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58581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历史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历史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历史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历史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历史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历史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历史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历史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历史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历史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历史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历史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历史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历史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历史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道小题。

1.《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甘龙曰:

‘圣人不易名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遵循先代旧制

B.因时进行变革

C.加强思想控制

D.强化专制统治

2.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不属于其近代化表现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B.资产阶级代议制完全确立

C.建立西方式军事管理体系

D.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引进西方书籍

3.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是()

A.资本输出和大量倾销工业品

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贷款

C.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

D.修筑和经营中国的铁路

4.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

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

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

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戊戌变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5.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

A.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商鞅的智慧与策略

C.变法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D.始终以“富国强兵”为宗旨

6.19世纪前期,从根本上动摇日本幕府封建统治基础的是()

A.西方列强的侵略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C.阶级矛盾的尖锐和激化

D.封建领主经济的衰落.

7.从促进近代化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C.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8.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封建制经济形式

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D.半畜牧半农业

9.下列对明治政府教育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逐步建立起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

B.改变了过去只有武士子弟才能接受正规教育的局面

C.取消了以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为主的教学内容

D.教育改革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

10.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反映了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趋势。

这一趋势是()

①逐步实现社会各方面的近代化

②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

③被压迫民族争取实现民族独立

④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①②④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11.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取消了原有的部落组织形式,建立了十个实际上是按地区划分而不是基于氏族血缘关系的新部落。

这项改革()

A.激化了雅典的社会矛盾

B.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C.债务奴隶重新获得自由

D.严重削弱了贵族的政治力量

12.对克里米亚战争的认识,具有明显缺陷的是()

A.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局部性的国际战争

B.英法阻止俄国的扩张有一定的正义性

C.俄国在战争中失败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D.战争失败使俄国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

13.王安石说:

“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A.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

C.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D.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14.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15.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

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

16.1888年,日本著名思想家陆羯南在《日本》报发刊词中声明:

《日本》虽以恢复发扬国民神为己任,但也不可不知西方文明之美善。

……不过在日本采用时,不可因其虚名而滥用之,唯用其实以资日本的利益与幸福……在人类的博爱中恢复发扬国民精神。

作者弘扬“国民精神”()

A.是因为认识到西方文明的严重弊端

B.是“中体西用”思想的再现

C.其作用与《教育敕语》殊途同归

D.实质是以封建文化反对近代化

17.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牛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

B.工业化的过程

C.农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

18.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19.美国政治学家乔·萨托利在《民主新论》中说,古希腊民主政体是一种最简陋、最粗糙的结构,它是个把贝壳流放作为预防措施而非惩罚措施的城邦,因为它不容许一个公民比其他公民更优秀。

这一观点()

A.表明雅典人用陶片放逐的方法对付优秀公民

B.实质上揭示了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

C.认为民主制度不适合于古代希腊

D.认为古希腊民主既体现了人民主权,也保护了城邦利益

20.有一次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王安石反驳道:

“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

”司马光回击道:

“天下安有此理?

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

”两人争论问题的实质是()

A.如何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

B.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

C.财富是否均调分配的问题

D.是否苛法重税于民的问题

21.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

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

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

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

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2.梭伦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最能体现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民主原则()

A.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

B.设立民众法庭

C.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

D.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

23.《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

(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也都必须接受贷款。

对此以下看法不正确的是()

A.改革方法“一刀切”的做法使解困之举变成了变相剥削

B.地方吏治腐败,使真正有需要的农民无法获得低息贷款

C.地方官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就强制富农和地主贷款

D.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引起民众不满

24.下列表述最能揭示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本质是()

A.铁器的使用,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

B.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们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

C.为提高生产效率,秦国以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取代以往的个体劳动

D.反映了秦国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

25.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处于同一时代,但却创造了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

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B.人口素质的巨大差异

C.思想文化繁荣程度的显著不同

D.经济活动形式的显著不同

二、主观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

26.近代俄、日两国改革影响深远,给后人留下深刻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沙皇签署了《1861年2月19日宣言》和《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法令》。

3月5日,上述“宣言”和法令正式公布。

废除农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

……规定全部土地仍属于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

赎金数额高出于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1876年8月(明治政府)公布《金俸公债条例》,规定凡领取俸禄者均须献出俸禄,由政府按其俸禄多寡发给“金禄公债”。

……通过赎买办法革除封建武士俸禄的意义是重大的。

封建武士作为一个阶级瓦解了。

而且没有发生大的叛乱就实现了改造。

更重要的是政府以公债取代了俸禄,既可以减轻财政困难,又可以使武士们将公债转化为资本,去从事工商业活动。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农奴在1861年改革中获得了哪些权利?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剥夺武士封建特权的措施。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俄、日改革的共同影响。

两国改革对待传统势力的做法,对你有何启示?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

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西太后与荣禄已早定密谋,于前一日下诏……(命)二品以上大臣,咸具折诣后前谢恩。

政变之事,亦伏是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三:

1868年,明治政府以天皇名义颁布了《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旧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康有为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与其相比有何差别?

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中慈禧太后命“二品以上大臣,咸具折诣后前谢恩”的目的是什么?

这反映了什么?

 

(3)对比材料二、三,从领导力量、措施实施分析中日两国变法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责,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

材料二: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材料三: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认为北魏政权的衰落和灭亡缘于“汉化”政策;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

孝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经济政策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要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3)你同意材料三中哪种观点?

说明同意的理由。

解析及答案

1.A

2.B解析略

3.A

【解析】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过度到帝国主义阶段,此阶段的要求是瓜分世界与资本输出,但须注意的是,这一阶段并不是说就不会商品输出。

由此可知,A项正确,BD项是资本输出的具体表现,C反映的是商品输出的要求。

故正确选项为A。

4.A

【解析】材料反映了戊戌变法后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即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戊戌变法绝大多数法令未得到广泛落实,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戊戌变法是失败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思想解放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5.C

【解析】符合国家的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商鞅的智慧与策略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始终以“富国强兵”为宗旨不是根本原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6.B

【解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是从根本上动摇日本幕府封建统治基础的的因素,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西方列强的侵略仅仅是外部原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阶级矛盾的尖锐和激化是现象而非原因,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封建领主经济的衰落是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因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7.C

【解析】近代化主要指经济领域内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科学化、理性化,对比近代化概念,C项最佳。

A项错误,维新变法最终失败,主导地位很快的失去;B项错误,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而不是民主共和;D项错误,儒家思想并不代表未来发展的趋势。

8.B

【解析】北魏是个少数民族,来到黄河流域后采用的先进经济形式应该是汉族地区的经济形式,即封建经济,这相对于少数民族来说就是先进的,故选B。

9.C

【解析】明治政府教育改革是文明开化,日本的教育也不是以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为主的教学内容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日本的确逐步建立起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日本也改变了过去只有武士子弟才能接受正规教育的局面,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教育改革为日本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0.D

【解析】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均未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所以本题凡是含④均是错误的,而①②③又均是正确的说法,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含④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含④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含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1.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克利斯提尼的改革。

将部落“按区域划分而不是基于氏族血缘关系”表明,克利斯提尼改革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削弱了贵族的政治力量,故答案为D项。

12.B

【解析】克里米亚战争的双方都不是正义的,所以英法阻止俄国的扩张不有一定的正义性,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克里米亚战争的确是一场局部性的国际战争,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俄国在战争中失败是由于制度的落后,所以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战争失败使俄国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俄国开始了改革,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3.A

【解析】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知识,也是学习的重点。

本题关键是对“寇乱”两字的理解,“寇乱”指人民的反抗,特别是农民阶级的斗争,材料中反映王安石实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寇乱息”,即平定农民起义,故答案为A项。

14.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和历史依据,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因而遭到了清政府的毁版。

所以选择D项;康有为的作品学术观念并不是不合史实,所以A项错误;主要是为改革提供思想支持,并未推崇光绪帝二批评慈禧太后。

所以B项错误;是假借孔子的名义宣传变法的主张,并未损害孔子的威严,因此C项错误。

15.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

由“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得知北魏吏治得到好转,结合所学知识这是由于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所以选A。

16.C

17.C

【解析】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实质上是北魏政权从发展畜牧业到发展农业的过程,即农业化的过程,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封建化的过程是从政治角度而言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还没有工业化进程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汉化的过程从社会生活角度而言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8.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通过材料“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可知,为发展经济,摆脱弊端。

明治政府为此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D符合题意;ABC与材料主旨不符。

故D正确。

19.B

【解析】材料中的“最简陋、最粗糙”等字眼意在强调雅典民主制度的缺点,即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是非常大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雅典人用陶片放逐的方法对付的是不优秀的公民,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强调雅典民主的优点,而材料反映的是缺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0.B

【解析】题中并未提到国库空虚,故A项错误;;王安石的意思就是:

善于理财的人(指财政部长或国君),不增加老百姓的税赋,但是国家用钱需要的地方都安排的很好并且还有盈余。

司马光的意思是:

世间的财富物品(就这么多),不在老百姓那里,就在官府手中。

两人争论问题的实质是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

题中没有谈到财富分配的问题,故C项错误;题中没有谈论重税的问题,故D项错误。

2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政策的理解。

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商鞅变法也改变社会风俗;商鞅变法确立秦国实行封建土地制度,北魏孝文帝也确立了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都是一场封建化的改革,所以都对守旧势力进行了打击,因此①②③④都对,所以选D选项。

22.D

【解析】通过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每个雅典公民都有机会成为国家公职人员,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最能体现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民主原则。

故选D。

23.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C的“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的表述和题干不一致,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项。

“地方官就硬性摊派”表明A项正确。

“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也都必须接受贷款”表明B项正确。

其他各项均能从材料中找到对应信息。

24.D

【解析】“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本质是井田制已经瓦解,即反映了秦国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本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只是现象也非本质,不符合题意,排除;是个体劳动代替集体耕作,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5.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此经济形态具有极大的保守性、落后性特征。

而古代希腊的城邦国家工商业比较发达,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特征。

可知,两国两种政治模式的不同(中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希腊是民主政治),根本上即源于两国不同的经济形态,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其余ABC三项明显不符合题干要求“根本原因”,不正确。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26.

(1)权利: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干涉和买卖他们;农奴缴纳赎金,可以获得一块份地。

措施:

通过赎买方式取消武士的俸禄;废除武士佩刀的特权;取消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

(2)影响:

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保留了封建残余。

启示:

改革要讲究策略的灵活性;改革要平衡各阶层的利益。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依据“废除农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

……规定全部土地仍属于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

赎金数额高出于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得出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干涉和买卖他们;农奴缴纳赎金,可以获得一块份地。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第二问通过赎买方式取消武士的俸禄;废除武士佩刀的特权;取消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

(2))结合改革的背景,两国改革前都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即阶级矛盾尖锐激化,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两国改革都不够彻底,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启示类的问题可从其成功的经验中加以归纳概括。

27.

(1)政治主张:

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差别:

只有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等,没有实行君主立宪。

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目的:

控制人事任免权,防止光绪帝破格提拔维新派。

反映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3)领导力量:

在中国,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在日本,改革派力量强大,掌握国家政权。

措施的实施:

中国各地方官托词抗命,阳奉阴违,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日本强制推行变法措施,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是康有为的治国主张,概括起来就体现在阶级属性上,他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因此主张就是进行君主立宪,限制君权。

他和百日维新相比就是对君主权力的制约下降,这是典型的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的体现。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慈禧太后牢牢地把握住官员的用免权,就是为了避免自己权力的削弱,保证守旧势力在朝堂中的地位,防止维新派实力过大。

这就说明在维新变法中守旧派的势力非常强大,这也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3)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所处的时代很相似,而且两者之间关系十分密切,戊戌变法中很多内容都是在明治维新基础上进行修整的,日本首相也来华进行指导,但两者的结果不同,通过分析背景和措施就能总结出原因。

28.

(1)思想:

重农抑商。

影响:

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为后来秦统一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重农抑商政策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基本国策,有效维护了封建统治,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措施:

均田制。

原因:

百姓贫困;人民流离失所;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3)观点:

同意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衰落和灭亡缘于“汉化”政策。

依据:

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

也造成了鲜卑族内统治阶层的分裂,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

观点:

同意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

依据:

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1)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等信息可以概括出观点;第二小问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影响,积极从对秦国统一六国以及对封建社会影响角度分析,消极从阻碍商品经济发展角度思考作答。

(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下诏均给天下民田”的信息可以归结出答案;第二小问同样依据材料概括,依据材料二中“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的信息来概括答案。

第(3)问属于开放题型,属于历史观点评述题,作答时先说出观点,然后依据所学给出相应的论据,同意赵翼的观点从“汉化”导致本民族内部分化及国力衰微的角度作答;同意黄仁宇的观点从经济、政治以及民族关系视角组织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