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导学案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检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73259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4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人教版导学案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导学案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导学案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导学案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导学案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导学案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导学案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导学案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导学案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导学案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导学案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导学案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导学案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导学案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检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导学案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检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导学案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检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人教版导学案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检测.docx

《高中生物人教版导学案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人教版导学案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检测.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人教版导学案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检测.docx

高中生物人教版导学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检测

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

(包括30小题,每题1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人体血浆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葡萄糖B.激素C.氨基酸D.血红蛋白

2.除哪项外,均为内环境概念的要素:

()

A.细胞内液B.主要组成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细胞外液D.体内细胞赖以生存液体环境

3.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

()

A.大于7.35~7.45B.远小于7.35~7.45

C.维持在7.35~7.45D.稳定在3~4

4.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是,可导致疾病发生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5.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6.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7.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

下图表示刺激时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8.人在饥饿状态下,体内血液中:

()

①葡萄糖大幅度下降②葡萄糖浓度相对稳定③胰岛素含量减少

④胰岛素含量增加⑤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⑥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A.①③⑤B.②③⑤C.①④⑥D.②④⑥

9.与人体青春期生长发育关系不大的激素是:

()

A.性激素B.胰岛素C.生长激素D.甲状腺激素

10.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特异性免疫()

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

B.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内的链球菌

C.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

D.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

11.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到细胞的病毒

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

12.下列化学物质中,不是植物激素的是()

A.2,4—DB.乙烯C.吲哚乙酸D.吲哚丁酸

13.如图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分别放在甲、乙、丙三株幼苗切面端的不同位置上,然后从左侧给予光照。

此实验的结果不会:

(   )

A.甲向右侧弯曲生长

B.乙直立生长

C.丙向左侧弯曲生长

D.甲、乙、丙都弯向光源生长

14.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的一端,然后

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14C的吲哚乙酸存在。

枝条及位置

如右图。

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处理甲图中A端,不可能在甲图中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B.处理乙图中A端,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C.处理乙图中的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D.处理甲图中的B端,能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15.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

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A.50只B.42只C.92只D.160只

16.右图中A表示的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 ()

A.该种鹰的天敌的种群

  B.与鹰有互利共生关系的一个种群

  C.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情况

D.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17.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

①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②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等外界因素的制约

③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④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8.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

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19.在一阴湿草丛中,生活着蚂蚁.蜘蛛.蚯蚓等动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一个()

A.生态系统B.生物群落C.种群D.食物网

20.土壤动物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改良土壤结构,其类群组成和数量是评价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

下表是某农田使用两种肥料后4类土壤动物物种数和密度(个/m2)调查数据。

地样

跳虫类

蜱螨类

线蚓类

线虫类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有机肥田

10

167

38

30

40

120

19

339

化肥田

4

79

16

41

18

32

7

52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A.化肥田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

B.有机肥田的土壤动物数量大大增加,有机质减少

C.化肥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减少,但是生物多样性提高

D.有机肥田的各类土壤动物密度总是大于化肥田

21.森林中的植物有垂直分层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

A.光照强度B.食物种类C.湿度D.温度

22.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23.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A.缺少生产者B.分解者很少C.没有消费者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24.当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一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以便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这种现象所属的特征及信息传递类型分别是()

A.种内互助,化学信息B.种内互助,行为信息

C.种间互助,化学信息D.种内互助,物理信息

25.下列对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作用(应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施放性引诱剂,诱捕害虫B.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C.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D.喷洒保幼激素,让农作物上的蝴蝶幼虫延长生长期

26.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就越大,原因是()

①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

②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③某营养级的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④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③④

2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说明了草原的()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28.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1和2包含着所有种群构成的群落

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

C.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

D.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库

29.鼎湖山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其完整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

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

A.物种B.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

30.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A.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的植物  B.进行人工降雨

  C.控制CO2的排放 D.减少氟里昂制品的使用

二、多项选择题:

(本题包括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每题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每小题全选对者得2分,其他情况不给分。

31.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A.调节准确、快速B.通过体液运送调节物

C.调节物都由内分泌腺产生的D.调节作用范围广泛

32.关于胰岛素的作用正确的是()

A.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B.促进血糖合成糖元或转变成脂肪

C.抑制肝糖元的分解D.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33.下列能够在人体内环境中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A.乳酸+碳酸氢钠→乳酸钠+碳酸B.碳酸钠十碳酸→碳酸氢钠

C.抗毒素中和外毒素D.丙酮酸+水→二氧化碳+氢+能量

34.酿脓链球菌反复感染人体可引起风湿性心脏病。

其主要原因是()

A.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

B.外来抗原直接作用于机体某些组织

C.抗体与自身组织发生反应,引起自身免疫疾病

D.外来抗原与自身某些组织细胞有共同的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

35.将植物横放,茎弯曲向上生长,根弯曲向下生长,这与重力影响生长素的分布和根、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有关。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a处的生长素浓度较b处高,茎对生长素敏感性高,

a处生长受抑制,b处生长快,茎向上生长

B.d处的生长素浓度较c处高,根对生长素敏感性高,

d处生长受抑制,c处生长快,根向下生长

C.c处生长素浓度较d处高,根弯曲向下生长

D.b处生长素浓度较a处高,茎弯曲向上生长

36.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A.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

C.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D.种群通过地理隔离可能达到生殖隔离

37.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种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B.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再利用

C.有的动物也能成为分解者

D.在分解动植物遗体时,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产者再利用

38.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促进了种间互助

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3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的

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者的能量越多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营养级越多,散失能量越多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姓名:

班级:

座号:

一、单项选择题:

请将所选正确选项填入下表相应空格:

题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序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题序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三.非选择题:

41.(5分)右图为人体反射弧模式图。

(1)图中所画1是_________;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表现为,因而与邻近未兴奋部位成了局部电流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_______来传递的,神经元兴奋传递的方向只能是_________。

42.(6分)根据人体调节产热的主要途径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TRH是激素,TSH是激素。

(2)寒冷环境中A和B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作用于骨胳肌和其他组织后,形成Y产热的原因是。

(3)常温下,血液中A增加时,TRH和TSH的分泌量将;这种调节属于调节。

43.(6分)下图表示人体内各类血细胞生成的途径。

A.~f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⑥表示有关过程。

(1)造血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需要经历细胞的_______和_________过程。

成熟红细胞失去全能性的原因是_____。

(2)各类血细胞均来自于造血干细胞,但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_________。

(3)图中f代表的细胞名称是_______,需要抗原刺激才能发生的过程有______(填数字)。

44.(5分)下图是生长素作用与其浓度关系图。

课本上说:

“一般地说,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

”看图理解.这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向光生长的幼苗,其背光面浓度于向光面,

于B点。

(2)具有顶端优势的植物,其侧芽浓度于顶芽,于B点。

(3)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45.(7分)下图为种群年龄组成3种类型的示意图,请据图作答:

(1)图示A.B.C各为什么类型?

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

(2)种群C的密度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是因为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是图______(填代号)所示的类型,若不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种群密度会逐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口控制的目标是力争使人口年龄的组成趋于图______(填代号)。

(3)濒于灭绝的生物其年龄组成的类型可能是__________(填代号)。

46.(11分)下图是食物关系图。

分析并简要回答:

(1)该图是一个简单的___________,含有___________条食物链。

(2)图中的初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_,蛇是___________消费者,属___________营养级。

鹰同时占有___________个营养级。

(3)图中的兔和蚱蜢两者是___________关系,而蜥蜴和蚱蜢是___________关系。

(4)如果蚱蜢突然减少,蚯蚓数量将会___________。

(5)蛇每增加1千克体重至少需_______千克蜥蜴,所消耗的绿色植物至少______千克。

47.(10分)生活中清洗餐具的洁洁灵既是一种污染源,同时也会影响人的健康,为了说明这一问题,特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洁洁灵溶液对草履虫生活状态的影响程度。

实验材料及用具:

草履虫培养液、已培养若干天的草履虫、蒸馏水、脱脂棉、吸管、洁洁灵、量筒、小烧杯、大烧杯、玻璃棒、培养皿,解剖镜两台和计数器。

请帮助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并回答问题:

实验步骤:

第一步:

配制洁洁灵浓度为100×10-6、20×10-6、10×10-6、2×10-6的溶液,分别标以2号、3号、4号、5号标签。

第二步:

第三步:

实验现象记录:

(每份样品观察20个次草履虫)

培养液号

1

2

3

4

5

洁洁灵浓度

0

100×10-6

20×10-6

10×10-6

2×10-6

生存状况

全部自由生活

全部死亡

5个存活

17个存活

全部存活

运动迅速

静止不动

运动缓慢

运动缓慢

运动迅速

一、单项选择题:

请将所选正确选项填入下表相应空格:

题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

13

15

答案

D

A

C

D

D

D

C

B

B

D

A

A

D

C

D

题序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D

B

B

A

A

C

B

A

D

B

A

D

D

C

二、多项选择题:

题序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BD

BCD

ABC

CD

BD

ABD

BC

ABC

ABD

BCD

三.非选择题:

44.(5分)

(1)高低

(2)高高(3)主动运输

45.(8分)

(1)增长型稳定性

(2)越来越小A增大B(3)C

46.(11分)

(1)食物网,3

(2)兔.蚯蚓.蚱蜢,三级,第四,三(3)竞争,捕食

(4)先增加后减少(5)5,125

47.(10分)

第二步(2分):

在1号培养皿号倒入10mL蒸馏水,将等量的2、3、4、5号溶液分别倒入2~5号培养皿,各放少许脱脂棉丝;

第三步(2分):

各培养皿中分别加入20滴草履虫培养液(有草履虫的)静置5min后,用解剖镜观察草履虫的生存状况并记录。

(1)

(2)草履虫生活状况受洁洁灵影响很大。

浓度越高,危害越大(2分)。

(3)生活中清洗餐具的洁洁灵既是一种污染源,同时也会影响人的健康,因此餐具用洁洁灵洗过后,要用清水冲洗于净,尽量降低对人体的危害(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