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65240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18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基础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基础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基础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基础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基础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基础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基础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基础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基础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基础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基础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基础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基础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基础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基础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基础知识.docx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基础知识.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基础知识.docx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基础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基础知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教材整理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 

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最为基本的事实是通过消费各种消费资料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构成消费对象的消费资料不仅仅是有形的物资资料,而且还包括无形的非“物质”资料。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生产力是有限的,这也正是资源(包括劳动资源)闲置的根本原因之一。

 现代劳动经济学产生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与成本的存在,其研究对象正是这种客观存在所决定的。

 

二、效用最大化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动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

 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都有着自己的目标,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通常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

 

三、劳动力市场 

 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

 通过居民户与企业双方的无数次选择,按照一定的工资率(从供给的角度看,是要素服务收入;从需求的角度看,是要素使用成本)将劳动力配置于某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的职业岗位上。

  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求的运动,同时决定一个经济社会的就业规模和获得的工资量。

 从生产要素投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调节着劳动资源的配置。

  从收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工资。

 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是:

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规研究方法是:

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规研究方法由于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障碍,使互惠交换不能实现。

主要障碍有:

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社会的、家庭的经济因素影响劳动参与的选择和决策,再通过劳参率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

 由于劳参率指标准确地反映劳动参与的变动,故它成为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工具。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变动的百分比) 

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

1)供给无弹性,即ES=0,表示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

表示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

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4)供给富有弹性,即ES>1。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5)供给缺乏弹性,即ES<1。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变动趋势:

  

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率下降。

(原因:

①入学率提高;②经济结构升级;③各部门对高学历者的需求;④高学历高工资等) 

2)女性劳动率呈上升趋势。

(原因:

①对女性教育水平提高;②制度劳动时间缩短;③人口出生率下降对家务劳动的全面影响;④科技进步对家务劳动效率的全面影响等)  

3)老人的口劳参率下降。

(原因:

收入保障制度及养老保险的完善和推广) 

4)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动率保持高位水平。

 

 男性成年人是稳定的高水平劳动力供 给的主体。

 

两种劳动参与假说:

附加性劳动力假 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男性成年人的流 动表现为就业者和失业者间的流动,被称 为一级劳动力;相对的主要由中年妇女构 成的劳动力群体被称为二级劳动力。

  

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

二级劳动力 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反向关系:

失业率 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二级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周期中劳动参与变动幅度较大的群体 。

 

二、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需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 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着如下关系:

工资率 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降低,劳动 力需求增加。

这是我们分析劳动力需求的一个重要前提。

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为:

1)需求无弹性,即Ed=0,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劳动力需求量固定不变。

与横轴垂直的线。

 

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

表示工资率率不变,或者说其变动的百分比为零,而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大于零。

与横轴开行线。

 3) 单位需求弹性,即Ed=1。

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相等。

与横轴的夹角为45度并向右下倾斜的线。

 

4) 需求富有弹性,即Ed>1。

是一条向知下倾斜且较为平缓的线。

 5) 需求缺乏弹性,即Ed<1。

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陡峭的线 。

图2中,横轴为劳动力需求量,纵轴为工资率,D为劳动力需求曲线。

当工资率为W0时,劳动力需求量为L0,在需求曲线D上为A点。

工资率由W0提高到W1时,需求量由L0下降到L1,在需求曲线D上由A向左上移动到B点。

工资率由W0下降到W2时,劳动力需求量由L0增加到L2,在需求曲线上由A向右下移动到C点。

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边际产量递增阶段;

2)边际产量递减阶段;

3)总产量绝对减少。

 

        平均产量AP=总产量Q / 劳动要素投入L        边际产量MP=△Q / △L 

35、企业在资本等生产要素固定不变时,劳动投入的增加量应在区域Ⅱ,即a-b点。

 

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即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能力。

 

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工资。

 

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

均衡分 析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法的代表人物是A·马歇尔。

一般 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瑞士洛桑学派 的L·瓦尔拉。

 

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 

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1)规模:

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向关系;

2)人口年龄结构:

劳动年龄组围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供给将比较充分;反之,供给将趋向减少。

在比重一定的情况下,其部年龄构成不同,劳动力供给也有明显差异。

3)人口城乡结构: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使劳动办供给弹性趋向增大。

 

生产率的增长最终将导致整个经济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

一、 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 

  均衡价格的决定实际上是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均衡价格论是新古 典学派创始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主要代表 A·马歇尔在其所著《经济学原理》提出的。

   

工资具有与劳动的净产品相等的趋势,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决定劳动力的需求价格。

 

 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

 

工资形式:

   

生产要素分为四类:

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分别对应为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

 

按要素类别分配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

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

它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

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

 

实际工资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分别是货币工资和价格指数。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实际工资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分别是货币 工资和价格指数,特别是消费品价格指数。

 49、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 工资支付方式。

 

计时工资是最为传统的工资形式。

 

福利与基本工资之和构成了劳动报酬。

 

福利的特征:

1)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 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

2)法定性;

3)企业 自定性和灵活性。

 

实物支付是福利支付的具体表现形式之 一。

 

实物支付是普遍存在的福利支付方式,原因是:

 

● 实物支付可以降低企业按照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从而降低人工成本。

(企业减少保险上缴额) 

● 实物支付变相抵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 

● 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延期支付是福利支付的另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企业现在支付一定量的货币作为保险基金,待具备享受资格或条件时,员工获得使用权。

 

第四节 就业与失业

一、 就业总量的决定 

 就业的3层含义:

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 是指由劳动能力的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 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济收入的 经济获得。

1)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 和就业要求的人,必须达到法定最低就业年 龄;

2)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对社会 有益;

3)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既可 以是劳动报酬,也可以是经营收入。

凡是从事 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 者,称为就业者。

  

总供给=消费+储蓄  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合(劳动+资本+土地+管理)=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总和 =消费+储蓄  

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 总需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合。

均衡国民总收入=总供给=总需求 =消费+储蓄=消费+投资 即:

Y = C + S = C + I 

根据宏观经济学原理,一国的就业总量与一国的均衡国民收入是同时被决定的。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在决定劳动投入规模时,以取得最大利润为决策准则。

 

二、失业及其类型  

失业的规定:

1)运动年龄的规定; 2)就业要求的规定;3)在职业介绍部门或 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尚未工作的人。

 

 在劳动年龄之,有就业要求并在职业 介绍部门或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尚未工作的人 均为失业者。

 

失业的类型:

摩擦性失业、技术性失业、机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

 

解决技术性失业最有效的办法是:

1)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2)强化职业培训;3)实施职业技能开发。

 三、需求不足性失业 

需求不足性失业具体表现为2种形式:

增长差距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经济周期性是一种最严重、最常见而又最难对付的失业类型。

 

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需求不足性失业的根本方向。

 

四、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 

 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两个:

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

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 

 失业持续期是指事业者处于失业状态的持续时间,一般以周(星期)为时间单位。

计算平均失业持续期。

平均失业持续期=(∑失业者×周数)÷失业人数 年失业率=该年有失业经历的人占社会劳动力总额的比例×(平均失业持续周期÷52周) 

 失业的负面影响:

1)造成家庭生活困难;2)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3)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

1)是当前劳动的浪费;2)是积累劳动的浪费;3)是多重的浪费。

 

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 

 政府支出:

包括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

 

 政府购买的具体项目有:

国防用品、公共管理服务、公共过程项目、政府雇员、失业组织中劳动者的薪金报酬。

 

 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权利义务等3个制度结构,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都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受到法律的保护。

 

 最低劳动标准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长劳动时间标准等。

 

 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包括:

1)工时制度;2)延长工作时间;3)最高限额、休息休假制度等。

 

 工会最基本的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财政政策的容包括:

1)通过增减政府税收、2)预算支出水平来调节经济。

 

 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

 

 财政政策主要的措施:

调整政府购买水平、调整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变动税率。

 

财政政策的2种类型:

扩性的财政政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扩性财政政策:

 通过采取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至福、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总需求,提高就业税的宏观经济政策。

 

背景:

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企业开工不足,存在较高的失业率。

 

手段:

免税、退税、降低税率、增加公共工程开支、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至福等。

 

● 紧缩性财政政策:

 通过采取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至福、提高税率等措施来削弱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以稳定物价的宏观经济政策。

 

背景:

经济处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严重 

货币政策的基本手段:

调解货币供应量;直接目的:

调控利息率;最终目标:

通过利率的变动影响投资、消费和政府支出,达到增加或降低有效需求,使总供给需求趋于均衡。

 

货币政策的2种类型:

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

 

●扩性货币政策:

 

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增加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

 

背景:

经济不景气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生产能力闲置,失业严重 手段:

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贴现率、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

 

●紧缩性货币政策:

 背景:

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严重。

 手段:

调解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0 收入接近绝对平等 基尼系数≈1 收入接近绝对不平等 基尼系数<0.2 收入差距很小 基尼系数>0.4 收入差距较大 基尼系数通常在0.2-0.4之间  

收入政策措施:

 

1)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

①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②物价和工资增长过快情况下,对物价和工资进行管制以至于冻结;③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约束企业工资发放过度的形为。

 2)收入平等化措施。

 

第二章  劳动法

第一节 

劳动法的体系 

一、 劳动法的概念 

 狭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即《中华人民国劳动法》。

广义的劳动法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的总和。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特点:

1)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2)反映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3)有着高度的稳定性;4)基本原则有高度的权威性。

 

 劳动法包括哪些容:

劳动关系、劳动标准、社会保险、就业、培训、劳动监督检查。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容(3条) :

 

1) 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

 

考点1:

《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

中华人民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是劳动法的首要原则。

 考点2:

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中规定禁止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和职业歧视。

 考点3:

劳动权包括:

1)平等的劳动就业权、2)自由择业权、3)劳动报酬权、4)休息休假权、5)劳动保护权、6)职业培训权。

 考点4:

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

 考点5:

劳动者对劳动的需要:

1)通过劳动,劳动者获得发展;2)对劳动产品的需要。

 考点6:

劳动权受到国家的保障,劳动权保障体现为:

1)基本保护、2)全面保护、3)优先保护。

 考点7:

全面保护是对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包括:

1)人身权益、2)财产权益、3)法定权益、4)约定权益。

 

2)劳动关系化原则:

 

考点1:

具体容为:

1)有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有参与管理的权利;2)有就劳动关系事务和生产经营事务进行平等协商的权利;3)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享有集体协商权和共同决定权。

劳动条件不能由劳动关系当事人单方决定,一般劳动条件的决定,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

4)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应当贯彻“三方原则”,即政府、工会、企业家协会(雇主协会),共同参与决定或听取工会和企业家协会的意见。

5)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应当贯彻三方原则;6)在劳动关系领域的其它方面,工会享有广泛的参与权、知情权、咨询权。

 

3) 物质帮助权原则:

物质帮助权作为 公民的基本权利,就劳动者而言,主要通过社会保险来实现。

社会 保险作为一种强制性规,决定了社会保险的当事人不得自行确定是否参加保险以及选择保险项目。

社会保险的基本属性就是它的强制性。

社会保险作为物质帮助权实现的主要方式,还具有以下特征:

社会性、互济性、补偿性。

 

5、 劳动法律的渊源:

由国家制定认可的劳动法律规的表现形式。

 

6、 劳动法律渊源的7个类别:

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劳动法律、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劳动规章、地方性劳动法规、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正式解释。

 

7、 考1:

劳动法律是劳动法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考2:

主要容分为:

劳动关系与劳动标准法。

考3:

劳动标准通常为最低标准,具有单方面的强制力。

考4:

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不能够低于法律规定的标准。

劳动法律所规定的标准通常属于强制性规,具有单方面的强制力。

 

8、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职责:

起草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规,制定行政规章和基本标准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制定劳动和社会保险政策服务咨询机构的管理规则;代表国家行使劳动和社会保险的监督检查职权。

 9、 正式解释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10、 组织通过合法程序制定并且正式公布的部规,调整雇佣组织部的劳动管理行为与劳动行为。

 

11、 劳动关系的建立是通过缔结合同的形式确立的。

(书面) 

12、 劳动法的体系构成(8点):

 

1)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对社会特定人口 群体促进就业措施指的是:

妇女、残疾人 员、少数民族人员、退出现役的军人) 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 3)劳动标准制度; (包括: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4)职业培训制度; 5)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包括调解程序、仲裁程序、诉讼程序) 7)工会和职工管理制度; 8)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

(劳动法的监督检查的功能是保障劳动法体系的全面实施)

劳动法律体系的构成

劳动关系法

劳动合同法、 集体合同法、 用人单位部劳动规则制定法、职工管法、劳动争议处理法

劳动标准法

工作时间法 、 工法 、 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法

劳动保障法

促进就业法 、 职业培训法、  社会保险法  、 劳动福利法

劳动监督检查法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

 一、劳动法律关系及特征

 13、近现代社会倡导意思自治,契约自由,只要雇员与雇主意思表示一致,双方合意,即可以形成劳动关系。

 14、在现代社会,劳动关系是基于劳动合同而建立的,劳动合同制度本事就是一种法律制度。

15、受到国家法律规、调整合保护的雇主与雇员之间以权力义务为容的劳动关系即为劳动法律关系。

它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

 16、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3种) 

 1)劳动合同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合同关系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要形态。

 

 2)劳动行政法律关系,是劳动行政主体与劳动行政相对人之间所形成的义务关系。

 考点1:

劳动行政主体包括劳动行政机关、兼有劳动行政职能的其他行政机关及经授权具有劳动行政职能的机构。

 考点2:

劳动行政相对人是指劳动行政法律关系中处于被管理地位或接受服务的一方当事人,主要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3)劳动服务法律关系,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

关系当事人一方或多方之间形成的义务关系。

 考点:

劳动服务法律关系与民事劳务关系的根本区别是:

劳动服务法律关系只以实现和保障劳动关系运行为其存在的出发点和归宿。

其服务的对象是劳动关系的当事人。

 

  17、劳动法律关系得容是权力和义务。

   

18、劳动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运用劳动法的各种调整方式将劳动关系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法对 劳动关系的第一次调整。

劳动关系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后,若其运行出现障碍,如违约行为、侵权行为出现,则劳动法将对劳动法律关系继续进行调整,这是劳动法的第二次调整。

  

 19、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容、客体。

 

  20、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

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得劳动者,即雇主与雇员.....。

工会是团体 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

 

  21、劳动者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22、法律通常将自然人分为完全劳动行为能 力人、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无劳动行为能力 人。

 

  23、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是指身体健康,有完全行为自由,18周岁以上的男性劳动者。

   

24、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主要包括:

16-18 周岁的未成年人、女性劳动者、具有一定劳 动能力的残疾人、某些特定的疾病患者、部 分被依法限制行为自由的人。

   

25、无劳动行为能力人主要是指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

 

26、各类用人单位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是:

具备用工权利能力和用工行为能力。

 

27、劳动法律关系的容: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

 

1)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2) 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3) 休息休假的权利; 

4) 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5) 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6) 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7)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力;

 8) 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28、劳动者的义务:

 1)完成劳动任务; 2)提高职业技能;3)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29、劳动法律事实:

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事实为合法事实,双方意思表示必须一致。

变更、消灭劳动法律关系的事实一般也需双方意思表示一致。

但某些场合,单方意思表示及行为或事件也能使劳动法律关系变更或消灭。

 

  30、劳动法律行为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

包括合法行为、违约行为、行政行为、仲裁行为和司法行为。

 

  31、行为人做出意思表示是劳动法律行为成立的一般要件(即事实要素)。

 

第三章 现代企业管理 

第一节 企业战略管理 

一、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1、企业战略具有特征:

 

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风险性、抗争性。

 

3、现代企业经营外部环境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对外部环境的调研、预测两个方面。

4、外部环境的调研获取口头信息方法是了解外部环境情况的主要方法。

有:

个别交谈、 调查、访问、座谈会、讨论会。

 

 5、市场上各企业之间的竞争表现在:

产品、 价格、质量、服务等方面,这种竞争影响企 业目标的实现。

因此,竞争对手分析应是企 业战略分析的最重要任务。

  

6、新进入某个行业的企业威胁大小,取决于:

现有的进入障碍、现有竞争对手做出的反应。

 

 7、进入障碍包括(6条):

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绝对成本优势、进入分销渠道、现有企业的反应。

 

 8、顾客力量的分析是企业特定经营环境分析 的重要容。

它包括:

消费群体分析、顾客 购买动机分析、分析顾客消费承受能力。

 

 9、在经营环境的宏观分析中,经济结构包括 (5个):

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 费结构、技术结构。

 

 10、经济政策是国家调节各种宏观经济变量 的基本原则和方针,主要包括: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

  

11、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是生产力中最 强大的因素之一。

将技术环境分解为:

新的科学原理的发现、新技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