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40257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docx

《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docx

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

 

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

2010年11月

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

一、文献回顾

单亲家庭在剧烈的社会变动中是一个脆弱的、不稳定的社会组织,其结构的不完整性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从而影响了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

由于离婚、非婚生育及各种意外频发,我国单亲家庭数量不断攀升。

对于单亲家庭及其子女,既往很多学者都做出了研究,我们通过总结归纳,得出了以下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一)关于单亲家庭概况的研究

1.单亲家庭的概念界定

以往的学者对单亲家庭的定义存在着一些分歧,主要体现在对其子女的年龄的具体界定上。

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一种定义为:

单亲家庭是指只有父亲(或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韩春雨、唐魁玉,2007)。

然而,陈芳(2008)在其研究中,综合考虑了单亲家庭子女的年龄划定和单亲子女的独立能力方面,把单亲家庭界定为:

只有父亲(或母亲)一方与其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或虽然年龄已满18周岁但正在接受全日制教育的未婚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可见,后者的定义比较符合我们学校社会工作,而我们本文所讲的单亲家庭学生既包括九年义务教育的小学和初中,也包括学前教育、全日制高中、本科甚至研究生和博士生。

总的来说,对于单亲家庭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三点:

一是有且只有父亲或母亲单方与其子女居住,二是子女未婚即核心家庭,三是子女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

2.单亲家庭的分类

以往学者以不同的方式对单亲家庭进行了分类,其中各种观点之间有些许差别。

陈钟林、房新枝(2000)在其研究中,将单亲家庭分为分居式单亲家庭、丧偶式单亲家庭和离婚式单亲家庭;赵彦(1998)认为单亲家庭包括未婚单亲家庭、收养子女单亲家庭、丧偶式单亲家庭、离异单亲家庭;而王世军(2002)则把单亲家庭主要归纳为丧偶式单亲家庭、离婚式单亲家庭、非婚生子女家庭、失踪式单亲家庭、独立领养及隔代抚养等5中类型。

(二)关于单亲家庭子女的研究

1.单亲家庭子女的数量

据新华网日前公布的数据,我国单亲子女的数量已经达到上千万,并且每年以50-60万的数量递增,这当中70%左右是单亲母亲家庭的子女。

2.单亲家庭的抚养模式和教育方式

陈钟林、房新枝(2000)认为在目前,我国单亲家庭子女的抚养模式主要有三种:

父亲抚养、母亲抚养、隔辈抚养,其中单亲母亲家庭占了绝大多数。

杨利玲(2004)在其研究中归纳了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类型,包括:

溺爱型、嫌弃厌恶型和无暇顾及型三种。

3.单亲家庭子女的特殊性

由于单亲家庭结构自稳态的失衡,单亲家庭子女可能在生活安排、心理正常发育、学习成绩、子女品行等四方面承受不良后果,也表现出明显的群体特殊性。

许多研究指出,单亲家庭子女从事偏差行为的情形比一般双亲家庭为高,其中,离婚家庭的儿童往往具有较高的心理失调现象,而来自单亲家庭的男孩表现出特别强的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1972;,1978)。

具体说来,单亲家庭的子女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心理层面。

单亲家庭的子女容易形成自我心理封闭,并且孤独感强,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差等,由于失去了生活的真情和温暖,失去了来自父母双方的完整的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心理缺陷,形成脆弱的个性。

孙立萍(2005)在其研究中证明了健全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并且指出单亲家庭的破裂结构给儿童带来了过分紧张的生活气氛和感情冲突,因而容易产生多疑、孤僻、冷漠、心神不宁,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和反社会行为。

第二、生理层面。

单亲家庭是父母残缺的结果,比起健全家庭来说,他们所获得的经济资源相对较少,因而经济条件恶化,导致经济贫困,其子女也不得不面对生活压力加剧带来的后果。

由于家庭结构和亲属关系的变化,单亲家庭的子女在生理上还可能受到来自父(母)亲的体罚和虐待等,而与父亲生活的单亲家庭女生甚至有可能受到性侵犯,其中,置身于父母不断冲突中的子女尤其如此。

第三、社会层面。

由于青少年特别是儿童的心理、性格尚处于成长和发育阶段,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对社会环境和心理痛苦的承受能力都还较差。

单亲家庭的子女在家庭破裂后容易把自己标签化,加之经济贫困和社会地位歧视,他们也常常受到人际交往的排斥,而缺少各方面的支持。

同时,由于单亲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性,容易导致生活其中的青少年性别认同的扭曲。

另外,单亲家庭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欠科学性也将导致其教育的失败。

总的来说,在既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对单亲家庭的子女研究的理论主要有“经济恶化论”“家庭冲突论”和“角色失范论”,而这也正是单亲家庭子女面临的重大问题,影响着其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3.单亲家庭子女的协助策略

杨利玲(2004)在其研究中同样提出了提高单亲家长教育水平、学校协助家庭提高教育科学性和社会建立专门组织机构三者相结合的综合化教育方式;万国强(2006)综合了以往学者的研究,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从单亲家长、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归纳了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建议,指出单亲家长采用恰当教养方式、学校辅助家庭和社会提供各种资源的对策。

(三)关于社会工作介入单亲家庭的研究

房新枝、陈钟林(2000)在其研究中从社会工作的福利、服务、保护和增权,干预和解决问题,分门别类服务与综合服务这三个基本视角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抚养模式进行了分析。

另外,屈勇、刘刚(2008)以四川省某乡镇为例,总结了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单亲家庭的三个空间:

单亲家庭面临经济困难却难以获得物质支持、单亲家长面临情感困惑却难以获得情感支持、政府有介入单亲家庭帮扶的意识却欠缺社区支持,并提出了发展单亲家庭互助小组和积极发挥社区作用等专业帮扶策略。

通过文献回顾,我们发现既往学者们对单亲家庭及其子女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他们从概念、现状特征、原因和对策等各方面进行探讨,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既往研究中的一些不足:

第一、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对单亲家庭及其子女群体的普遍性概括研究,缺乏针对某一特定年龄段或是某种特定单亲家庭的针对性研究;第二、以往的研究较多从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角度研究单亲家庭及其子女问题,而缺乏从专业社会工作的视角进行分析和介入,特别是学校社会工作;第三、既往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学者们对于社会的经验来做出的总结和归纳,而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支撑;第四、以往的学者大多是研究单亲家庭及其子女的问题,而非其需求,较多地采用问题视角。

我们本次的报告,在回顾以往文献的基础上,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单亲家庭子女个案,运用专业社会工作的方法对其需求进行分析,并借助优势视角,通过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来建构协助策略。

二、案例陈述与需求分析

我们选取了新闻报道中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和介入,案例如下:

刘浩栋,男,14岁,初二学生。

他从小就没有享受过宁静的家庭环境,父母感情不和,家庭战争不断,他整日提心吊胆,养成了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的性格。

父亲还经常把怨气撒在他身上,动不动就打骂他,久而久之,他形成了了逆来顺受或仇视一切的心理。

他为了化解父母的怨气,为了少挨打骂,为了维持住家庭,绞尽脑汁说谎,养成爱说谎的习惯。

父母离婚后,法院把刘浩栋判给母亲,但母亲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无暇顾及他;父亲也很冷淡,从来没回来看过他。

在学校里、社会上,他也是提心吊胆,生怕被别人知道“家丑”而受歧视和嘲笑,小心翼翼地生活,自我封闭,缺乏竞争勇气和远大抱负,与老师和同学疏远。

对待学业也很不认真,旷课、逃学、打架、骂人等状况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报复社会的倾向。

由案例我们可以知道,刘浩栋是典型的单亲家庭子女,并且因为父母之间的冲突和离婚受到了不少的伤害,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以下我们主要借助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刘浩栋的需要进行具体的系统的分析,其中主要包括微观系统的个人生理、心理与社会、中观系统的家庭、学校、社区和宏观系统的国家政策等多个层面。

(一)微观系统

第一,个人生理层面。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刘浩栋父母离婚前,他经常受到来自父亲的打骂,尽管在父母离婚后不再受到父亲的虐待,但其经常打架,这也难免其在生理层面受到伤害;另外,案例中也提到,父母离婚后,他被判给了母亲,而家庭经济条件也恶化了,他同样面临着挨饿受冻的风险。

因而,我们可以知道,刘浩栋具有个人身体安全和吃饱穿暖等基本的生理需求。

第二,个人心理层面。

由于父母感情不和,家庭战争不断,他整日提心吊胆,养成了胆小怕事、瑾小甚微的性格,并且他由于担忧被别人知道“家丑”而受歧视和嘲笑,因而自我封闭,性格也因此比较叛逆。

从这里我们知道他在心理层面面临重大的问题,容易自暴自弃,放弃人生的追求。

加之父亲的虐待和母亲的无视,他领略了人生冷落、抛弃、放逐的一面,缺乏安全感和自尊感。

埃里克森在其心理社会理论中指出了人格发展的八阶段,其中刘浩栋从小就因为父母感情不和而没有安宁的家庭环境,因而在他的人格特征中具有信任度不够、怀疑、内疚、自卑等元素,自我角色也比较混乱,如他逃学、打架、骂人等行为模式都是自我认同的一种抵御。

因而,他在心理层面上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特别是家长的爱与支持、重视与接纳,具有重建健全人格的迫切需求。

第三,个人社会层面。

刘浩栋的个人社会层面需求主要体现在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学校教育和性别角色认同等四个方面社会化需求。

从家庭关系上来说,家人间情感沟通较少。

父母离异导致家庭关怀缺失。

父亲对其严厉苛刻,控制过多。

而他对父亲,埋怨、感激、畏惧等矛盾心理也皆而有之,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母亲缺乏对孩子的必要关心,父亲推卸对孩子的抚养义务。

从人际关系上来说,自闭,不擅与人主动交流沟通,人际互动存在某种程度上的障碍,交际能力差。

和同学疏远,交流少,没有亲密朋友。

从学校教育上来说,他对待学业不认真,旷课并逃学。

从性别角色认同方面来看,刘浩栋在父母离婚后被判给了母亲,而他正处于角色认同的关键阶段,缺少了父亲角色版样的他在形成恰当的性别角色方面也面临着相当程度上的风险。

因而,刘浩栋具有缓和家庭关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以获得正确情感体验以及接受正常教育和形成恰当性别角色的需求。

(二)中观系统

首先,从家庭层面来说,刘浩栋从小就生活在父母感情不合的激烈争吵与斗争中,并且还要受到来自父母双方的怨气,甚至是父亲的虐待,让其失去了安全感和自尊感。

加上家庭关系的恶化和破裂使得他产生了反社会的倾向。

因而,刘浩栋不仅有从家庭获得基本的物质层面的支持的需求,特别是不能收到父母的打骂和虐待,还有获得精神层面的爱与归属、尊重的需求,有从家庭父母那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和正确社会行为规范以及获得情感体验的需求。

其次,从学校层面来说,刘浩栋经常逃学、旷课,对学业不认真,经常打架等,害怕受到同学们的歧视,由此可以看出他在接受正规教育、获得同辈群体支持、降低社会歧视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方面具有重大的需求。

再次,从社区层面来说,刘浩栋的家庭正面临着经济的危机,他与他的家庭有从社区获取资源以改善生存现状的需求,并且是在平等的不附带任何歧视的前提之下。

(三)宏观系统

刘浩栋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他收到《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以及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保护,尽管他的父母已经离婚,但他的父母还是具有赡养他的责任和义务,这些都是法律所限定的。

而他的家庭同样也受到来自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如经济困难有临时救助机制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都可以为其提供部分支持。

三、介入理论及方法

通过对案例中刘浩栋的需求分析,参照克斯汀的“学校—社区—学生关系模式”,我们对刘浩栋的介入主要是采取传统临床模式,聚焦于刘浩栋所受的社会和情绪等困扰,由于他的问题主要是源于家庭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所以在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中以刘浩栋及其父母作为服务对象系统,从个人、家庭和学校三个层面介入,并注重从社区及国家层面提供资源进行支持。

(一)介入理论

1.服务对象分析理论——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建基于对人有主观能动性的理解上,认为人不是被动的,而是有着自身的潜能和力量,可以依靠自身的潜能和优势解决问题。

社会工作价值强调个人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和尊严,认为在拥有适当资源的状况下,人有能力成长并且改变,个人往往会感到无力、绝望与压迫,主要是源于其生活中的权利障碍限制了其发展机会与空间。

因此,我们要给予支持,以增加其对问题解决和生活方式的选择。

萨利比(,1996)指出“优势观点”的基本概念大致包括增权、成员归属、恢复力和健康幸福感这四组基本概念。

增权是指从内部发掘潜能或从外界获得力量的过程,主要涵盖个体、人际关系和社会参与这三个层面的增权;成员归属与相互支持是个人得以成长的主要支柱;恢复力是个人主动参与、面对挑战和克服逆境的积极状态,并产生胜任能力和采取持续性行动;健康幸福感会启发个人潜在的免疫力与复原力,激发人的潜能。

因而,我们要用优势视角看待个人及其所处的困境,将个人视为独一无二的个体,释放个人潜在的成长能力,立足于所具备的能力和资源去对抗环境的压迫和障碍。

刘浩栋作为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压迫和不均衡的资源分配,相对来说处于权力剥夺的状态,并且由于其收到家庭关系恶化及破裂的严重影响,他的生活和学习也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然而,我们作为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工作者,应该以优势视角看待刘浩栋及其家庭所面临的困境,通过专业手法的介入为其增权,促使他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服务对象协助理念——传统临床模式

欧德森提出的传统临床模式,是根据心理分析理论、心理社会理论、自我心理学所提出的一种个案工作的方法和服务模式,其工作焦点是社会关系、社会能力失调,情绪失调、情绪困扰的学生,工作目标是帮助那些学生能有较佳的社会功能与有效的情绪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案主本身及他们的父母亲。

另外,传统临床模式认为学生情绪与心理问题是来自于其家庭,尤其是其亲子间的互动问题。

学校社工主要扮演增强者、支持者、合作协同者与咨询者的角色,其主要的工作任务与活动,是对学生与其父母亲进行个案工作,有时也使用团体工作,或把整个家庭当成一个工作团体,发挥其联结者的角色,串联沟通学生、父母亲与学校人员(包括教师)。

我们案例中的刘浩栋同学面临的困境,主要是他的家庭及其自身原因所造成的,因而我们在协助和服务策略中采取“传统临床模式”,针对刘浩栋及其家庭主要提供个案工作服务。

(二)介入方法及流程

1.接案

一方面,工作员在案例材料的基础上初步掌握刘浩栋的基本资料和相关信息做好接案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工作员通过与刘浩栋的会谈和接触,对其问题进行初步评估,在确定他成为案主时与其建立专业关系并订立契约。

2.收集资料与案情评估

本阶段的资料收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与刘浩栋更加深入的会谈,了解他的问题和需求;第二、由于刘浩栋的问题主要是家庭引起的,所以在收集资料时还可以进行个案探访,通过他的父母了解相关情况;第三,通过观察刘浩栋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评估。

3.订立目标和制定计划

(1)在对案主刘浩栋的协助过程中,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的目标:

①直接目标

-帮助刘浩栋排解宣泄压抑情绪,使之掌握一些排解方法,消除负面情绪

-帮助刘浩栋协调他与家人的关系

-协助刘浩栋的父母正视对孩子的抚养培育的义务,尽作为父母的责任

-帮助刘浩栋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善塑造积极的行为

②中间目标

-协助刘浩栋学会与人交流的技巧,使他尽快融入到同学之中去

-帮助刘浩栋消除反社会倾向

-使刘浩栋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改变现阶段的无能感,建立自信,并能够自发寻求解决困难的方法

③终极目标

-协助刘浩栋形成积极正面的自我认识,接纳自己也接纳别人,交友能力得到提升,增强自己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协助刘浩栋正确面对自己的人生,学习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道路

(2)制定计划

制定计划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目标,针对本案例中的刘浩栋,工作员主要从案主个人、家庭和学校这三方面进行介入,并通过三者的联结与互动来共同解决案主问题,促进其发展。

鉴于案主的问题比较严重,所以工作员在与案主共同协商后订立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服务计划,时间为10周,共进行10次正式会谈。

(3)注意

在与案主订立目标和制定计划的过程中,有两点尤其需要注意:

第一、在设计行动方案的过程中,要鼓励刘浩栋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允许刘浩栋对自己的想法进行修正。

之后刘浩栋与工作员一起进行归纳合并,选出最具可行性、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第二、工作者需要与刘浩栋一起明确实现目标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即各自的角色分工,如工作员、刘浩栋以及相关人员需要做什么,完成什么任务等。

4.服务

根据工作员案主制定的介入计划,工作员主要从三个方面比较系统地进行服务。

第一、个人层面。

案主刘浩栋目前面临着重大的情绪和认知困扰,并且存在着行为失范和心理层面的诸多问题,从案主个人层面介入,工作员的主要工作是给予其支持与鼓励,并协助他进行情绪疏导,观念澄清,并尝试着行为改变。

(1)支持与鼓励:

案主刘浩栋缺乏自信,比较自卑,在个案工作过程中,工作者可以通过言语如加油,鼓励或非言语等方式如,点头,微笑等向案主表达尊重、信任和接纳,给予案主足够的鼓励,帮助其树立信心和勇气。

例如,工作过程中对其前一阶段的进步表示足够的赞赏。

(2)情绪疏导:

父母的长期争吵、感情不和、双方对刘浩栋的推卸责任,加上父亲的打骂,使刘浩栋得不到家庭关爱,刘浩栋长期处在压抑和恐惧中;同时又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因此自我封闭,感到自卑和自暴自弃,所以工作者应该让案主负面情绪得到充分的宣泄与排解,这也有助于消除其反社会行为。

(3)观念澄清:

案主刘浩栋比较敏感,害怕同学嘲笑。

工作者应该引导案主正确认识自己的家庭情况,并且离异家庭并不是个别情况,也不是案主所谓的家丑,并引导案主正视这种情况,不要排斥这个话题,久而久之让自己的家事不再压抑在自己心里,并逐渐得从心里接受,所以工作者可以试图帮助他澄清观念并学会舒缓类似的敏感情绪

(4)行为改变:

案主刘浩栋自我孤立的状态,缺少竞争意识,并做出了一些列不符合学校规定的行为,工作者可以通过一些行为治疗的方式并及时对其进行鼓励,让其敢于打破孤立,与同学们一起生活学习,如通过资料的收集总结出案主的一些优点,并时时称赞,表扬,并通过观念的澄清,使其正视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增强信心。

学校社工教给他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先与个别同学交往,然后逐渐使自己从封闭中解脱出来。

第二、家庭层面。

案主刘浩栋所处的困境是家庭父母争吵直至最后离婚而直接导致的,因而,要彻底帮助他解决问题,还需要从家庭层面进行介入。

(1)工作员可以协助案主增进与其父母的沟通,并协助刘浩栋向其父母表达心理感受,让他们意识到他们的婚姻不和给自己的小孩带来了重大的伤害,让他们知道他们以往的教育方式是不恰当的,通过他们的改变来协助解决刘浩栋的问题。

(2)面对刘浩栋父母离婚后,母亲无暇顾及而父亲冷淡的现状,工作员可以协助刘浩栋获取相关法律的支持,也让其父母意识到他们有赡养案主的责任和义务,这也有助于为案主提供最起码的物质支持。

再者,学校社工要协助案主父母了解并有可能的话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而非案例中所提到的放任式。

(3)由于刘浩栋父母离异,家庭情况不断恶化的状况,工作员可以联合社区工作者或者其他机构的人员,为其提供信息及其他资源等的支持,如社区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

(4)由于案主在父母离婚后与母亲一起生活,在其日常生活中缺少了父亲的男性形象,为使其形成准确的性别角色认同和行为模式,特别应该增进其与父亲的交往。

对于之前父亲的打骂,也已经在其心理留下了阴影,需要进行行为的规正,树立正确的行为模式。

第三、学校层面。

案主的生活除了家庭之外,大部分是属于学校,而学校同辈、老师等对其社会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而在学校里,应该增进对单亲家庭学生的了解,正视案主目前所处的困境。

(1)学校老师要注意对其性别角色的教育,帮助案主建立男性的性别认同和角色规范。

对于案主刘浩栋目前对学业不认真,经常旷课、逃学等现象,学校老师要加强对其的了解,建立并完善帮教制度。

(2)学校工作者应该针对案主的问题及时介入,为案主提供心理咨询,协助其解决问题,并通过与案主的会谈,帮助其改正错误认知,建立人际交往的正确方式,促使其融入同学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总的来说,要彻底地解决案主的问题,是一个比较长期且负责的过程,它需要案主个人、家庭父母及学校的共同努力和配合,要加强者三者之前的互动,促进案主刘浩栋与其父母及学校老师和同学的沟通交往,来完成既定目标,促进整体改变和发展。

5.结案

(1)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考虑结案

A.工作者和刘浩栋都觉得矛盾已经解决,各个阶段的目的已经达到。

B.刘浩栋觉得自己离开工作者返回家之后能够有能力和父亲、母亲很好相处。

由于刘浩栋还很小,这个工作者要小心使用,刘浩栋可能无法真正的懂得与人相处的技巧和方法,为了确保刘浩栋能够真正和父母尤其是父亲和谐相处,细心观察,作好记录,不要完全相信刘浩栋所说。

C.工作者和刘浩栋的因为某种关系而紧张或破裂,此时结案或者转介,确保刘浩栋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D.工作者察觉出刘浩栋还有其他的新问题,比如刘浩栋心理有阴影,或心理危机比较严重,需要其他机构或工作者为案主继续服务。

E.因其他不可预测的原因,工作者必须离开一段时间,要考虑结案。

(2)结案的方法

A.工作者要提前告知,工作者要对结案的时间有一个大概的确定,一旦确定,就应该告诉刘浩栋结案的时间,以便让刘浩栋有一个心理准备,避免因刘浩栋毫无准备而前功尽弃,也要避免刘浩栋对工作者的过度依赖,培养刘浩栋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

B.帮助刘浩栋回顾和工作者在一起的个案过程,从与工作者的交谈中和以往所经历得到的经验中,肯定刘浩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生活的能力。

C.和刘浩栋一起探讨结案以后自己要面临的问题,工作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让刘浩栋深刻的认识到之后要面对的处境,对未来有更大的把握和信心。

D.由于结案中案主或多或少都有不正确的心理,刘浩栋可能对工作者有较强的依赖,对结束这种可以信赖的关系难过,也对将来自己独自处理类似问题信心不足而焦虑。

也有可能出现刘浩栋的行为退化,恢复了早期的行为模式,或否认自己的问题没有解决,还会表现出失落失望的情绪。

对于这些,工作者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要鼓励刘浩栋把心理的想法表达出来,与刘浩栋一起回顾整个服务的过程,并讨论结案的事情以及结案后的跟进计划,让刘浩栋感觉到工作者并没有放弃他,自己遇到问题仍然可以找到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人,工作者要把握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度的情感介入,从而影响了刘浩栋的个人成长。

(3)在有充分的理由的前提下,工作者可以考虑转介给其他的服务结构或工作者继续按照工作程序为刘浩栋提供服务。

在转介的过程中要了解刘浩栋的感受,及时疏导刘浩栋的抵触情绪,尽量消除新的接待者和刘浩栋的陌生感,帮助刘浩栋和新的接待者建立新的信任关系。

6.评估

评估这一工作贯穿在我们的学校个案服务过程中计划中,其中包括对收集到资料的分析、判断的一般性评估,对案主问题的性质与程度、阻力与助力等阶段性评估以及对整个个案实施过程和效果的总结性评估。

所有的评估都要求工作员做到了和案主的互动,评估主要是通过指标问卷、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和目标达成情况来进行,由于一般性评估和阶段性评估在前面的个案过程中有提到,所以我们这里的评估指的是结案前的总结性评估。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目标达成状况。

经过目标测量量表的测量后,案主与工作人员已基本达成了共识,至本案结案时,基本达到了既定目标,满足了案主的需求,使案主的问题得到了改善,整个服务经历都体现了助人自助的精神。

其次,对案主的影响。

案主自述对工作人员及本案的效果的评估。

(可通过问卷或口头表达的形式)本案结束时,社工可以请刘浩栋谈谈对服务过程的感受,以此来判断整个个案工作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