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试题之《论语》选读试题精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56556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模拟试题之《论语》选读试题精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模拟试题之《论语》选读试题精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模拟试题之《论语》选读试题精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模拟试题之《论语》选读试题精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模拟试题之《论语》选读试题精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考模拟试题之《论语》选读试题精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考模拟试题之《论语》选读试题精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考模拟试题之《论语》选读试题精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考模拟试题之《论语》选读试题精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考模拟试题之《论语》选读试题精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考模拟试题之《论语》选读试题精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模拟试题之《论语》选读试题精编.docx

《高考模拟试题之《论语》选读试题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模拟试题之《论语》选读试题精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模拟试题之《论语》选读试题精编.docx

高考模拟试题之《论语》选读试题精编

高考模拟试题之《论语》选读试题精编

(一)

班级学号姓名分数

(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1)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1分)

答: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

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

答:

(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曰: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

“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

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

为什么?

答: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

“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

(3分)

答:

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分)

答:

 

(四)阅读《论语》中的有关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

凤兮!

何徳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

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

“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

“为孔丘。

”曰:

“是鲁孔丘与”曰:

“是也。

”曰:

“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

“子为谁?

”曰:

“为仲由。

”曰:

“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

“然。

”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

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1分)

答:

2、你赞成谁的观点?

为什么?

(3分)

答:

 

(五)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

“有心哉,击磬乎!

”既而曰:

“鄙哉,硁硁乎!

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

“果哉!

末之难矣。

丈人与荷蒉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

1、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

(1分)

答:

2、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

(3分)

答: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后来则热情款待了呢?

请简要分析?

答: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

(2分)

答:

2、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

(2分)

答:

 

(八))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

“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

“管仲俭乎?

”曰:

“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

“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课外选文)

【注】①管仲:

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

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

②三归:

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

③摄:

统辖。

④反玷(diàn):

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4.17)

1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什么?

(1分)

答:

2、从这两则文字中我们发现孔子具有什么样的仁爱观?

(3分)

答: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你认为孔子在这里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高尚情怀?

(1分)

答:

2.浮云可以使人联想起许多比喻义,有人说,浮云虚无缥缈,不可捉摸,孔子以此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也具有虚无、难以捉摸的特点。

对此,你是怎样理解“浮云”这一比喻义的?

(3分)

答: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课外选文)

1、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

请加以概括。

(2分)

答:

2、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

你认为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

(3分)

答: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16.4)

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1分)

答:

2、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

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3分)

答: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34)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

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

如何理解此矛盾?

答: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

“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

“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诗乎?

’对曰:

‘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礼乎?

’对曰:

‘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

“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6.13)

 

1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内容?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

答:

2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

(请用一个成语概括。

)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

(2分)

答:

 

(十四)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

子路,行行如也。

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本段文字是《<论语>选读》中《高山仰止》的节选。

⑴请解释文中三个“如”字的含义。

(1分)

答:

⑵说说“子乐”的原因。

(1分)

答:

⑶“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孔子的这句话中可能蕴涵着那些含义?

(2分)

答:

高考模拟试题之《论语》选读试题精编

(一)参考答案

(一)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二)不一样。

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三)1.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有天壤之别。

2.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

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

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呢?

 

(四)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五)1.知其不可而为之2.丈人对孔子不务实的处世观不屑一顾;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

 

(六)⑴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

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

⑵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

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七)1.“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2.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这并不是说“圣”的境界不可追求。

  

(八)1.①管仲之器小哉②管仲是仁者

2.孔子的仁爱观,主要是看一个人对全社会的贡献。

孔子否定了管仲知礼而肯定他为仁,忽略他的小节小信。

而肯定他的大节大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识上能通达。

 

(九)1.安贫乐道2.聚散无常,喻不义得来的富贵,瞬间即逝,极为短暂;云在天上,高不可及,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与己无关,用不着汲汲而求之;浮云轻飘淡然,喻不义得来的富贵无足轻重。

孔子在这里用比喻表明了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

 

(十)1.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

2.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的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头。

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

 

(十一)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博学多闻。

2.示例:

颜回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

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

 

(十二)⑴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

”(即不再教他)的态度。

(1分)

⑵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

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

(3分)

 

(十三)1.“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

“三”指的是:

得知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

2.有教无类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

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

 

(十四)⑴如:

形容词词尾,释为:

……的样子。

⑵高徒济济一堂,而且具有各自不同的丰富的情感或性格特征,身为老师的孔子自然内心充满喜悦。

⑶①可能是老师高兴时的一句玩笑话。

②孔子对他的学生了如指掌,他深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所以语言里充满着对弟子的深深的忧虑与牵挂。

③孔子知人论事,具有先见之明,因为儒家主张温柔敦厚利于养身修行,这里可能是孔子由性格推断子路的命运。

(答出三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一点不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