角相等解决一些说理的题目,既让学生感受到对顶角相等这个性质在解题中的独特魅力,又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教学设计说明:

设计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过程设计:

学生亲身经历从现实生活的图形中提出数学问题,并抽象其蕴涵的数学本质(相交直线),最后回归生活去运用所学知识的全过程。

设计目的:

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新的问题、带着高涨的热情离开课堂,进行不断的探究。

《垂线》说课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说课的题目是华师版七年级教材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第七节第一课时《垂线》。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设计: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教材分析:

垂线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垂线的概念、性质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材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在小学就有了对垂线的认识,但七年级学生归纳的能力相对薄弱,大多数学生感到数学枯燥,学习兴趣不高。

我所教的班一直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基本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

这节课利用普通的多媒体教室,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实例的展示及动画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图形中蕴含的垂线特征,使知识的生成过程更直观更形象。

对学生的认知、理解以及教学重难点突破起到了关键作用。

2、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包括垂直的定义垂线的画法与性质。

数学思考包括

探索垂线的性质,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并通过“做数学”,让学生对猜想进行检验,作出正确判断。

解决问题包括

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的合作意识和习惯。

情感与态度包括

让学生体验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趣味,获得发现的喜悦。

鼓励学生感想敢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垂直概念的建立、垂线的画法与性质。

教学难点:

用数学语言描述垂直的定义以及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我把整堂课分为课题导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创新四个环节,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为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设立了预习导航,准备了大量有关本节课的学习资料,并鼓励学生自己到网上查阅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课题导入

课题导入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熟悉的马路、房门、时钟等实物形象,并提出问题:

仔细观察各组图形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什么共同点?

让学生感到数学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2、合作探究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质疑、学会发现。

合作探究分为垂直的定义、课堂练习、试试身手、垂线性质、你来当老师、走进生活五个小版块。

其中,垂线的定义鼓励学生自己概括,并积极与大家交流。

课堂练习梯度明显,答案灵活,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试试身手”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发现,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很容易发现垂线的性质。

“你来当老师”、“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给学生一份自信,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质疑、学会发现。

“走进生活”借助多媒体把学生的生活体验真实的再现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有用的数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总结,谈本节课的收获、体会、本节课还有什么问题、新发现。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锻炼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语言概括能力。

4、探究创新:

“创新园”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课后去思考、去动手制作、去创新发现。

既能激发学生课后去学习、去探索的欲望,又能让学生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反作用于生活的道理。

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创新意识,我想,只要我们教师用心,精心培育,创新园一定能育出创新果。

三、教学反思:

课后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基本上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在和学生共同探讨了《垂线》之后,我有几点反思与感想:

1、本课时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

应用“发现法”教学,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发现垂线的性质,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2、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这节课的认知和学生的理解以及教学重难点突破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实例的展示及动画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到图形中蕴含的垂线特征,使知识的生成过程更直观更形象。

3、在学生理解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意义以后,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这些感性的知识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垂线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垂直的情况在实际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培养学生平时多观察、思考的习惯。

4、整堂课教师要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肯定,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如学生总结出了垂线的性质,我及时肯定了学生探索精神,并告诉他们:

你们发现了一个公理,不是只有科学家才能发现和发明,每个人只要开动脑筋,身边就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可以发现。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学期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第一节第三课时内容。

2、地位和作用

由于角的形成与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有关,学生已有的概念是两相交直线所形成的有公共顶点的角(邻补角、对顶角等)即两线四角,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这节课:

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没有公共顶点的八个角的位置关系——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研究这些角的关系主要是为了学习平行线做准备,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判定恰恰是后面顺利地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基础和关键。

这一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两线四角承上三线八角启下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二、教学目标设计

由于本节课只有一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明确构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条件。

所以,教学目标体现在:

(一)

1、明确构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条件,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2、结合图形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3、通过变式或复杂图形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让学生找到在千变万化的图形中的不变之处,能够抓住概念的重点。

(二)

1、从复杂图形分解为基本图形过程中,渗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化归思想,从图形变化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位置美。

2、通过观察,探究“三线八角”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能力;发展图形观念,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重点:

根据图形识别哪两条直线被哪条直线所截构成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二)难点:

在复杂图形中辨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三)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正确理解新概念,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三类角的特征,并以练习加以巩固。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节课中不能是单一的教法,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有:

观察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等。

(二)学法:

以复习旧知识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以指导阅读、设计问题、小组讨论学习新知,以变式练习巩固新知。

在这节课中使用的学法主要有:

合作学习法、探究法、观察发现法、练习法、讨论法等。

 

五、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以旧引新、提出问题:

1.复习提问

(1)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是指两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2)对顶角和邻补角,是指两角之间的(位置关系)。

2.观察图形、提出问题:

1)直线a、直线l相交于点P,构成几个角?

有多少对对顶角?

有多少对邻补角?

【四个角、两对对顶角、四对邻补角】

2)又有直线b与直线l相交于点Q,构成几个角?

有多少对对顶角?

有多少对邻补角?

3.今天我们在三线八角(即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中研究两角的位置关系。

教法说明:

顶点重合的角的位置关系学生很熟悉,以此过渡到顶点在一条直线上且不重合的两个角的位置关系,学生容易接受,这些角也是与相交线有关的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是相交的又一种情况。

认识事物间是发展变化的辨证关系。

(二)尝试指导,学习新知

1、学生自己尝试学习,阅读课本第6页的内容。

2、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提示及小组讨

论完成下列表格。

 

角的名称

位置特征

基本图形

图形结构特征

 

同位角

 

在两条直线的

在截线的

 

形如字母“F”

(或倒置)

 

内错角

 

在两条直线的

在截线的

 

形如字母“Z”

(或反置)

 

同旁内角

 

在两条直线的

在截线的

 

形如字母“U”

 

 

在截线的同旁找同位角和同旁内角,两旁找内错角,因此在“三线八角”的图形中的主线是截线,抓住了截线,再利用图形结构特征(F、Z、U)判断问题就迎刃而解。

教法说明:

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表格的设计是深化教学重点,使学生看书更具有针对性,避

免盲目性。

学生参与讨论,更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练习讲评,双向反馈

例题1:

看图填空:

1)直线c、d被直线b所截,

所得∠12与∠16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

∠12与∠14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

∠11与∠14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

2)直线a、b被直线c所截,

同位角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有__对

内错角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有__对

同位角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有__对

教法说明:

以几何画板作演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演示时隐去多余图形,即培养学生图形的分离能力。

(四)练习、检测

1.指出在图中,

∠1的同位角:

∠3的内错角:

∠2的同旁内角:

∠A与∠C是同位角吗?

并指出是那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而成的?

2、         在右图中判定

∠A与∠B是直线AB、CD被直线BC所截而成的同旁内角。

()

∠B与∠C是直线AB、CD被直线BC所截而成的同旁内角。

()

 

3、         在右图中,判定

∠1与∠4是AB、CD被直线AC所截而成的内错角。

()

∠2与∠3是AB、CD被直线AC所截而成的内错角。

()

 

教法说明:

本组训练题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增强对概念的辨析能力,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不管是有“三线八角”图形判断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还是找出构成这些角的“三线”,都需要进行这样的三个步骤,一看角的顶点,二看角的边,三看角的方位。

这三看又离不开主线——截线的确定,让学生知道:

无论图形的位置怎样变动,图形多么复杂,都以截线为主线(不变),去解决万变的图形。

恰当地阐明一下教学目的,让学生明白学习新知识地必要性,可以激发学生地学习动机和兴趣。

(五)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操作:

在下图中,画直线b使它与直线AB或CD相交所

成的角与∠1成为同位角。

 

教法说明:

操作此题的目的:

除能准确判别这三类角,还要能构造这些角,进一步深刻理解它们的意义。

(六)小结

1、判断这三类角的思路过程:

①.顶点是否重合?

②.是否是三条直线构成?

③.哪一条是截线?

(两角各有一边所在的直线)

2、三线八角中有4对同位角、2对内错角、2对同旁内角。

教法说明:

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充分体现了所学知识的系统性。

(七)布置作业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浙教版八年级上册《平行线的判定》的第二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手段”和“教学过程”这四个部分来汇报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学内容

“平行线”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到的。

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

在七(上)的第七章,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概念,知道平行线的表示方法,以及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画法。

在前一节课,学生接触了“三线八角”,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经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这种画法的依据其实就是我们刚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因此,这一节课将在学生这样的知识基础上继续学习判定两直线平行的另两种方法: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在老教材中,平行线的判定是作为公理出现的,在新教材中却至始至终没有出现“公理”二字,只是作为一种方法出现。

它是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得到的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这里更注重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简单的说理过程。

因此本节学习时,将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内容、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

由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通过直观认识,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会根据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并能写出简单的说理过程;

3、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同时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

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判定方法的概括与推导.

难点:

方法的归纳、提炼;

例2教学中的辅助线的添加。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布鲁纳说过:

“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来获得知识的一切形成。

”所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同时基于八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从实例出发,让学生亲历观察、发现、探究、归纳等一系列过程,再现了知识的发生、发现及发展的过程。

在新知识学习和例题的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适当的启发。

所以在本节课中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引导发现法.让学生合作、探究,主动发现.

教学手段上,一开始借用道具“纸带”引出问题,从而围绕着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教师边启发引导,边巡视,随时收集与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调节。

同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

学,可以形象生动地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容易加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承前启后

如图,直线L1与直线L2、L3相交,指出图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继续提问:

如果∠1=∠5,直线L1与L3又有何位置关系?

此问题旨在复习原来的知识,从而为新知识作好铺垫。

2、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将会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发教学高潮。

因此在复习好旧的知识后马上提出新问题。

问题:

如何判断一条纸带的边沿是否平行?

要求:

1、小组合作(每组4人,确定组长、纪录员、汇报员等进行明确分工);

2、对工具使用不做限制。

对于要求一进行明确的分工是希望可以照顾各个层面的学生,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参与,而在最后当汇报员进行总结的时候,可以由组内其他成员进行补充。

而在要求二中明确了对工具不做任何限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会使我们的方法多样。

最后可以对学生的方法进行罗列,问其根据,由学生自己进行讲解。

总结学生的各种方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推二画三折。

⑴.推平行线法。

经过下边沿的一点作上边沿的平行线,若所画平行线与下边沿重合,则可判断上下两边沿平行;

其实我们知道这种画法的依据就是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而除这样的推法外学生也会想到用画同位角的方法来说明。

就比如第2种情况中。

⑵将纸带画在练习本上,作一条直线相交于两边,如图所示,用量角器量出∠1,∠2,利用同位角相等,来判定纸带上下边缘平行;

而有些学生可能想到直接在纸带上画,直接在纸带上作一条相交于两边缘的直线,因为纸带局限了作图,因而可以利用的只有∠2、∠3、∠4。

用量角器度量学生会发现∠3=∠2,∠4+∠2=1800。

⑶折的方法。

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演示和归纳,学生就对平行线的新的两种判定方法有了自己直观的认识。

这时候可以请学生模仿平行线判定方法一的形式请学生给出总结。

应该说这时候学生的情绪会很高,通过自己的动手发现了平行线判定的其他方法,此时教师可结合多媒体利用动态再来演示这两种判定方法。

同时在黑板上给出板书。

在多媒体课件里可以是一句完整的表达,而在板书时,为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只简单地记为:

内错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其实在教材中对这两种判定方法的编排里,它是先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进行教学,然后再经过例题教学让学生对这种方法巩固加深,然后再从开始的引题里让学生寻找同旁内角的关系,从而引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种判定方法。

而我在对这节课的处理上则是直接利用“纸带问题”引导学生先得到这两种方法,而后再是对这两种方法进行巩固、应用。

3、初步应用,熟悉新知

“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入宝山而空返。

“适当的巩固性、应用性练习是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所必不可少的。

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给出以下两个小练习,意在对平行线的两种判定方法的理解。

找一找,说一说:

⒈课本练习:

如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