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汇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80009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汇编.docx

《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汇编.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汇编.docx

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汇编

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汇编

2015北京卷

超级智能住宅

叶卡捷琳娜•奥迦涅香

住宅终于建成了。

建造期间丈夫可操劳够了:

一会这里有毛病,需要修改,一会儿那里有出了问题,需要设法解决……总之,没有片刻休息。

好了,现在总算结束了,住宅竣工了,大功告成了。

住宅是丈夫为讨妻子欢心而建成的,因为妻子不爱收拾房间,而且觉得烹饪、洗涤特别麻烦,对于读服装设计的妻子来说,财务收支就更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

妻子对新住宅非常满意:

清洁卫生,物品存放,三餐烹饪,衣服洗涤,财务收支……全由屋子包办,甚至当主任外出时,回信,接电话,迎来送往……也由屋子代办。

每天清晨,当和煦的阳光透过窗户泻进房间时,妻子会在睡梦中自然醒来。

在她淋浴的时候,厨房已经准备好了丰盛的早餐:

牛奶、红茶、咖啡等饮料应有尽有,烤麸面包、芝士蛋糕、水果沙拉等食品一应俱全。

喝着香醇的咖啡,尝着酥软的面包,听着音乐播放器自动为她选择的曼妙音乐,妻子觉得早晨的时光无比美妙。

早餐结束后,衣柜自动地为女主人选好了衣服,化妆台上自动推出名牌香水,妻子根本不用为服饰、化妆而发愁。

傍晚下班归来,不用掏钥匙,门顶上的智能识别仪会自动开门,客厅、餐厅等处的灯会自动亮起。

花瓶里每天会有一只妻子喜欢的花朵自动开放,芬芳弥漫。

晚餐是妻子最爱的普罗旺斯名菜,妻子在肖邦的钢琴声中呷着波尔多葡萄酒,工作一天后的疲惫感荡然无存。

餐毕,她坐在书房里随意读书,书柜里比牛津大学图书馆的藏书还多。

妻子觉得这栋住宅棒极了!

可到第二个月月末,妻子的态度就全然变了。

“它不给我绿裙子,还说我只适合穿蓝色的!

”她向丈夫告状。

丈夫决定先弄清楚事情的真想。

“听着,房子,你太放肆了!

快打开衣柜,把那条绿裙子拿出来给太太。

你听见了吗?

”房子没有回答,柜子也未见打开。

“唉,你为什么就不能穿蓝色的呢?

”丈夫转向妻子。

“什么?

就听从这么一堆钢筋混凝土的支配?

穿什么都要由它来决定?

不行,亲爱的,我是这里的主人。

发号施令的,应该是我,而不是你的房子。

房子快把那条绿裙子拿来给我!

房子拿出的仍是蓝裙子。

僵局持续了一个小时,妻子什么地方也不想去了,只把自己闷闷不乐地锁在房间里。

过了一周,女主人又跟房子争执起来。

而这一次,她照样讨了个没趣。

又过了一周,妻子忍不住要离家出走。

临行前她向丈夫摊牌:

“要么我留下,要么这鬼房子留下!

“它哪里又得罪你啦?

”丈夫大吃一惊。

“我要做我想做的事,而不是它想要我做的事;我要穿我想穿的衣服,而不是它想要我穿的衣服。

总而言之,我要做我想做的一切。

“亲爱的,它也是关心我们嘛。

“关心?

可绝不能违背我的意愿来干。

它这绝不是关心,而是在任意摆布我们!

“但是……”

“我已经说过,要么我留,要么它留!

“可我总不能把一幢好端端的房子毁掉吧?

“既然这样,那你就跟你好端端的房子过日子吧!

在你心目中,它完全可以取代我。

对此我已深信不疑!

门“啪”的一声关上了。

妻子毅然走了。

丈夫自我安慰着,傍晚她肯定就会回来的。

可过了一天,又过了一天,直到第三天,妻子仍不见回来。

“房子,我要去找她!

在我们回来之前,请做好一道她最爱吃的茄汁沙司,并摆好饭桌!

他走到门跟前,可这一次门没有像往常那样自动打开。

“嗯?

你怎么搞的?

睡着啦?

你这房子,快给我开门!

门一动不动。

他只好自己动手去推门,但门就是开不了。

他干脆用肩头去撞,门依然不开。

“门呀,你怎么啦?

我需要去找她呀!

“你不必去找她了,她只会给你增添麻烦。

”房子心平气和地劝说。

“房子,我需要她。

房子,我爱她!

开门啊,快开!

房子默不作声,门紧闭不动。

他试着去开窗子,窗框好像也被钉死。

他想用椅子把玻璃砸碎,可是笨重的窗帘却有意缠住了他的手,并把他手里的椅子夺掉。

“放开我!

”他大声呵斥着。

“你没什么理由要出去,”房子回答,“你不需要她。

我会照料你,直到你老死。

“你说什么?

想把我一辈子困在这里,一辈子?

”他气冲冲地问。

“我会照料你的,你什么都不必操心。

“我不需要你来照料,放开我!

沉默。

 

他挣脱窗帘,来到房子中央,在这里窗帘已够不到他。

他把手伸进衣袋,摸到了打火机。

他取出打火机,“嚓”一下把火打着,说道:

“你现在不把门打开,我就把你烧掉!

“可你要知道,那样一来,我们将同归于尽。

” 

“即便如此,我也要把你毁掉!

房子,你听到了吗?

“还是把打火机关了吧。

“快开门,否则我要烧了!

“不开。

“我烧死你!

“你烧不了我的。

 这时从柜子里滚出了一个箱子……

                                                                      (有删改)

18.阅读小说,根据你对“超级智能住宅”的认识,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分别填入一个四字词语。

(2分)

当房子刚建成时,房子的表现可以概括为体贴入微,当妻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房子的表现可以概括为;当丈夫与房子矛盾激化时,房子的表现可以概括为。

19.小说中的对话往往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请你选择一处对话,简要分析在推动情节发展中,这处对话所起的作用。

(4分)

 

2015重庆卷

 炸 豆

 阿慧 

①天上是金黄的太阳,地上是金黄的豆田。

数千亩黄豆在豫东平原成熟,没有遮拦的那种黄,每一片豆叶都似纯金的。

②露水一夜间打落金片似的豆叶,豆叶就在豆棵[2]下打了卷、褪了色。

那叶面的金色被太阳光收了,凝固在豆荚里,黄豆就黄得耀眼了。

③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

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爆裂。

镰刀反射太阳的光芒,豆棵在农人的脚边齐齐倒下。

④割掉豆棵的田地,灰秃秃一片平坦。

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⑤姐妹俩一进豆地就低头寻找,找到一粒黄豆就放进搪瓷茶缸,叮当响了一声,叮当又响一声,小姐俩在豆的音乐里喜悦。

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

小姐妹爱惜地把它们捡起,粒粒裹带女娃的牵挂。

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眼睛红肿成一条细缝。

夜夜枕边有炸豆的声响,奶奶似闻到黄豆的醇香。

奶奶说:

“有碗豆芽汤喝,该多好啊!

”可是,豆还没有脱粒归仓。

小姐俩就端起茶缸来到豆地,眼见各自茶缸里的豆粒,像太阳一样越升越高。

⑥突然,小妹锐利地一声尖叫,茶缸咚地掉在地上,豆粒惊恐地蹦跳,纷纷逃入草叶。

一条蛇盘成腐败豆叶的颜色,小妹懵懂地扒醒它幽暗的梦。

那蛇迅速伸展阴冷的身子,曲曲弯弯去追红衣小妹。

小妹惊梦般逃向地头,那里有棵高大的苦楝树。

小姐姐扭头发现小妹的危险,她大叫着追蛇。

蛇昂起尖脑袋,麻花着软身子,追逐妹妹,小妹惊叫得不成样子,田野的空气忍不住战栗。

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蛇疼得一抽,辨不清方向,冲向路边水沟。

⑦小姐妹背靠苦楝树,小脸儿如苦楝果般白白黄黄。

镰刀割去粗硬的豆棵,留下钉子似的斜尖儿。

斜尖穿透小姐妹单薄的布鞋底,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

麻麻扎扎的细小伤口渗着丝丝鲜红的血。

小姐姐把树下的尘土,拢起一个温软的小丘,姐妹俩的伤脚埋进面粉似的细土。

带着太阳温度的细土暖洋洋地抚慰了伤痛,小妹的泪水,在柔嫩的小脸上,渐渐干成两道白印。

⑧小姐姐蹒跚地找到搪瓷茶缸,沿着蛇追赶的布满豆茬的路,她把散落的黄豆重新拾进茶缸。

姐妹俩回家的脚步歪歪扭扭。

⑨拾来的豆粒,被小姐俩放进黑瓦盆,倒上清水,蒙上毛巾,她们像大人一样端坐,等待豆的长大。

夜晚,姐俩坐在眼疾奶奶的床边,更像两个大人了,她们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

⑩瓦盆里的豆发了牙,一根根白嫩嫩的豆芽,顶着黄澄澄的大脑袋,咧嘴朝小姐俩憨笑。

那天,奶奶喝了三碗乳白、滚烫的豆芽汤,舒坦坦地睡了一天又一夜。

醒来时,奶奶红肿的双眼消了不少肿,模糊的血丝消退了。

眼清目明的奶奶,掀开盖着白毛巾的瓦盆,豆芽又长胖长高了。

只是有些奇怪,有些豆芽,头上顶着透明的小白帽,有些呢,却戴着油亮亮的小绿帽。

⑾小妹在黄豆芽瓦盆里,悄悄撒了一小把绿豆,那豆芽就黄黄绿绿的了。

   

(选自2014年8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

[1]炸豆:

指豆类作物成熟时,豆荚自行爆裂。

[2]豆棵:

指豆类作物的秸秆。

  

14.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

(1)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

(2)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15.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4分)

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

16.小姐妹“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联系全文,说说她们的“长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4分)

 

17.本文为什么以“炸豆”为标题?

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分)

 

2015四川宜宾

美哉,嵇康之死

王 明

①翻开《晋书》,跌入一个玄乎晕乎的时代。

那时的太阳,日落比日出更美;那时的生命,死比生更亮。

②公元二百六十二年一个夏日的傍晚,落日的余晖将洛阳东市刑场染成橙色。

风儿轻轻,琴声悠扬,围观的人群屏气慑息,旁听着神秘的旋律生命的绝响。

抚琴人是被司马昭画了红圈的魏晋名士嵇康。

③《魏氏春秋》记载“康临刑自若,援琴而鼓”,《晋书》说他“顾视日影,索琴弹之”。

两个记载差不多,《晋书》又多了一个细节,嵇康回过头从容地看了看快要落山的太阳。

就在这一刻,嵇康忽然想起一件事,叹道:

“《广陵散》于今绝矣!

”嵇康曾得《广陵散》于一个隐者,并允诺不再他传,后来袁孝尼等人想学都被回绝。

嵇康活得坦荡,走得潇洒,他没有过多的牵挂,只是想到《广陵散》将要失传感到有点遗憾。

嵇康这极富诗意极具美感的临终一叹,将生命的旗帜插上了人类美学的高山之巅。

④嵇康生得很美。

嵇康无论是身材仪表还是气质风度都美妙绝伦,是一个不用打扮就能倾倒天下的美男子。

嵇康的美不只在外表,更在于他的人格魅力:

挺如松,劲如竹,坚如石,傲如山,洁如玉,清如水。

⑤嵇康活得很美。

他的诗文书法琴艺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是位多才多艺的全能式学者。

嵇康是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他崇尚自然,怡悦山林,追求恬静闲适超然自在。

嵇康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大师,他的诗气峻辞清,立意高远;他的文章气势磅礴,深刻犀利。

嵇康精通音律,是当时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和演奏家,他写的《琴赋》,特别是洋洋七千言的《声无哀乐论》,鼓吹自然和谐,呼唤心灵回归,在当时音乐与自然、音乐与情感关系的大论辩中独树一帜。

⑥嵇康“志趣非常”,一身雅好,最怪的是他喜欢俗活儿打铁。

《晋书》说“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

嵇康在锻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的纯青的灵魂铮铮的铁骨!

炉火通红,力智交辉,锤声铿锵,汗香四溢,嵇康打铁美得如画如诗。

就在嵇康打铁打得兴高采烈的时候,司马昭的宠臣钟会突然来访。

嵇康懒得理他,连头都没抬,钟会尴尬了一会儿动身要走,嵇康问话了,很幽默:

“何所闻而来?

何所见而去?

”钟会答得也很机巧:

“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这件事让钟会耿耿于怀了一辈子。

鲁迅说“这也是嵇康杀身的一条祸根”,祸就祸在嵇康得罪的不是一个君子而是一个小人。

⑦嵇康死得很美,他的死因美得让人羡慕让鬼嫉妒。

⑧嵇康因思想而死。

嵇康玄学思想的核心是“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

这是一朵带刺的玫瑰,他的芒刺直指以周公自居的司马昭和被统治者当做幌子的虚伪礼教。

嵇康的社会理想是“不以天下私亲,宁济四海蒸民”。

他向往唐虞社会及其之前的公天下,这就把唐虞之后“宰割天下以奉其私”的罪恶统治都否定了,从而使自己处在了社会批判者的立场上,嵇康的仙山琼阁因有百姓安乐而美丽动人,他的乌托邦理想因超越历史而虚无缥缈。

浪漫在于此,悲剧也在于此。

⑨嵇康因拒绝做官而死。

……

⑩嵇康因替朋友鸣不平讲真话而死。

……

⑾嵇康死得很美,从大牢到刑场直到死后百余年间,在历史的时空留下了迷人的魅力。

⑿嵇康入狱后,人们奔走呼号竞相营救。

《世说新语》说“豪俊皆随康入狱”。

司马昭有点犯傻,他想不通,已是死囚的嵇康怎么还有心思在狱中写诗,更想不通还有那么多人无意于他的官场却很乐意陪嵇康蹲牢房。

司马昭有点心慌有点犹豫,还有点酸溜溜的嫉妒。

就在这时钟会开口了:

“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

昔齐戮华士,鲁诛少正卯,诚以害时乱教,故圣贤去之。

康、安宜除之,以淳风俗。

”钟会对司马昭的心思摸得很透,短短几句话就结果了曾怠慢过他的打铁佬——嵇康。

⒀据《晋书》记载:

“康将临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

”三千学子聚集刑场为嵇康请愿,在中国杀戮史上还是破天荒。

⒁司马昭双手沾满了鲜血,最令人切齿的莫过于杀害嵇康。

《晋书》说“海内之士,莫不痛之”,从朝野之士到闺阁中人都在怀念嵇康。

其中,说得最深刻的是袁宏的妻子李氏《吊嵇中散文》中的一句话:

“理极滞其必宣!

”写得最美的是向秀的《思旧赋》,就连还在司马昭身边做官,嵇康与之绝了交的山涛也写文章盛赞嵇康。

人们对嵇康的怀念心祭成为两晋时期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⒂据考,神秘的《广陵散》并未失传,悠扬的琴声依然在天地间回荡。

绝响永恒为不朽,死亡升华为美丽:

这是对人生的叩问、对生命的超越!

(本文有删改)

15.结合全文概括嵇康的美。

(4分)

16.品析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

就在嵇康打铁打得兴高采烈的时候……

17.请分析文章结尾画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6分

 

 

2015四川南充

谁能脱口叫出你的芳名

张丽钧

①“操场那边有一棵不知名的树,开红色的花,我们管它叫‘高考花’,因为它一开花,就要高考了;西门旁边长着一片绿色的低矮植物,开白色的花,我们管它叫‘开学花’,因为它一开花,就要开学了……”这是高二一个才女写的作文。

头一回看到有人为花取这样的“绰号”,忍不住笑了起来。

但笑过之后,又忍不住想跟作者说:

“你为什么竟舍不得走到那些植物跟前,去看看标牌上标注的它们的芳名呢?

”这样想着,红笔就分别在“红色的花”、“白色的花”处画了圈,扯至页眉,郑重书曰:

合欢花!

玉簪花!

②我友之子果果,三岁时,即能准确无误地指认出大街上跑的30多种车,还能够分辨出20多种不同牌子的空调。

但是,没有人教果果认识身边的花草树木。

③去一家苗圃选花。

被告知那些花木分别叫“金娃娃”“富贵竹”“招财草”“元宝树”“摇钱树”“发财树”……我呆了。

它们原本都不叫这名字的,是时代赋予了它们这金光闪烁的名字。

我想知道花木的感受。

它们接受这名字吗?

不接受的话会选择怎样的抗议方式?

④只要听到一声鸟啼,我就会问自己:

“这是什么鸟呢?

”我曾经跟一个爱鸟成痴的朋友说:

“你开一个网站吧,就叫‘鸟啼网’,网友随便点开一种鸟,就能听到它的啼鸣。

”——我多么渴望有这样一个网站呀!

我的家乡有一种鸟,叫声响亮而悲切,外祖母管它叫“臭咕咕”,母亲管它叫“野鸽子”,妹妹说老师讲那是“斑鸠”,有个朋友肯定地说那是“大杜鹃”……真恨不得飞上树梢,脸对脸亲口问问那咕咕啼鸣的鸟:

“亲,你究竟叫什么名字?

⑤“花非识面常含笑,鸟不知名时自呼”。

莫非,那苏轼也曾有过我这般的困惑纠结?

看到不认得的花,问它:

你是谁?

咱们未曾谋过面哦,却为何对我这般笑脸相迎?

听到不知名的鸟鸣叫,就猜:

它一路呼唤着的,即是自我芳名了吧?

——布谷不就痴情自呼吗?

鹡鸰不就痴情自呼吗?

⑥在迁西县城见过一只神奇的鹩哥,小东西居然会惟妙惟肖地模仿警笛声!

被囚笼中的它,旁若无人“呜儿——呜儿——”地鸣着警笛,围观者愈众,它鸣得愈亢奋。

我以为我是懂它的——它只是在跟自己逗闷子,而不是像有人所说的那样在抖威风。

⑦永远忘不了在梵净山看到的一块警示牌,上面赫然书曰:

“我们并不是这里的主人……”是啊,与人类的到来时间比较起来,草木来得更早一些,鸟兽来得更早一些。

我们没有理由以“主人”自居。

当我们以“过客”的身份来到这里,理应向“主人”致意,学会轻声对它们说:

“谢谢你在这里耐心等我。

⑧孔夫子说得好: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在我看来,鸟兽草木之名,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别名。

万物间有千千结。

当我们怀着一颗傲慢到跋扈、轻鄙到无视的心走过鸟兽草木时,我们已经对它们构成了“软伤害”;而这种“软伤害”带来的痛,迟早要蔓延到我们身上。

⑨人说:

叫出一个人的名字,是对那人别样的赞美。

那么,对于鸟兽草木呢?

谁能脱口叫出它们的芳名?

谁还怀有脱口叫出它们芳名的热望……。

14.文章结尾说:

当我们怀着一颗傲慢到跋扈、轻鄙到无视的心走过鸟兽草木时,我们已经对它们构成了“软伤害”,这种软伤害具体表现在哪些事上,请填空。

(2分)

(1)高二才女给合欢花、玉簪花取绰号;

(2);

(3);

(4)众人围观鹩哥鸣叫。

15.联系上下文,品味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3分)

真恨不得飞上树梢,脸对脸亲口问问那咕咕啼鸣的鸟:

“亲,你究竟叫什么名字?

16.揣摩第⑧段划线句子的意蕴。

(3分)

在我看来,鸟兽草木之名,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别名。

17.对待自然的态度,古人说:

人定胜天;严春友说:

敬畏自然;周国平说:

顺应自然;本文作者说:

向“主人”(自然)致意。

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观点。

(4分)

                                                                                  

 

2015年陕西省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徐德新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

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

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

每个周末。

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

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

”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

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

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

有柔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疏忽就不见了。

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

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

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

 还没有开门。

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

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

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

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

父亲说:

“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

”“什么?

昨天不还是四块吗?

”那人瞟了一眼父亲。

“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后重得多吗?

”父亲小心翼翼地说。

“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

”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

“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

”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⑤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 

 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

“拿去吧!

⑥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

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

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抄拾了起来,揣在怀里。

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

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

“多谢了!

”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⑦“爹,你冷不冷?

”等走远了,我问父亲。

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的有点少。

“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⑧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

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

“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什么竞赛的。

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

”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

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

“竞赛好啊,爹和娘支持你。

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正要感谢老祖宗了。

”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

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⑨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

“孩子。

爹还有一句话,:

父亲望着我,精神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⑩“什么,爹?

⑾“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

(选文有改动)

12.文中多次写到“风雪”,请说说设置这样的自然环境有何作用。

(3分)

 

13.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冰凉的酸”的深意。

(2分)

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

 

14.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

“拿去吧!

 

15.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16.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父亲的最后一次“叮嘱”的含意。

(3分)

 

2015年河北省

寒冷的冬夜

那是一个冬日的夜晚,我们几个人从茶店里出来,顿时感到寒气袭人,马上把衣领拉了起来。

还不到十点钟,行人已经很稀少了,路上静悄悄的。

风稍小了些,天却冷得更加厉害了。

路上结成的冰,反

 射着点点灯光;一踏上去,就可能使人跌倒。

入冬就冻了起来的路,在人的脚下,发出清亮的声音。

“我们回家去吧。

”[来]

两个同伴向南走了,我们三个人该向北去。

因为还有一段颇远的路程,我们只好叫人力车。

原以为 

 街上是冷静的,可是一声呼唤之后,许多辆车子都朝我们这里赶来。

[来源:

学*科*网Z*X*X*K]

车夫们争着说:

“您到哪儿?

我拉您去。

刚要把要去的地名说出,他们就开始讨价,还没有等我们还价,他们自己就一直把价钱少了下去。

“一毛钱。

”“四十枚。

“三十六枚吧!

“三十枚我送您回去。

听到这样的价钱,我就说:

“三十枚就三十枚,要三辆。

要加最低的那个车夫,立刻就嚷着是他们先讲好了的,另外两个车夫也争着附和,这样就说定了。

我走进那个车夫,分明地看到那只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

他放下车把,我并没有坐上去。

他说:

“请您坐上去吧。

我没有回答,脚也没有动。

他似乎明白了什么,就对我说:

“您放心,保准送您平安到家。

”[来源:

Z*xx*k.Com]

 “我,我倒没有什么,只是你……”

“我今年十九岁啦,已经拉了两年半的车。

显然这是不确实的,他那样子最多也不过十六岁。

“你知道到那里还得爬一座桥,路又不近……”

“我常走,您就上车吧。

也许是因为天气寒冷,他的声音有点儿发颤。

 昏暗的灯光下,我看见他的脸是那么瘦小,他的身子是那么单薄,好像还生着病的样子。

“我还是换一辆吧!

我怕……”

话还没有说完,就有一辆车跑到我眼前,可是我并没有马上坐上去,我从衣袋内掏出一些钱,给那个失望了的小车夫。

“你不用拉我了,这点钱给你。

他坚决地摇着头,俯下身拾起了车把,眼睛里冒着愤怒的光。

“你的年纪太小,你不该拉车,太劳苦了会伤害你的身体……”

“我的年纪一点也不小,家里人说我该养家了。

“拿去这点钱吧。

“凭什么要你的钱?

我要靠卖力气赚钱的!

说完,他径自掉头走掉了。

跟我同行的两个人的车子早已走了,只有我呆呆地站在那里。

我感到十分孤独,觉得自己好像是生活在一个陌生的世界中。

我一点儿也不懂得别人,别人 

 也不懂得我。

小车夫也许是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