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名著导读终极过关练习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70260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朝花夕拾》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名著导读终极过关练习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朝花夕拾》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名著导读终极过关练习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朝花夕拾》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名著导读终极过关练习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朝花夕拾》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名著导读终极过关练习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朝花夕拾》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名著导读终极过关练习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朝花夕拾》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名著导读终极过关练习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朝花夕拾》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名著导读终极过关练习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朝花夕拾》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名著导读终极过关练习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朝花夕拾》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名著导读终极过关练习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朝花夕拾》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名著导读终极过关练习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朝花夕拾》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名著导读终极过关练习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朝花夕拾》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名著导读终极过关练习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朝花夕拾》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名著导读终极过关练习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朝花夕拾》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名著导读终极过关练习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朝花夕拾》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名著导读终极过关练习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朝花夕拾》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名著导读终极过关练习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朝花夕拾》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名著导读终极过关练习含答案.docx

《《朝花夕拾》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名著导读终极过关练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朝花夕拾》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名著导读终极过关练习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朝花夕拾》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名著导读终极过关练习含答案.docx

《朝花夕拾》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名著导读终极过关练习含答案

专题03《朝花夕拾》

一、填空题

1.鲁迅:

原名_______,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小说集《______》《_______》《故事新编》,散文集《_______》,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而已集》。

2.《朝花夕拾》的题材是回忆性散文集。

《朝花夕拾》原名_______________,于1928年出版,共收入十篇作品。

《朝花夕拾》的“朝”是早上的意思,“夕”是晚上的意思,书名“朝花夕拾”的意思是:

3.《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

包括:

怀念长妈妈的《》;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写塾师寿镜吾的《》;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是一部蕴含着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的作品。

4.《朝花夕拾》中出现了六个主要人物,有质朴善良的、愚昧麻木又勤劳的保姆_______________,治学严谨、平等待人、和蔼可亲又没有民族歧视的恩师藤野严九郎。

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正直、倔强与懦弱的朋友_______________,严厉、慈爱的_______________和自私、阴险的邻居_______________及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作者儿时的私塾老师_______________。

5.说几个《二十四孝图》提及的孝道故事。

6.《二十四孝图》一文中,作者主要评析“_______________”不合人性,“_______________”不合情理,“老莱娱亲”不合常态等。

用意在于揭露_______________。

 

7.《藤野先生》中提及鲁迅弃医从文是因为哪两件事?

8.“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这句话出自《》一文。

本文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

“我”急于,父亲却要“我”,让“我”感到痛苦,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的不合理。

9.“好。

那么,走罢!

”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一语出自鲁迅的《》一文。

在文中提到作者离开故乡后起初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水师学堂,因为感到“不合适”和“乌烟瘴气”,他随后又考入了矿路学堂。

在这个学堂里,他最喜欢阅读的一本书是《》,首次知道赫胥黎、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10.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玩耍,在迎神赛会上他最喜欢看的是。

童年时的鲁迅有两个爱好,一是收集图书,二是描绣像。

他的第一本专属个人的图书是《二十四孝图》,他曾经渴慕、最终得到、并引发了他更大的收集书本兴趣的图书是《》,两本书的来历分别是长辈馈赠、。

11.《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在书中,有描述小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①______________;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②______________;也有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的③______________。

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④______________和⑤______________,令人回味无穷。

(1)将下面篇目的序号填在①②③对应的横线上。

(每处2个)

A.《狗·猫·鼠》  B.《阿长与〈山海经〉》   C.《二十四孝图》    

D.《五猖会》E.《无常》  F.《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G.《父亲的病》  H.《琐记》I.《藤野先生》  J.《范爱农》

(2)在④⑤两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短语。

12.《朝花夕拾》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的篇目有:

《》《五猖会》。

表现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压制的文章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的文章是《》;揭示一些徒有虚名、草菅人命的“名医”的文章是《》;展现自己走出故乡,希望通过外出求学寻找到救国救民真理这一过程的文章是有《琐记》和《》;在鲁迅一生中始终不能忘怀的三个人是。

13.根据以下提示写出人物名称:

(1)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

(2)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

(3)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

()

(4)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

(5)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

二、选择题

1.“赛会虽然不像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

只有游手好闲的闲人,这才跑到庙前或衙门前去看热闹;我关于赛会的知识,多半是从他们的叙述上得来的,并非考据家所贵重的‘眼学’。

”选段出自作品_______________。

A.《无常》     B.《五猖会》 

C.《二十四孝图》   D.《琐记》

2.选出不属于散文集《朝花夕拾》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的一项( )

A.抒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B.批判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C.指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D.表现中国农民的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3.下列文章中没有提及“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的篇目是( )

A.《五猖会》B.《狗·猫·鼠》C.《二十四孝图》D.《琐记》

4.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是( )

A.《风筝》B.《无常》C.《父亲的病》D.《藤野先生》

5.下列哪一个不是文中阿长的性格特点( )

A.迷信B.不拘小节C.马虎D.朴实

6.“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 )A.形象好看B.能勾摄恶人的魂魄C.活泼诙谐D.公正的裁判

7.《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

A.学医太难B.先生不重视自己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D.受到日本同学歧视

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写《范爱农》只为了回忆过去,纪念以及想念范爱农。

B.范爱农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的先生,因此在先生死时不主张发电报。

C.鲁迅在记忆中觉得范爱农很坏。

D.《范爱农》记叙的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9.下列对《朝花夕拾》内容述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B.《藤野先生》——记录鲁迅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C.《二十四孝图》——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的钦佩与赞美,宣扬传统孝道。

D.《阿长与〈山海经〉》——鲁迅描写了保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一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三、精彩段落鉴赏

  

(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去拿你的书来。

”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

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

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乙】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

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

1.上面两个片段都出自_______________写的回忆性散文集《_______________》。

2.【甲】文中的“他”是指_______________,从这片段看出“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文中父亲要“我”背诵的篇名叫做《_______________》。

3.【乙】文中的“他”是指_______________,造成“他”的悲剧的原因是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这些鬼物们,大概都是由粗人和乡下人扮演的。

鬼卒和鬼王是红红绿绿的衣裳,赤着脚;蓝脸,上面又画些鱼鳞,也许是龙鳞或别的什么鳞罢,我不大清楚……

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

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

1.选文所出自的文章被收录在_______________的散文集《_______________》中。

2.请结合原著回答:

(1)文段中画线的“他”指

(2)作者认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也无怪他们疑惑。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

”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因为当时中国人力衰弱,人民贫困,所以中国人的智商赶不上日本人。

 B这是日本“爱国者”的反动观点,表现了鲁迅对此谬论的愤慨和抨击。

2.“但在我,这一声却听得特别刺耳”,“刺耳”的原因是( )

 A声音太响,听者的反应过了头。

B太没人道主义精神。

 C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

D破坏了课堂纪律。

3.“酒醉似的喝彩”反映了喝彩者的心态是( )

 A麻木愚昧B高兴过度

 C感到稀罕,凑热闹D认为除掉犯人,大快人心。

4.联系上下文看,“我的意见却变化了”的原因是( )

 A因为当时学医在中国前途不大。

 B当时“我”对藤野先生的严格要求不够理解。

 C因为日本“爱国青年”讽刺、怀疑、侮辱“我”。

 D“我”认识到医学救不了中国,在当时最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

5.“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中“那时”指;“那地”指仙台医专教室;“意见”指;“意见变化了”指。

6.用一个词语概括选段内容:

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鲁迅: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而已集》。

2.《朝花夕拾》的题材是回忆性散文集。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于1928年出版,共收入十篇作品。

《朝花夕拾》的“朝”是早上的意思,“夕”是晚上的意思,书名“朝花夕拾”的意思是:

早上的花晚上来捡,比喻重拾往事,旧事重提。

3.《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

包括:

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塾师寿镜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是一部蕴含着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的作品。

4.《朝花夕拾》中出现了六个主要人物,有质朴善良的、愚昧麻木又勤劳的保姆长妈妈,治学严谨、平等待人、和蔼可亲又没有民族歧视的恩师藤野严九郎。

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正直、倔强与懦弱的朋友范爱农,严厉、慈爱的父亲和自私、阴险的邻居衍太太及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作者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

5.说几个《二十四孝图》提及的孝道故事。

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哭竹生笋、卧冰求鲤、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

6.《二十四孝图》一文中,作者主要评析“郭巨埋儿”不合人性,“卧冰求鲤”不合情理,“老莱娱亲”不合常态等。

用意在于揭露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7.《藤野先生》中提及鲁迅弃医从文是因为哪两件事?

看电影事件、匿名信事件。

8.“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这句话出自《五猖会》一文。

本文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

“我”急于看戏,父亲却要“我”背书,让“我”感到痛苦,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的不合理。

9.“好。

那么,走罢!

”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一语出自鲁迅的《琐记》一文。

在文中提到作者离开故乡后起初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水师学堂,因为感到“不合适”和“乌烟瘴气”,他随后又考入了矿路学堂。

在这个学堂里,他最喜欢阅读的一本书是《天演论》,首次知道赫胥黎、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10.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百草园玩耍,在迎神赛会上他最喜欢看的是无常。

童年时的鲁迅有两个爱好,一是收集图书,二是描绣像。

他的第一本专属个人的图书是《二十四孝图》,他曾经渴慕、最终得到、并引发了他更大的收集书本兴趣的图书是《山海经》,两本书的来历分别是长辈馈赠、长妈妈送的。

11.《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在书中,有描述小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①A、F;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②I、J;也有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的③D、E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④深沉的情感和⑤理性的批判,令人回味无穷。

(1)将下面篇目的序号填在①②③对应的横线上。

(每处2个)

A.《狗·猫·鼠》  B.《阿长与〈山海经〉》   C.《二十四孝图》    

D.《五猖会》E.《无常》  F.《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G.《父亲的病》  H.《琐记》I.《藤野先生》  J.《范爱农》

(2)在④⑤两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短语。

12.《朝花夕拾》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的篇目有:

《无常》《五猖会》。

表现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压制的文章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的文章是《无常》;揭示一些徒有虚名、草菅人命的“名医”的文章是《父亲的病》;展现自己走出故乡,希望通过外出求学寻找到救国救民真理这一过程的文章是有《琐记》和《藤野先生》;在鲁迅一生中始终不能忘怀的三个人是阿长、藤野先生、范爱农。

13.根据以下提示写出人物名称:

(1)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长妈妈)

(2)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寿镜吾先生)

(3)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

(衍太太)

(4)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藤野先生)

(5)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范爱农)

二、选择题

1.“赛会虽然不像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

只有游手好闲的闲人,这才跑到庙前或衙门前去看热闹;我关于赛会的知识,多半是从他们的叙述上得来的,并非考据家所贵重的‘眼学’。

”选段出自作品_______________。

(B)

A.《无常》     B.《五猖会》 

C.《二十四孝图》   D.《琐记》

2.选出不属于散文集《朝花夕拾》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的一项( D )

A.抒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B.批判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C.指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D.表现中国农民的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3.下列文章中没有提及“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的篇目是(D)

A.《五猖会》B.《狗·猫·鼠》C.《二十四孝图》D.《琐记》

4.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是(A)

A.《风筝》B.《无常》C.《父亲的病》D.《藤野先生》

5.下列哪一个不是文中阿长的性格特点(C)

A.迷信B.不拘小节C.马虎D.朴实

6.“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D)

A.形象好看B.能勾摄恶人的魂魄C.活泼诙谐D.公正的裁判

7.《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C)

A.学医太难B.先生不重视自己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D.受到日本同学歧视

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

A.鲁迅写《范爱农》只为了回忆过去,纪念以及想念范爱农。

B.范爱农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的先生,因此在先生死时不主张发电报。

C.鲁迅在记忆中觉得范爱农很坏。

D.《范爱农》记叙的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9.下列对《朝花夕拾》内容述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C     )

A.《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B.《藤野先生》——记录鲁迅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C.《二十四孝图》——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的钦佩与赞美,宣扬传统孝道。

D.《阿长与〈山海经〉》——鲁迅描写了保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一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三、精彩段落鉴赏

 

(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去拿你的书来。

”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

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

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乙】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

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

1.上面两个片段都出自鲁迅写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2.【甲】文中的“他”是指鲁迅的父亲,从这片段看出“他”的特点是专制、严厉、不了解儿童心理。

文中父亲要“我”背诵的篇名叫做《鉴略》。

3.【乙】文中的“他”是指范爱农,造成“他”的悲剧的原因是封建势力复辟的罪恶和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二)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这些鬼物们,大概都是由粗人和乡下人扮演的。

鬼卒和鬼王是红红绿绿的衣裳,赤着脚;蓝脸,上面又画些鱼鳞,也许是龙鳞或别的什么鳞罢,我不大清楚……

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

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

1.选文所出自的文章被收录在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

2.请结合原著回答:

(1)文段中画线的“他”指活无常。

(2)作者认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活泼诙谐,爽直(爱发议论)而有人情。

(三)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也无怪他们疑惑。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

”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B)

 A因为当时中国人力衰弱,人民贫困,所以中国人的智商赶不上日本人。

 B这是日本“爱国者”的反动观点,表现了鲁迅对此谬论的愤慨和抨击。

2.“但在我,这一声却听得特别刺耳”,“刺耳”的原因是(C)

 A声音太响,听者的反应过了头。

B太没人道主义精神。

 C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

D破坏了课堂纪律。

3.“酒醉似的喝彩”反映了喝彩者的心态是(A)

 A麻木愚昧B高兴过度

 C感到稀罕,凑热闹D认为除掉犯人,大快人心。

4.联系上下文看,“我的意见却变化了”的原因是(D)

 A因为当时学医在中国前途不大。

 B当时“我”对藤野先生的严格要求不够理解。

 C因为日本“爱国青年”讽刺、怀疑、侮辱“我”。

 D“我”认识到医学救不了中国,在当时最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

5.“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中“那时”指看电影;“那地”指仙台医专教室;“意见”指学医救国;“意见变化了”指弃医从文。

6.用一个词语概括选段内容:

看电影事件。

 

附:

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

《狗·猫·鼠》——对猫的讨厌和仇恨及原因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

①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②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③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④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

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猫是暴虐残忍的象征,“狗”是指鲁迅一样的激进爱国的文人。

《阿长与〈山海经〉》——怀念长妈妈

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了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

《五猖会》——描绘封建家长制的压制和摧残

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