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440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D.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详解】材料中阐释了对刘贺的不同记载与论证,由史书记载的刘贺,也有通过考古得出的刘贺,强调的对刘贺的认识需要从多方面论证,没有对“文献史料真伪”进行阐释,故B排除;

材料中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刘贺,强调的是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材料的相互论证,以得出正确的认识,故A正确;

材料中的主旨不是对刘贺的评价,而强调的是史料研究,故C项排除;

“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表述合理,但是与题干主旨不合,故D排除。

3.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

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A.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D.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社会向学风气,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选项符合题意;

科举制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A选项排除;

科举制下选拔的官员道德水平不一定高,B选项排除;

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4.1080年,宋朝政府正式修订颁布《广州市舶条法》。

这是中国最早的涉外经济立法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进出口贸易成文法规之一。

它的颁布

A.说明当时对外贸易以海路

B.反映了国家开始管理海外贸易

C.保证了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垄断

D.促进了广州海内外贸易繁荣

【答案】D

材料信息并不能判断宋代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故A项错误。

古代中国早在两汉时期就实现了政府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这属于明显的史实谬误,故B项错误。

政府出台涉外经济管理法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垄断,故C项错误。

《广州市舶条法》的颁布和出台,有利于广州地区对外贸易的有序性与合法性,有利于更好地确保国内外商人的权益从而促进该地区海内外贸易的繁荣,故D项正确.

5.《万国公报》是由英美传教士主办的教会刊物。

甲午战争前后,该报系统报道战争全程,并在对时局的评论中袒日排俄、抨击清政府腐朽无能、宣扬变法。

1896年,其发行量迅速增加,“购阅者大都达官贵介名士商绅”。

材料表明当时

A.外媒报道相对客观公正

B.民众爱国意识迅速觉醒

C.教会左右清廷政治变革

D.民族危机推动西学东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西学东渐。

依据材料“1896年·

·

购阅者大都达官贵介名士商绅”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宣扬变法思想的《万国公报》受到官僚商绅等的欢迎,这说明当时民族危机推动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万国公报》在对时局的评论中袒日排俄,并非客观公正,该选项内容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事实;

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民族危机对向西方学习进程的影响,并未体现民众爱国意识的觉醒;

C选项错误,清政府的进行政治改革是从自身需求出发的,并非由教会左右。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6.有学者对《新青年》杂志中“科学”“民主”两词的出现频率作计量统计,“科学”一词出现1913次,而“民主”仅305次。

据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更注重

A.宣传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B.摆脱保守愚昧的旧思想

C.赞赏西方文明的新内涵

D.树立自然科学的权威性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科学’一词出现1913次,而‘民主’仅305次”可知,新文化运动此时更认可科学而非民主共和,反映出在当时中国思想界认为急需科学扫荡封建保守愚昧的落后思想,故B正确;

由“‘科学’一词出现1913次,而‘民主’仅305次”可知,新文化运动较为看重社会科学的价值,但是深层次的寓意是借科学名义扫荡封建落后思想,故A错误;

仅仅从“科学”“民主”两词出现频率不能推断得出新文化运动赞赏西方文明的新内涵,排除C;

材料无从体现树立自然科学的权威性,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科学’一词出现1913次,而‘民主’仅305次”,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分析解答。

7.华北农民素有“不争讼”的习俗,村民的纠纷一般由村中长者、族长或乡绅负责解决,而这种解决常常造成不公的结果。

1940年,晋察冀边区有关土地债务、婚姻、财产纠纷的诉讼,由占案件总数的6.5%上升到40%。

这一变化反映出

A.日本进一步侵华激化社会矛盾

B.民事纠纷随经济发展而有所增加

C.乡约习俗的社会调节功能失效

D.根据地建设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

【详解】在1940年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里,一改“华北农民‘不争讼’的习俗”,民间纠纷的诉讼由占案件总数的6.5%上升到40%,可知农民从习惯由长者、族长或乡绅解决纠纷到相信专门人员审理更公正,接受政府和司法部门,D项正确;

土地债务等民事诉讼和相关解决方式的变化与日本人的侵略无关,A项错误;

材料提供了由“不讼”到“讼”的变化,不是民事纠纷的增加,更不是乡约习俗调节功能失效了,而是民众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B、C两项错误。

【点睛】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进步,有利于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事业的发展。

8.有关国民党抗战的三条记录:

①1940年12月16日,国民党自卫队特务团渡湖返乡,与日伪军在小屯发生激战,斩获甚丰。

②1941年国民党游击队拔除了二郎庙、封新庄、栖山等日伪据点。

③1943年国民党游击队夜袭县城,击毙伪军大队长宋好禄,一时声势浩大。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这些史料可以纠正下列哪一认识

A.国民党军队整体上积极抗战

B.国民党抗战主要采取阵地战

C.国民党军队只在正面战场抗战

D.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

国民党只有在抗战初期执行的才是较为积极的杭战态度和政策,在1939年五届五中全会之后,其政策的重点就变为“消极抗日”和“积极反共”,故A错误;

运动战是国民党抗战采取的办法,故B错误;

国民党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同日军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故C正确。

“国民党执行片面杭战路线”,即只依靠政府军而不敢发动人民群众,表述虽然正确但是材料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9.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东北某大学生被分配至山西支援建设。

1962年,因政府实施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重又返回家乡务农。

该青年的这一经历可以推断当时

A.高等教育服务农村建设需要

B.计划经济决定个人前途命运

C.国民经济发展出现较大波动

D.左倾错误导致失业现象严重

试题解析:

材料提到,20世纪50年代末,东北某大学生被分配至山西支援建设。

材料无法体现高等教育服务农村建设需要,故A项排除;

计划经济与个人前途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故B项错误;

1962年因政府实施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又返回家乡务农。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大跃进和国民经济困难的史实,故C项正确;

“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衡和经济困难,不是失业问题,故D项错误。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过程

10.卢梭说:

“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

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

”“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一样,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

”材料反映了卢梭

A.天赋人权的思想

B.直接民主的思想

C.代议制民主思想

D.社会契约的思想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

”强调主权只能由自己来代表本人行驶主权,可以得出其强调的应为直接民主,所以选B。

其他选项均不是卢梭的观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专制下的启蒙·

卢梭

【名师点睛】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

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都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它崇尚理性,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放。

11.作为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文件,理应含有某种不同于旧时代的新内容。

然而,《权利法案》却并非如此。

事实上,议会所获得的立法、财政、监督行政权14世纪时已获得了,议员在议会中的言论自由、不受迫害等权利在15世纪后也已经逐渐得到公认。

该内容反映了17世纪英国革命的政治目的是

A.为了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B.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C.为确立新兴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D.为确定和维护传统之权利与自由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权利法案》却并非如此。

事实上,议会所获得的立法、财政、监督行政权14世纪时已获得了,议员在议会中的议论自由、不受迫害等权利在15世纪后也已经逐渐得到公认”说明民主是在维护传统权力与自由的妥协,故D项正确。

欧美为代议制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

12.2015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著文指出,新一波全球化“浪潮”正扑面而来,这次,规则之争成为焦点,区域互动或许才刚上路。

“规则之争成为焦点”体现出

A.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失去主导地位

B.全球化规则的制定有利于国际经济发展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

D.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

【详解】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失去主导地位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故排除A项;

根据“规则之争成为焦点,区域互动或许才刚上路”可知全球化规则尚未制定出来,故排除B项;

规则之争成为焦点说明各国之间存在分歧,没有体现经济全球化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故排除C项;

规则之争说明了多个国际力量的存在,国际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故选D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统一全国后,在南北之间建设一条运输通道成为迫切任务。

隋炀帝征调300万民工,用6年的时间凿通了2500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

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

唐代大运河连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接纳着日本、波斯、天竺等国的商船。

19世纪中期大运河开始衰落,尤其是19世纪90年代,西方列强掀起掠夺中国铁路修筑权的高潮,随着铁路的兴起和区域交通结构的改变,原有的货物流向和流量发生改变,使大运河沿岸的扬州、淮阴、嘉定等逐渐衰落。

——据陈国庆主编《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等

材料二19世纪中期,法国加紧在埃及扩张势力,与埃及签订条约,开凿苏伊士运河。

条约规定埃及无偿提供劳动力,运河通航后出租99年,每年可收取运河收益的15%。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英国等西方国家迫不及待地要把它置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

它把红海和地中海、印度洋和大西洋联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从印度洋、太平洋西岸到西欧、北欧的距离,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运河之一。

——摘编自赵军秀《评英法改造苏伊士运河的矛盾》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大运河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发展状态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1)作用:

加强了南北交流,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促使运河沿岸市镇的兴起,工商业的繁荣;

连通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逐渐衰落。

原因:

内忧外患,政府无力维护;

铁路交通的兴起;

海运的发展。

同一时期的苏伊士运河日渐繁忙。

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加强殖民扩张,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苏伊士运河地理位置重要。

【分析】

(1)根据材料“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

唐代大运河连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接纳着日本、波斯、天竺等国的商船”可知其促使了沿河市镇的兴起和工商业的繁荣;

连通了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2)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中国大运河开始衰落,苏伊士运河日益繁忙;

第二小问原因,中国大运河衰落的原因,根据材料“西方列强掀起掠夺中国铁路修筑权的高潮,随着铁路的兴起和区域交通结构的改变,原有的货物流向和流量发生改变”可知铁路交通兴起和海运的发展,此外根据所学知识,此时内忧外患,政府无力维护,根据材料二可以归纳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加强了殖民扩张,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来,根据所学知识,此时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苏伊士运河地理位置重要。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隋朝运河;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详解】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01年,英国海军大臣约翰·

费希尔爵士在写给友人的信中写道,石油燃料绝对会彻底改变海洋战略。

这是“唤醒英国”的机会!

他坚信,海战的未来以及对海洋的控制将从煤炭向石油转移。

同年,在海军部的帮助下,英国商人诺克斯·

达西从波斯国王那里获得了为期60年的在波斯帝国全境勘探、获得、开采、开发、运输和销售天然气、石油、沥青和石蜡等产品的特属专有权利。

它在全球层面的意义,可以与哥伦布在1492年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相媲美。

——摘编自《丝绸之路——部全新的世界史》

解读材料,从“能源与国家的发展”或“能源与国际关系的变化”等角度,提炼一个与“能源”有关的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评分要求:

所提炼观点合理、明确,源于材料;

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应为世界近现代史

史实;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示例:

观点: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论述: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欧美各国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普及蒸汽机,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壮大了海上力量,加剧殖民扩张,使更多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欧美各国开发、利用石油,发展内燃机技术,进一步壮大了军事力量,也使各强国之间对殖民地、对能源的争夺更加激烈,从而爆发一战。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壮大国家实力,但也会引起对新能源的争夺,从而给国际社会增加一些不确定的动荡因素。

其他观点,如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英国的发展;

对新能源的争夺造成国际社会的动荡;

对新能源的开发给国家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根据材料中

“它在全球层面的意义,可以与哥伦布在1492年横越大西洋发现美洲相媲美”,说明新能源的利用对英国、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可以确定论题如“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英国的发展”“新能源的开发给国家发展提供新的机遇”等等。

如果选择“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的论题,可以联系所学,从两次工业革命对新能源的开采和利用,以及所带来的重大变化来说明,特别是欧美国家利用新能源增强国力后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对于本题的解答,首先所提炼观点必须合理、明确,且源于材料;

其次论据必须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应为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

再次论证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点睛: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这类试题往往根据材料信息可以总结出两个以上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其道理,考生可以同意其中任何一种,并对相应观点进行分析说明。

出这类命题的意图是考查考生独立的思维能力与开放思维的意识。

解答开放型题,要防止感情用事,即使你确实认为某种观点是最正确,但真正作答时却拿不出太多的证据。

因此,选取所要阐述的观点对答好开放题特别重要。

从高考得分的角度讲,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选择与教材观点相近的论点为阐述对象,这样论证起来可以从教材中获取较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说明相应的观点。

(2)选择历史材料与理论依据最多的论点为阐述对象,可以看一下哪一种观点可以从材料中获得更多的资料支持。

15.材料1901年张之洞所奏的《整顿中法十二条折》中关于刑法改革的九条意见中,提出了“重众证”、“改罚锾”、“教工艺”、改良监狱等具体改进方法。

张之洞明确提出:

“鉴前事之失,破迂谬之说。

将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

”他还十分重视西律中的“公法学一,并提出两条建议:

第一,参酌中外法律,制定“通商律倒”:

第二,培养熟悉中外法律的人才。

后来,张之洞还主张聘请各国律师,博采各国矿务律、铁路律、商务律、刑律等,为中国编撰简明矿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说制定此四律是“兴利之先资”,“防害之要”。

——摘编自唐浩明《张之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之洞法律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之洞法律改革的作用。

(1)特点:

内容全面具体;

借鉴西法;

重视法律人才培养。

(2)作用:

有利于中国法律制度的完善;

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顺应了近代化发展的要求;

对后世法制改革提供借鉴。

根据材料“提出了“重众证”、“改罚锾”、“教工艺”、改良监狱等具体改进方法”可归纳出内容全面具体;

根据材料“将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可归纳出借鉴西法;

根据材料“培养熟悉中外法律的人才”可归纳出注重法律的培养。

根据张之洞改革法律的内容和特点可知其影响需要从促进法律制度的完善、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促进中国近代化和为后世提供经验等方面进行分析。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从许多方面看来,英美的密切和有效的合作是这次战争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最为显著的成就。

这在1936年美国国会制订一项使这个国家不参加任何未来的欧洲战争的《中立法》时,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但到了1941年,这成了一个日益真实的情况,而到了1942年,则成为一个既定的事实了。

英美两国间文化和制度的基本相同为英美战时的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世界政治的格局也有力地推动这两国结合在一起,而且通过建立起真正共同的利害关系,还提供了一个文化方面的近似能够产生效果的背景。

……1917年以及1941年,英国和它的盟国可能无法阻止一个胜利的德国主宰欧洲(也许从主宰欧洲走向主宰全世界)的这一前景,导致美国加入英国一边共同作战。

冠冕堂皇的原则无疑起了一些作用,使美国人两次都相信介入欧洲战争是必要的,但是担心出现一个新兴的、残忍的统治世界的德国主子,肯定是一个更为有力的动机,特别是在1941年。

紧接着珍珠港事件后的几星期内,孤立主义的发言人都渴望忘却和原谅过去的事情,从1940年初夏以来,当英国一连几个月显得真有被打败的可能时,美国政府已经逐渐同英国结成一种日益亲密的伙伴关系了。

在军事方面,1941年1月29日至3月27日,在华盛顿召开了正式的参谋会议。

从这次会议上,出现了一个一般简称ABC-1的联合战略计划,“如果美国被迫作战”,这个计划就将付诸实施。

——威廉·

哈代·

麦克尼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

(1)根据材料,概括英美走向联合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走向联合的影响。

(1)原因:

文化和制度基本相同;

德国法西斯在欧洲的肆虐;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推动;

美国孤立主义思想的消退;

英美有共同的利益。

(2)影响:

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建立;

有利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推动二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形成。

【详解】本题考查二战中英美走向联合的原因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英美走向联合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英美两国间文化和制度的基本相同为英美战时的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英国和它的盟国可能无法阻止一个胜利的德国主宰欧洲的这一前景,导致美国加入英国一边共同作战”“紧接着珍珠港事件后的几星期内,孤立主义的发言人都渴望忘却和原谅过去的事情”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英美走向联合的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对建立反法西斯联盟、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以及推动形成二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等方面的影响来回答。

17.材料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等中原诸国。

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

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

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制度,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

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

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

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

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

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的意义。

(1)季札熟知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礼乐文化以及各国政治现状;

季札具备儒者所谓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品德;

季札维护传统宗法制。

(2)有利于华夏文化的进一步传播;

有利于民族融合;

有利于加强江南与中原诸国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交流;

有利于江南的发展。

根据材料“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

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可知季札熟知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礼乐文化以及各国政治现状;

根据材料季礼赠宋佩剑的事迹可知季礼具备儒者所谓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品德;

根据材料“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可知季札维护传统宗法制。

(2)根据季礼成为贤人的原因和所学知识可知,季礼出使的意义需要从促进华夏文化传播、民族融合、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和江南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