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概论六应急保障资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69841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急管理概论六应急保障资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应急管理概论六应急保障资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应急管理概论六应急保障资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应急管理概论六应急保障资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应急管理概论六应急保障资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应急管理概论六应急保障资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应急管理概论六应急保障资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应急管理概论六应急保障资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应急管理概论六应急保障资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应急管理概论六应急保障资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应急管理概论六应急保障资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应急管理概论六应急保障资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应急管理概论六应急保障资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应急管理概论六应急保障资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应急管理概论六应急保障资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应急管理概论六应急保障资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应急管理概论六应急保障资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应急管理概论六应急保障资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应急管理概论六应急保障资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应急管理概论六应急保障资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急管理概论六应急保障资源.docx

《应急管理概论六应急保障资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急管理概论六应急保障资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应急管理概论六应急保障资源.docx

应急管理概论六应急保障资源

应急管理概论(六):

应急保障资源

第六章应急保障资源

应急资源保障体系是应急管理体系运转的物资保证条件,它为实现系统资源的合理布局和动态调配进行资源配置、储备及维护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使用效能,同时提供资源状态信息、以保障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随着日益频繁的突发事件的发生,各个国家都把应急资源保障作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应急保障资源的概念

1998年的洪涝、2003年的“非典”、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到2010年“3·28”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4·14”青海玉树地震,应急资源保障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都凸显出其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应急保障资源的内涵

应急保障资源是指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为有效开展应急活动,保障体系正常运行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设施、信息、技术等各类资源的总和。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同时根据总体预案切实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要求“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完善应急工作程序,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和生活用品的及时供应,并加强对物资储备的监督管理,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

应急保障资源是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即自身拥有特殊的专业技能、特定的资源、设备和能力,主管着特殊的事物,担负着紧急事务应对中的特殊任务职能部门所实施的行为。

这些职能部门包括事务管理、交通、通讯、信息、商业、卫生、财政、银行、保险、红十字组织等。

这些职能部门在国家或区域紧急状态下,根据突发事件发展的需要,在政府应急管理综合部门的统一领导下,迅速组织和调集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应对工作,保证应急管理的顺利进行。

通常包括人员抢救及工程救险、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交通运输保障、通讯保障、电力保障、粮食食品供应、灾民安置、城市基础设施抢险与应急恢复、应急资金供应、损失评估、接受外援等工作。

二、应急保障资源的基本特征和要素

(一)应急保障资源的基本特征

应急保障资源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保障行动的快捷动态性。

突发事件应对的物资保障涉及公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与社会的稳定,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到达现场,以发挥特殊情况下的应急价值以及本身价值是衡量应急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由于突发事件在时空上的不确定性,应急保障物资从资源储备地到事发地,要求在时间、空间和保障物资的数量、质量上都要做到准确无误,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最大的保障效能。

同时,还要考虑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实行应急保障资源的动态管理。

2、保障方式的灵活多样性。

突发事件往往是由多个矛盾引发的,内部原因和外部环境十分复杂。

突发事件大小规模不一,种类各异,潜在的危害、衍生的灾害难以把握,加之地理、地域及周边环境的复杂性,保障方式和应急活动必然是多种多样的。

3、保障资源的共享协同性。

由于突发事件的特性决定了保障资源的稀缺性,同时应急保障资源又是突发事件赖以成功处置的最基本的要素。

因此,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组织体系内部成员在规定的范围和程序下可以使用应急保障资源,以实现保障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避免重复配置,减少浪费。

资源保障必须具有较强的协同性,要求指挥统一,运转协调,责任明确,程序简化。

4、保障资源的布局合理性。

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经济区域、不同的城市类型、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高发区,保障资源应有不同的分布。

应急保障资源的合理分布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还可以保证应急救援的时效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保障资源的布局合理原则应该是“兼顾全面,保障重点”,即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保证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重点部门、重点任务及关键环节的资源需要,特别是稀有资源的最佳利用。

(二)应急保障资源的要素

应急保障资源的要素是一个非常复杂、相互联系的系统。

从总体上看,有人、财、物方面;从涉及部门看,有财政、公安、交通、物资、食品、农林牧渔、卫生防疫、城建、水力电力、通讯、媒体、科技、信息,以及包括军队、武警等部门;从突发事件过程看,有测、报、防、抗、救、援、建等诸环节;从保障行为看,有人员抢救、工程抢险、医疗救护、卫生防疫、交通运输、通信信息、电力、自来水、食品、物资供应、灾民安置、基础设施抢修、灾后重建等工作。

应急保障资源的要素一般包括以下7项:

1、人力保障资源。

包括专职应急管理人员、相关应急专家、专职应急队伍和辅助应急人员、社会应急组织、企事业单位、志愿者队伍、社区、国际组织,以及军队与武警等。

2、资金保障资源。

包括政府专项应急资金、捐献资金和商业保险。

3、物资保障资源。

其涉及的方面最为广泛,按用途可分为防护救助、交通运输、食品供应、生活用品、医疗卫生、动力照明、通讯广播、工具设备,以及工程材料等。

4、设施保障资源。

包括避难设施、交通设施、医疗设施、专用工程机械等。

5、技术保障资源。

包括应急管理专项研究、技术开发、应用建设、技术维护以及专家队伍。

6、信息保障资源。

包括事态信息、环境信息、资源信息和应急管理知识等。

7、特殊保障资源。

其专指那些稀有的资源、不可消耗的资源等。

第二节应急保障资源的分类

一、人力保障资源

作为执行救援工作的主体,人力资源的充裕程度、素质的高低、知识结构,以及配备合理的程度对及时、有效地开展突发事件救援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科学管理各种人才,为整个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智力支持和组织保证,是应急资源保障体系中的关键要素。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提出:

“公安(消防)、医疗卫生、地震救援、海上搜救、矿山救护、森林消防、防洪抢险、核与辐射、环境监控、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铁路事故、民航事故、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事故处置,以及水、电、油、气等工程抢险救援队伍是应急救援的专业队伍和骨干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骨干和突击力量。

”并指出,有关部门要制定应急响应人员开发、训练计划,建立健全一专多能的应急响应专业队伍;建立健全咨询专家库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案例库,完善专业应急队伍的管理体制,做到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功能全面、协调配合、救援有序。

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基础性工作。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不同层次可以把所需人才分为4类:

即决策型人才、执行型人才、信息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

这4类人才良性互动、角色不同形成链条,处在不同层次、发挥不同作用,其核心能力也各有不同。

(一)决策型人才

决策型人才一般为分管应急工作的各级领导。

他们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决策能力受管理者个人经验、个性特征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好的决策人才应具备5种核心能力,即:

1、对宏观事态的全面把握能力。

2、对事态发展趋势有超常的预测能力。

3、临危不惧、处乱不惊的心理素质。

4、熟悉事件的产生、发展、影响以及化解方法,对事态有整体、科学、深刻、系统和动态地把握,能在事态发展的不同阶段迅速而准确地作出相应对策。

5、对事业、国家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很强的事业心。

(二)执行型人才

执行型人才一般为专门从事应急管理方面的工作或受过应急管理专门训练的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

他们要求具备领悟力、贯彻力、协同能力,专业背景强、准确把握、果断决策。

既能领悟决策层的精神,又能将其很好地贯彻下去,同时,具备很强的专业背景,能从整体上准确把握事态进展,并根据事态发展迅速而果断地制定出可操作性的行动计划。

由于从事应急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员需要经过系统的职业训练和专业化培训,因此,这部分人员对突发事件反应敏锐、行动迅速。

他们主要分布在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以及对公共安全影响较大的工矿、企业、商业单位。

(三)信息型人才

信息型人才一般为从事应急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其核心素质是灵敏性、选择性和责任心。

在突发事件的预警阶段,这类人才对各种突发事件和灾难进行研究,并建立各种突发事件数据库和模型,预测突发事件发生的领域、可能性、频率和强度,帮助政府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战略规划和应急预案,为政府培训、储备和交流应对突发事件管理人才,使政府的突发事件决策和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这类人员的功能和职责是收集突发事件的信息,拟定备选方案,策划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行动步骤,并跟踪检查,提高反馈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突发事件过后,客观甄别突发事件诱因,写出调查报告供决策层总结经验。

(四)专业型人才

专业型人才主要指公安、消防、事故救护、医疗、防疫等专业队伍和单位,他们依托各专业机构,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能熟练掌握使用专业设备,现场处置效率极高。

特殊的突发事件的应对需要技术专家和专业突发事件处置人员的努力和大力配合。

这些人员包括:

建筑设计师、工程师、地质专家、气象专家、水利专家、医疗专家、计算机专家、反恐怖专家、消防人员、警察、医护人员、武警部队等。

由于受过专业训练,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事件发生后,他们可以快速作出反应,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尽快地找到突发事件的起因,提供可行的、有针对性的突发事件处理方案,防止突发事件事态的扩散,减轻突发事件对生命财产的损害,降低突发事件对社会的冲击力和破坏力。

目前,国家防总组建了100支防汛机动抢险队;全国建成包括14个国家级矿山救援基地、77个省级矿山救援基地,共2万多人的矿山救援专业队伍。

山东等省依托大企业加强救援力量建设,形成煤矿救护、森林灭火、海上搜救等专业应急队伍相互补充、协作的应急救援体系。

各地公安机关加强应急处置机动力量建设,普遍组建了特警队。

另外,除了专业人才外,社会人力资源也是处置突发事件的最基础力量。

为了应对自然灾害这类大规模突发事件,还要做好社会人力资源动员,即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应急组织、企事业单位、志愿者队伍、社区、国际组织等各个方面的力量。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全社会共调集部队、公安、消防官兵达15万余人;医务人员6.5万余人;还有10余万自愿者参与抢救。

全国各省级专业地震抢险救援队伍几乎全部到达地震重灾区开展搜救。

不仅如此,中国政府建国以来首次接受了外来救援队参与救灾。

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巴基斯坦等国专业救援队及医疗队相继到达地震重灾区;中国台湾、香港地区救援队也在第一时间赶赴四川灾区参加救援。

二、资金保障资源

资金保障是应急管理的前提,资金保障包括各级政府按照现行财权划分原则,建立应急管理资金投入制度;将应急管理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优先安排领域;分级负担应急管理和处置突发事件由政府负担的经费;建立完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充分运用财政手段解决资金不足的矛盾。

政府部门承担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应当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其中财政部门作为宏观调控的部门,承担着配置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应当而且必须从资金及政策上给予应急管理支持。

这里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优化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应急管理的财政投入力度,保障应急管理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经费。

突发事件发生以后,财政部门要及时拨付应急救援资金,保障救灾物资的及时到达,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受灾地区恢复与重建工作。

另一方面要运用和调整税收政策,对受突发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和个人,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增强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财政部于2004年制定《突发事件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的主要原则包括:

①根据突发事件的影响程度,确定采取不同的财政收入、支出政策,以及快速拨付资金等方式进行支持。

②确立了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

属于中央政府事权的,经费由中央财政负担;属于地方政府事权的,经费由地方财政负担。

③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及时拨付处置突发事件的资金,专款专用,禁止挪用截留。

其具体内容包括:

1、设立专门的处置突发事件预备基金。

预备费是按照预算规模按比例提取的一部分资金,主要用于年初难以预料、年度预算执行中需要安排的支出事项。

对于防汛抗旱、森林消防、动物疫情等经常性突发事件的资金需求,可以通过一般的应急管理预算予以解决。

但是,那些年初没有预料到的突发事件,如2003年在世界范围流行的“非典”疫情等,往往没有纳入年初预算。

对于那些影响比较大、破坏力比较强的突发事件,如1998年的洪灾,虽然在年初安排了一部分预算,但是由于资金的需求太大,往往预算安排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预备费就成为解决此类问题的最佳选择。

各级财政可考虑每年按一定比例设立专门基金作为处置突发事件基金储备。

根据我国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以及财政的支付能力,按照现行预算法第32条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应当按照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1%~3%设置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开支与其他难以预见的开支”,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总预备费应该在本级财政按法律规定足额提取预备费;将预备费作为解决支持重大突发事件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渠道;可以对预备费实行基金式管理;不断扩大预备费基金的来源。

2、争取国家财政增加在总预备费中事前投入和事后追加的比例主要用于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专项资金,以及中长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准备基金。

3、全面推行社会保险机制,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政府应该建立起国家财政、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和投保人共同参与和分担的灾害管理机制。

政府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普及保险知识和防灾减损知识,培育风险意识、保险意识,提升社会风险防范能力。

同时,积极推行医疗保险、公共灾害险、工程质量责任险、环境责任险、高危行业雇主责任险等,最大限度减少由于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

4、整合现有资金,避免重复投入。

我国传统的应急管理是分灾种、分部门进行的,其权力的运作相对分散。

必须整合分散在各个部门的资金,改变过去资金分配散乱、无序、各自为政的局面。

政府在应急管理中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资源整合机制,从而有效地把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政府资源和市场资源、社会资源整合在一起,提高政府应急管理的综合能力。

以应急管理职能整合为契机,对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规范预算资金的投入,避免经费的重复安排,统一协调、合理配置应急资金。

5、规范政府责任。

在公共财政的框架下,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财力保障责任,并将这种责任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与预案中予以明确的体现。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要加大应对突发事件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财政预备费的拨付制度,建立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专项资金制度,以及中长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准备基金,强化重大突发事件政府投资主渠道的保障作用。

在强调地方政府承担主要的应急财力保障职责的同时,中央政府还可以通过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信用担保及税收优惠等手段对受突发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予以一定的补偿;同时积极吸收来自国内外企业、非政府组织、个人和国际组织的赞助和捐款;培育和发展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财力保障机制。

6、强化对突发事件的监督与审计。

从我国目前的突发事件管理实践看,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不计成本”倾向,即:

一方面表现为决策失误、反应过度或措施不力,从而导致各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是挪用、滥用乃至盗用和贪污各种资源。

解决这类问题的主要途径有3个:

内部控制、第三方评估、社会和舆论监督。

就加强内部控制而言,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突发事件管理实践中把相应的政府预算分配和划拨体系、人事管理、组织运行与设施维护计划、突发事件管理项目评估、成本与管理的审计、对各种物资供应商的支付、现金管理体制等制度性的安排整合起来,统一运行。

在此基础上,强化科学评估、过程监督与事后审计。

这种监督与审计结果还必须与事后责任追究相联系,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避免决策者或执行者往往自己评估自己。

引入第三方评估还有一个特别作用,即可以减少下级部门虚报、谎报突发事件或灾害而骗取救灾款的行为。

突发事件管理还应得到公众和媒体的监督,体现突发事件管理的公共性。

三、物资保障资源

物资保障资源是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

在四川汶川地震发生期间,物资保障对时间的要求显得格外突出。

在非典、冰灾期间相关救助保障持续时间长达数月之久,而在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则是救灾的黄金时间,许多救援人员和抢险设备由于道路运输等原因,使在废墟下的生命得不到及时救援,许多获救人员也是因为没有急需的药品和医疗设备,而在救助后不幸逝去。

因此,在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各界对物资应急保障及应急物流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建立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政府一是要加强应急物资的实物储备、生产和技术能力储备、市场储备,健全应急物资储备更新、轮换及损耗的财政补偿政策。

二是要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管理调度系统,完善应急物资紧急生产、采购、征收征用、市场调控与调整机制,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商业储备,科学储备相关应急物资。

三是要完善应急物资投入网络,健全区域间应急物资短缺调剂的联动机制,健全救灾物资社会捐赠机制,提高社会应急救灾物资紧急动员的能力。

四是要在加强电子政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重要应急物资信息平台、监测网络,掌握应急物资的生产、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完善应急工作程序,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和生活用品的及时供应。

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物资储备的监督管理,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

各级政府要做到结合现有的物资储备和物流体制,建立快速、有效、常备的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其主要内容有以下7个方面。

(一)建立应急物资目录

对主要应急事项全过程的物资需求进行分解,归纳整理出对各类应急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物资目录,包括名称、规格、用途、功能、消耗量等。

(二)整合物资应急标准

物资种类繁多,大多数产品标准指标很少考虑应急功能。

要对有关应急物资的各项指标、用途、功能进行必要的评估,夯实应急技术保障基础。

(三)应急物资实物储备

从1998年起,民政部、财政部建立了全国救灾物资储备网络。

现已设立10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库、20个国家级防汛物资储备库;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建立了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251个地市建立了地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占所有地市的75.3%;1079个县(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占所有县(市)的37.7%。

各地储备了价值20多个亿的抗灾救灾物资。

实物储备一般分为基本物资和专用设备。

基本物资又分两个部分:

一是生活类,包括衣被、方便食品、救灾帐篷、净水器械等;二是简易救灾设备类,包括救生类器械,如救生舟、救生衣、探生仪器、破拆工具、小型起重设备等。

专用设备一般指应急救援工作所需的通讯设备、交通工具、照明设备和防护设备等。

除此以外,还有专用救援设备,主要指各专业救援队伍所用的专用工具或物品。

它包括侦检装备,如检测管和专用气体检测仪。

国外采用专用检测车,车上除配有专用检测取样器、检测仪器外,还装备了计算机处理系统,它能及时对水源、空气、土壤等样品就地进行分析处理,及时检测出毒物和毒物的浓度,并计算出扩散范围等救援时所需要的各种救援数据。

医疗急救器械、急救药品,以及防疫消毒剂的选配应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配置。

特别是急救药品、防疫消毒剂,由于它们本身的特殊性,必须编制相应标准并合理配置、严格管理。

(四)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

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生产、调配体系,确保应急所需物资的及时足量供应。

对那些生产周期短,保质期不长,或者保管有特别要求的应急物资,可以进行应急物资生产能力的储备工作,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企业担负应急物资的生产。

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可以立刻组织应急物资的生产。

这样做可以有效地节约资金,避免盲目生产而带来的浪费,减少仓储的成本和管理费用。

职能部门要对应急物资生产厂家的生产能力、管理水平、技术、质量、运输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调研并进行必要的跟踪考察。

对生产企业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所需要的应急物资务必准时、保质保量到达指定位置。

(五)应急物资紧急采购和进口

物资、设备和装备资源可以通过采购方式。

对于采购的应急保障资源要有严格的规定标准和采购程序,以确保质量优良、价格便宜。

在突发事件响应期间,还要注意应急保障物资到位的有效性。

我国商品经济规模较大,应急物资保障上可以利用生产制造、商业流通过程中的中间库存资源,扩大物资保障品种。

当前的重点应放在建立应急物资主要库存地点、规模的信息渠道,及时掌握动态,便于应急采购。

同时,要建立进口商及国外提供商的信息库,保持联系渠道畅通,一旦应急需要可以多方采购进口。

(六)非政府物资征用

有一些大型机械工程设备、交通运输工具,以及专门设备等应急物资没有必要由政府储备,可以建立预备应急物资联系跟踪制度和基础数据库,一旦发生应急需要可以依照相关法律就地就近征用调用。

(七)加强对应急物资的管理

应急保障物资资源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它的流动性在于资源需求、资源供给、资源储备和资源使用,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紧急情况下,保障资源可以从供给直接达到使用。

做好对应急物资的管理必须在其整合和优化的基础上,抓住以下4个环节:

①做好应急保障资源普查。

②做好应急资源需求统计。

③做好应急资源布局设计。

④做好应急保障资源整体需求说明,包括数据信息汇总表、各布局点应急物资基本情况、各布局点基本设施状况。

四、设施保障资源

设施保障资源体系可分为避难场所、通信保障、交通运输保障、公共基础设施保障、医疗设施保障。

(一)避难场所

按照“平灾结合”的原则所建立的应急避难场所,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方可使用,平时完全服务于本身原有的功能。

这些设施可设置在已有现成的体育馆、大礼堂、学校等坚固的公共建筑,以及城市公园、广场等开阔地点,应急避难场所要具备防灾应急生活和指挥工作功能,如应急供水设施、应急棚宿区、应急照明用电、食品,以及应急厕所这些最基本的功能。

较大或永久性应急避难场所还应设立应急指挥部、发电设备、直升机停机坪、供水设施、应急物资供应储存、应急监控设施、应急卫生防疫、应急通讯广播等设施。

新建避难场所要预留、预埋、预建相应的基础设施。

(二)通信保障

充分利用现有通信网络资源,建立各级应急管理机构间的指挥调度通信网络,实现各应急指挥调度通信网络相连接。

各级政府可以在政务网基础上完善相应功能,建立突发事件信息综合管理系统。

系统要有接口,在设置管理权限的基础上做到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和相关职能单位的信息系统网络连接,确保资源共享。

开发和建立突发事件信息、救援力量、救援物资等的信息数据库,掌握救援抢险队伍、救援物资储备等情况,以便预警和应急决策时随时调用。

在整合应急职能部门现有专业通信网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跨部门、多手段、多路由,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微波和卫星相结合的反应快速、灵活机动、稳定可靠的应急通信系统。

逐步实现突发事件应急现场与各级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各专项应急指挥部之间以移动或卫星通信为枢纽,视频、音频、数据信息、双向传递的应急指挥通信方式。

(三)交通运输保障

完善紧急交通运输综合协调机制。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可以充分依托现有航空、公路、铁路、水路等运输能力,建立应急物资和队伍的紧急快速运输通道,调动社会各方面运输能力,形成联合运输网络系统及协调机制。

要建立紧急运输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重要公路和水路交通枢纽的监控、清除障碍及修复能力建设,补充完善工程抢修装备。

要重视加强林区公路建设,提高重点林区道路网密度。

开辟紧急运输绿色通道。

各级政府可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及时指令122交通指挥中心或交通部门,对突发事件现场和通往现场的重要道路或航道实行交通管制,根据需要组织开设应急救援“专用通道”,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交通主管部门要逐步建立交通保障动态数据库,确定交通运输保障队伍,掌握车辆、船只的提供单位、数量、功能、驾驶员名册等各种情况。

各级政府建立健全紧急情况社会交通运输工具征用程序,确保紧急情况下救灾物资和人员能够及时、安全运送到位。

公路、铁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