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4631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化学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生物化学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生物化学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生物化学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生物化学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生物化学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生物化学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生物化学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生物化学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生物化学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生物化学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生物化学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生物化学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生物化学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生物化学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生物化学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生物化学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生物化学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化学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生物化学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化学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蛋白质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是蛋白质分子的基本结构。

意义:

是空间结构及其功能的基础。

   实例分析:

胰岛素、分子病等  

(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蛋白质在一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折叠、盘曲而成的三维结构,又称构象。

 维系空间结构的化学键:

氢键、盐键、疏水键和二硫键等

空间结构可分下列层次:

1.蛋白质的二级结构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卷曲。

2.蛋白质的三级结构特点是多肽链中疏水的氨基酸一般集中在分子内部。

有些蛋白质仅有一条三级结构的多肽链,其表面可形成活性中心,具有活性。

3.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亚基的概念、数目、种类

三、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分类

(一)、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1.两性电离与等电点蛋白质是两性离子,其分子所带电荷受环境pH的影响。

  蛋白质的等电点:

蛋白质分子呈电中性时的溶液pH值称蛋白质的等电点(pI)。

  1)蛋白质在pH小于其等电点的溶液中呈阳离子,

  2)蛋白质在pH大于其等电点的溶液中呈阴离子,

  3)蛋白质在pH和其等电点相同的溶液中不带电,此时溶解度最低,易于沉淀析出。

临床应用:

电泳技术

电泳:

带电颗粒在电场中朝与其所带电荷相反的方向泳动,称电泳(electrophoresis)。

   电泳技术是目前分离、提纯、鉴定蛋白质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2.蛋白质的亲水胶体性质

  临床应用:

盐析(saltprecipitaion)、有机溶剂沉淀法

3.蛋白质的沉淀

1)盐析法2)有机溶剂沉淀法3)生物碱试剂法4)重金属沉淀法

4.蛋白质的变性:

蛋白质在理化因素作用下,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破坏,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活性丧失的过程。

引起蛋白质变形的因素:

(举例:

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变性的本质:

非共价键断裂,使蛋白质分子从严密有规则的空间结构变成松散紊乱的结构状态。

 蛋白质变性的实际应用举例:

应用变性的实例、防止变性的实例

5.紫外吸收性质及呈色反应在280nm具有紫外吸收的特点

  临床应用:

用280nm吸收值测定对蛋白质进行定性和定量。

(二)蛋白质的分类

1.按分子形状分类球状蛋白质、纤维状蛋白质

2.按组成分类单纯蛋白质、结合蛋白质

第二章核酸的化学

核酸的分类、分布与生物学功能

分类 

  分布 

生物学功能

核糖核酸(RNA)   

细胞质 

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mRNA(信使RNA) 

    5% 

Pr合成的直接模板

tRNA(转运RNA)    

15% 

活化与转运AA

rRNA(核蛋白体RNA)   80% 

充当装配机,提供场所

脱氧核糖核酸(DNA) 

 核内染色质 

  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核酸的分子组成

(一)组成成份

1.碱基AGCUT

2.戊糖

3.磷酸

比较两类核酸的化学组成

组成成分DNARNA

磷酸磷酸磷酸

戊糖2-脱氧核糖核糖

碱基AGCTAGCU

(二)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

1.核苷2.核苷酸

二、核酸的分子结构

(一)核酸分子的一级结构

(二)核酸分子的空间结构

1.DNA的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其主要特点是:

 1)两条链方向相反、相互平行、主链是磷酸戊糖链,处于螺旋外侧。

 2)碱基在螺旋内侧并配对存在,A与T配对的G与C配对,A与T之间二个氢键相连(A-T),G与C之间三个氢键相链(G-C)。

 3)螺旋直径2nm,二个碱基对平面距0.34mm,10bp为一螺距,距离为3.4nm。

 4)稳定因素主要是碱基之间的氢键和碱基对平面之间的堆积力。

  

DNA的二级结构的生物学意义:

   

1)提出了遗传信息的贮存方式、DNA的复制机理

2)是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分子基础

2.RNA的空间结构

tRNA二级结构特点:

呈三叶草形,有三环四臂。

  

第三章酶

一、酶的概述

(一)酶的概念

  1.酶的定义: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生物催化剂,本质为蛋白质,具有高度专一性和高效的催化作用。

  2.酶促反应、底物和作用物

(二)酶促反应的特点

1.高度的催化效率

在常温常压及中性pH条件下,酶比一般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高107-1013倍。

2.高度催化专一性

酶对所作用的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从酶对底物分子结构要求不同,可分三种专一性:

 1)对专一性:

一种E只能催化一种S(脲酶)

 2)相对专一性:

一种E只能催化一类S(一种化学键/水解酶类)

 3)立体异构专一性:

一种E只能催化一种S的某一种特定构型(LDH---乳酸脱氢酶)

3.高度的不稳定性(易受变性因素影响而失活)

二、酶的结构与功能

(一)酶的分子组成

1.单纯蛋白酶如蛋白酶、淀粉酶、脂酶等水解酶。

2.结合蛋白酶:

酶蛋白+辅助因子(结合成全酶才有活性)

 1)酶蛋白:

决定催化反应的特异性(选择E催化的S)

 2)辅助因子:

决定催化反应的类型(递电子、氢或一些基团)

主要有金属离子和有机小分子(辅基/辅酶)参与组成

(二)酶的活性中心与必需基团

1.活性中心:

存在于酶分子表面的局部空间区域(构象),由必需基团所组成

   功能:

结合底物并催化底物进行反应

2.必需基团:

与酶活性中心有关的功能基团(酶发挥催化作用所需要基团),一般指分布在酶分子表面的极性基团,包括-COOH、-NH2、-OH、 

-SH、咪唑基等。

在活性中心内(活性中心的组份)——有结合基团和催化基团

     在活性中心外——维持构象稳定

(三)酶原与酶原激活

1.概念:

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酶的无活性前体——酶原

2.酶原激活:

在一定条件下,使酶原转化成活性的酶,称酶原的激活。

酶原激活的过程通常是在酶原分子中切除部分肽段,从而有利于酶活性中心的形成或暴露。

3.意义:

在特定条件下被激活,可调节代谢、保护自体

(避免细胞自身消化,保持血流畅通)

  许多蛋白水解酶如消化腺分泌的蛋白酶、参于血液凝固的酶和溶解纤维蛋白凝块的酶均以酶原形式存在,发挥作用前需先经过加工。

 实例:

胰蛋白酶原激活

(四)同工酶

催化功能相同,但酶蛋白的组成与结构等均不同的一组酶

 特点:

a.存在于同一种属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组成或同一组织同一细胞中。

    b.一级结构不同,理化性质包括带电性质不同,免疫学性质不同,但空间结构中的活性中心相同或相似。

    c.往往是四级结构的酶类。

    d.已发现一百多种酶具有同工酶性质。

发现最早研究最多的是乳酸脱氢酶,它有五种同工酶。

临床测定同工酶酶谱的变化,多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组成、分型、分布、命名和医学应用

 以乳酸脱氢酶为例:

LDH是由2种亚基组成的四聚体,共有5种分型。

LDH同工酶在诊断中的意义:

心肌炎:

LDH1↑,肺梗塞:

LDH3↑,肝炎:

LDH5↑

三、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有酶浓度、底物浓度、pH、温度、激活剂等。

必需采用测定反应初速度的条件。

(一)底物浓度的影响——矩形双曲线

(二)酶浓度的影响

在底物浓度足够高时,酶促反应速度与酶浓度呈正比。

(三)pH的影响

  酶活性最高时的pH值称酶的最适pH。

 大多数酶最适pH值在7左右,亦有偏酸和偏碱的例外。

(四)温度的影响

最适温度:

最大酶促反应速度时的温度。

(五)激活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1.凡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称激活剂(activator)。

2.通常分必需激活剂和非必需激活剂两类,前者多为金属离子。

(六)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凡使酶活性降低或丧失的作用称抑制作用,使酶活性起抑制作用的物质称抑制剂。

根据抑制剂与酶结合的方式不同,抑制作用可分为不可逆抑制和可逆抑制两大类。

 1.不可逆抑制:

例子:

重金属离子对巯基酶的抑制作用;

有机磷农药对羟基酶(如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

 2.可逆抑制:

 1)竞争性抑制:

  重要实例:

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作用;

磺胺类药物的抑菌作用。

 2)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抑制剂可逆地与酶的非活性中心区结合,由于抑制剂不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故称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四、酶与医学的关系

(一)酶与疾病发生

酶的质、量异常可致疾病(白化病/蚕豆黄)

(二)酶与疾病诊断

酶 

活性高低可反映疾病(主要是血浆中的细胞酶类)

(三)酶与疾病治疗

  多酶片:

治疗消化不良

  尿激酶酶:

治疗血栓、抢救心梗

  糜蛋白酶:

治疗老慢支、清创

  溶酶片:

治疗口腔溃疡

维生素

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小分子有机物,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不足,必需由食物提供,一旦缺乏会导致缺乏症。

维生素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

脂溶性维生素包括A、D、K、E。

缺乏维生素A易导致夜盲症和干眼病;

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佝偻病及软骨病。

维生素E是体内重要的抗氧化剂;

维生素K促进多重凝血因子形成。

水溶性维生素包括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两大类。

缺乏维生素B1会导致脚气病;

缺乏维生素B2可引起口角炎等;

缺乏维生素PP易导致癞皮病;

维生素B6构成转氨酶的辅酶磷酸吡哆醛;

生物素是羧化酶辅酶;

泛酸构成的HSCoA是酰基转移酶辅酶;

叶酸是一碳单位的载体,维生素B12是甲基转移酶辅酶,缺乏叶酸和B12都会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维生素C是羟化酶辅酶,参与胶原蛋白形成及体内多种氧化还原反应,缺乏维生素C导致坏血病。

维生素、辅酶与相关酶之间的关系

活性形式(辅助因子形式)

相关酶

B1

焦磷酸硫胺素(TPP)

α-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B2

黄素单核苷酸(FMN)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

黄素酶

PP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

不需氧脱氢酶

B6

磷酸吡哆醛、磷酸吡哆胺

转氨酶、脱羧酶

泛酸

辅酶A(HSCoA)

酰基转移酶

生物素

羧化酶

叶酸

四氢叶酸(FH4)

一碳单位转移酶

B12

甲基B12(CH3-B12)

甲基转移酶

C

L-抗坏血酸

羟化酶

第四章糖代谢

一、糖的分解代谢

(一)糖的酵解

1.糖酵解的概念:

糖的无氧分解是指葡萄糖或糖原在无氧条件下,分解成乳酸的过程。

因其反应过程与酵母的生酵发酵相似,故又称糖酵解。

  反应部位:

在细胞浆内进行,因酵解过程中所有的酶均存于胞浆。

2.反应过程:

可分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

葡萄糖分解生成丙酮酸的过程

  第二阶段:

丙酮酸还原成乳酸

3.糖无氧氧化的生理意义

1)糖无氧氧化是机体在缺氧或无氧条件下迅速获得能量的有效方式。

2)有些组织细胞,如神经、白细胞、骨髓、成熟红细胞、肿瘤等,即使氧供充足,也主要依靠糖无氧氧化获得能量。

3)成熟红细胞因缺乏线粒体不能依靠糖的有氧氧化来获得能量,所需能量的90%——95%来自于糖酵解。

(二)糖的有氧氧化

1.糖的有氧氧化的概念:

在有氧情况下,葡萄糖或糖原彻底氧化成C02和H20的过程。

是糖氧化产能的主要方式。

2.糖有氧氧化的过程:

分为三个阶段:

   

3.糖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

1)在有氧条件下,人体内大多数组织细胞主要利用糖的有氧氧化获得能量

1分子葡萄糖经有氧氧化可净得38(或36)分子ATP,是无氧氧化的19(或18)倍

2)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和蛋白质彻底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径

3)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相互联系与转化的枢纽。

(三)磷酸戊糖途径

二、糖原合成与分解

(一)糖原的合成

由单糖合成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原合成。

(二)糖原的分解

由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称为糖原分解,习惯上指肝糖原的分解。

三、糖异生作用

糖异生作用是指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一)糖异生途径

糖异生途径基本上是糖无氧氧化的可逆过程,

(二)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1.维持空腹或饥饿情况下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

2.有利于乳酸的利用

3.调节酸碱平衡。

四、血糖

(一)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1.血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

空腹血糖浓度为3.9~6.1mmol/L(葡萄糖氧化酶法)

2.血糖恒定的意义:

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对保证组织器官,特别是对脑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血糖浓度的调节

1.组织器官的调节肝

2.激素的调节

调节血糖的激素有两大类,一类是降低血糖的激素,即胰岛素;

另一类是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和生长素等。

(三)高血糖和低血糖

1.高血糖和糖尿

临床上将空腹血糖浓度高于7.22mmol/L称为高血糖。

当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8.8~9.9mmol/L)时,一部分葡萄糖从尿中排出,称之为糖尿。

引起高血糖和糖尿的原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2.低血糖

空腹血糖浓度低于3.3mmol/L称为低血糖。

低血糖影响脑组织的功能,会出现头晕、心悸、倦怠无力等,严重时(血糖浓度低于2.5mmol/L)出现昏迷,称为低血糖休克。

如不及时给病人静脉补充葡萄糖,可导致死亡。

引起低血糖的病因有:

①胰性(胰岛β-细胞功能亢进、胰岛α-细胞功能低下等);

②肝性(肝癌、糖原累积病等);

③内分泌异常(垂体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等;

④肿瘤(胃癌等);

⑤饥饿或不能进食者等。

第六章脂类代谢

  脂类包括三脂酰甘油(甘油三酯)及类脂。

一、概述

(一)脂类的分布与含量

(二)脂类的生理功能

必需脂肪酸:

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二、甘油三脂的中间代谢

(一)三脂酰甘油的分解代谢 

 1.三脂酰甘油动员

2.脂肪酸的氧化

  产物:

二氧化碳和水

 3.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酮体是脂肪酸在肝内氧化不完全所产生的一类中间产物的统称,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酸

  1.酮体的生成:

   生成部位:

肝脏

  2.酮体的利用:

   利用部位:

肝外组织

当糖供应不足时,酮体是脑组织的主要能源。

饥饿、糖尿病等情况下,脂肪动员增加,肝内生酮增加,血中酮体增加,可产生酮血症、酮尿症甚至酮症酸中毒。

(二)甘油三脂的合成代谢

三、类脂代谢

(一)甘油磷脂代谢

(二)胆固醇代谢

1.胆固醇的合成

合成部位肝脏

合成原料乙酰辅酶A

合成过程1.二羟戊酸的合成2.鲨烯的生成3.胆固醇的生成

2.胆固醇的转化与排泄

转化为:

胆汁酸;

转化为类固醇激素;

转化为维生素D3

四、血脂与血浆脂蛋白

(一)血脂的组成与含量

血浆中的脂质,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以及游离脂肪酸。

(二)血浆脂蛋白

1.血浆脂蛋白的分类

1)电脉分类法α-脂蛋白、前β-脂蛋白、β-脂蛋白、乳糜微粒

2)超速离心法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乳糜微粒

2.血浆脂蛋白的性质、组成、功能见表6-2

(三)高脂血症又称高脂蛋白血症。

标准:

空腹12-14小时血甘油三酯>

2。

26mmol/L(200mg/dl),

血胆固醇>

6。

21mmol/L(240mg/dl)为标准。

第七章氨基酸分解代谢

一、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一)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1.维持组织细胞的生长、更新和修复

2.参与体内各种生理活动

3.氧化供能

(二)蛋白质的需要量

1.氮平衡16%

2.蛋白质的需要量80克/天

二、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一)氨基酸代谢概况

 血中氨基酸的来源和去路

 来源 

 1)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

 2)组织蛋白质降解

 3)体内合成的非必需氨基酸

 去路:

 1)合成组织蛋白质(此为蛋白质的主要生理功能)

 2)分解成CO2+H2O+尿素+能量。

 3)转变成其它含氮化合物。

(二)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1.转氨基作用

  重要的转氨酶:

谷丙转氨酶/ALT(肝脏活性最强)和谷草转氨酶/ASP(心肌细胞活性最强),这两种酶均为细胞内酶,借此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

2.氧化脱氨基作用

3.联合脱氨基作用——主要方式

联合脱氨基作用 

是指转氨基作用(由转氨酶催化)和谷氨酸的氧化脱氨基作用(由谷氨酸脱氢酶催化)偶联的过程。

这是体内主要的脱氨基方式。

(三)氨的代谢

1.体内氨的来源

  氨对机体有毒,因此机体必需及时消除氨的毒性作用。

氨的来源有三:

  1)氨基酸脱氨生成是NH3的主要来源,

  2)肠道NH3的吸收,此途径的NH3由蛋白质的腐败作用及尿素的肠肝循环产生,酸性的肠道环境可减少NH3的吸收;

  3)肾脏产NH3,部分可吸收入血。

  

2.氨的主要去路——合成尿素

尿素生成部位:

  生成过程:

鸟氨酸循环。

   尿素合成的意义:

NH3有毒,尿素是中性无毒高度溶解的化合物,可随血由肾排出,故尿素的生成是体内解除氨毒的最主要方式,是NH3的主要去路。

(四)α–酮酸的代谢

1.合成非必需氨基酸

2.转化为糖和脂质

3.氧化供能

三、个别氨基酸代谢

(一)氨基酸脱羧基作用

1.组胺来自于组胺酸组胺有扩血管降血压,促进胃液分泌等作用

2.GABA来自于谷氨酸γ-氨基丁酸为抑制性神经递质

3.5-HT来自于色氨酸5-羟色胺与睡眠疼痛和体温调节有关

(二)一碳单位的代谢:

指蛋白质代谢中所生成的含有一个碳原子的有机基团

     如:

-CH3、-CH2-、-CH=、-CHO等。

2.转运载体:

四氢叶酸(FH4)。

3.生理功用:

参与嘌呤、嘧啶和某些重要物质的合成。

(三)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

1.苯丙氨酸代谢

先天性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引起苯丙酮酸尿症。

2.酷氨酸代谢

先天性缺乏酪氨酸酶,可导致白化病。

肝脏生化

肝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器官,成人约1500克,占体重的2.5%左右。

肝有“物质代谢中枢”之称,不仅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而且在物质代谢、生物转化及排泄中均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及阻塞性黄疸的鉴别

指标

正常

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血清总胆红素浓度

<

1mg/dl

>

结合胆红素

极少

↑↑

未结合胆红素

0~0.7mg/dl

尿三胆

尿胆红素

-

++

尿胆素原

少量

不一定

尿胆素

粪胆素原

40~280mg/24h

↓或正常

↓或-

粪便颜色

变浅或正常

完全梗阻时白陶土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