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迁建工程的建设可研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67660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迁建工程的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学迁建工程的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学迁建工程的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学迁建工程的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学迁建工程的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中学迁建工程的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中学迁建工程的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中学迁建工程的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中学迁建工程的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中学迁建工程的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中学迁建工程的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中学迁建工程的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中学迁建工程的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中学迁建工程的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中学迁建工程的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中学迁建工程的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中学迁建工程的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中学迁建工程的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中学迁建工程的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中学迁建工程的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迁建工程的建设可研报告.docx

《中学迁建工程的建设可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迁建工程的建设可研报告.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迁建工程的建设可研报告.docx

中学迁建工程的建设可研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名称及主办单位

项目名称:

****县****中学迁建工程

承办单位:

****县****中学

项目负责人:

****

1.2项目概况

1.2.1学校概况

****县****中学始建于解放初期,位于****集北头,分南北两院,占地21亩,中间由一条生产路隔开。

现在校生400多人,有8个教学班,在职教师27人,辐射半径6公里,覆盖人口近三万人。

多年来为当地乃至全县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1.2.2项目的提出

由于****中学建校历史久远,原建校舍大部分已严重损毁,经上级主管部分鉴定后建议整体拆除,现只有2003年、2004年两次危改教室8个,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再加上专家预测,学校地处塌陷区,因此学校迁地势在必行。

2007年袁店二矿在****村西头筹建并将于近期投入生产,学校生源将因此剧增;学校还计划将****镇****小学、程楼小学并入****中学成立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学校学生数预计达2000余人。

为了保证学生和教师的安全,满足生源日益增长的需要,****中学决定新建校舍。

经****镇党委政府及教育局、学校多方努力下,现已新征建设用地60亩。

1.2.3规划目标

迁建后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县****学区****学校,计划建成后学生人数将达到2000余人,其中小学810人,18个班级,初中1200人,24个班级。

1.3建设内容与规模

待建的****县****学区****学校选址在****和谐新村东北角,占地60亩,项目新建建筑面积31870平方米,包括教学楼8020平方米,综合楼3200平方米,食堂800平方米,可容纳1000名学生的男女生宿舍楼各一栋,共计5300平方米,教职工宿舍2800平方米,200、300米环形跑道田径场各一个,集中绿地 11250平方米,门房、配电房、厕所等配套建筑物500平方米。

1.4建设投资与资金来源

本项目建设投资5052万元,所需资金全部由****县教育局统筹解决。

1.5建设周期

项目计划2011年8月底建成,建设周期为1年。

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项目国民经济净现值4385.13万元,经济内部收益率20.41%,大于社会折现率8%。

本项目虽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但项目的社会效益极其显著。

1.7可研报告编制依据和研究范围

1.7.1编制依据

(1)《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2)《****省教育事业“九五”和2010年发展规划》;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4)《****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

(5)国家《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6)《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2008】159号

(7)《民用隔声设计规范》;

(8)《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

(9)《****统计年鉴-2009年》;

1.7.2研究范围

本可研报告的研究范围如下:

项目建设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学校生源分析;建设场址和建设条件分析;建设规模和建设方案论证;环境保护、节能节水措施研究;组织机构与项目管理;招标方式;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财务分析和项目效益评价;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与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2.1.1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四级跳”

  中国义务教育的发展道路艰难而曲折。

大致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的改善基本办学条件、20世纪90年代基本实现“两基”目标、21世纪初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到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四个阶段,完成了义务教育发展的“四级跳”。

四个阶段的奋进、四个阶段的跨越发展就像坚实的阶梯,共同铸起中国义务教育彪炳史册的世纪伟业。

  以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为标志,我国掀起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新热潮。

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困境中腾飞,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义务教育首先从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入手,实现了“一无两有”“六配套”;在实现校舍改造的基础上,各地进行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标准化建设,进行基础教育划时代的改革,狠抓义务教育的普及,在普及初等教育基础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开启了义务教育发展的新航程,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新跨越。

  从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奋斗目标为开端,中国开始了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的再跨越。

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到2001年1月中国政府向世界庄严宣布实现“两基”目标,经过15年的艰苦奋斗。

到2000年,中国在世界9个人口大国中率先如期实现全民教育目标,解决了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义务教育问题,实现了历史性的大飞跃。

我国义务教育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

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不到5年提高到2000年的8年以上。

据世界银行的计算,1999年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11年,世界平均水平为6.66年。

1999年中国首次在人均受教育年限上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实现了人力资源发展水平的重大突破。

到2000年底,全国通过“两基”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至5%以下;全国有11个省(直辖市)全面实现了“两基”规划目标。

中国如期实现“两基”目标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它不仅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个辉煌的顶点,也是20世纪90年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大事。

日本普及小学教育用了78年,美国普及小学教育用了100年,中国从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真正确立普及义务教育制度算起,用15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的普及义务教育之路!

“两基”是一项全民教育运动和世纪工程,占世界1/5人口的中国如期实现“两基”目标,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有标志性的成就和最光辉的篇章,也是世界全民教育的重大突破,被国际社会视为人类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

  21世纪初,在我国基本实现“两基”目标后,约占全国国土面积2/3、占全国贫困人口一半的西部地区成为全面实现“两基”目标最后的“硬骨头”,西部实现“两基”,牵动着新一届中央领导人的心。

新一届中国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更加强有力的政府行为、更加宏大的气魄,推进义务教育向着实现全面普及和全面提高质量的更高的目标迈进。

2003年,国家实施西部“两基”攻坚计划,中国义务教育实现了由基本普及迈向全面普及的新的历史跨越。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踏着时代奋进的节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经过各地政府多方面的努力,我国义务教育西部“两基”攻坚目标取得了重大进展,农村义务教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2007年,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58%。

目前,全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8.5年,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一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超过7000万人,位居世界第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在教育进入新的大发展阶段之后,教育公平日益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生活和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均衡发展日益成为关系国家战略的重大问题。

以200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我国义务教育迈向均衡发展、追求教育公平,并逐步走向免费义务教育的新阶段,实现了义务教育由全面普及向免费发展的新的更大跨越。

以此为契机,在国家强力推进下,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免费三年迈出了三大步,实现了最初由经济欠发达、条件最艰苦、攻坚难度最大的西部农村突破,后逐步向农村延伸,再向全国城乡全面辐射的渐进式推进的三次飞跃发展,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发展的新的“三级跳”。

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率先在西部实施,首先在西部农村实行了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

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这一政策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面推开,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实现免费上学,惠及1.5亿农村学生。

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

这就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长远,谋划未来,率领全国人民绘制的中国普及和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路线图和全景图。

2.1.2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现状

根据国家、省、市文件精神,很多地方在前几年就已经开始了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

九年一贯制学校建成后,改善了办学条件,缩小了城乡学校间在设备设施上的差距,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创设了良好基础。

第一,促进资源共享,有利于办学条件的均衡发展

通过实施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实施农村学校校园校舍建设工程、课桌椅改造工程和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使农村学校的办学设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基本上实现了办学条件的均衡。

一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整合了办学优势。

在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集中投入、添置教学设施,提高学校办学层次,起到了开源节流,降低能耗的作用,使有限资金更合理的分配运用到其它教育教学设施上,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为区域内的学生拥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

同时,弥补了农村学校的内涵发展,克服了学科不配套,课程开设不齐全、兼课或包班现象,解决了教师任务重、时间紧,缺少研究、思考、反思、改进的时间和意识等现实难题。

二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优化了师资配置。

综合学科的教师,跨中小学年级任课,小学开设由专业教师承担英语课程。

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管理人员指数减少,把更多的编制留给教学一线教师,有利于教师队伍的优化和竞争,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

三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实现了资源共享。

让实验仪器、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多媒体等设施都可以发挥更大的效益。

让“宽带”、“光纤”进入校园,发挥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实效,改变农村原来落后的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办学模式。

第二、教育资源重组,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有利于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产生更大的办学效益,体现“1+1>2”的效应,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彰显德育新理念。

学校能够根据“三段一体”的特点,系统编制从小学直至中学的德育目标、要求及内容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用一以贯之的影响,牢固奠定其思想、信念、理想、行业习惯的形成和转变的基础。

二是九年一贯制学校突出办学新特色。

九年一贯制学校能够将办学特色、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教学风格、学习策略、校园文化建设等进行整体设计,从一年级到九年级作通盘考虑,统一实施。

学校从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全部开设英语课程和计算机课程,长期的、形式多样的英语及计算机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群体的成绩达到良好的水平,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另外,利用九年一贯制的教学资源优势和教师优势,从小学开设“科技兴趣班”、“英语班”、“书法班”、“体育班”、“音乐班”、“美术班”等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年级组管理上,把小学六年级纳入初中部管理,使学生提前适应初中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三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弥合教学衔接点。

六年级和七年级的教师任课有机交叉,大大淡化中小学教师教学思路的界限。

组成一至九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与物理、化学、社会与历史、地理等贯通始终的教研组,把中小学的教学研讨全面融为一体,有利于中小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整合。

四是九年一贯制学校搭建教师成长新平台。

合并成立九年一贯制学校后,根据教师的专业及特长,统一调配,使学科教师专业化的问题得到解决,又给青年教师的一专多能提供更多的施展空间。

教师群体的云集,人气旺,凝聚力强,对教师之间加大教学交流、生活互助的力度,形成稳定的、健康的工作圈子、生活圈子。

第三,人事一体管理,有利于管理水平均衡发展

一是运行机制更科学。

学校建立与九年一贯制要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适应中小学一体办学的领导、管理班子,能根据中小学教育不同特点组织精要、高效的统一领导干部队伍。

学校领导班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

实行“统一领导、分部负责、全程管理、分权赋职”的原则,保证学校一体化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行。

二是办学思路更明确。

学校领导致力于走“以人为本、和谐健康”的发展道路,特别是中小学校合并成为一个九年一贯制学校,各方面更是遵循整体性、发展性、主体性、连续性等原则,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体现九年一贯的“一体化”特色,走向和谐发展的办学道路。

三是教育要素更和谐。

学校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各科老师等诸要素共同构成教育主体。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注重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在提倡谅解与宽容、促进公平与公正的和谐氛围中,增强竞争实力,获得效益的整体提升。

在学校行政管理上注重中小学两部相结合的“一体化”特色,促进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镇近年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居民人均纯收入迅速增长,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诸如:

经济增长点不多,科学技术落后,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难以合理开发和利用。

究其原因,科技人才和高素质人才匮乏及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是制约****镇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竞争愈演愈烈,面对新形势和挑战,要发展就应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内在统一。

本项目建设,完善了教学设施,不仅优化了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水平,而且有利于****中学扩大招生规模,为高一级院校输送合格新生,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有用人才,适应了****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2.2是****镇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镇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的“四个统一”,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注重教育规模、教育结构、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的有机统一,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保证投入,加强管理,以《教育法》为后盾,努力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推动全镇教育整体、稳步、健康地向前迈进。

县教育局、镇党委政府对****县****中学迁建工程十分重视,多次实地考察、调研,决定由上级拨款投资近两千万元人民币新建一所能够满足2000余名学生学习生活需要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项目建成后将使高中部规模扩大至24个教学班级,新增小学部18个班级,学校的布局将更加合理,教学设施更加完善。

项目建设适应了全镇及全县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2.2.3项目建设是****中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县****中学始建于解放初期,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教风学风纯朴、学校管理严谨、读书氛围十分浓郁的学校。

多年来,****中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求真务实,大胆创新,从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已初步形成了必修课与选修课、活动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办学宗旨,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已逐步形成了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办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日益先进,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为****镇乃至****县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广泛的赞誉。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学现有的教学条件与日益扩大的教育需求存在着严重的矛盾。

为此,****中学在****镇党委政府及教育局的多方努力下,复垦置换建设用地60亩,适应了学校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

 

第三章生源分析

生源是项目今后建成运作的前提,因此本项目拟对****市第九初级中学今后的生源进行分析。

袁店二矿的建设投产为项目新增了大量的生源:

袁店二矿位于****省****市****县****镇境内,东距宿州市50km,东北距淮北市76km,井田东西长约10.9-13.3km,南北宽1.3-5.3km,面积约为43.76km2,可采储量约为8400余万吨,井田内共有5个可采煤层,均为低磷、低硫中高热值煤。

袁店二矿设计生产能力90万吨/年,建设规模120万吨/年,服务年限67年。

袁店二矿于2007年2月1日进入矿井建设的施工准备期,目前由中煤北京建井研究所和开滦建设集团正在进行地面预注浆施工。

3个井筒的钻井施工分别由中煤特殊凿井公司和华煤特殊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承担。

按照规划,2010年底,矿井实现联合试运转。

项目的不断推进,使大批的工作人员投入到了新区的建设中,随着大量人口的迁入,适龄儿童不断增多,为项目新增了大量的生源。

 

第四章建设条件及建设地点

4.1建设条件

4.1.1****镇概况

****镇地处****、蒙城、濉溪三县交界地,东距京沪铁路宿州站51公里,西南距阜阳飞机场120公里,西距京九铁路****站90公里,北距濉阜铁路青潭站10公里,交通便捷,涡宿公路曹青路横贯境内。

现有19个村委会,镇辖总面积162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人,总户数1.4万户,耕地面积12.8亩,为****市第一大镇。

****镇自然条件优越:

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地势平坦,河流密布。

北淝河东西横贯境内三十华里,凤凰沟南北与濉溪为界,长二十余华里,殷家河贯穿腹地,曹青河、渡江沟两大人工水系在境内垂直交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境内的东太清宫为道家鼻祖老子的故里;三国魏武帝曹操屯兵的红栗城雄居****集北;石佛寺、柴村庙、侯家古堆等古籍久负胜名;牛氏宗祠是新四军游击队第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的地方;彭雪枫、张震等将军曾在这里留下抗战和反对内战的足迹;辉山烈士陵园安葬着三百多名光荣殉国的烈士,1994年军委副主义张震同志故地重游,感慨万千。

   

****镇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盛产小麦、大豆、玉米、杂粮、棉花、芝麻、油菜、花生、肉食、皮革、木材等农副产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优质棉花生产基地。

二○○五年全镇工业总产值 0.5亿元;粮食总产量60035吨;人均纯收入2670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利用本镇资源优势,依照“以农稳镇,以工致富,以商活镇,依法治镇,文明建镇,科技兴镇”的战略指导思想,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中心,以稳定为前提,以建设新农村总揽全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乡村企业、民营企业步伐,努力搞活市场经济,初步建立了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

粮食、蔬菜、黄牛、建材、肉食、农机制造交易等一个个规范化大市场倍受消费者青睐;商业街、城市型道路两侧一座座功能齐全、新颖别致、具有现代气息的建筑拔地而起,集镇建议方兴未艾。

****集、辉山集、长营集、顺河集、太清集,在境内错落分布,方便了群众生活,繁荣了市场经济。

基础设施紧跟时代步伐,镇自建的35千伏变电所,保证了全镇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群众的生活所需;千门程控电话直通国内外;自来水厂正在建设中;文化广场、停车厂、淝河公园等设施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始终走在全县的前列。

****镇在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全镇上下的密切配合下,一个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通人和的新****正展现在人民面前。

4.1.2自然条件

****县地处皖西北,西与太和县、****县毗邻,东靠淮北,南邻****、蒙城,北部与河南省永城相对。

本地区地处北亚热带北缘,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主要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季风明显,雨量适中,热量丰富,无霜期长。

****县全年平均温14.9℃,最热7月份多年平均气温27.5℃,最冷元月份多年平均气温0.7℃,历年最高温度41℃,最低温度-20℃。

风力:

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最大风荷35kg/m2,年平均风速为2.3-3.5m/se。

地震:

1976年****县最大地震4.25级。

为七度设防区。

地耐力:

18MPa/m2。

最大冻结深度:

13厘米

地下静止水位:

2-4米

年平均降水量:

约900毫米

4.2建设地点

项目迁建地处****和谐新村东北角,东临****至侯楼村水泥路,西临新农村规划南北街道,南临****和谐新村东西街街道,北临****原东西街街道东段。

东西长206米,南北长195米,总面积40170平方米。

此处地势平坦,环境幽雅,水电已配套,利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项目的实施。

 

第五章建设内容及建设规模

5.1建设内容

迁建后的****县****学区****学校地处****和谐新村东北角,占地60亩,项目新建建筑面积31870平方米,包括教学楼8020平方米,综合楼3200平方米,食堂800平方米,可容纳1000名学生的男女生宿舍楼各一栋,共计5300平方米,教职工宿舍2800平方米,200、300米环形跑道田径场各一个,集中绿地 11250平方米,门房、配电房、厕所等配套建筑物500平方米。

5.2建设规模

5.2.1建设标准

根据《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2008】159号,农村普通中小学校的建设规模,应根据学制、学校规模、校舍建筑面积指标确定。

学校规模和班额宜根据生源按下列规定设置:

一、小学:

非完全小学为4班,30人/班,完全小学为6班、12班、18班、24班,近期45人/班,远期40人/班。

二、初级中学为12班、18班、24班,近期50人/班,远期45人/班。

本项目按照完全小学近期45人/班,18个班;初级中学近期50人/班,24个班布置。

本项目表5-1中的各项指标均严格按照《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2008】159号标准进行设计。

5.2.2建设规模

根据学校教学和后勤服务需要,迁建新校区工程共建设三大基本功能区:

教学区、生活区、体育活动区。

主要建设三大功能区的各种建筑物以及运动场,相应配套的道路、广场、给排水、供配电、绿化等工程。

项目总占地面积60亩,总建筑面积38650m2。

具体建设内容及规模详见表5-1。

表5-1迁建新校区建设工程内容一览表

序号

名称

规模

备注

1

综合办公楼

3200m2

其中办公用房928m2

2

食堂

800m2

 

3

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

8020m2

其中小学2410 m2,初中5610m2

4

学生公寓

5300m2

其中小学2000m2,初中3300m2 

5

教师宿舍

2800m2

 

6

配套建筑物

500m2

包括门房、配电房、厕所等

7

运动场

200、300m环形跑道各一个

小学200m环形跑道、

初中300m环形跑道

8

市政设施

 

包括室内外给排水、供配电工程

9

道路、广场

 

 

10

集中绿地

 11250m2

其中小学需4050m2、初中7200m2

11

合计

31870m2

 

第六章建设方案

6.1总体规划设计

(1)设计依据

①甲方提供的道路红线及现状地形图等。

②《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2008】159号以及现行的国家及地方的有关设计规范等。

(2)规划指导思想

①21世纪教育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教育的重点由注重于课本知识的传授转向素质教育,转向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一转变是我们校园规划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②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依托学校悠长的历史文化渊源,根据地形及功能分区,利用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地有机组织建筑空间布局,使建筑与绿化环境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人文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校园环境。

③坚持可持续开发的思想,一次规划滚动发展,将学校建筑的工程建设变为城市发展进步的积极要素。

④注重校园室外空间环境的设计,为师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交往聚合场所和活动空间。

校园的室外空间中有广场,有庭院,有连廊,建筑空间内外沟通,各种宜人的大小空间环境遍及校内,以利师生教学相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