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题材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62895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题材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题材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题材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题材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题材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题材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题材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题材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题材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题材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题材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题材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题材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题材复习.docx

《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题材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题材复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题材复习.docx

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题材复习

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题材复习

Ⅰ题材篇

1.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

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内容

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标志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

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典例剖析]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荆门道怀古①

刘禹锡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

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②,咸阳终日苦思归。

【注】 ①这首诗作于中唐诗人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赴连州(今属广州)刺史之任时。

②庾开府:

即庾信,一开始在梁朝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历仕西魏、北周二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世称“庾开府”。

[解题思维]——一抓两读,归纳情感

(1)抓标志:

荆门道(地点)、怀古。

(2)读注释:

①诗作于被贬赴连州刺史之任时,交代写作背景;②中唐诗人刘禹锡“永贞革新”失败,介绍作者情况;③介绍“庾开府”,暗示此处运用典故。

(3)读诗句:

①(关键词句)咸阳终日苦思归。

②[景、事](写景)古树之下,烈马嘶鸣,行人歇息,空城之中,遍长禾黍,野雉乱飞。

寒风萧瑟,落叶飘零,宫井已被泥土、枯枝和败叶填塞殆满;陵园被火,棺椁以及宝衣皆焚烧净尽。

(叙事)在赴任路上看到江山易主的南国山川,古都破败的景象。

(4)定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诗人对南国昔盛今衰的感慨和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更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的忧虑。

2.托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即咏物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思想、人格寓于某种具体的事物的一类诗歌。

特点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人”而不在物;诗人多用以自况、自比、自伤、自嘲。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情感。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托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内容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2)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

(3)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标志

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

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典例剖析]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词,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汉宫春·梅

晁冲之①

潇洒江梅,向竹梢稀处,横两三枝。

东君②也不爱惜,雪压风欺。

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

惟是有、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③何似,茅舍疏篱?

伤心故人④去后,冷落新诗。

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

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注】 ①晁冲之,北宋词人,因朝廷党争遭贬,后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

②东君:

司春之神。

③玉堂:

指华贵的宫殿。

④故人:

此指林逋。

[解题思维]——一抓两读,归纳情感

(1)抓标志:

梅,横两三枝、雪压风欺、(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空自倚、清香未减(梅的特点)。

(2)读注释:

①介绍作者,北宋词人,交代生存环境;“遭贬”暗示内心郁郁不平,“隐居”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交代写作背景;②“东君”“玉堂”“故人”帮助理解诗歌。

(3)读诗句:

①(关键词句)“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②[景、事](写景)写江梅潇洒,用修竹作陪衬,遭受雪压风欺,却凌寒而开,蕊寒香冷,不仅与蜂蝶无缘,连候燕也“轻失花期”,最后写梅花虽遭冷落,却不与世俗同流,清香不减。

(叙事)作者观看梅花,以梅花品格的高洁、孤傲寓自己的品性。

(4)定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②表达了对林逋的仰慕和追怀;③表达了对无人赏识自己的忧愤;④表达了坚守自己高洁品格的情怀。

3.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山水田园诗是指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

在山水田园诗中,作者或者纵情山水,表达陶醉欣喜之感,或者寄情山水,在山水中“安置”诗人幽独的心灵,表达隐逸之志、出世之愿。

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内容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内容是自然山川与田园风物。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

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

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乐景写哀情(反衬)。

标志

①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

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②常见意象:

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典例剖析]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解题思维]——一抓两读,归纳情感

(1)抓标志:

山居,意象有柴扉、落晖、松树、荜门、绿竹、红莲、渡头。

(2)看作者:

王维,唐代诗人,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读诗句:

①(关键词句)“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②[景、事](写景)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

(叙事)诗歌描述了诗人隐居山林之后的生活和心态,虽是生活惬意,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落寞之情。

(4)定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

4.送别赠友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别情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

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者借景抒情。

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内容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离别。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烘托:

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

(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

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

②常见意象:

“柳”“酒”“月”“水”四大意象。

(“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典例剖析]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 ①杜鹃:

又名子规。

②息机:

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解题思维]——一抓两读,归纳情感

(1)抓标志:

送、归蜀,意象有社燕、下马、征衣、水,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

(2)读注释:

息机:

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恬淡闲适。

暗示回到家中。

(3)读诗句:

①(关键词句)望、远壑;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②[景、事](写景)春风吹过,蜀地的枯树骤然变绿,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何遁山人刚刚返乡,燕子也随即归来了。

(叙事)作者想象所送之人何遁山人回家时的情景。

(4)定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②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5.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边塞征战诗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多出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

可以描写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关的艰辛生活,可以表现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昂扬斗志,可以反映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别之情,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领贪功启衅的怨情。

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

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其风格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内容

边塞诗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

(1)修辞方面:

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

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3)意境的营造方面:

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标志

①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②常见意象:

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典例剖析]

[例5]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六)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 ①骎骎(qīnqīn):

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

②卢龙塞:

古地名。

[解题思维]——一抓两读,归纳情感

(1)抓标志:

塞下,意象有北风、白草、胡马、戍楼、铁衣、战马、烟尘,表明这是一首边塞征战诗。

(2)读注释:

“骎骎”的解释表明边塞紧张的战场气氛;“卢龙塞”为边塞特有的地名。

暗示所写内容与边塞战争有关。

(3)读诗句:

①(关键词句)“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铁衣霜露重”“烟尘飞至今”。

②[景、事](写景)白草为北风所凋,秋天的夜晚,清冷的月光照着城楼上的戍边老将,他的铁衣上凝结了一层厚厚的霜花,他相依为伴的战马不时发出嘶鸣。

(叙事)写月夜戍楼中的老将,在恶劣的边塞环境中戍守边关国土,思念家乡,感叹戍边的岁久年深。

(4)定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②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④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6.羁旅行役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羁旅行役诗也被称作“羁旅思乡诗”。

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内容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

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3)侧面落笔。

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标志

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②常见意象:

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

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

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典例剖析]

[例6]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

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

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 ①韦庄(约836-910):

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解题思维]——一抓两读,归纳情感

(1)抓标志:

含山店(地点)、梦觉作(事由)、客,意象有灯、山月,暗示羁旅思乡。

(2)读注释:

介绍作者,交代其为长安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暗示思乡的主题。

(3)读诗句:

①(关键词句)流离、别家、客天涯、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②[景、事](写景)写眼前灯火迷离,起床后看到山月西斜的景象,令人无限惆怅。

(叙事)诗人因“流离”“别家”成为一种习惯,漂泊天涯已成为生活常态,梦醒望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4)定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惆怅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