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77448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33 大小:34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docx(1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

1 消息二则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消息的要素和消息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2.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读、批注方式来把握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并在交流互助中深化理解。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第1课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

(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

提问1:

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

时间:

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

芜湖、安庆之间;人物: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

渡过长江。

提问2:

参看课文批注,思考:

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

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

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

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明确:

迅速告知: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

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

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

明确:

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

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

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

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提问4:

电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

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目标导学二:

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5:

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

抽生朗读,大家评议。

明确:

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

提问6:

默读勾画,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

明确:

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

“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

”“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感情强烈。

提问7:

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激情朗读课文。

三、板书设计

我三十万大军导语: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

胜利南渡长江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英勇善战

 (标题)主体时间:

二十日午夜至二十一日进军迅速

地点:

芜湖、安庆之间

人物: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

渡过长江

 

第2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

(重点)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难点)

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

(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朗读新闻,整体感知

提问1:

快速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明确: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提问2:

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

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

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提问3:

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导语: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

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

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至课文最后):

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目标导学二:

合作探究,研读思考

提问4:

分组讨论:

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明确: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提问5:

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

哪路略写?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

不仅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而且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目标导学三:

深入文本,品味语言

提问6:

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生甲:

例句:

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明确:

“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限明确,准确表现了神速的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

“至发电时止”,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

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生乙:

例句: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明确:

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和“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生丙:

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提问7:

请学生就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生甲: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生乙:

“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

三、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      叙     (略)衔接紧密

西路军所向披靡      叙议结合  (详)过渡自然

东路军遭遇抵抗较为顽强  叙     (详)结构严谨

语言特点1.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

2.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可取之处

  课堂中,落实了对新闻内容的概括,明确了“六要素”和新闻结构,强化了对导语的解析及新闻的语言品味,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探究。

不足之处

  对于新闻这种文体,学生刚刚接触,特别是对新闻的结构特点,大多数学生不容易把握。

而第1课时的节奏过快,不利于学生的理解。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则外国消息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的文体特点。

2.体会二则消息迥异的语言风格。

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品味、比较等多种方法,把握二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和消息文体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受人类精英对人类历史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1.把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

2.了解伦琴等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宽广的胸怀。

一、导入新课

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什么是诺贝尔奖?

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谁?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

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

时间:

1901年12月10日;地点: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人物: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事件:

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提问2:

根据消息文体特点,勾画出标题和导语并明确主体,思考:

导语讲了哪些内容?

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明确:

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

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议权等消息背景。

提问3:

你认为这则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删去吗?

明确:

不可以。

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

目标导学二:

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提问4:

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

提问5:

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哪些人?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你认为他们配得上诺贝尔奖吗?

明确:

前两问参看课文第二自然段。

第三问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好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

示例:

我觉得他们完全配得上,比如伦琴,他发现了X射线,不仅在物理学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医学上也有广泛应用,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至今医院里的透视、拍片还在使用X射线。

提问6:

作者为什么要补充诺贝尔奖基金管理和评议权归属等内容?

明确:

作者这样写,意在表明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表达作者对诺贝尔的敬意,期待诺贝尔奖在人类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板书设计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得主

领域

成就

伦琴

物理学

X射线

范托夫

化学

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

贝林

生理学或医学

血清疗法

普吕多姆

文学

诗歌创作

迪南

和平

红十字会

帕西

和平

各国议会联盟

科学

进步

和平

可取之处

  重视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语句,梳理情节到正、侧面描写的分析,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

  对于文章中描写吕伟起跳这一部分的动作描写,很多学生都从不同细节中读出了吕伟精湛的技法,但由于时间原因,未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必要的评价。

3《“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导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

 

2.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重点) 

3.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 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学法指导一:

 

【动词的作用】 

动词的作用可以表达为:

准确生动地+描绘了……过程(……技巧)+显示了/写出了……性格(形象)+表现了……心情(品质/精神/感情) 

学法指导二:

 

【文章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铺垫、前后照应、直接、间接描写、欲扬先抑等。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对有着“跳水皇后”之美称的郭晶晶,这位美女我们大家是再也熟悉不过了,可是在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跳水比赛中夺得金牌的女运动员又是谁呢?

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这神秘的面纱去一睹她的芳容吧!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优雅(yǎ)   掠过(lüè)   翘首(qiáo)   屏息(bǐng) 

一刹那(chà)  慷慨(kǎi)  哧地(chī)  悄然(qiǎo)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翘首:

抬起头来。

 

屏息:

暂时抑止呼吸。

 

酷似:

好像。

 

慷慨:

大方,不吝惜。

 

轻盈:

形容 女子动作、姿态轻柔优美。

 

由衷:

指衷心的,出自内心的,不是假装的。

 

如梦初醒:

像刚从梦中醒来,比 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震耳欲聋:

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3.背景介绍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 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

仅540多字的特写。

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范文,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 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课文录音。

学生思考:

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

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的?

 

【交流点拨】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

跳水姑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事。

课文抓住吕伟跳水动作来细致刻画的。

 

2.学生再读课文。

思考:

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

能不能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交流点拨】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

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准备跳水。

 

第二部分(2-4):

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

 

第三部分(5-8):

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

 

步骤三 品味语言 感受魅 力 

在文中第二部分,记者用诗画般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夺魁的精彩瞬间,字里行间,盈溢着动态美,请同学们认真读二三四自然段 ,品味动词的精妙。

 

【交流点拨】1.第二段中“轻舒双臂”“轻轻一蹬”“向空中飞去”对吕伟起跳、飞天的动作进行细致的刻画,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轻柔,优美,舒展,充满了动态美。

 

学法指导三:

 

【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等。

  2.第三段中“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第四段中“哧地插进碧波”对吕伟转体,入水的动作进行了近镜头的特写,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高难、惊险、完美,震撼人心。

 

步骤四 精读课文 探究写法 

1.认真通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

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效果?

 

【交流点拨】开头起笔不凡,采用了动静结合, 对比烘托的写法。

先是“静”中的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再用“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翘首的观众”这些动感的环境加以烘托,动静相宜,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和观众的高度关注,为吕伟的起跳作了一个巧妙的铺垫。

文中还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对吕伟起跳前的沉静自若及起跳、腾空、 入水一系列动作的慢镜头回放采用了正面描写。

而对记者的赞叹,观众的掌声、欢呼声,游泳场的气氛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这样结合起来写,更有力地烘托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出色完美,技艺精湛,精彩绝伦。

 

2.课文除了运用侧面描写,对比烘托的写法外,还善于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吗?

 

【交流点拨】运用的有比喻,如“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

此句把吕伟跳水的动作比作“旋风”“流星”,表现了吕伟空中转体三周的动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完美,无可挑剔。

 

运 用的有拟人。

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

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

”此句把时间拟人化了,赋予了人的情感,说“时间”特别慷慨,把“时间”写得有情有意。

从而展现了吕伟跳水动作既快又潇洒。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这篇新闻特写,善于捕捉瞬间,落笔集中,突出一点,在一秒七的时间里,记者层次鲜明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

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相宜,侧面烘托,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不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值得我们细细品鉴。

 

怎样写好现场短新闻?

 

用“五官”采写是写作现场短新闻的基础,作者深入到现场后,不能像个木偶,必须充分发挥“五官”的作用去观察现场。

 

眼:

要像一部摄像机。

要把事件主要人物的肖像,行动,细节乃至现场的景物摄下来。

 

耳:

要像一部录音机。

要把主要人物的话原汁原味录下来,其他人物有意义的话录下来。

 

鼻:

要成为“新闻鼻”。

要嗅一嗅现场空气的 气味是否正常,尽可能感受是 什么气味。

 

口:

要成为“新闻嘴”。

要张开嘴伸出舌头舔一舔,看是什么味道。

 

身:

要勤莫偷懒。

要注意感受现场的冷暖,对有关东西要掂一掂,感受轻重,对有关路程,迈开腿去量一量,看看有多远。

 

五官感受的东西越多,写出来的稿子就越生动,否则 就是一杯白开水。

 

【附:

板书设计】 

“飞天” 

凌空“飞天”前——沉静自若,风度优雅 

“飞天”时——凌空翔舞,从容不迫,自天而降 

“飞天”后——沸腾,如梦初醒, 惊讶不已对比 

烘托 

侧面描写 

3 “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闻特写的文体特点。

2.把握吕伟表演“5136”的全过程,体会她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领会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一、导入新课

在运动领域,美国有篮球梦之队,中国有跳水梦之队,中国姑娘吕伟从10米跳台纵身一跃,瞬间惊艳了全世界。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闻特写《“飞天”凌空》,感受中国姑娘那“飞天”之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把握内容,体会写法

提问1:

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

吕伟跳水之前的场面,吕伟跳水动作全过程,吕伟跳水后观众的反应和裁判评分等情况。

提问2:

吕伟跳水动作连贯流畅,全程只有1.7秒,但作者却解说得十分清楚,这里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

明确:

吕伟完成跳水动作只是瞬间的事,想要解说清楚十分困难,所以,作者采用了动作分解的写作技巧,把完整连贯的跳水动作分解为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精彩地再现了跳水的全过程,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一般。

提问3:

课文标题是《“飞天”凌空》,能不能只写吕伟跳水这一部分内容,把其他内容删去?

明确:

不能。

跳水前的场景描写,特别是对白云和飞鸟的描写,是用白云和飞鸟的动来衬托吕伟的静。

跳水后观众的反应以及裁判的评分等,是侧面表现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

目标导学二:

品读课文,把握情感

提问4:

默读并批注,体会吕伟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

明确:

可从选词、修辞手法、写法等角度进行品析感受。

示例:

①“轻舒”“举起”“一蹬”“飞去”四个动词,把吕伟起跳的轻巧灵动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

②“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吕伟比作凌空翔舞的“飞天”,生动形象地写出吕伟形体优美、动作轻盈,宛如天仙凌虚蹈空。

③“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这里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梦初醒”写出了观众被吕伟优美的跳水动作所陶醉,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写出观众被吕伟的表演征服,用鼓掌和欢呼表达由衷的赞赏。

这样的手法,把气氛推向高潮,让读者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精神享受。

提问5:

细读课文,说说这篇特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对运动员吕伟为国争光的赞美,为中国有这样优秀的跳水运动员而自豪,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目标导学三:

拓展延伸,比较异同

多媒体显示:

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

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 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

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

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

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

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

吕伟这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

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

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

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9.5分的高分。

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9届亚运会10米跳台跳水赛金牌。

提问6:

请仔细阅读上面的消息,说说这则消息和课文的异同,真正掌握消息和新闻特写各自的文体特点。

明确:

同:

这则消息和课文写的都是同一事件——吕伟夺冠,都具有真实、简要、迅速的特点。

异:

这则消息侧重吕伟夺冠的经过,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语言准确精练。

而课文侧重描写吕伟最后一跳之美,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语言生动形象。

由此可见,消息和特写的共同点是:

简要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同点是:

消息往往则要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特写主要抓住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段展开。

小练笔:

学习课文的写法,选择发生在学校的一件事,写一篇特写。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重视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语句,梳理情节到正、侧面描写的分析,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

  对于文章中描写吕伟起跳这一部分的动作描写,很多学生都从不同细节中读出了吕伟精湛的技法,但由于时间原因,未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必要的评价。

 

4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通讯的文体特点,把握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全过程,感受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发展变化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