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69693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盐城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苏省盐城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苏省盐城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苏省盐城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苏省盐城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江苏省盐城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江苏省盐城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江苏省盐城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江苏省盐城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江苏省盐城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江苏省盐城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江苏省盐城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江苏省盐城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江苏省盐城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江苏省盐城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江苏省盐城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江苏省盐城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盐城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盐城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盐城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盐城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盐城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江苏省盐城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句子默写

1.古诗文名句默写。

(1)关关雎鸠,________。

(《<诗经>二首》)

(2)________,讲信修睦。

(《<礼记>二则》)

(3)曲径通幽处,__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________,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5)海内存知己,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拣尽寒枝不肯栖,________。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7)《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二、基础知识综合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①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龟裂的形象……(陶世龙《时间的脚印》)

②我们先坐火车去了马蒂尼,yì日早晨八点多,便徒步出发。

(马克吐温《登勃朗峰》)

③我听了不禁打了一个寒噤。

(梁衡《壶口瀑布》)

④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澜。

(阿来《一滴水经过丽江》)

(1)在①②③中,给加点字注音。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在④中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三、选择题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B.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

C.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D.晚上,我在花园里悠闲散步,明亮的路灯戛然而止,四周一片漆黑。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培养自己解决、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

B.人的一生约有一半时间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C.部分网络移动支付机构内控环节薄弱,出现了客户资金被非法挪用。

D.《中国诗词大会》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因为内涵丰富的缘故。

四、名著阅读

5.名著阅读。

(1)《傅雷家书》是一部书信集,凝聚着傅雷先生对、对儿子深厚的爱。

书中父亲与儿子傅聪谈及艺术家的修养时,提到“”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是做人的根本,必须从小培养。

(2)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片段,按要求作答。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差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和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①这段话是主人公(人名)患病初愈后来到烈士公墓时内心所想。

②结合原著内容,说说主人公身上的精神品质。

(列举一例即可)

五、综合性学习

6.综合性学习。

新华中学开展“以和为贵”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探秘“和”文化)

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

故宫的三大殿命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商人们常说“和气生财”,贺人新婚要讲“和和美美”“琴瑟和谐”。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溯源“和”文化)请写出两则与“和”文化有关的古代名言。

六、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友人

薛涛

水国①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②杳如关塞长。

[注]①水国:

水乡。

②离梦:

离人的梦。

7.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七、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日: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二则》)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日:

“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王生不说,曰:

“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李生说之日: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

”王生益慍,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日: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

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择善学者所应有邪?

学者之大忌,莫逾①自厌,盍②改之乎?

不然,迨③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王生惊觉,谢曰:

“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④。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有刪改)

[注]①逾:

超过。

②盍:

何不。

③迨:

等到。

④炯戒:

告诚。

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虽有至道____

(2)然后能自反____

(3)不应而还走____

(4)居五日____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吾悉能志之/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B.君但志之而不思之/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D.虽欲改励/故虽有名马(《马说》)

11.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12.(乙)文王生的事例能否证明(甲)文的中心论点?

为什么?

八、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植物为什么会自燃

席金合

①生长在地中海的岩蔷薇,每逢初夏时节,青翠的枝叶间布满洁白的花朵,花朵中间显出金色的花蕊和紫红色斑点,显得十分靓丽。

岩蔷薇在自然界中的竞争力很强,是一种侵蚀性植物,所到之处,会侵占大片农田和草地,对农作物构成严重威胁。

于是,人们会放起火烧掉它,可是第二年,岩蔷薇反而越来越茂盛,侵占更多的农田,几乎让人束手无策。

后来人们才惊奇地发现,其实不要人动手,它们也会自行“葬身火海”。

②原来,岩蔷薇的叶片能分泌大量类似汽油一样的可燃物,一旦气温达到32℃就会自燃,从而把自己化为灰烬。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周围其他植物也会被烧得荡然无存。

其实,这是岩蔷薇的一种繁衍策略,它在本能促使下,一把火清除了竞争对手,为自己的后代赢得了宝贵的生存空间。

而它的种子带有防热外壳,能趁着熊熊大火炸裂开来,落入土壤,等到第二年春雨来临,就会萌芽生长。

③会神秘自燃的草木,不只是岩蔷薇一种。

在南美洲森林里,有一种名叫杜鹃的小树,由于它每隔几年能用火除掉树林中的害虫,所以被称为“看林人”。

杜鹃树金黄色的花朵和碧绿的茎叶里,饱含一种芳香的油脂,在大热天四处飘散,老远就能闻到。

当天气炎热干燥时,这种油脂极易起火,从而酿成火灾。

这种树既护林又毁林,当地人又送它一个不好的名称——“纵火花”。

④非洲赤道地带生长着一种自焚树,它材质优良,很受当地人喜爱,但当它长到十四五年时,树内就会分泌出许多低燃点的树脂。

在骄阳照射下,使自焚树变成巨大的火炬。

一株大树只需1小时,即会连枝带叶化成一堆黑灰。

⑤1984年2月,澳大利亚南部发生了上百起森林大火,吞没了近500平方千米的林地,烧死了成千上万的野生动物,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事后,科学家调查研究得知,突然爆发的大火是林中树自燃引起的。

当时,那里的平均气温达40℃以上,导致桉树在高温下分泌大量易燃的香油精,再加上长期干燥无雨,为森林火灾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⑥其实,植物自燃的原因还有很多。

树木受风吹摇摆,树干相互摩擦生成的火种,也有可能引燃表皮干燥的古树。

一些表面呈凹形的山石和岩壁,会像太阳灶一样,将阳光汇聚成炙热的耀眼光斑,落在枯草或含有油脂的树木上,也会起火。

⑦一般来说,野草每隔几年燃烧-次,能控制种群数量,为土壤积聚肥料,对自身生存和繁衍有益。

而树木自燃引起的森林大火,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破坏,因此,应注意清除林区的自燃性植物,防患于未然。

(选自《科学大众》2019年第6期,有删改)

13.文章开头为什么从“岩蔷薇”说起?

14.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15.第⑤段的画线句中的“调查研究”能否去掉?

为什么?

16.结合全文分析,植物自燃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金色的麦子

郭志刚

①节气到了小满,麦尖逐渐泛黄,布谷鸟叫了又叫,农民们开始为麦收作好准备。

②俗话说,“早修农具早打算,莫等麦熟打转转”。

农民们第一要准备的就是收麦的农具,像木扬锨、权筢、木耙、大扫帚、镰刀等是一样都不能少的。

俭省惯了的农民把上一年的农具从老屋里翻出来,左捣騰右捣騰,重新修理一番。

实在不能用就到集市上去买新的,这个时候乡村总是逢会,叫“小满会”。

会上,卖得最多的是琳琅满目的农具。

农民把农具放到手里试了又试,挑得非常仔细,有时还比划着拿个姿势,看顺手不顺手。

如果挑到称心如意的农具,总是憨厚地笑笑,像战士得到锋利的武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③昨天还略微挂黄的麦子,一夜热风,就熟透了。

天还没亮,农民们便握着早就磨得飞快的镰刀下地了。

麦田里人影绰绰,人们弯着腰,一个撵着一个地挥舞着镰刀,谁也顾不上说话。

当太阳在东方的地平线上露出晚起的红脸,老人和孩子们提篮端罐地往田间地头送来早饭时,麦地里一捆捆的麦个子已顺着麦垄排成长长的队伍了。

④割麦子是农活中比较累的活。

当时父亲在工厂上班,生产队割麦子的任务就落在母亲一人身上。

母亲很能干,我现在清晰地记得母亲割麦时的身影。

她的腰身朝一垄垄的麦穗深深地弯下去,一手揽过一把麦子、一手挥起磨得雪亮的镰刀,抡圆胳膊,刷刷地划着优美的弧线。

⑤割麦子也有快乐的时候,有时在麦田里会突然窜出一只野兔来,这边有人撵,那边有人堵,麦田里刹那间一片欢腾。

偶尔还会在麦田里发现小桃树或小杏树,惹得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小心翼翼地挖出来,根上捂上一团泥土,移到自家的院子里。

⑥割完一地的麦子后,母亲把麦子打成捆,然后装车,拉向打麦场。

如果说割麦是比较累的活,那拉麦子就是最累的活。

刚割完麦的田地比较松软,拉麦的架子车装得又很高,所以拉起来很沉,要是过田垄和路口就更困难了。

有时我帮着母亲推一下,母亲就说轻快了许多,露出欣慰的笑容。

⑦麦子进了场,生产队先把麦秧子垛起来,然后一场一场地打。

打场要先晒场,就是把垛起的麦秧子摊出来,让太阳晒干,晒一会再翻一次。

中午,开始碾场了。

几个强壮劳力赶着骡马拉起的石磙-起上阵,只见他们左手牵着牲口的缰绳,右手举一把长鞭,不时在空中甩几下,发出叭叭的响声,令围观的人美慕不已。

等到麦秸渐渐轧碎,麦粒完全从麦秆上脱落出来,就碾好了,然后起场。

用木杈把麦秸杈去,再用耙子搂去那些长秆秆,把剩下的麦糠麦子,顺风推成左右两堆,就可以扬场了。

扬场是个技术活,一般由农村的老把式执锨。

爷爷就很在行,只见他满满地铲上一锨,逆风斜向上抛去,风把麦糠吹得远远的,麦粒却在上风头沙沙地落下来,打在地上发出脆脆的响,那是让农民心醉的音乐。

一小会儿就扬出一大堆麦子。

椭圆形的麦堆,金光闪闪的麦粒,黄中带红的颜色,看着就让人高兴。

⑧打场也有麻烦的时候,有时刚把麦秆铺好,天有不测风云,又要下雨了,这个时候男女老少齐上阵,赶紧把铺好的麦秆重新垛起来,用塑料布盖好。

⑨生产队打麦很慢,一场一场地打了将近一个月,终于将最后的麦子颗粒归仓,麦收进入了最后一道工序“垛垛”。

人们将碾碎的麦秸堆成山一样高的麦秸垛,慢慢喂生产队的骡马等大牲口。

垛垛也是乡村庆祝丰收的时候,生产队要蒸白面馍、炸油条,让村民们大吃一顿,到这时一年一度的麦收才完全谢幕,村民们不得不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让他们兴奋不已的打麦场。

⑩现在,麦收用上了联合收割机,一个麦季仅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够了。

麦场已成为历史,石磙、镰刀等农具进入了博物馆,但关于麦收的记忆,却让我们不能忘怀。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6月5日,有删改)

17.根据课文内容在空白处填空。

概括“麦收”的全过程:

①准备农具;②______;③______;④打场;⑤______。

18.按照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1)如果挑到称心如意的农具,总是憨厚地笑笑,像战士得到锋利的武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她的腰身朝一垄垄的麦穗深深地弯下去,一手揽过一把麦子、一手挥起磨得雪亮的镰刀,抡圆胳膊,刷刷地划着优美的弧线。

(从动词运用的角度)

19.第⑨段画线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请简析。

20.文章以“金色的麦子”为题有哪些含义?

九、作文

21.请以“乐在其中”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立意自定;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

(1)在河之洲

(2)选贤与能(3)禅房花木深(4)零落成泥碾作尘(5)天涯若比邻(6)寂寞沙洲冷(7)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重点字:

“洲”“与”不能写成“举”“禅”“碾”“涯”“炭”。

2.

(1)jūn翌jìn

(2)澜改为斓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掌握。

答此类题,平时要注意积累字词,特别注意形近字和同音字。

“龟”是多音字,与“裂”组词时应读“jūn”,注意“翌”的书写,“噤”是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右边为声旁,据此识记。

(2)本题考查字形的掌握。

答此题,平时要注意同音不通形的字,并结合字义记忆。

斑斓:

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

据此,“澜”应写作“斓”。

3.D

【解析】

【详解】

D.戛然而止:

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

与“灯灭”这一语境不符。

故选D。

4.B

【解析】

【详解】

A.“解决、分析、观察”语序应调整为“观察、分析、解决”;

C.在“挪用”后面加上“的现象”;

D.删去“的原因”或“因为”;

故选B。

5.

(1)祖国真诚

(2)①保尔肺炎

②示例1:

精神品质:

不畏艰苦、吃苦耐劳,拥有顽强斗志;相关情节:

保尔冒着寒冬,仍然在冰天雪地中按时完成修通铁路的任务。

示例2:

精神品质:

顽强执著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忘我工作的热情;相关情节:

保尔忍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巨大痛苦,自己口述,请人代写,最后完成《暴风雨所诞生的》。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傅雷家书》——苦心孤诣的教子篇:

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据此作答。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和故事情节的了解。

答此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之上,对故事情节有所熟悉。

①这是保尔肺炎初愈出院后,在凭吊女战友娃莲的墓地时所说的那段话,就是他的共产主义人生观的自白,也是对小说这一主题的阐发;②保尔人物形象分析:

保尔是一个自觉的、无私的革命战士,他总是把党和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那血与火的战争年代,保尔和父兄们一起驰骋疆场,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同外国武装干涉者和白匪军浴血奋战,表现了甘愿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在那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艰难岁月中,他又以全部热情投入到和平劳动之中。

虽然他曾经金戈铁马,血染疆场,但他不居功自傲,也没有考虑个人的名利地位,只想多为党和人民做点事情。

党叫他修铁路,他去了;党调他当团干部,他去了,而且都是害出命来干。

为了革命,他甚至可以牺牲爱情。

他爱丽达,但受“牛虻”的影响,要“彻底献身于革命事业”,所以按照“牛虻”的方式来了个不告而别。

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他生命的全部需要,就是能够继续为党工作。

正像他所说的: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保尔更是一个刚毅坚强的革命战士,他在人生各个方面都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他坚贞不屈;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勇往直前;在与吞噬生命的病魔的搏斗中,他多次令死神望而却步,创造了“起死回生‘的奇迹。

尤其是他在病榻上还奋力向艺术的殿堂攀登的过程,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钢铁般的意志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据此作答。

6.【探秘“和”文化】中国文化崇尚“和”。

【溯源“和”文化】示例: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

【解析】

【详解】

探秘“和”文化: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探究结论的能力。

作答时,认真阅读所给材料,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即可作答.都介绍的是名人的读书方法,都强调对一本书要反复读(多读、精读、熟读)。

材料介绍中国人处世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谐,喜欢以“和”命名,企盼“和”,祝愿“和”,“和”是中国人的文化认同。

据此可知,中国文化崇尚“和”。

溯源“和”文化:

本题考查名言的积累。

解答此题,平时要注意积累名言,对名言按主题归类,解答时要紧扣主题“和”选择名言。

例如:

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居家有二语,曰:

惟怒则平情,惟俭则足用。

7.示例:

夜晚,水乡芦苇笼上了一层薄霜,寒冷的月色与深青的山色浑然一体。

8.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后的忧伤和对友人的怀念(思念)之情。

【解析】

7.此题考查学生描绘诗句能力。

描绘诗中的画面,一定要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用生动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

这两句的意思是:

水国之夜是笼罩在凄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与夜幕笼罩中的山色浑为一色,苍苍茫茫。

据此描绘即可。

8.本题考查诗歌中作者情感的理解。

本诗中“离梦杳如关塞长”一句可见作者的感情,离别之梦遥远的如同边塞那么长。

把“离梦杳”比作“关塞长”,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和对友人的相思之情。

9.

(1)道理

(2)反思(3)离开(4)经过

10.C

11.

(1)学习了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2)善于学习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为羞耻,选择好的人来学习,希望懂得其中的道理

12.不能。

【乙】文是通过王生的事例来谈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而【甲】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

“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

所以【乙】文王生的事例不能证明【甲】文的中心论点。

【解析】

9.本题考查的是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的文言现象:

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是文言文词语考查的重点,也是学生需要重点识记的知识要点。

需要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并灵活运用。

(1)句意: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

道:

道理;

(2)句意:

然后能自我反思。

反:

反思;(3)句意:

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跑了。

走:

跑;(4)句意:

过了五天。

居:

过了。

10.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A.均解释为:

都;

B.都解释为:

但是;

C.以/到;

D.都解释为:

即使;

故选C。

1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

足:

够;困:

困惑,不解;

(2)重点词:

夫:

句首发语词,无实意。

1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及论点与论据关系的分析能力。

甲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也。

”意思是:

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乙文通过老师讲授的知识,自己不思考,又不听从李生的劝告这一事例,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要相结合,要虚心听取他人的真确意见。

两者不能构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点睛】

参考译文:

甲: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

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上说:

“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

王生喜欢学习,但没有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

“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

”王生(对此感到)不高兴,说:

“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

”李生劝他说:

“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一无所得’,学习重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

”王生更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跑了.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

“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希望听到真理啊!

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

学习最忌讳的事,没有超过满足于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为什么不改正呢?

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

”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

“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作醒目的警戒.”

13.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本文的说明内容——植物为什么会自燃。

14.举例子。

举了南美洲森林里杜鹃树会自燃的事例,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会神秘自燃的草木,不只是岩蔷薇一种。

15.不能去掉。

“调查”是为了了解情况进行考察的意思,“研究”是考虑,商讨的意思。

说明爆发的大火是林中树自燃引起的,是经过考察和商讨得出的结论。

去掉就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6.①植物自身的易燃物质造成的燃烧;②树干相互摩擦生成的火种造成的燃烧;③太阳反射的光斑,落在枯草或含有油脂的树木上起火燃烧。

【解析】

13.本题说明文开头的作用。

说明文开头的作用有:

引出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XXX的说明等。

本段交代岩蔷薇其实不要人动手,它们也会自行“葬身火海”,引出了说明对象:

植物为什么会自燃;写人们的这一惊奇发现,又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岩蔷薇为什么会自行“葬身火海”。

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14.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根据标志性语言判断说明方法类型,结合上下文及该段的说明中心,分析其说明作用即可。

举了桉树的例子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50万公顷”“40摄氏度”都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然后运用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模式解答即可。

即:

举例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我们明白世界上不同地点植物自燃的不同原因,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

15.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解答此类题先说明词语的意思,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再说明删去此词句子的意思,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调查”有考察的意思,“研究”有分析研讨的意思,“调查研究”意思是进行考察和分析研讨。

说明爆发的大火的原因是林中树自燃这一结论,是科学家经过考察和分析研讨得出的,符合事实,体现了科学家严禁求实的精神,去掉就散失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全文,根据“饱含着具有挥发性的芳香油脂”,“树内就会分泌出许多低燃点的树脂”,“桉树分泌出比平时多几倍的易燃物质-香油精”,“含有醚,醚的燃点很低,在烈日的照射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