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延安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59008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延安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秋延安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秋延安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秋延安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秋延安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秋延安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秋延安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秋延安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秋延安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秋延安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秋延安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秋延安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秋延安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秋延安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秋延安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秋延安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秋延安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秋延安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秋延安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秋延安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延安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

《秋延安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延安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延安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

秋延安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地域文化作业1

一、填空题

1、艺术,饮食,生产方式,制度2、夏历3、民俗、制度、艺术、宗教、思想

3、函谷关,武关、陈仓大散关、萧关4、轩辕黄帝陵墓5、华清池6、关中平原7、陕甘宁边区8、母系9、阿房宫

二、名词解释:

1、地域文化:

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

地域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2、三秦:

春秋战国时因陕西是秦国治地,故后人将陕西简称“秦”;将横贯陕西中部的主要山脉称“秦岭”;将渭河平原称“秦川”。

陕西还称“三秦”,

3、半坡遗址:

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

1953年发现于陕西西安东郊半坡村。

遗址有公共墓地、居住区、制陶器窑场,出土大量石器、骨器、陶器等生产、生活用具。

彩陶花纹以动物形象为多。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列举题

1、列举秦汉时期关中修建的水利设施。

(1)、战国时期郑国渠;

(2)、龙自渠。

西汉关中灌渠的穿凿,以龙首渠较早,约在汉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问。

(3)、六辅渠。

六辅渠足武帝元鼎六年由左内史倪宽主持兴建.为六条辅助性渠道的总称。

(4)、白渠。

西汉太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增建新渠.

(5)、成国渠。

指西汉时新建的关中地区另一重要农田水利工程。

2、列举十处三秦文化遗址(地点、名称)

黄河文明——半坡遗址(西安);炎黄始祖——黄帝陵(黄陵);

皇家温汤——华清池遗址(临潼);千古一宫——秦阿房宫遗址(西安);

六合一统——秦兵马俑遗址(临潼);人文荟萃——碑林文化遗址(西安);

千年古刹——大雁塔文化遗址(西安);两帝合陵——乾陵(乾县);

固若金汤——西安明城墙遗址(西安);晨钟暮鼓——钟楼、鼓楼(西安)。

3、列举三秦的四大关隘(地点、名称)

答:

陕西中部的北萧关、南武关、西散关和东函谷关被称为秦地四大关塞。

(1)、雄踞于关中西北、六盘山下的萧关,其故址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30里处。

(2)、武关坐落在今丹凤县城东约80里的谷涧间。

(3)、散关也称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

位于秦岭北侧今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

(4)、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30里处的王垛村。

4、列举四个与华山有关的神话传说。

1、沉香劈山救母;2、金庸华山论剑;

3、巨灵劈山;4、萧史与弄玉吹箫引凤;5、赵匡胤一陈抟博台对弈。

四、问答题

1、三秦方言形成的文化背景是什么?

答:

“三秦”得名源于项羽分封诸侯,让秦的三个降将分治秦之故地:

章邯为雍王,领有咸阳以西;司马欣为塞王,领有咸阳以东;董翳为翟王,领有陕陌以西。

“三秦”即由此得名。

现陕西所辖的陕南陕北过去不属于秦地,陕南在秦巴山区,受蜀鄂文化影响比较大,语言和习惯都比较接近。

陕北处黄土高原,和黄河流经的宁夏内蒙和山西许多地域接壤,它们的人情风俗,语言习惯没有多大差别,所以,两地使用的语言,和三秦的关中相比,有些字的发音和词意差距相当大,三秦同属关中位置,受地域文化,特别是古语影响比较大,更为奇特的是,这里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所以方言解释就令人寻味。

三秦方言中,有些是完全的古语,有些是把字的发音地方化,还有些是完全的方言,其中有些方言,想找到比较合适字表达其意也很难,有些则是反语或是反意。

但是,三秦的中心长安,曾有十三个王朝建都,那个时候上至皇帝,下到黎民百姓,再加国外使节,都讲关中话,三秦的语言就相当于现在普通话,有一千多年的官方语言经历,流传范围广,使用人口多,在关中语言不是普通话的今天,解释和回味三秦的方言,就更有意思了。

方言不是通用语,但是表述很具体,很形象生动,又是传统的习惯用语,直到今天,进入八百里秦川,方言依然是秦人语言交流的一个重要部分。

讲方言有一个前提,首先要讲陕西话,如果用普通话,就很难讲,很难说出,很难表达意境,尤其字的发音,发音变字意变,味道就更变了。

用方言,还需要注意用语环境,和使用对象,不然就会不达意,出笑话,如:

“好”---赞美,孩子把东西损坏了,大人说“好么”。

这里的好,实际是不好;又如:

“歹”---不好,但是有许多地方,不好不用歹,好的表述又用歹,歹得很,就是好得很。

方言中形容词最多,可以鲜明地说明问题,比喻词次之,形象地表达出了相像,动词表现的都很具体,时态词用的很严谨,常用词在日常用语中又很生动,还有一些古语表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古韵,有些字的不同发音又显得变化多端,基于这些特点,陕西方言有旺盛生命力,讲起来简洁既,听起来生动,谝起来诙谐,理解起来容易,显得有特色,有魅力,很传统,至今,代代沿用,流传不息。

2、简述三秦文化的优良传统和思想特征。

答:

三秦文化的优良传统和思想特征表现在:

(1)以人文为主导的天人合一思想;

(2)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讲功利的文化心理;(3)求实尚孔的原朴风气,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心态。

3、简要介绍一处唐代的陕西文化遗址。

答:

圣母寺遗址是文物部门在包西铁路蒲城段勘探出来的,寺庙面积目前已经探明的就有20多亩。

在两个多月的发掘中,主要发现了唐代的砖瓦残片,还有唐以后延续至清代中期的瓷、陶片,整体砖筑夯土墙屋,灰坑,墙体青砖挂灰,石块砌筑,方砖砌铺地等。

4、简述介绍一座陕西名山与其相关的名人传说。

答:

陕西的名山有华山、太白山、骊山、翠华山、王顺山、药王山、宝塔山、午子山、定军山。

华山名字的来源说法很多,一般来说,同华山山峰像一朵莲是分不开的,古时候“华”与“花”通用,正如《水经注》所说:

远而望之若花状”,故名。

她东临潼关,西望长安,南依秦岭,北靠黄渭,古称太华山,又称西岳华山。

由中(玉女)、东(朝阳)、西(莲花)、南(落雁)、北(五云)五个山峰组成。

远望主峰状如金元宝,与周边环绕几小山远望形似莲荷;西峰翠云宫前又有倒扣莲花花瓣石,称“花山”,又因近临黄河,是华夏发源地,加之人们口音等因素,故称“华山”。

整体为花岗岩断块山,最高峰海拔2160米。

险峻的奇峰峭壁俯瞰渭河平原,有壁立千仞之势,自古为游览胜地。

5、简述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

答:

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之中进行的,受到了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打上了鲜明的地域印记。

三秦文化也是如此,受秦地自然条件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是显著的,下面我们仅从大的方面做一简略而概括的分析。

首先,三秦文化早期具有开拓进取精神,而后期逐渐倾向于封闭保守。

文化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因而对某一文化的分析不能离开历史时段。

三秦文化有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它的发展也显示出一定的历史阶段性。

秦地文化表现为早期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后期的封闭保守思想,是直接受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和作用。

三秦大地地处祖国内陆,地形较为封闭。

北部黄土高原群山环绕,北有横山山脉、西有子午岭、东南是黄龙山,另外向东以黄河天然与晋地隔离,交通极为不便。

秦地南部以山地为主,位处秦岭山脉和巴山山脉之间,虽山清水秀,但交通不便,特别是众多山区较为封闭。

关中有秦川平原,然地形的封闭性则更为突出。

它三面环山,东面临水,使关中平原与外地天然隔离开来。

而关中平原发达的农业经济使它具备了自我发展、不依赖外地,并进而形成独立封闭的发展模式的条件。

在这种较为封闭的地形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三秦文化自然受到了该地域地理条件的极大影响,反映为该文化开拓进取精神不够,更多倾向于封闭保守。

单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而言,三秦文化受其影响而倾向于封闭保守。

然而,影响文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三秦文化早期受建都关中的国家文化尤其是汉唐文化的直接影响,表现出积极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蓬勃朝气。

关中封闭的地形在战略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关中平原易守难攻,是军事要地;关中盆地中心的泾渭河冲积平原面积较为广阔,土壤肥沃,灌溉便󰀁72󰀁󰀁彭树智󰀁周秦汉唐文化的历史魅力与理性反思󰀁,󰀁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增刊。

利,气候适宜,农业兴起很早且极为发达;关中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悠久。

由于以上三个方面的条件,有许多王朝在关中建都。

仅长安一地,建都时间就达一千二百二十五年。

有周、秦、西汉、新(王莽)、隋、唐六个统一王朝,还有更始帝刘玄、建世帝刘盆子、汉献帝刘协、晋愍帝司马邺、前赵刘曜、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大齐黄巢、大顺李自成等十一个政权。

󰀁建都关中,使秦地的交通发达起来,打破了地形上的阻塞和封闭。

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网。

󰀁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汉代时向西经河西走廊、新疆,可达月氏(阿姆河流域)、安息(伊朗及两河流域),最远已到达波期湾。

(󰀁汉书󰀁西域传󰀁、󰀁汉书󰀁张骞传󰀁和󰀁后汉书󰀁西域传󰀁)首都是国家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国家的文化首先波及影响到的是国都所在地区。

三秦文化直接受到了建都关中的国家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汉唐盛世的文化精神,如开放改革、融合纳新、开拓创新等精神,对三秦文化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使其在早期历史阶段呈现出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司马迁生于韩城,是在三秦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三秦文化所具有的伟大精神。

他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建立功名,百折不挠,完成文史巨著󰀁史记󰀁,功及千秋。

唐代以后,国都迁出关中,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逐渐向东、向南移动。

这个时期,三秦文化受国家(国都)文化的影响减弱,因而发展速度缓慢下来,文化也不及早期阶段的发达繁荣。

与此同时,地理环境特别是地形的封闭性对三秦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日益暴露出来,加之小农经济的负面作用,使宋元以来的三秦文化逐步走向封闭保守。

明清之际秦地学者李禺页(1624-1705年),号二曲,曾与黄宗羲、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名儒󰀁(󰀁鲒奇亭集󰀁二曲先生窦石文󰀁),然与黄、孙二位相比,其思想则更多地表现出后期三秦文化的封闭保守性。

李晚年曾自称󰀁土室病夫󰀁(󰀁二曲集󰀁卷二四),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说二曲的思想是󰀁为旧学坚守残垒󰀁,道出了他的思想的保守性和落后性。

其次,秦地的自然条件使三秦文化带有浓厚的农耕文化特色。

自然条件如地形、土壤、水利、气候、资源等决定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如有些地方宜农,有些地方宜牧,有些地方宜于发展工商业等,而经济发展又影响着该地文化的发育成长,这样,自然条件通过对经济发展(经济环境)的制约而最终影响着地方文化的发展,地方文化也因此带有地域的特色。

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秦地的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

北部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也较为肥厚,然气候愈向北愈为干燥,这种条件使其经济发展农牧并举,南部以农业为主,北部以牧业为主。

关中盆地有渭河冲积形成的八百里秦川,平原地带土壤异常肥沃,灌溉便利,加之气候温暖湿润,是发展农业的极佳场所。

关中农业历史悠久且极为发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农耕地区之一。

秦地南部以山地为主,其中也有小面积的平原地带,为汉江等河流冲积形成。

这里属于亚热带气候,湿润多雨,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与关中不同,种植作物以水稻为主。

从总的情况来看,自然条件决定了秦地的经济发展是以农业为主。

秦地的农业经济对三秦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其具有了农耕文化的特色。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重农轻商,农业生产发达,这种经济环境对文化产生了重要作用,使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农耕文化。

三秦文化也是如此,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重农轻商的社会传统和务实轻虚的思想倾向等。

最后,秦地环境培育起来的三秦文化还有一种怀旧的历史惰性。

三秦大地特别是关中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使中国古代许多王朝和政权在此建都,从而促进了秦地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汉唐王朝,其开放的先进的文化直接影响到了三秦文化。

三秦文化早期阶段就如汉唐文化所表现出的气势一样,充满朝气,充󰀁73󰀁󰀁󰀁陕西军事历史地理概述󰀁编写组󰀁陕西军事历史地理概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第8页。

满活力,充满生机。

涌现出了像司马迁、张骞、班超、杜牧、韦庄、薛涛等心胸广阔,才华横溢,气质非凡,开拓进取的伟大人物。

作为地域文化,三秦文化的早期发展是令世人注目的。

然而唐代以后,秦地经济的发展逐渐减缓,文化的发展也不如早期的繁荣。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至少有以下方面:

一是随着国家经济重心的向东向南转移,国都迁出关中,关中丧失了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因而对秦地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二是关中平原虽然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宜于农耕,但因面积所限,不利于大规模发展,而秦地南北部的宜于农耕的面积也比较有限;三是战争的破坏,不利于秦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宋元时期,三秦地区长期处于战争前沿,是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相互攻防的动荡地带,这使得秦地的发展严重受阻。

三秦文化在经由唐宋时期由盛而衰的转折之后,于是在其文化之中便逐渐孕育出一种怀旧的历史惰性。

这种历史惰性是三秦文化经过历史性转折之后,在小农经济的土壤里滋生成长的。

封建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所养育出来的文化,使人多安于现状、重土乐天、知足常乐,即使对现实产生不满情绪,也不会去积极努力的开拓创新,改变改造现实,达到理想的目标;与此相反,更多的时候是自我在心理上消除不满,以回想过去的满足和盛况求得心灵上的满足和安慰,这有如鲁迅先生所概括的阿Q精神。

三秦文化的历史发展由盛而衰,这种事实是人们在现实中无法接受的,人们想起了三秦大地昔日的盛况,想起了汉唐盛世的开放气象,想起了󰀁󰀁,长此一往,便在三秦文化中积淀形成一种怀旧恋古的历史惰性心理。

直至今天,这种惰性心理还程度不同的存在于秦人的身躯之中,千年帝都除留给今天人们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古迹之外,还留给人们意识中的废都衰败倾向,这些都是在振兴发展三秦文化中必须注意克服的问题。

6、以丝绸之路为例简述陕西文化的开放性。

答:

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中国丝绸之路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上留下的文化遗址分布在不同位置,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文化遗产又非常丰富,根据陆上和海上的不同特征,我认为,有必要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上分散的珍贵遗产分别整合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样才能与丝绸之路这项伟大的世界性文化遗产相称。

7、略述关中平原农业发展的地理基础。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雨热同期!

水源丰富!

国家政策支持

8、谈谈你对武则天无字碑的看法。

《武则天无字碑上写传奇》讲述了一个传奇女人演绎的最叛逆,最辉煌、最孤绝的人生,一代女皇精心导演的盛唐最惊心动魄的权力角逐大戏。

看青石碑上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其内容包括女皇是怎样炼成的、坐拥天下、女皇的炫彩生活等。

             

9、三秦民风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

(一)、以人文为主导的天人合一思想

(二)、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与重实用、讲功利的文化心理。

(三)、求实尚孔的在原朴风气,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心态。

地域文化作业2

一、名词解释

1、杜如海: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长安)人,为隋唐时期李世民帐下重要参谋,李世民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杜如晦为其筹谋画策,运筹帷幄,深为时人所敬服。

2、寇准: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

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北宋政治家﹑诗人。

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

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

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

最后寇准在乾兴元年(1022年)被放逐到边远的广东雷州去当司户参军。

天圣元年(1023)九月,寇准病逝于雷州。

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

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3、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

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

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4、大兴城:

大兴城,又称唐代长安城,始建于隋朝,唐朝易名为长安城,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亦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外国文献上称为胡姆丹。

隋代的大兴城人口在隋文帝开皇之治时为25万人(一说60万人),到了唐代武则天时期为100万左右。

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面积达83.1平方公里。

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超过一百万。

唐末迁都洛阳后这里被拆毁,其遗址位于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大片地带。

1996年,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5、颜真卿:

颜真卿(709-784,一说709-785),字清臣,汉族,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中国唐代书法家。

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

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

6、张骞:

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汉族,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博望镇)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

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等。

曾经奉命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

7、孙思邈:

孙思邈(581-682),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

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8、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约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1]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9、郭子仪:

郭子仪(697年-781年),汉族,唐朝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公元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

后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

公元762年,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不久又被解除兵权。

公元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

郭子仪被再度启用,任关内副元帅,再次收复长安。

公元765年,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稳住关中。

公元780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

次年,郭子仪去世,赐谥忠武,追赠太师。

二、列举题

1、列举我国楷书四大家。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

他们分别指是:

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2、列举汉朝时期的四位政治家。

两汉时期与匈奴作战的四位著名将领:

卫青、霍去病、窦固、窦宪。

3、列举三位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或首领。

A:

1636年,高迎祥牺牲后,李自成为闯王。

转战陕西、甘肃、四川、湖北、河南一带。

张献忠活动于湖北、四川一带。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口号,受到城乡人民的拥护。

1643年,在襄阳建立政权,第二年初,定国号为“大顺”。

④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朝灭亡。

不久,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在满汉地主联合镇压下失败。

B:

张献忠1606~1647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字秉吴,号敬轩。

陕西延安府肤施县柳树涧(今属延安)人。

张献忠初为延安府捕快,后至延绥(今榆林)当边兵。

崇祯三年(1630),于陕西米脂聚18寨之众响应农民军首领王嘉胤起义,自称西营八大王。

四年,与农民军首领罗汝才受明总督洪承畴招抚。

次年复起,从农民军首领王自用转战山西,为36营主要首领之一,,在沁州(今沁县)、辽州(今左权)两败明军。

C:

高迎祥是明末农民战争早期的一位杰出领袖。

1636年,他不幸被俘,英勇就义。

4、列举《史记》一书的体例。

《史记》一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此书体例的特点是

A.以人物为中心记述历史;B.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

C.秉笔直书历史事实;D.以时间顺序记述历史。

5、列举唐代陕西籍的六位著名诗人(四男、二女)

A:

裴迪(716-?

),关中(今属陕西)人。

官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

早年与王维友善,同居终南山,相互唱和。

现存诗多为五绝。

常描写幽寂的景色,思想倾向与王维的山水诗相近。

B:

秦韬玉(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

应进士不中,僖宗中和二年赐进士及第。

曾从僖宗入蜀,依附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官工部侍郎、神策军判官。

诗以七律见长。

C:

韦庄(836-910),字端已,长安杜陵(今属陕西长安县)人,昭宗乾宁元年进士,年轻时生活放荡,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建为前蜀皇帝,任命他为宰相,诗词都很有名,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拟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但诗中对黄巢农民起义军颇多诋毁。

所作词语言清丽,多用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的重要词人。

D:

韦应物(737-791?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年曾在宫廷担任过玄宗的侍卫官,早年为人任侠,狂放不羁,后来发奋读书考中进士。

因做过苏州刺史。

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E:

、薛涛(?

~832至835),唐代女诗人。

字洪度,一作宏度。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父薛郧,仕宦入蜀,死后,妻女流寓蜀中。

薛涛姿容美艳,性敏慧,8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

德宗贞元(785~804)中,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令赋诗侑酒,遂入乐籍。

后袁滋、刘□、高崇文、武元衡、李夷简、王播、段文昌、杜元颖、郭钊、李德裕相继镇蜀,她都以歌伎而兼清客的身份出入幕府。

韦皋曾拟奏请朝廷授以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衔,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往往称之为“女校书”。

有《锦江集》5卷,今佚。

《全唐诗》录存其诗1卷。

近人张蓬舟有《薛涛诗笺》。

F:

鱼玄机,字幼微,晚唐女诗人,出身寒微,少有名气,后师从温庭筠。

十五岁嫁与李亿为妾,为其原配裴氏所不容,只得入咸宜观修行。

李亿携裴氏转赴扬州任官后,鱼玄机在墙上贴一纸公告《鱼玄机诗文候教》。

从此大开艳帜,咸宜观车水马龙。

二、问答题

1、秦王朝统一的关键人物有哪些?

答:

李斯

李斯,中国秦代政治家。

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

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

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下令驱逐六国客卿。

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

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

被任为丞相。

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