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地理 第十二章 中国地理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75858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75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维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地理 第十二章 中国地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三维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地理 第十二章 中国地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三维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地理 第十二章 中国地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三维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地理 第十二章 中国地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三维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地理 第十二章 中国地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三维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地理 第十二章 中国地理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三维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地理 第十二章 中国地理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三维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地理 第十二章 中国地理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三维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地理 第十二章 中国地理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三维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地理 第十二章 中国地理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三维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地理 第十二章 中国地理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三维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地理 第十二章 中国地理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三维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地理 第十二章 中国地理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三维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地理 第十二章 中国地理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三维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地理 第十二章 中国地理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三维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地理 第十二章 中国地理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三维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地理 第十二章 中国地理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三维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地理 第十二章 中国地理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三维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地理 第十二章 中国地理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三维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地理 第十二章 中国地理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维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地理 第十二章 中国地理教案.docx

《三维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地理 第十二章 中国地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维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地理 第十二章 中国地理教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维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地理 第十二章 中国地理教案.docx

三维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地理第十二章中国地理教案

第一讲中国地理概况

一、我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1.优越的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

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

(2)海陆位置:

东临太平洋,背靠亚欧大陆。

2.辽阔的疆域

(1)填图:

在下图中填出领土的四至点。

(2)濒临的海洋:

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

3.众多的邻国——陆上14个、隔海6个

4.行政区划

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温馨提示] 我国疆域及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我国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种类齐全,且蕴藏量大。

(2)我国疆域辽阔,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范围广,且国防回旋余地大,利于国防安全。

(3)濒临太平洋,使我国东部深受海洋影响,雨量充沛,利于农业生产。

(4)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人民友好往来。

(5)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同中亚、西亚、欧洲陆上直接往来交流。

(6)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热量充足,便于生产生活;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复杂多样,利于发展多种经济。

二、我国的人口和民族

1.众多的人口——13.7亿(第六次人口普查)

特点

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政策

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

分布

分布不均,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多、西北少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人口数量:

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92%;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有1600多万人。

共56个民族。

三、中国的地形

(一)地形、地势

(1)特征

(2)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

a天山—阴山、昆仑山—b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

c大兴安岭—太行山—d巫山—雪峰山、长白山—e武夷山、f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

g祁连山、阿尔泰山

南北走向

h贺兰山、横断山脉

弧形山脉

i喜马拉雅山

(二)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位置、范围和特征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是相对独立的地形单元,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影响下,往往形成不同的人文地理特征。

对此分析如下列各表所示:

1.四大高原

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青藏

高原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m以上;边缘和内部分布着高大山脉;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内部山脉相对高度不大

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和湟水谷地;人口稀少

内蒙古高原

海拔1000m左右;地面坦荡;自东向西由草原、荒漠草原到荒漠

草原畜牧业;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

黄土

高原

世界上最广的黄土分布区;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以谷子为主的旱作农业;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开发

云贵

高原

地势西高东低,从2000m降到1000m;地表崎岖,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

“坝子”为农业区,交通落后制约经济发展;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分布广

2.四大盆地

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塔里木盆地

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内有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

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

绿洲农业,种植棉花和葡萄等,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

油气资源开发

准噶尔盆地

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

绿洲农业,种植春小麦、甜菜。

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

油气资源开发

柴达木盆地

海拔3000m左右,内陆高原盆地;多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

矿产资源开发,青藏铁路沿线将要崛起的经济区

四川

盆地

低山丘陵起伏,海拔500m左右;成都平原较为平坦。

紫色土广布

农业较发达,成都平原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人口、城市密集

3.三大平原

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东北

平原

面积最大,海拔多在200m以下,地势坦荡;肥沃的黑土;多沼泽地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油气、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

华北

平原

海拔多在50m以下,地势平坦,又称黄淮海平原

全国重要的商品棉、油生产基地,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中低产田的改良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西狭长;海拔更低;河湖密布

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鱼米之乡”。

长江沿岸经济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1.气温

(1)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

季节

分布规律

形成原因

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漠河最冷;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秦岭—淮河一线

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南方、昼长短于南方,使得北方获得的热量远小于南方;②南方离冬季风源地远于北方,加上地形阻隔,受冷空气的影响弱于北方

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虽然小于南方,但昼长却长于南方,得到的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②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兴安岭等山地气温偏低

地势高

吐鲁番盆地最热

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部气流越过山地在此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热风;②沙漠广布,吸热快;③空气干燥少云,太阳辐射强

(2)温度带划分及主要分布地区:

据活动积温[作物生长期内(日均温≥10℃)的日均温累积]的大小划分出五个温度带和1个特殊的青藏高寒地区,其分布情况如下:

2.降水

(1)根据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出四个干湿区。

下图中a、b、c分别大致相当于800mm、400mm和200mm等降水量线,通过它们划分出A、B、C、D四个干湿区。

代号

干湿地区

降水状况

分布地区

主要植被

A

湿润地区

年降水量>800mm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东北三省东部、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森林为主

B

半湿润

地区

年降水量>400mm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森林、草地

C

半干旱

地区

年降水量<400mm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

草地为主

D

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200mm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

荒漠

(2)降水特征及影响因素:

3.我国的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五、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1.水文特征的地区差异

(1)不同地区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地区

东北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河流

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

辽河、海河、黄河

长江、珠江

水量

特征

丰富

较小

丰富

成因

流经森林茂密、气候湿润的地区

流经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

流经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

水位变化

特征

较小

成因

河流补给多样

河流补给主要是7、8月的降水

降水的季节长

汛期

特征

汛期较短、季节变化较小

汛期较短、季节变化大

汛期长,季节变化小

成因

冬季积雪,春天融化,形成春汛;夏季受夏季风影响,形成夏汛

降水季节短

降水多,且降水季节长

含沙量

特征

成因

森林茂密,水土流失少

河流上、中游植被少,且流经土质疏松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植被保护较好

结冰期

特征

较短

成因

冬季长,气温低

冬季较短

冬季气温在0℃以上

(2)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特征

成因

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

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沙漠广布,有大面积的无流区

水量较小

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其量较小

汛期短

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山地降水也较多,水量丰富;冬季河流断流,属季节性河流,且有显著日变化

内流河河水沿途被大量蒸发、下渗,加上引水灌溉,河流水量减少,逐渐消失

塔里木河:

7~9月为汛期

2.长江、黄河、珠江的开发与治理

长江

黄河

珠江

水利

①灌溉;②航运“黄金水道”;③发电“三峡”;④调水“南水北调”;⑤冲积出长江中下游平原及长江三角洲,主要农业区

①引黄灌溉;②发电(上中游水能的梯级开发)

①水能的梯级开发;②航运

水害

中下游洪涝灾害

①上游凌汛;②下游“地上河”、凌汛

①下游河口附近“咸潮”;②中下游洪涝

防洪是首要任务。

①加固江防大堤,兴建分洪、蓄洪工程;②营造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和退耕还湖)

关键是治沙,根本在于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①兴修水利,上拦下排;②退耕还林、还草、还蓄洪区,营造水土保持林;③加固堤坝

①引淡压咸;②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六、中国的自然资源

1.特点

种类多,总量大,人均不足。

2.土地资源

(1)特点:

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口与耕地矛盾尤为突出。

(2)分布:

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及低山丘陵,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远地区及东南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及青藏高原。

(3)土地利用:

①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次生盐碱化;②对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3.水资源

(1)分布:

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2)解决缺水的措施:

建设水利工程,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七、中国的农业

1.农业的地区分布

差异

地区

主要部门

主要分布区

东部地区

种植业

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地区

林业

东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的人工林区

渔业

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西部地区

畜牧业

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

种植业

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2.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

(1)粮食作物:

分布格局为“北小麦南水稻”。

(2)主要经济作物及分布:

作物

分布区

油料作物

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

糖料作物

南方种植甘蔗,北方种植甜菜

棉花

三大棉区是新疆南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八、中国的工业

1.工业的空间分布

(1)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了多个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2)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

(3)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4)沿海地区集中了京津唐、辽中南、沪宁杭、珠江三角洲四大工业基地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2.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地区

优势

方向

沿海地区

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

侧重发展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

沿边地区

国家的开放政策、沿边的地理优势

发展贸易导向型产业

内地

优势资源、工业基础

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九、中国的交通

1.分布

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大;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小。

2.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

a陇海线,b青藏线,c宝成-成昆线,d南昆线,e京哈线,f京广线,g京沪线,h沪杭线,i京九线。

3.水运

(1)海运

(2)河运:

长江、京杭运河、珠江、松花江等。

4.主要的国际航空港

北京、上海、广州。

(限时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014·江西联考)下图是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各省市区编号是2010年某项指标在全国的排名,该指标是(  )

A.面积           B.人口

C.城市化水平D.经济总量

2.长江干流②河段的特征是(  )

A.水流平缓,河道弯曲B.水量丰富,流速急

C.江水浑浊,泥沙多D.峡谷幽深猿声啼

3.与图中其他省区相比,甲省区输出的最具优势的农产品是(  )

A.柑橘B.稻米

C.天然橡胶D.棉花

解析:

1.B 2.A 3.C 第1题,江苏的面积较小,不可能排全国第5;上海的经济水平较高,城市化水平也较高,不可能排全国第24;图中四川、江苏排名靠前,而青海、西藏排名靠后,则该项指标应是人口。

第2题,长江干流②河段即长江的中游,该段长江已进入中下游平原,因此水流平缓且河道弯曲;该河段水量丰富,但流速并不急,两岸多为平原而少峡谷;该河段的水流平缓,因此江水中泥沙的含量并不大。

第3题,根据长江干流流经的省区可知,甲省区为云南,该省区热量条件好,因此该省区输出的最具优势的农产品是对热量条件要求较高的天然橡胶。

读图,甲、乙为我国两个盆地。

据此回答4~6题。

4.甲、乙两盆地中的河流(  )

A.①河水源主要来自冰雪融水

B.①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C.②河初春有凌汛现象出现

D.②河的汛期短于①河的汛期

5.甲、乙两盆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都是(  )

A.水运便利B.劳动力充足

C.油气资源丰富D.气候适宜

6.甲盆地的小麦品质好于乙盆地,主要是甲盆地(  )

A.地形平坦B.温差大,光照足

C.土壤肥沃D.水源充足

解析:

4.A 5.C 6.B 第4题,甲、乙两盆地分别为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

两盆地中的河流分别为塔里木河和长江,结合两河流水文特征即可得出答案。

第5题,两盆地都是我国油气资源丰富地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6题,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温差大,光照足,作物品质优良。

(2014·江西重点中学盟校3月统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影响我国大陆的重要天气系统。

我国东部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副高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副高的北进南退而移动。

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副高对我国天气影响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如副高控制区域位于图中位置,则雨带处于(  )

A.南部沿海一带B.长江中下游地区

C.华北地区D.东北地区

★8.当北方冷空气势力最强盛时(  )

A.我国受副高控制最明显

B.我国锋面雨带控制华北地区

C.锋面雨带已撤离我国大陆

D.台风已蓄势待发

解析:

7.B 8.C 第7题,雨带即冷暖气流的交汇处,图中显示冷暖气流交汇处刚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第8题,北方冷空气势力最强盛时一般在冬季,则此时锋面雨带已撤离我国大陆。

(2014·唐山模拟)近年来,被誉为“长江之肾”“鸟类天堂”的鄱阳湖区持续干旱,2012年1月的水位更是创下60年来历史新低。

读下图回答9~10题。

★9.据图分析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水位低于12m的枯水天数,2010年比2000年延长124天

B.2006年鄱阳湖区降水偏多

C.目前水位的快速下降,还没有影响到湖区航运、渔业以及居民生活用水

D.鄱阳湖枯水期呈现出现时间提前、结束时间退后的趋势

10.鄱阳湖是水位季节变化巨大的吞吐型湖泊。

分析鄱阳湖低水位持续时间总体变长的主要原因(  )

A.湖区附近用水增加

B.长江干流对鄱阳湖湖水顶托作用加强

C.三峡水库蓄水之后导致长江中下游来水减少

D.全球变暖蒸发加大

解析:

9.D 10.D 第9题,图中数据显示,鄱阳湖水位低于12m的天数由2000年的129天变为2010年的218天,低于10m的天数由2000年的50天变为2010年的174天,故总体上枯水期变长,则D选项正确。

第10题,鄱阳湖低水位持续时间总体变长原因为两方面,一是来水量减少,应该主要与流域内降水量多少有关,而材料中信息不能反映降水量持续减少;二是湖泊水分消耗持续增加,结合近年来总体上全球呈变暖趋势,湖泊面积大且蒸发增加,可能是湖泊低水位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

(2014·南京二模)十二五规划提出,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读我国农业主产区战略布局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关于各农业主产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粮食单产最高的是甘肃新疆主产区

B.土壤最肥沃的是黄淮海平原主产区

C.光热条件最好的是长江流域主产区

D.复种指数最高的是华南主产区

★12.优化农业产业布局,重点发展优势产区的意义是(  )

①提高市场竞争力 ②推进规模化经营 ③提高专业化水平 ④改善主产区农田生态环境

A.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11.D 12.B 第11题,复种指数等同于一年几熟,热量条件越好的区域,复种指数越高,图中华南主产区热量条件最好,复种指数最高。

第12题,优势产区发展专业化生产,可以提高专业化水平、推进规模化经营,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大规模生产不利于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故B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52分)

13.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8分)

材料一 夏天人体感到炎热,主要是由高温引起的,当气温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人就会有热感,气温越高,维持时间越长,人的热感越明显,风力小、湿度大、最低气温高则会加剧人们的热感。

材料二 下图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等高线地形图。

(1)绘出沿A—B线的地形剖面图。

(4分)

(2)武汉是长江流域的“三大火炉”之一,试简述每年7~8月武汉市民感到非常闷热的原因。

(8分)

(3)2012年12月26日京广高铁全线开通,加快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向湖北地区的产业转移。

试分析产业转移对湖北地区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所产生的有利影响。

(6分)

(4)简述图中南部地区综合利用农业资源、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意义。

(6分)

(5)武汉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简要分析钢铁工业的发展对武汉的城市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

(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剖面图的绘制、武汉闷热的原因、产业转移的影响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题,绘图略(只要起点、终点、重要点的高度正确即可)。

(2)题,武汉夏季的闷热与大气环流、地形地貌、城市热岛效应等密切相关。

第(3)题,产业转移可以改变人口迁移的方向,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可以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扩大城镇规模,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第(4)题,图中南部地区为低山丘陵,调整农业结构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洪涝等自然灾害,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等。

第(5)题,从土地、环境、交通三方面作答即可。

答案:

(1)绘图略,只要起点、终点、重要点的高度正确即可。

(2)每年7~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热带高气压牢牢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小,天气晴朗,持续高温;武汉及其周边地区水域辽阔,水田与沟渠遍布,水分蒸发旺盛,使得空气湿度加大;武汉地势平坦,海拔低,散热困难,使得昼夜温差小,最低气温偏高;随着武汉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更为明显,增加了城市夏季的炎热程度。

(3)人口迁移方面:

产业转移增加了湖北地区的就业机会,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加快了区域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

城市化进程方面:

产业转移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4)有利于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减少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吸纳劳动力,增加收入。

(5)城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

★14.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

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24分)

(1)图示区域河道形态有何特点?

这种河道形态对该区域有何影响?

(6分)

(2)说出图示区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5分)

(3)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试分析其发展粮食生产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5分)

(4)试分析该区域大力建设河流堤防和蓄洪区的原因。

(8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区域环境特征、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题,图示区域为荆江河段,自古有九曲回肠之称。

由于河道弯曲,泥沙大量淤积,河床被抬高,形成了地上河。

(2)题,图示区域河道弯曲,河流流速降低,导致泥沙大量沉积,土地易沼泽化,洪涝灾害频发;同时受区域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也比较突出。

第(3)题,该区域发展稻米生产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有农业种植历史悠久、劳动力资源丰富、稻米的市场需求量大。

第(4)题,该区域河道弯曲,地势低平,气候湿润,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大力建设河流堤防和蓄洪区可以起到防洪、泄洪的作用,降低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

答案:

(1)特点:

河道弯曲。

影响:

河床易被抬高,形成地上河。

(2)洪涝灾害;土地沼泽化;水体富营养化。

(3)劳动力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市场广阔。

(4)该区域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河床泥沙淤积严重;该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化大,导致该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

大力建设河流堤防和蓄洪区可减少洪涝灾害带来的农田淹没、住宅损毁等经济损失。

第二讲

____中国地理分区

(一)四大区域的划分

划分的主导因素

(二)北方地区

1.地形区

图中的A辽河平原,B松嫩平原,C三江平原,D华北平原,E黄土高原。

2.气候——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①从温度带来看,东北三省大部分属于中温带,华北平原及黄土高原属于暖温带。

②从干湿地区来看,三江平原和长白山地区属于湿润地区,其余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地区。

3.河流

图中的F松花江,G汾河,H渭河。

4.资源

图中的I大庆油田,J辽河油田,K胜利油田,L中原油田。

5.城市

图中的①济南,②太原,③西安,④哈尔滨。

(三)南方地区

地形区

A江南丘陵、B浙闽丘陵、D南岭、E云贵高原

河流

长江、珠江、C澜沧江、M汉江

铁路线

京广线、I宝成线、F焦柳线、G京九线、H浙赣线等

水能

丰富,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珠江上游

工业基地

沪宁杭、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差异

(1)自然地理特征差异:

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山地、丘陵为主,平原小而分散

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平原面积广阔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温暖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水能丰富、中下游航运价值大

水量小、季节变化大、汛期短、含沙量大,东北地区有春汛和夏汛

林业:

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南山区,茶、油桐、毛竹、杉树、樟树繁多

林业:

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天然林区

水资源丰富

水资源不足

常规能源缺乏,水能丰富,有色金属矿丰富

煤、石油、天然气常规能源充足,铁矿丰富

(2)人文地理特征差异:

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农业

水田农业,一年两熟到三熟,渔业发达

旱地农业,东北一年一熟,华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我国水稻、油茶、甘蔗、茶叶、天然橡胶、亚热带和热带水果的重要产区

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甜菜、棉花、花生、谷子及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地

工业

长江中下游工业带;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带;西南地区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发达;“珠三角”工业基地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与京津唐综合性工业基地形成了环渤海工业带;山西能源基地

人民生活

主食为大米,房屋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龙舟竞赛、游泳

主食为面食,房屋墙厚防寒保暖,交通以铁路、公路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