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79313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docx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docx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幕,学诗设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词人借梦境将天上与人间做了鲜明的对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展现了一幅晨雾迷茫,云涛翻腾,银河流转,千帆竞渡的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

2.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

【解析】

1.试题分析:

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

本题作答要抓住“天”“云”“涛”“星”“船”等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描绘一幅辽阔、壮美的图景来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

通过叙写梦中海天一色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其中“学诗设有惊人句”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用“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据此理解作答。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江行

[宋]严羽

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①棹歌:

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尾联一个“厌”字写出了作者那种____、____的情感。

2.发挥想象,试描绘出“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这一联所写的景与情。

【答案】

1.思乡心切、厌倦漂泊生活

2.在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

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呢?

【解析】

1.“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离家的日子,诗人是每天都在心头盘算的。

天天盘算着,日子一长也就茫然了,“今几宿”的疑问,一则说明诗人离家之久,二则表明诗人心中盘算着回家的次数之频。

桨声一如游子心中的离家悲歌,一声声、一阵阵,把心都敲碎了,更敲倦了。

2.考查对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天”“江水”“舟”“树”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

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真不知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

景中寓情,作者把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寄寓于“舟行所见”之景中,情与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乡愁与孤单。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

〔宋〕欧阳修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①。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②。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注)①赊:

遥远。

②槎(chá):

这里指水生植物。

(1)下列诗句中的“东风”与本诗中的“东风”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B.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C.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D.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一句以乐景写哀情,请结合本诗作分析。

【答案】

(1)B

(2)草色青青,春花开放,河边的早春景物十分美好,可离家远行的诗人无心欣赏;这美景反而更勾起他的离愁。

诗句以乐写哀,衬托出游子的孤独以及对亲友的思念。

【解析】

【详解】

(1)B诗句中的“东风”与本诗中的“东风”意思不同。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东风”原指诸葛亮招来的东南风,意指时机,机会。

其它三项与本诗中的“东风”都是“春风”之意。

(2)分析诗歌以乐景写哀情手法的运用。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

春意已进入到河边的青草,也就是说,青草已经抽芽,长出来了,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水上植物也已经开了花,就在木筏的边上。

河边水上的这一派春天景色,倒是很美的,可是作者并没有那种闲情逸致来欣赏这良辰美景;相反地,这美景反而更勾起他的离愁;不能同亲友共赏,再好的景致,也如同虚设呀,所以心情不能平静。

他在想什么呢?

作者通过描写在水路看到的美丽景象,反衬出游子在途中孤寂思家的思绪。

4.阅读古代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⑵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⑶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选择对诗歌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很好地烘托了送别这一主题。

B.“北风卷地白草折”将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状写风势之猛,暗示环境的空旷、荒芜。

C.“愁”字既写当时天气状况,又为后文离别分手做了暗示,隐约透露诗人的担忧。

D.“归客”指即将回京的武判官。

“胡琴琵琶与羌笛”让人联想到宴会上的欢乐气氛,及送别的愉悦心情。

2.请你从三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分析妙处。

【答案】

1.D

2.从不同角度鉴赏,言之有理即可

我选⑴,这两句以南方梨花盛开比喻北方雪压冬林,颇有浪漫色彩。

我选⑵,这两句诗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飘雪的冬天里红白映衬的景象,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或:

“掣”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塞外天气的恶劣。

红旗在寒风中毫不动摇、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英武气概。

我选⑶,这两句借景言情,耐人寻味。

表现诗人对朋友的离去依依不舍、担忧惆怅的心情。

【解析】

1.D“送别的愉悦心情”错误,送别一般心情不可能是愉悦的。

2.开放性试题,从三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分析妙处即可。

如,“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

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

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而那红旗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报携玉龙为君死。

1.这是一首以(_______)为题材的诗,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2.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找出颔联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3.“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答案】

1.边塞战争,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2.燕脂、夜紫,肃杀的秋色中,遍地响起军号,号角声直冲云天;寒夜里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深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或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3.示例: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解析】

1.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甲光向日金鳞开”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

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所以这是将士有着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颔联中表现色彩的词语是“燕脂、夜紫”。

描述画面时不能单纯的翻译,先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再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恰当的语言描绘所写的画面即可。

学生在平时要多读书,积累优美词句,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如:

时值深秋,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名句的能力。

赏析诗歌名句的答题步骤:

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或修辞、或写景、或含有表现力的词语等;结合具体的语境,回答该句表达的意思;最后指出其蕴涵的哲理(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本句中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黑云压城城欲摧”比喻敌人气焰嚣张,气势汹汹,局势严峻。

战事紧急,像乌云层层笼罩,要把城头压垮似的,战士们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闪,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赞颂之情。

6.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踏莎行

(宋)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请对下阕中的“藏”字进行赏析。

2.词中划线的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

1.“藏”字突出了翠绿的树叶藏得住黄莺的身影,生动地表现出树木生长茂盛、浓阴繁密之景,与上片“树色阴阴”形成呼应。

2.抒发了作者对韶光易逝的惆怅、对春将归去的惋惜。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是:

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如有修辞格,可综合起来分析作答。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

“翠叶藏莺”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照应;用“藏”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地写出了初夏树木生长茂盛、浓阴繁密之景。

据此理解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酣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

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对春光易逝的惆怅和对春将归去的惋惜,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据此理解作答。

7.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落梅

宋代: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②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释)①“过岭”,越过五岭,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

②骚人:

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诗人。

③谬:

不合情理的。

④权柄:

犹权利。

⑤主张:

主宰;作主。

⑴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赏析。

⑵“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他们的“同工”之处。

【答案】

(1)示例一:

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②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

示例二:

①颔联用典,“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暗指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旧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赴湘”,暗用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②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坎坷却坚守节操的志士的赞颂。

(2)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

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解析】

【详解】

(1)赏析颔联运用的表现手法。

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

这两句对仗工整,化用典故,寓意深刻。

两句诗不仅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

“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越过五岭,指到达今广东一带,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

“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湘”,指湘江流域,今湖南一带,暗用屈原失宠被逐,投汨罗江而死的故事。

然而,这里的“迁客”“骚人”不仅指屈原、韩愈,而且泛指历史上一切仕途坎坷的有志之士。

诗人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的坚守节操。

当然,也可分析诗句使用的比喻手法。

一定要答出诗句所抒发的情感。

(2)本题是对诗歌主旨和写作手法的把握。

“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

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沉沦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香气,还久久不去。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即使凋零了,被碾为泥浆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同工”在于:

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

实际上都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方法,其一是在赞美梅花;其二更是赞美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也就是说一定要答出梅花的比喻义或象征义。

8.诗歌赏析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诗中“山泉”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品格特征?

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答案】

1.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2.语言角度:

(1)“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消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写法角度:

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

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

构思角度:

首联叙事点题,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且中间两联分别从正反两方面立意,构思新颖。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

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

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

颈联从反面角度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

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澄和,那种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

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

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

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赏析。

在艺术上,首先,注重形象描绘。

整个诗歌,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清凉丰溢的山间清泉。

其次,拟人手法的运用。

诗人赋予山泉以人的性格品质,拉近山泉与人之间的距离,便于借此抒发了自己情感。

再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可以说,咏物诗往往都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这里,诗人借写山泉来明心志,并使二者高度统一,融合一体。

第四,欲扬先抑的手法,提高了抒情效果。

前文的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

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

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据此结合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译文:

山中有一股泉水,向别人询问这股泉水叫什么名字,却没有人知道。

天空倒映在泉水面上,整个地面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是一样的,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

这股泉水自高山流出,涨满了一条条山涧和小溪,分出的支流也注满了一个个小池塘。

这股泉水的清静和淡泊没有人看见,但不论怎样,这股泉水年复一年地依旧是那么清澈。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竹里馆①

王维

独坐幽篁②里,弹琴复长啸③。

深林④人不知,明月来相照⑤。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wǎng)川时期。

竹里馆,是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应当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②幽篁:

幽深的竹林。

③长啸:

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④深林:

这里指“幽篁”。

⑤相照:

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1.这首诗具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请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雅致、悠然自得的月夜独坐图:

诗人独自坐在茂密而幽深的竹林里,优雅的弹着琴,自在的长啸,周围静无一人,唯有月光心有领会的照耀着、陪伴着诗人。

2.诗歌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思想感情和高雅的境界,诗的前两句写诗人活动环境的清幽和诗人情趣之雅趣;后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将它当知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澄净,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画面的能力。

描绘画面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所描述的景象的特点,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诗句内容,其次要扣住诗句中的意象“幽篁”“琴”“月”,第三要抓住这些意象的特点,如“幽”“深”“明”,以及诗人的行为“独坐”“弹琴”“长啸”等,最后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加以叙述和描写。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

要结合写作背景和关键词句分析。

这首诗写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诗人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借景抒情,二是直抒胸臆。

该诗没有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表现诗人活动环境的清幽和诗人情趣之雅趣,“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将明月人格化,将它当知己,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10.古诗词赏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中“决眦入归鸟”中“眦”的意思是______,颔联写出了泰山的________特点。

2.结合全诗,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本诗中决眦入归鸟“眦”的意思是“眼角”,颔联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特点。

2.作者想攀登最高峰,一览众山的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解析】

1.考查对诗歌词语和所写景物特点的意思。

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诗句的意思,“决眦入归鸟”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眦:

眼角。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

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1.古诗文阅读

(甲)临皋闲题

苏轼

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

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

(乙)记游松风亭

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

良久忽曰:

“此间有歇不得处A”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

当甚时也不妨熟歇B

(丙)纵笔三首(其一)

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注)甲文为苏轼贬黄州时所作,乙文为苏装贬惠州时所作,丙诗为苏轼贬惠州再贬儋州时所作。

1.根据语境,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选项。

(l)与此孰胜(_______)A.通“熟”B.谁,哪一个C.成熟

(2)思欲就林止息(_______)A.完成B.即使C.靠近

(3)若人悟此(_______)A.好像B.如果C.你

2.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

3.结合语境,在乙文A、B两处填上合适的标点,并说明理由。

4.丙诗意蕴丰富,选择下列一组词语,结合全诗,描摩诗人情感。

A“白须”和“酒红”B“误喜”和“一笑”

5.乙文中“熟歇”意为“充分休息”,它是苏东坡人生境界的一种标志。

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说苏东坡“熟歇”的人生境界在甲文《临来闲题》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

1.BCB

2.长江水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沐浴都是从江里打水,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

3.A处,示例1:

填感叹号,更切合语境,更能表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之感跃然纸上。

示例2:

填问号,形成自我反问,更强烈肯定地体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之感跃然纸上。

B处,示例1:

填句号,更能体会苏东坡经过一番彻底领悟后的宁静。

唯有这种宁静才是苏东坡,才是豁达、闲适的苏东坡,才是看淡生死、看淡一切的苏东坡。

示例2:

填感叹号,因为“熟歇”是苏东坡对人生的一种幡然醒悟,是他对人生的深刻体察。

4.示例1:

A:

“白须”和“酒红”相对(写“对比”也对),通过颜色的变化,先描绘了自己容颜的衰老,“白须萧散满霜风”满带凄寒之气。

末句忽借酒后脸上暂现红色一事,情绪轻快。

色彩从霜白转入绚丽,传达出自己不以衰老为意的自我解脱,表达他对自己贬官且多病的境遇的超脱和旷达。

示例2:

B:

“误喜”写出了“小儿”把老父亲“酒红”的醉面误当成是体健的“朱颜”的欣喜;诗人自己“一笑”点破“小儿误喜”,对儿子之喜进行否定,回到对衰老的肯定。

两词对照,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己病后饮酒的一种自嘲,表现出诗人的旷达和超脱。

5.写作《临皋闲题》时,苏东坡被贬黄州,此次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