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76577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历史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历史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历史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历史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历史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历史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历史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历史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历史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历史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历史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历史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

《历史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

历史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

历史考试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记载:

“(周)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材料主要表明当时

A.“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B.诸侯国争霸战争接连不断

C.国家政治秩序受到严重挑战D.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

2.董仲舒《春秋繁露》载:

“《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该主张旨在

A.说明天地君权之尊贵B.强调遵从纲常伦理

C.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D.废弃郡国并行体制

3.赵翼《陔馀丛考》载:

“至元设行中书省于各路,遂又移为方州之名,曰各直省也。

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

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

”由此说明

A.行省因防御元兵而设B.行省制度开启于金代

C.地方官制具有继承性D.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

4.《明太祖实录》载: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

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

上曰:

‘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

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

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

’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这表明当时

A.长途贩运受到严厉的排斥B.传统抑商政策发生动摇

C.整顿吏治以改善商业环境D.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5.清代著名文艺评论家王希廉在评点《红楼梦》时说:

“子以《红楼梦》为小说耶?

夫福善祸淫,神之司也;劝善惩恶,圣人之教也。

而善恶报施,劝惩垂诫,通其说者,且与神圣同功。

”这就肯定了《红楼梦》

A.社会教化功能B.文学鉴赏价值C.维护封建礼教D.革新社会风气

6.1877年6月29日,(李鸿章)复刘仲良中丞曰:

“日来由东局(天津机器局)至敝署(直隶总督府天津衙署)电线置妥,仅费数百金,通信立刻往复。

即用局内学生司之,神奇可诧,各使均相道贺。

执事闻之,将又哑然笑,数十百年后必有奉为开山之祖矣。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天津机器局是民用工业代表B.天津电报业是由中国人自办

C.当时中国电报技术世界领先D.国人通讯方式发生普遍改变

7.以下为晚清政府的一道上谕。

与上谕中的“外侮”相关的是

A.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B.“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8.《新青年》自第2卷刊登通告:

“自第二卷第一号起,新辟‘读者论坛’一栏,容纳社外文字,不问其‘主张’‘体裁’是否与本志相合。

”同时,《新青年》第1到3卷每一号的封三都刊有《投稿简章》,明确提出“来稿无论或撰或译,皆所欢迎。

”此举

A.宣告新文化运动开始B.体现了兼容并收的原则

C.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D.大力弘扬了“五四精神”

9.1922年中华国货维持会在其编选的《劝用国货》中记述:

“江西夏布好,蒙古羔羊毛。

浙绸苏缎亮又牢,瓷器景德窑。

薛针锦绣巧,豫鲁府绸超,雨前龙井滋味好。

”1928年上海市教育局《爱用国货歌》中记述:

“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远胜洋货。

”这些记述主要意在

A.引导国人创办近代工业B.强调国货质量优于洋货

C.倡导使用国货抵制洋货D.发展振兴传统手工业

10.台儿庄战役前,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曾请周恩来、叶剑英商谈作战方针。

战役爆发后,李宗仁采取“固守据点,各个击破,要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把敌人歼灭在台儿庄”的作战方针。

张云逸所率新四军一部积极配合淮河沿岸的国军部队,阻击日军北犯。

这表明当时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B.揭开国共军队协同抗战的序幕

C.正面战场战略战术运用灵活D.抗日战争由此进入了相持阶段

11.1954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下图为1954年第9期《人民画报》封面,展现了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正在讨论宪法草案的场景。

由此说明

A.群众参政能力大为提高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广泛建立

C.人民民主意识显著增强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确立

12.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但仍然认为,党的“三面红旗”(即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是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中共确立了科学的经济思想B.中共开始放弃苏联经济模式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曲折发展D.八字方针助长左倾错误蔓延

13.下表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情况。

表中数据表明台湾对大陆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这主要得益于

年份

企业(个)

年增长率(%)

合同金额(亿美元)

年增长率(%)

1991

1735

57.3

13.90

54.6

1992

6430

270.6

55.43

298.7

1993

10945

70.2

99.03

79.9

A.“一国两制”方针指引B.“一个中国”共识达成

C.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D.海峡两岸“三通”实现

14.罗马法规定:

“故意杀害他人”处予死刑,而“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可通过交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

由此说明罗马法

A.缺乏严格统一的判罚标准B.注重区别对待不同犯罪类型

C.掺杂诸多原始落后的习俗D.其法律条文一直被近代沿用

15.“它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

这个时代的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

”材料中的“这个时代”

A.推翻了基督教会神权统治B.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

C.描绘了资产阶级理性王国D.直接引发了近代科技革命

16.18世纪中叶以前,英国人口增长速度缓慢。

18世纪4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

尤其是1811-1821年的10年间,英国人口增长了18%,人口年增长率达到1.8%,这种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长速度被称为英国“人口革命”。

当时英国“人口革命”的出现

A.体现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成果B.主要得益于海外的殖民扩张

C.增加了“福利国家”的负担D.引起国际劳动分工格局变化

17.1896年7月1日,德意志帝国国会通过了《德国民法典》,其中规定:

“私权的享有,始于出生”“所有人在法令限制内对所有物享有自由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联邦议会具有独立的立法权B.注重保护容克贵族阶层的利益

C.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残余D.体现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原则

18.二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这最简单的口号直击人心。

三月份,布尔什维克党只有2万多名党员,到了十月革命前,成为了35万人的大党。

由此说明当时

A.退出一战的俄国急需土地和面包B.民意成为革命发展的助推力

C.布尔什维克政党获得了执政地位D.实现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19.他们认为:

“绘画所给予人们的是感觉,而不是思想。

”在他们的画作中,“只重感觉,忽视思想本质,以瞬间现象取代之,描绘主观化了的客观事物,是充满阳光的色块组合,充满空气感。

”下列美术作品与该流派艺术特征相符的是

A.《自由引导人民》B.《日出·印象》C.《拾穗者》D.《格尔尼卡》

20.2018年4月13日,美军联合英国、法国对叙利亚军事设施进行“精准打击”,以作为对之前叙东古塔地区发生“化学武器袭击”的回应。

对此,俄、叙表示谴责,称打击是非法的。

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对军事行动表示支持。

4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也未能通过相关决议草案。

由此说明

A.联合国主要由发达国家操纵B.多极化格局面临着严峻挑战

C.恐怖主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D.霸权主义导致国际局势动荡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计60分。

其中第21题12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

21.(12分)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灿烂文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综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

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

此在秦、汉完成之。

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

此自西汉中叶以下,迄于东汉完成之。

由士族门第而变为科举竞选,三也。

此在隋、唐两代完成之。

全国政事付之官吏,而官吏之选拔与任用,此二者,皆有客观之法规,为公开的准绳。

有皇帝王室代表,所不能摇。

宰相政府首领,所不能动者。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我们看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对此需要做具体分析。

如果没有这样的体制,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则无从谈起。

中国的君主集权制度曾经对包括皇帝在内的统治者形成过一定的制约,更加重要的是,这种体制有利于维护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

其中的科举选官制度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为中小地主和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政治通道,特别是科举制度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层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古代有法制,缺少法治。

君主把法制作为治民治吏的一种手段,自己则凌驾于法制之上。

正因为如此,同一个制度体系,在不同的君主手里,可以有不同的效果;一治一乱,有天壤之别,反映出人治的弊端。

——摘编自张岂之《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中华文化前景》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体演进的特点。

(3分)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与中华文明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9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2.(14分)马克思说:

“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因此,“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中学为体中的“体”,不是指身体或形状,而是指国家的本体、主体、政体、基干、准则、法纪,简言之,“体”就是封建社会的政权。

这个“体”,君临一切,高于一切,凌驾于一切人和一切事之上。

“中学”和“西学为用”,都是为了保护和尊崇这个“体”。

所谓西学,大体上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二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精神文明,主要是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

——摘编自邵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新议》

材料三张之洞系统阐发的“中体西用”论具有兴西学和保中学的两重性,即在为维护封建旧学张本(指事先为事态的发展作好布置)的同时,也为西学的传播起了促进作用。

——摘编自刘健清、李振亚《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为什么是当时“更好的宗旨”?

分析其思想特征。

(5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体”和“西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提出的根本动机。

(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

(5分)

 

23.(14分)罗斯福新政期间的农业改革被誉为是“在美国试行的最勇敢的社会实验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自立国以来,农业一直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自由放任的生产经营模式为美国农业带来了巨大繁荣。

从1914年到1919年,美国的农产品出口总额增加了2.64倍,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产品平均价格分别上涨了114.7%和110.3%,农业总纯收入增加了近3倍。

20世纪30年代初,农业受到严重打击,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1967=100)由1928年的64.8下降到1932年的29.5,下跌了55.5%,农场纯收入由61.5亿美元降至20.3亿美元,下降了67%。

材料二1938年2月通过的《农业调整法》明文规定,对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实行生产定额,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由政府给予补贴。

美国农业部先后主导建立了国家农业信贷署、农产品信贷公司等机构,负责对处于困境中的农民提供低息贷款、直接补贴及技术支持。

政府还动用行政力量,引导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加工者之间签订“市场协议”,使他们在最低限度价格、供求总量等方面达成协议,从而达到“保证价格”的目的。

新政期间,华莱士(时任美国农业部长)几乎在实施每一项国家干预措施时,都注意与农民进行“协商”,注意培养农民及地方的主动合作精神。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祖奇《亨利·A·华莱士与罗斯福新政农业改革》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上半叶美国农业发展状况的显著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

(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新政期间美国农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积极作用。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新政前后美国政府在经济活动中角色的变化。

(2分)

 

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了强国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

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

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

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

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

(4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因素。

(2分)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甘地属于时代,属于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民族矛盾尖锐化和英国传播西方文明对印度传统文化构成威胁的社会危机条件下,印度走上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道路。

1920年8月,甘地发动了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不合作”纲领包括:

受封者退回爵位封号、抵制立法机构选举、抵制在政府机关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运动以抵制英国商品泛滥。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在我看来土布是印度人民团结的象征,是印度经济自由和平等的象征。

大英帝国近百年的殖民统治在这小小的盐粒攻击下岌岌可危。

——摘编自甘地《甘地自传:

我体验真理的故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印度走上非暴力不合作反抗道路的主要因素。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实践活动。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民族独立中的积极作用。

(4分)

 

(3)当今世界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给国际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甘地的思想对今天我们处理国际问题的启示。

(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C

C

A

B

D

B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B

B

B

A

D

B

B

D

二、非选择题

21.

(1)特点:

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选官由士族垄断到考试选拔。

(3分)

(2)

9分

论点方面(2分)

论据方面(6分)

论证方面(1分)

一等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承,但明清时期,延缓了向近代文明的转变。

(2分)

(1)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承。

君主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官僚政治(士人政府)冲破了贵族血缘世袭,扩大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科举制度保证了上层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

(4分)

(2)明清时期延缓了其向近代文明的转变。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人治弊端更加暴露,造成体制僵化,妨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未能主动融入工业文明潮流,使近代中国逐步落后于西方。

(2分)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流畅。

(1分)

二等

论证过程中提出观点;简单抄材料(1分)

按点给分

层次较分明,史论能结合。

(1分)

三等

观点片面;(1分)

按点给分

要点式列举(0分)

四等

论点不合理;无论点(0分)

按点给分

要点式列举(0分)

22.

(1)原因:

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国人不易接受新思想;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国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策略中庸,便于国人接受,利于西学传播。

(3分)特征:

“中体”是根本,是“西用”的前提;中西文化的交融。

(2分)

(2)内容:

中体指封建政权的根基,西学是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观念。

(2分)动机:

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2分)

(3)作用:

促进西学传播;有利于打破中西文化对立;促使思想解放,有利于近代化进程。

(3分)但其固守封建制度,抑制了西学作用的最大化,不能推动社会的根本变革。

(2分)

23.

(1)变化:

从巨大繁荣到严重危机(价格上涨、总收入增多到价格普跌、纯收入急剧下降)。

(2分)原因: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波及农业;长期农业自由放任政策为农业发展埋下隐患。

(4分)

(2)内容:

控制农业产量,减少农产品供应;国家信贷扶持,补贴农业发展;调节农产品流通领域,稳定农产品价格;培养农民合作意识,促进农业合作关系。

(4分)积极作用:

促进农业复苏,有助于缓解经济危机;为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奠定基础。

(2分)

(3)变化:

从自由放任到全面干预。

(2分)

24.

(1)背景:

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

(4分)

(2)农耕: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

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法治:

严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权:

废分封,行县制。

(4分)

(3)因素:

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

(2分)

25.

(1)原因:

英国殖民者的高压统治激化民族矛盾;西方文明冲击印度传统文化。

(2分)实践:

土布运动;食盐进军;绝食祈祷;“文明不服从”运动。

(2分)(任答两点即可)

(2)积极作用:

一定程度上抵制英国经济侵略,有利于印度民族经济发展;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4分)

(3)启示:

相互宽容;真诚对话;寻找共识。

(2分)(任答两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