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75677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docx

《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docx

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

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能力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情感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时间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目标。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

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探究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

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

忆,在此当回忆讲。

"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

过去胜:

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孤独寂寞

望洞庭湖景色迷人

忆江南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与热爱

教学后记:

通过收集、背诵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增长了学生的知识积累。

2.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

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时间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

二、整体感知,带入情境。

1.范读课文。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

三、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

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

"静"、"清"、"绿"。

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

请概括地说。

(板书:

静清、绿)

3、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

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5)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

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

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学生试背。

第二课时

一、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读读:

读第三节。

划划:

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

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

值得学习的写法。

(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

3.朗读比赛。

要求:

①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②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

③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

4.全班交流,并请进步特别大的同学为画面配音,其他同学欣赏。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二、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

1.范读。

2.激情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

这幅画是谁画的?

(生答:

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

(板书:

美如画)

3、学生齐读最后一节。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六、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名胜。

让学生交流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

2.说一说,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七、作业:

长江练习

总起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分述

总结

教学后记:

在授课前,我花了极短的时间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学习劲头高涨,让整堂课生动活泼,学习效率极高。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情感目标: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时间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引入:

2、板书:

3.记金华的双龙洞

3、出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

"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

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A、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B、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概括段落大意。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

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

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2、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

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3、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4、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5、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

"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

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6、山中有花也有水。

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

讨论:

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

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

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7、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读一读,说一说。

3、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4、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1、默读第四段,想一想:

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2、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

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3、讨论:

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五、背诵第四段。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

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

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2)、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3)、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四)小结: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

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

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

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

4.小结: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曲径通幽处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奇景自然成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学会了阅读游记的方法,同时,我还引导了学生多读课外书籍,丰富见闻。

4、七月的天山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情感目标: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

二、学生自学

1、带着过度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2、整体感知,提问:

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三、引导读通

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四、合作学习

你觉得 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

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

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五、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六、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 和 老师、同学交流。

七、作业:

摘抄优美词句

移步换景

板书设计:

七月的天山美不胜收

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时间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

看窗外,春光多美好。

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

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来自己安排。

二、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做记录。

三、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

看哪一组计划的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作好发言,师生评议。

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

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

(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二、小结:

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的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三、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录下来。

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

注意要仔细观察。

四、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经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

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五、学生完成习作

六、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的听写词语。

二、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交流后进行摘抄。

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

比一比,看谁背的多,背的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