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山东省地理合格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必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47879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1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山东省地理合格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必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山东省地理合格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必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山东省地理合格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必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山东省地理合格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必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山东省地理合格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必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山东省地理合格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必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山东省地理合格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必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山东省地理合格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必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山东省地理合格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必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山东省地理合格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必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山东省地理合格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必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山东省地理合格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必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山东省地理合格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必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山东省地理合格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必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山东省地理合格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必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山东省地理合格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必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山东省地理合格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必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山东省地理合格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必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山东省地理合格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必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山东省地理合格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必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山东省地理合格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必考.docx

《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山东省地理合格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必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山东省地理合格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必考.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山东省地理合格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必考.docx

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山东省地理合格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必考

山东省合格考必考知识点汇总2019年7月

说明:

本材料严格按照《普通高中2017届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知识点的要求,进行整理、编排和汇总,因《指导意见》中知识点相对稳定,2017届往后的学生也可使用。

《指导意见》中知识点布局以人教版为基础,本材料也以人教版教材为蓝本,结合了鲁教版、中图版的精华进行编排。

从2018年6月份的学业水平考试可以发现,考试还是注重能力的考查,如读图、提取信息,考生除熟记知识点外,要结合一定的习题练习。

必修一

《指导意见》内容标准1.1: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能量

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⑴提供光热资源;

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3.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

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

太阳风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

有一定的相关性;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指导意见》内容标准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地震波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穿过不连续面速度变化

横波(s)

固体

穿过莫霍界面横纵波速度均增大;穿过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纵波(p)

固体、液体、气体

2.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3.岩石圈的结构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为岩石圈,平均厚度100-110km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

水圈

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

生物圈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指导意见》内容标准1.4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一、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侵蚀后的地表形态

与人类生产关系

褶皱

背斜

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成为山岭

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构造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成为谷地

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

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2、外力作用的表现

(1)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

(2)流水作用(湿润地区)

侵蚀地貌:

沟谷、瀑布、峡谷,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沉积地貌:

冲积扇或洪积扇、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3)风力作用(干旱地区)

侵蚀地貌:

风蚀沟谷、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

沉积地貌:

沙丘、沙垄等。

(4)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改造地表形态

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挖河修渠、修建水库等可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不合理的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会产生消极作用。

3、常见地貌类型

(1)风力地貌分为风积地貌和风蚀地貌

风积地貌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在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及风沙来源丰富的条件下,经风力搬运作用后堆积形成的。

风积地貌的基本类型是沙丘。

风蚀地貌是指在风力作用下地表物质被吹蚀、侵蚀、磨蚀并被带走后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干燥的土壤和地表上空相对稳定的风力是发生严重风蚀的主要条件。

风蚀地貌的主要类型有:

风蚀石窝、风蚀蘑菇等。

风蚀石窝风蚀蘑菇

(2)冰川地貌可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

(3)流水地貌

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经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貌的总称。

河流地貌类型中包括侵蚀与堆积地貌两类,前者有:

侵蚀河床、侵蚀阶地、谷地、谷坡;后者含:

河漫滩、堆积阶地、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冲积扇三角洲

(4)海岸地貌是海岸在构造运动、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

《指导意见》内容标准1.5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1.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2.干洁空气的成分及作用

(1)氮:

含量最多,是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氧:

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3)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4)臭氧:

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3.大气的垂直分层

(1)划分依据:

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各层特征比较

 

垂直分层

气温特点

大气运动状况

与人类关系

A对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对流运

动显著

最为密切,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B平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水平运动为主

适合飞机飞行

C高层

大气

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

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指导意见》内容标准1.6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一、大气受热过程

1.两个热源

(1)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2)低层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地面。

2.两个过程

(1)地面增温过程:

大部分A(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增温过程:

地面增温后以B(地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

3.两个作用

(1)削弱作用:

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少部分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或反射。

(2)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作用。

太阳辐射是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热量在地面与大气之间的传递过程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过程可归纳如下表:

图示

名称

具体过程

热量来源

太阳暖大地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

太阳辐射

大地暖大气

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

地面辐射

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大气辐射

二、热力环流

1.形成原因: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形成过程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关键把握以下两点关系:

(1)温压关系—甲、乙、丙三地:

(2)风压关系:

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①②③④处风向。

 

3.常见的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是一种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

海陆热力性质的不同,山谷、山坡的受热不均,人类活动等都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

具体分析如下:

(1)海陆风

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2)山谷风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3)城市热岛环流

 

《指导意见》内容标准1.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

水循环环节主要包括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2、水循环的意义:

①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②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④塑造着地表形态。

3、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指导意见》内容标准1.1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一、自然灾害

(1)概念:

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2)

二、台风

台风发源于热带海面,那里温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发到了空中,形成一个低气压中心。

随着气压的变化和地球自身的运动,流入的空气也旋转起来,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的空气漩涡,这就是热带气旋。

只要气温不下降,这个热带气旋就会越来越强大,最后形成了台风。

新版台风预警(由轻到重),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三、洪水

洪水:

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

洪灾:

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

四、旱灾

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

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粮食问题,甚至引发饥荒。

同时,旱灾亦可令人类及动物因缺乏足够的饮用水而致死。

此外,旱灾后则容易发生蝗灾,进而引发更严重的饥荒,导致社会动荡。

干旱预警信号(由轻到重)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

五、地震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用“级”来表示。

按震级的大小又可划分为超微震、微震、弱震(或称小震)、强震(或称中震)和大地震等。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同。

为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

六、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

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

火山爆发会有前兆,比如地表变形,从喷气孔、泉眼等发出奇怪的气体和气味;水位、水温等会异常变化;生物会有异样反映,包括植物褪色、枯死,小动物的行为异常和死亡等。

一旦发现火山爆发的前兆后,应该尽快选择交通工具尽快离开,逃离过程中要用其它物品护住头部防止砸伤。

七、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当遇滑坡发生时,至少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1)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

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安全的地段撤离。

跑离时,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

当遇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

(2)当处于非滑坡区,而发现可疑的滑坡活动时,应立即报告邻近的村、乡、县等有关政府或单位。

八、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沿山谷徒步行走时,一旦遭遇大雨,发现山谷有异常的声音或听到警报时,一定要设法从房屋里跑出来,到开阔地带,尽可能防止被埋压。

要立即向坚固的高地或泥石流的旁侧山坡跑去,不要在谷地停留。

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一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向泥石流的流动方向走。

必修二

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迁移

一、人口的迁移与流动

1.人口迁移

(1)概念:

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并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分类

(3)主要影响因素

①人类社会早期:

自然条件是最主要因素。

②古代农业社会:

土地开垦、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因素。

③近现代社会:

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

(4)国际人口迁移的重要时期

①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特点

人口多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移民比例减少;迁移形式更加多样化

表现

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

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

新兴城市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引发人口迁移

2.人口流动

(1)含义:

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其强度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2)主要形式:

民工流、外籍劳工。

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

2.影响人口迁移的其他因素:

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

3.“民工流”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出现的特殊的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产生了很大影响。

(1)我国“民工流”的特点、类型及成因

项目

内容

迁移规模

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并有逐年上升趋势

方向

总特点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的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主要迁出地

四川、湖南、安徽等省区

主要迁入地

广东、上海、北京等

类型

主要方式

自发流动为主

主要目的

务工和经商

主要原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国家推出了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

三、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一、人口分布

1.衡量指标:

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

2.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

(1)从纬度看:

集中于北半球中低纬度。

(2)从海陆位置看:

集中于近海地带。

(3)从地形上看:

集中于平原地区。

3.我国的人口分布

(1)特点:

地理分布不平衡。

东西差距

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自然差距

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经济、交通

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民族方面

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2)人口分布地理界线:

“胡焕庸线”,自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一线为界,人口分布“东多西少”。

二、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

(1)含义:

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

(2)衡量指标:

环境人口容量。

2.环境人口容量

(1)含义:

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人口的最大负荷量。

是一个警戒值。

(2)影响因素

(3)特点:

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3.人口合理容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2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说明合理利用城镇空间的意义。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形态的概念:

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城市形态的类型: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

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

举例

成都、合肥、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重庆

3.城市主要功能分区

功能区

形态

特征

区位选择及原因

商业区

呈点状或条状

占地面积小,人员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是城市的核心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原因:

①人口稠密、市场广阔;②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

工业区

集聚性强,成片分布

专业化程度高,竞争协作强,导致集聚,又因环保、地租、交通等因素导致分散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原因:

①减轻对市区污染;

②交通便利,降低运输成本

住宅区

呈片状、团状、点状分布

占地面积大,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原因:

①环境优美;②文化氛围浓,人口素质高

低级住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原因:

①便于工人上下班;②收入低,文化教育程度低

2.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影响城市建筑景观

(1)例证:

欧洲城市中心区很少建设现代化高楼大厦,少见高大楼群聚集,而美国则相反。

(2)原因:

城市发展历史的差异。

2.影响城市建筑格局

(1)表现

(2)例证

①杭州作为一座驰名中外的山水城市,反映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②北京的皇宫建筑群规划建设,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③华盛顿的城市以国会大厦为轴心,体现了资产阶级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1.城市化的含义

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人口的城市化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土地的城市化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推力: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4.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

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5.城市化的意义(利):

(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弊)

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

7.城市环境的改善措施

(1)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2)建立生态城市:

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的区位因素。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1.农业生产

(1)概念:

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

(2)特点:

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2.影响因素(如下图)

3.农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古代: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重要。

(2)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二、农业地域类型

1.概念:

一定地域内形成的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农业生产类型,它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2.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

(1)水稻种植业

①自身特点

②分布:

亚洲的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

③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

自然

因素

气候

亚洲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夏季高温,雨热同期

地形

河流沿岸与下游三角洲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丘陵地区,依山势修筑梯田

社会

经济

因素

劳动力

人口稠密

劳动力资源丰富

市场

粮食需求量大

生产经验

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④水稻种植业特点、成因及发展措施

特点

原因

发展措施

小农经营

人均耕地少

集约经营,适当扩大生产规模

单产高

精耕细作

商品率低

农村人口多,以自给为主

控制人口数量,增强商品意识

机械化水平低

经济水平低,田地规模小

大力发展工业,加快机械化发展

科技水平低

农民文化科技水平低,凭经验生产

加大科技宣传与投入

水利工程量大

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

大力投资建设水利工程

(2)商品谷物农业

①概念:

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以生产小麦、玉米等谷物为主,产品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②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一般以家庭农场为主,机械化水平高。

③分布

④以美国中部平原地区为例,从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入手,分析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a.自然条件

b.社会经济条件

区位因素分析

形成条件评价

交通便利(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的水运与铁路、公路交织)

便于商品集散,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

市场广阔(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

促进了商品粮的大规模生产和农业的现代化

地广人稀(中部平原,人口密度小,土地租金低)

有利于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

机械化水平高(发达的工业提供了支撑)

为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建立了全国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

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科技化

(3)混合农业

①概念:

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相互结合、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农业。

②分布:

欧洲、北美洲和非洲的南非,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也属于混合农业。

③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优点:

a.农场内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可保持土地肥力,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b.种植业和放牧业两种生产方式相结合,在时间上忙、闲错开,这样便于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

c.农场主可根据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决定种植与放牧的规模,经济收入比较稳定。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一、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工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土地、水源、原料等。

(2)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劳动力、运输、动力、政策等。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

(2)市场和交通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3)知识、技术、劳动力素质、环境标准成为影响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

3.工业的主导类型及布局

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很多,但总有一个是最主要的,即主导因素。

根据主导因素把工业分为不同的指向类型,如下表所示:

工业指向类型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较高

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等

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指向型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较高

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等

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指向型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钢铁、冶金(如炼铝厂)、化学等工业

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站)

劳动力指向型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服装工业、电子装配、皮革加工、制伞、制鞋、包带等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

技术要求高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工业

接近高等院校和科技发达地区

4.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考虑污染类型)

区位选择要求

典例

已知主导风向,则应布局在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水泥厂、酿造厂、火电厂、钢铁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