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41173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doc.docx

《中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doc.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doc.docx

中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doc

中药基础知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

【【【第一节四气】】】

1、含义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作用性质。

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此外,在寒热温凉之外,还有“平性”,“平性”的含义是指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但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不同。

2、确定依据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即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础。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也称寒凉药,多具清热降火、凉血解毒、滋阴退热、泄热通便、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止痉、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也称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暖肝散寒、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通经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3、所示效用

   四气,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寒热二性。

   寒凉药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火咳嗽、高热神昏、热极生风、脉洪而数等阳热证)

   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等;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四肢厥冷、脘腹冷痛、面色苍白、中寒腹痛、肺寒喘咳、寒疝作痛、阳痿早泄、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痛、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厥脱等阴寒证)。

注意:

应用药物必须对证,如不对证,药物的偏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4、具体表述

   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通常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的进一步区分。

5、阴阳属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6、临床应用

   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

寒证—热药;热证—寒药

   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

如:

大寒证(亡阳证),须选大热药(附子、肉桂)等;微寒证(脾胃虚寒证),选温性药(煨姜)

   寒热温凉还有程度上的差别,如当用热药而用温药,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则病重药轻,达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反之,当用温药而用热药反伤其阴,当用凉药而用寒药易伤其阳。

如治疗寒热错综的复杂病证,则又当寒热药并用。

如治疗真寒假热证,则当用热药,真热假寒证,又当用寒药。

    感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这是寒的症状,这时用紫苏、生姜煎了汤饮服后,可以使病员发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性是温热的。

如果生了疗疮、热疗、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色、舌苔发黄,或有发热,这就是热的症状,这时用金银花、菊花来治疗,可以得到治愈,说明金银花、菊花的药性是寒凉的。

【【【第二节五味】】】

1、含义

   五味是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它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但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2、确定依据

①五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

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

   瓜之酸,芒硝、食盐之咸等。

②后来由于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如葛根、石膏均能透热解肌,即云其

   味辛,但实际口尝却并无辛味。

   

③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

     例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后者有消痈散结作用,常用于

   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

二者的作用皆与“辛能散、能行”有关,故皆标以辛味。

磁石并无咸味,因

   其能入肾潜镇浮阳,而肾在五行属水与咸相应,磁石因之而标以咸味。

      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

      由于药物滋味和作用并无本质联系,两者之间并无严密的对应关系,因而从古至今,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

   实际运用中出现不少分歧和混乱也就在所难免了。

 

3、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五味的基本作用: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过食、偏嗜五味对五脏系统都有损害。

***辛:

    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

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

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亦称辛香之气,除有能散、能行的特点外,还包含了芳香辟秽,芳香化湿,芳香开窍等作用。

辛味药多辛散燥烈,易耗伤气阴(津),故气虚、阴(津)亏,表虚多汗等不宜用。

***甘:

    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的作用。

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等。

某些甘味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说,如甘草、绿豆等。

换言之,一般滋补性的药物及调和药性的药物,大多数有甘味。

   “淡味”附于甘,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等。

甘味多腻滞,易助湿碍脾,脾虚湿滞勿用甘味滋补,古人有“中满忌甘”之说。

***酸:

    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所致诸证。

如五味子涩精、敛汗,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等。

换言之,一般带有酸味的药物,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用。

  “涩味”附属于酸,亦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涩肠止泻,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但酸味与涩味相似而不尽相同,如酸能生津开胃、酸甘化阴等,皆是涩味所不具备的。

酸能敛邪,故有实邪者勿用。

***苦:

    能泄、能燥、能坚。

泄即通泄、降泄和清泄,如大黄通下泻火为通泄,杏仁降气平喘为降泄,栀子清热泻火为清泄;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故苦味药相应地分为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二类,如黄连苦寒用于湿热证,苍术苦温用于寒湿证。

坚阴含义有二,一是通过泻火而达到存阴的目的,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亏而相火亢盛之证。

二上指坚厚肠胃,如投用少量苦味的黄边有厚肠止泄作用。

换言之,一般具有清热、燥湿、泻下和降逆作用的药物,大多数有苦味。

    此外,药理研究表明,少量苦药有开胃进食的作用,但服用过量,反能伤胃,临床上对芦荟、穿心莲等极苦的药物,多采取入丸、装胶囊吞服等用法,以减少对胃的刺激,避免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因苦能燥,易伤阴津,阴津不足者不宜用。

***咸:

    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肠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等病证。

如海藻、昆布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

此外,咸味还能入肾补肾,如紫河车、鹿茸、蛤蚧等能补肾壮阳益精。

咸又入血,如犀角、玄参味咸入血分而有凉血的作用。

但咸味药不宜多食,尤其是高血压动脉硬化者更是如此,另有的咸味药有伤脾胃,如芒硝,脾虚便溏者慎用。

总之,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带有咸味。

4、阴阳属性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5、气味配合

   四气和五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气味配合原则有二:

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二为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二个或更多。

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

   气味配合规律有二:

一为气味均一,二为一气二味或多味。

   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

气味相同,作用相近,如麻黄、紫苏均味辛性温而发散风寒;气同味异,功能不同,如浮萍辛寒能发汗清热,芦根甘寒能清热生津,黄连苦寒能清热泻火,牡蛎咸寒能育阴潜阳;味同气异,功效有别,如石膏甘寒能清火生津,石斛甘凉清热生津,黄芪甘温能补气升阳,山药甘平能平补脾肺肾;一气多味,作用广泛,如白术苦甘,苦能燥湿,甘能补脾。

 6、关于四气五味

    四气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每味中药的四气五味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四气五味理论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序录云: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书中以四气配合五味,共同标明每味药的药性特征,开创了先标明药性,后论述药物功效及主治病证的本草编写体例,奠定了以四气五味理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础。

 ①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一般说,性味相同

    的药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药物,功效也就有所区别

 ②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

麦冬、

    黄芪皆有甘味,前者甘凉,有养阴生津作用;后者甘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

 ③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

但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

生地黄甘

    寒,能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

       气和味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每一种药物既有一定的气,又具有一定的味。

某些药物还具有两种或两种

    以上的味。

气和味构成药物的性味,而从药物的性味又可反映出药物的一定的功能。

例如,紫苏性味辛温,

    辛能发散,温能散寒,所以可知紫苏的主要作用是发散风寒;芦根性味甘寒,甘能生津,寒能清热,所以可

    知芦根的主要作用是清热生津等。

       在治疗表症的时候,都选用辛味发散的药物,再根据表寒症及表热症之分来选用辛温药和辛凉药。

在遇

    到热性病引起津液缺少,口渴喜饮等症状时,就从甘寒清热生津的药物中来选用,如鲜芦根、天花粉等,而

    不宜用苦温燥湿类的苍术、厚朴等,性味相同的药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同味不同或味同性不同的

    药物在功用上也都有相同和相异之处。

如,黄连苦寒,可以清热燥湿;浮萍辛寒,可以疏散风热。

党参甘

    温,可以补中益气,而芦根甘寒,能够清热生津。

我们不能把药物的气和味孤立看待,应该有机地联系应用

【【【第三节升降浮沉】】】

1、含义

   升降浮沉即指药品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用于说明药物的作用性,以指导临床用药。

升指升提举陷,降指下降平逆,浮指上行发散,沉指下行泄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气味阴阳归属及其升降浮沉的不同作用,根据机体升降出入障碍的不同病位病势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为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确定依据

***药物的质地 

    药物所具有的升降浮沉特性与药物的质地有关,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浮的,如苏叶、菊

    花、桂枝、蝉衣等,分别有解表散邪、透发麻疹等升浮作用;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是沉

    降的,如葶苈子、枳实、牡蛎、代赭石等,分别有降气平喘、消积导滞、潜阳熄风等沉降作用。

 

    亦有少数例外:

如“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蔓荆独升”等。

 

***药物的气味厚薄 

    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

***药物的性味 

    药物的性味,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品为阳性,多主升浮,如桂枝,而性寒凉,味酸、苦、涩、咸的药为阴

    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

 

***药物的效用 

    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

    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具有升阳举陷、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是升浮

    的;如麻黄、桂枝、黄芪等,

    凡味属苦酸咸,气属寒凉,而具有泻下通便、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积导滞、降逆、收

    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

如大黄、芒硝、山楂等。

    但有少数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不明显,或存在着既升浮又沉降的“双向性”,如川芎能“上行头目”(升浮)以祛风止痛,又可“下行血海”(沉降)以活血调经。

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

4、阴阳属性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5、影响因素

   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可受四气五味、质地轻重、炮制方法、配伍应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每一味药物的升降浮沉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影响其转化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

即1)炮制和2)配伍,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如大黄泻热通便主治下焦热结便秘,若用酒炒,可治疗目赤肿痛上焦热证;知母主清肺胃之火,盐炒知母则主泻下焦肾火。

   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物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减弱。

故李时珍说:

“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配伍的不同也可改变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如升浮药在一批沉降药中也能随之下降,反之沉降药在一批升浮药中也能随之上升。

此外,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与春夏秋冬四时之气也有关,即春夏宜加辛温升浮药,秋冬宜加酸苦沉降药,以顺应春升、夏浮、秋降、冬沉的时气特点,说明药物的升降浮沉特性还会在各种条件下发生相应的变化。

6、临床应用

   各种疾病常表现出不同的病势:

向上如呕吐、呃逆、喘息,向下如泻痢、崩漏、脱肛,向外如盗汗、自汗,向内如病邪内传等。

在病位上则有:

在表如外感表证,在里如里实便秘,在上如目赤头痛,在下如腹水尿闭等。

消除或改善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需要分别具有升降或浮沉等作用趋向。

   升浮与沉降是两种对立的作用趋向。

一般来说,升浮药能上行向外,有升阳举陷、解散表邪、透发麻疹、托毒排脓、涌吐、开窍、散寒等作用,病变部位在上在表、病势下陷的宜用升浮药;沉降药能下行向里,有泻下通便、清热降火、利水消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止呃、平喘、收敛固涩等作用,病变部位在下在里、病势上逆的宜用沉降药。

 

  有少数药物的作用趋向表现为“双向性”,即既能升浮,又可沉降,如麻黄既能发汗解表,亦可平喘利尿。

【【【第四节归经】】】

1、含义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表示药物作用的部位,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经是指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联系起来,用以说明药物功效的适应范围,从而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选择用药的依据。

   如酸枣仁能安神治心悸失眠,归心经;麻黄止咳平喘,归肺经;肝经病变每见胁痛、抽搐等,全蝎能解痉止痛,归肝经。

有一些药物,可以同时归人数经,说明该药对数经病变均有治疗作用。

如山药能补肾固精、健脾止泻、养肺益阴,归肾、脾、肺经。

因此,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应用范围,药物的归经不同,治疗的范围也就不同。

2、理论基础

   药物的归经是以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

3、确定依据

***药物的特性

   药物归经与“五味”的联系:

   味酸——能入肝;味苦——能入心;味辛——能入肺;味甘——能入脾; 味咸——能入肾。

   这种归纳,虽然对一部分药物是符合的,但不能作为规律性来认识。

***药物的疗效

   如肺有病变时,常出现咳嗽、气喘等症;肝有病变时,常出现胁痛、抽搐等症;心有病变时,常出现心悸、神志昏迷等……。

在临床上,用贝母、杏仁能止咳,说明它们能归入肺经;用青皮、香附能治胁痛,说明它们能归入肝经;用麝香、菖蒲能苏醒神志,说明它们能归人心经……。

由此可见,药物的归经也是人们长期从临床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

4、表述方法

   一般采用十二脏腑经络法表述,常直接书为归心、肺、脾、肝、肾等脏腑的名称,或不提脏腑之名而用经络的阴阳属性表述,如少阴、太阴等,有时也将二者结合起来,如少阴心经等。

5、临床应用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

如头痛的原因很多,疼痛的性质和部位亦各有不同,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葛根、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柴胡善治少阳经头痛,吴茱萸善治厥阴经头痛,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治疗时必须考虑到药物的归经特点方可提高疗效。

  归经学说主要阐明药物作用的定位,与气味的定性,升降浮沉的定向,构成了中药“三位一体”的药性基础,对于完整地解释药物的作用原理有着重要意义。

另外还须注意,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

【【【第五节有毒与无毒】】】

1、含义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毒性反应与副作用不同,它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为了确保用药安全,必须认识中药的毒性,了解毒性反应产生的原因,掌握中药中毒的解救方法和预防措施。

2、确定依据

   含不含有毒成分:

如砒石、马钱子等含有毒成分。

   用量是否适当:

使用剂量是否适当,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未超过人体对药物的最大承受量,即为无毒,超过则为有毒。

有毒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或相当,因而治疗用药时安全度小,易引起中毒反应。

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会引起中毒反应,如人参、知母等皆有产生中毒反应的报道,这与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等有密切关系。

3、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

   药物的毒性与品种、入药的部位、产地、采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用量、使用时间的长短、在皮肤粘膜施用面积大小以及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种属、证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因此,使用有毒药物时,应从上述环节进行控制,避免中毒的发生。

4、引起中药中毒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品种混乱、误服毒药、用量过大、炮制失度、剂型失宜、管理不善、疗程过长、配伍不当、辨证不准、个体差异……

5、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要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的各个环节,杜绝伪品。

     用药要合理,杜绝乱用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

     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第六节中药的应用】】】

1、配伍含义与目的 

   配伍,就是按照病情需要、治法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的方法。

其目的是增强治疗效果、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减少不良反应。

2、七情配伍:

   七情配伍,除单行外,论述的是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七种性效变化规律,故叫做药性“七情”:

1)单行  

   单行就是指用单味药治病。

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种针对性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

   治轻度的肺热咳血等。

2)相须

 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地增强清热泻火的

   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地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

3)相使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

   效。

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清热泻火的黄芩与

   攻下泻热的大黄配合时,大黄能提高黄芩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4)相畏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和消

   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5)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

   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

   间相互对待而言的。

6)相恶

 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

   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

  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

**** 变化关系    

 

(1)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  

 

(2)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  

 (3)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剧烈药时必须考虑选用

 (4)另一些本来单用无害的药物,却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则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

      避免配用。

  

      基于上述,可知从单味药到配伍应用,是通过很长的实践与认识过程,逐渐积累丰富起来的。

药物的配伍

      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

药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剂型,即为方

      剂。

方剂是药物配伍的发展,也是药物配伍应用的较高形式。

3、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是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它高度概括了中医组方原则,是七情配伍的发展。

 1)君药:

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又称主药。

 2)臣药:

是协助主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又称辅药。

其意义有二:

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

          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

有三个意义。

        一是佐助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的药物;

        二是佐制药,用于主药有毒,或药性峻烈须加以制约者,即“因主药之偏而为监制之用”之义。

这两种

            一般称为“正佐”法;

        三是反佐药,用于因病势拒药而加以从治者,如温热剂中加入少量寒凉药,或于寒凉剂中加入少量温热

            药以消除寒热相拒,药不能进的现象。

  4)使药:

有两种意义。

   一是引经药,即引导它药直达病所的药物,如治上部疾患用桔梗为引,治下部疾病以牛膝为引等;

   二是调和药性的药物,如方剂中常用甘草、大枣以调和药性等。

4、用药禁忌

   用药禁忌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用药禁忌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1)配伍禁忌:

    是对一般情况下不宜相互配合使用的药物,若在一起配伍应用很可能会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包括:

***十八反诸药:

    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乌头反贝母、栝蒌、半夏、白蔹、白芨;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本草明确的指出了十八种药物的配伍禁忌;

    半蒌贝蔹芨攻乌——半(半夏)蒌(瓜蒌)贝(贝母)蔹(白蔹)芨(白芨)攻击或与乌(乌头)相对,也就是说,半夏、瓜篓、贝母、白蔹、白及不能与川乌、草乌一起配伍应用;

    藻戟遂芫俱战草——藻(海藻)戟(大戟)遂(甘遂)芫(芫花)都与草(甘草)不和;也就是说,海藻、大戟、甘遂、芫花不能与甘草一起配伍使用;

    诸参辛芍叛藜芦——诸参(人参、丹参、沙参、元参等所有的参)辛(细辛)芍(赤芍白芍)与藜芦相背叛;也就是说,人参、党参、元参、沙参、苦参、太子参、西洋参、丹参及细辛、芍药(包括赤芍、白芍)不能与藜芦一起配伍应用。

***十九畏歌: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