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仿真灵活拆组卷Ⅵ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82209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复习仿真灵活拆组卷Ⅵ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复习仿真灵活拆组卷Ⅵ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复习仿真灵活拆组卷Ⅵ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复习仿真灵活拆组卷Ⅵ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复习仿真灵活拆组卷Ⅵ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复习仿真灵活拆组卷Ⅵ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复习仿真灵活拆组卷Ⅵ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复习仿真灵活拆组卷Ⅵ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复习仿真灵活拆组卷Ⅵ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复习仿真灵活拆组卷Ⅵ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复习仿真灵活拆组卷Ⅵ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复习仿真灵活拆组卷Ⅵ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复习仿真灵活拆组卷Ⅵ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复习仿真灵活拆组卷Ⅵ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复习仿真灵活拆组卷Ⅵ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复习仿真灵活拆组卷Ⅵ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复习仿真灵活拆组卷Ⅵ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复习仿真灵活拆组卷Ⅵ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复习仿真灵活拆组卷Ⅵ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复习仿真灵活拆组卷Ⅵ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复习仿真灵活拆组卷Ⅵ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三语文复习仿真灵活拆组卷Ⅵ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复习仿真灵活拆组卷Ⅵ Word版含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复习仿真灵活拆组卷Ⅵ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三语文复习仿真灵活拆组卷ⅥWord版含答案

仿真灵活拆组卷Ⅵ

说明:

若时间不允许进行一次完整的套题检测,则分别将阅读题甲(必考题),阅读题乙(选考题)和表达题分别拆成3套卷使用;若时间允许,则将3套卷组合使用。

拆组随心所欲,使用方便灵活。

拆组卷Ⅵ-1 阅读题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历史上说,中国就存在南北文化差别与南北文化对立融合的问题。

从周朝起,北方诸侯自称中国,而吴、越、楚等南方诸国则因为“断发文身”,地广人稀,刀耕火种,被视为“蛮夷”,并受到北方的排斥轻蔑,直到晋代仍被视为“化外之民”,南方文化被称为“蛮夷文化”。

黄河与长江作为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远古时期就哺育滋润出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两大文化体系。

而“炎黄子孙”“华夏民族”的称谓,正是远古南北文化对抗融合的遗迹。

代表北方文化的黄帝部落,与代表南方文化的炎帝部落曾在中原大地摆开了宏大的战场,一决雌雄。

这场战争打得异常激烈,天地都为之变色,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多次的反复,黄帝终于打败了炎帝,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并从那时起,奠定了北方文化的胜利及其权威地位。

南方部落虽然失败了,但南方文化并没有绝迹和湮灭,而是作为一种与北方文化相对立的“异端”文化依然继续存在和发展,并不时燃放出一段光彩。

如果说《诗经》代表的是北方文学,灌注着现实主义精神,那么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是南方文化的化身,流淌着浪漫主义的神韵。

正如王逸《楚辞章句》中所说的“楚人信巫”,南方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这种激情激发了屈原的灵感,刺激了他的无穷无尽的想象,丰富了他的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确立了史官的权威和绵延不断的修史传统。

后来则有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立和分庭抗礼。

南朝文学具有柔靡香软的特点,南朝民歌更是以情歌为主,不同于北朝文学和北朝民歌的刚健质朴。

再后来则是南北文学走上合流,这种合流促成和孕育了唐代文学的博大卓著。

而元杂剧作为北方文学的代表,其韵律、曲调都不同于以南戏、明清传奇为代表的南方文学。

从美学上说,北方文化代表壮美,充满着阳刚之气,刚烈豪放,慷慨激昂,正所谓“铁马秋风塞北”;而南方文化则是优美的化身,弥漫着阴柔之气,“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正所谓“杏花春雨江南”。

从地形地貌来说,南方多山多水,山川秀丽,北方则以平原、草原为主,一望无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从饮食结构来说,北方是麦黍文化,南方是稻作文化。

从思想形态上说,儒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北方文化系统,充满着先秦理性精神,道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南方文化,充满着理想和浪漫气息。

而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文化思想的主导形态和文化发展趋势。

儒家思想成了正统思想和官方意识形态,标志着北方文化的主导地位和主流性。

文化的中心在北方中原、华北地区,这里的重要自然景观是黄土和黄河,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哺育中国文化的乳汁,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黄河,传统文化的根扎在黄土中。

正统文化的底色就是黄河文明,或称“黄土文明”。

中国历代首都大都坐落在黄土地上,分布在黄河主轴线周围,如西京长安、东京汴梁、北京等,它们都是中国传统华夏“黄土文明”或叫“黄河文化”的凝聚点和扩散中心。

20世纪,北方文化有了“五四”运动的辉煌后,政治和文化的领导权就转移到了南方,南方因居于西方现代文明登陆中国的前沿地带,获得了中国文化发展潮流的领导权。

20世纪前半期进行的北伐战争,意味着南方文化在拉动着中国战车;而长征更是从南向北一路播撒革命的种子,是南方文化向北方播撒现代福音;20世纪后半叶则有文化界劲吹东南风,港台商业文化从南方一路厮杀过来,演化成大众文化对北方精英文化的挑战。

(节选自徐衍主编《全球文化风暴》,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南北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周朝起,吴、越、楚等南方诸国因为“断发文身”,地广人稀,刀耕火种,被北方视为“蛮夷”,晋代时中国南方的文化被称为“蛮夷文化”。

B.早期代表中国北方文化的《诗经》灌注着现实主义精神,而南方文化的化身即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流淌着浪漫主义神韵。

C.中国北方文化代表壮美,充满着阳刚之气,刚烈豪放,慷慨激昂;而南方文化则是优美的化身,弥漫着阴柔之气。

D.完全属于中国北方文化系统的儒家思想充满着先秦理性精神,而完全属于南方文化系统的道家思想则充满着理想和浪漫气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炎黄子孙”“华夏民族”的称谓是远古南北文化对抗融合的遗迹,黄河与长江则从远古时期就形成了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两大文化体系。

B.王逸《楚辞章句》说南方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唯有它才能激发屈原的灵感,丰富屈原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刺激屈原无穷无尽的想象。

C.从历史上说,中国就存在南北文化差别,但也有南北文化的对立融合,如南北文学走上合流,促成和孕育了唐代文学的博大卓著。

D.20世纪后半叶港台商业文化从南方一路向北方传播,演化成大众文化对北方精英文化的挑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帝打败了炎帝,奠定了北方文化的胜利及其权威地位,但南方文化依然继续存在和发展,还不时地燃放出一段光彩。

B.南北朝时期,南朝文学具有柔靡香软的特点,民歌以情歌为主,不同于北朝文学和北朝民歌的刚健质朴,这属于南北对立和分庭抗礼。

C.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黄河,传统文化的根扎在黄土中,根本原因是中国历代首都大都坐落在黄土地上,分布在黄河主轴线周围。

D.20世纪,南方因居于西方现代文明登陆中国的前沿地带,曾领导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潮流,如20世纪前半期进行的北伐战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孔戣,字君严,擢进士第。

郑滑卢群辟为判官,群卒,摄总留务。

监军杨志谦雅自肆,众皆恐。

戣邀志谦至府,与对榻卧起,示不疑,志谦严惮不敢动。

入为侍御史,累擢谏议大夫。

中人刘希光受赇二十万缗,抵死,吐突承璀坐厚善,逐为淮南监军。

太子舍人李涉知帝意,投匦上言承璀有功不可弃。

戣得副章,不肯受,面质让之。

涉更因左右以闻,戣劾奏涉结近幸,营罔上听。

有诏斥涉峡州司马,宦宠侧目,人为危之,戣自以适所志,轩轩甚得。

俄兼太子侍读,改给事中。

江西观察使李少和坐赃,狱寝不下;博陵崔易简杀从父兄,鞫状具。

京兆尹左右之,翻其情。

戣慷慨论正,贬少和,杀易简,夺尹三月俸。

再迁尚书左丞。

信州刺史李位好黄老道,数祠祷,部将韦岳告位集方士图不轨,监军高重谦上急变,捕位劾禁中。

戣奏刺史有罪不容系仗内请付有司诏还御史台戣与三司杂治无反状岳坐诬罔诛贬位建州司马

会岭南节度使崔咏死,帝谓裴度曰:

“尝论罢蚶菜①者,谁欤?

今安在?

是可往,为朕求之。

”度以戣对,即拜岭南节度使。

既至,免属州逋负十八万缗、米八万斛、黄金税岁八百两。

先是,属刺史俸率三万,又不时给,皆取部中自衣食。

戣乃倍其俸,约不得为贪暴,稍以法绳之。

穆宗立,以吏部侍郎召,改右散骑常侍,还为左丞,以老自乞。

雅善韩愈,愈嗟叹,即上疏言:

“《礼》:

大夫七十致仕。

今戣据礼求退,陛下若不听许,亦无伤义,而有贪贤之美。

”不报。

以礼部尚书致仕,岁致羊酒如汉征士礼。

卒,年七十三。

赠兵部尚书,谥曰贞。

(选自《新唐书》,有删节)

[注] ①蚶(hān)菜:

即蚶子,肉味鲜美,是沿海各地普遍食用的海产品。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戣奏/刺史有罪/不容系仗内请/付有司诏/还御史台/戣与三司杂治/无反状/岳坐诬罔诛/贬位建州司马/

B.戣奏/刺史有罪/不容系仗内/请付有司/诏还御史台/戣与三司杂治/无反状/岳坐诬罔诛/贬位建州司马/

C.戣奏/刺史有罪/不容系仗内/请付有司/诏还御史台/戣与三司杂治/无反状岳/坐诬罔诛贬/位建州司马/

D.戣奏/刺史有罪不容/系仗内请付/有司诏还御史台/戣与三司杂治/无反状/岳坐诬罔诛/贬位建州司马/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黄老”指黄帝与老子,道家以黄、老为始祖,因此也称道家为黄老。

黄老之术始于战国时代,盛于西汉,主张“无为而治”,至东汉末年逐渐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道教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故道教也称“黄老道”。

B.《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

《礼记》是西汉时期所编纂的儒家关于礼的阐释,是儒家“五经”之一,分《大戴礼》和《小戴礼》两种,戴圣所编49篇并由郑玄作注的称《小戴礼》,戴德所编85篇称为《大戴礼》。

C.“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也叫致事、致政、休致。

按照封建礼法,大夫七十岁而主动上书要求致仕,皇帝则加以挽留,从而形成一种融洽的君臣关系。

本文结尾部分记叙的就是这种情况。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赐予,有“美谥”“平谥”“恶谥”之分。

孔戣谥曰“贞”,属于恶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戣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

众人非常害怕监军杨志谦,孔戣邀请他到府中对榻卧起,进行了有效管制;在刘希光受贿案件中,他坚定不移地履行谏议大夫的职责,使相关人员受到惩处。

B.孔戣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

孔戣慷慨论证,使很多经久不决的案件得以正确处置,因贪赃获罪的江西观察使李少和被贬,杀从兄的崔易简被诛杀,操纵案情的京兆尹被罚俸,诬告上司的韦岳被诛杀。

C.孔戣才智过人,推行高薪养廉。

被授予岭南节度使后,孔戣先免除属州以前拖欠的数以万计的赋税,然后加倍发给刺史俸禄,但要求他们不得贪暴,如果违反便绳之以法。

D.孔戣进退有度,举动符合礼法。

穆宗继位后,他被召回朝廷并屡次升迁;后因为年龄大而要求告老还乡,韩愈非常惋惜,向皇帝上疏为之求情,使他的愿望得以实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有诏斥涉峡州司马,宦宠侧目,人为危之。

(5分)

译文:

                                    

                                      

                                       

(2)先是,属刺史俸率三万,又不时给,皆取部中自衣食。

(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村 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8.杨巨源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情感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9.两首诗都写到“春”,这两处“春”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离骚》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的句子是“          ,          ”。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和“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          ”。

(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描写作者遥望古都长安看到的悲凉场景的句子是“            ,          ”。

拆组卷Ⅵ-2 阅读题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马房之夜

萧 红

冯山——10年前他还算是老猎人。

可是现在他只坐在马房里细心地剥着山兔的皮毛,他常常把刀子放下,向着身边的剥着的山兔说:

“这样的射法,还能算个打猎的!

这正是肉厚的地方就是一枪……这叫打猎?

会打山兔的是打腿……杨老三,那真是……真是独手……连点血都不染……这可倒好。

”他一说到杨老三,就不立刻接下去。

“我也是差一点呢!

怎样好的打手也怕犯事。

杨老三去当胡子那年,我才23岁,若不是五东家,我也到不了今天。

……年轻的那一伙人,到现在怕是只有五东家和我了。

”他越说越没力量,放下手下剥着的山兔皮,拉着凳子,坐到门外去抽烟。

一种孤独的感觉无缘无故地被旷野上的响亮的铃子唤起,他想到了杨老三,想到了年轻时的那一群伙伴:

“就只剩五东家了……见一见……”

“四十来年没再见到,怕是不认识了……”

烟管伴着他那遥远的幻想,嘶嘶地鸣叫,时时要断落下来。

三月里的早晨,冯山一推开马房的门扇,就撞掉了几颗挂在檐头的冰溜。

“雁要来了,白河也要开了。

”他自己说。

到了下午,起风了。

冯山看着那黄澄澄的天色。

马倌联着几匹马在檐下遇到了他:

“你还不信吗?

你到院里去问问,五东家明天晌午不到,晚饭的时候一定到……”在马身上他高抬着右手,恰巧大门洞里走进去一匹骑马,又加上马倌那摆摆的袖子,冯山感到有什么在心上爆裂了一阵。

“扯谎的小东西,你不骗我?

你这小鬼头,你的话,我总是信一半,疑一半……”冯山向大门洞的方向走去,已经走了一丈路他还说:

“你这小子,扯谎的毛头……五东家,他就能来啦!

也是六十岁的人了……出门不容易……”他回头去看看马倌坐在马背上连头也不回地跑去了。

冯山也跑了起来:

“可是真的?

明天就来!

”他越跑,大风就好像潮水似的越阻止着他的膝盖。

第一个,他问的少东家,少东家说:

“是,来的。

他又去问倒脏水的老头,他也说:

“是。

可是他总有点不相信:

“这是和我开玩笑的圈套吧?

”于是他想去问问井口正在饮马的闹嚷嚷的一群人。

他向马群里去的时候,他听到冯厨子在什么地方招呼他:

“冯二爷,冯二爷……你的老朋友明天就来到啦!

他反过身来,从马群撞出来,他看到马群也好像有几百匹似的在阻拦着他。

“这是真的了,冯厨子!

那么报信的已经来啦!

“来啦!

在大上房里吃饭!

他听到上房门口有人为着那报信的人而唤着:

“冯厨子,来热一热酒!

……

第二天,冯山早早地来到高岗。

中午的时候,连东家的太太们也都来到了高岗,高岗下面就临着大路。

只要车子或是马匹一转过那个山腰,用不了半里路,就可以跑到人们的脚下。

人们都望着那山腰发白的道路。

冯山也望着山腰也望着太阳,眼睛终于有些花了起来,他一抬头好像那高处的太阳就变成了无数个。

眼睛起了金花,好像那山腰的大道也再看不见了。

“来啦!

来啦!

……黑骑马……”

孩子们,有的下了高岗,顺着大道跑去了。

冯山的两只手都一齐地遮上了眉头,等他看见了马颈上的那串铜铃,他的眼睛就早已昏盲了,已经分辨不出那坐在马背上的就是他少年时的同伴。

他走了一步,他再走了一步,已经走下了高岗。

他过去,他扒住了那马的辔头,他说:

“老五……”他就再什么也不说了。

在吃酒的时候他和五东家是对面坐着,他们说着杨老三是哪年死的,单明德是哪年死的……还有张国光……这一些都是他们年轻时的同伴。

酒喝得多了一些的时候,冯山想要告诉他,某年某年他还好上了一个寡妇。

但他看看周围站着的东家的太太们和姑娘们,他又感觉这事不方便说了。

五东家走了的那天夜晚,他好像只记住了那红色的鞍,那土黄色的风帽。

他送他过了太平沟的时候,他才看到站在桥上的都是五东家的家族……他后悔自己就没有一个家族。

马房里的特有的气味,一到春天就渐渐地恢复起来。

那夜又是刮着狂风的夜,所有的近处的旷野都在发着啸……他又像被人们遗忘了,又好像年轻的时候出去打猎在旷野上迷失了。

马倌喂马的时候,他喊着马倌:

“给老冯来烫两盅酒。

等他端起酒杯来,他又不想喝了,从那深陷下去的眼巢里,却安详地逃出两条寂寞的泪流。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叙述了冯山老人晚年的境遇和心灵世界,在童年伙伴之间不同命运的对比中,寄寓着作者对底层民众不幸生活中表现出的人性之美的无限哀怜和赞赏。

B.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故事中时令的变化,冯山早晨推开马房的门扇时,“撞掉了几颗挂在檐头的冰溜”,寥寥数语,就写出了天气已经转暖的景象。

C.冯山对五东家要来的消息不相信,所以他怀疑马倌的消息,向少东家打听,向马夫打听,向厨子打听。

从中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D.小说处处突出冯山的老态,尤其是“他越说越没力量”“他的眼睛就早已昏盲了”“那深陷下去的眼巢”等神态、肖像的描写,都表现出冯山的年老体衰。

E.冯山虽然是五东家的长工,但是当他们共同聊起往昔的人和事时,两人之间没有阶级界限,不再是长工和东家,而是充满温情的少年伙伴。

(2)作品中的冯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他有什么样的心态?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3)作者是怎样叙述冯山与五东家见面的故事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4)小说的结尾写冯山送走五东家后的情景。

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110年前,无锡学前街一所书香老宅迎来了一个灵慧可爱的婴儿。

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这个婴儿漫步学海诗坛,研习文理珠玑,成就了与郭沫若、朱自清、钱钟书、徐悲鸿等大家齐名的声望,而他所诞生的那所老宅,也因他的俊敏与其家族的荣耀而独得“一门五博士,毓秀称翘楚”的美誉。

这美誉中的“毓秀”,正是他的名字——顾毓琇。

彼时,顾毓琇的家族在无锡可谓书香门第,名人辈出。

无锡顾氏乃东林书社领袖顾宪成之后,家中祖母为秦观后裔,母亲则是王羲之的后裔,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说法,这一家人“具有极优美之家风”。

顾毓琇的大半生正值中国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反帝运动”“抗日战争”……古老的中国没有片刻安宁,也无时无刻不牵动着顾毓琇的心。

1929年他学成归国,在国内从事电机工程教学和教育行政工作。

同时身为文人,他将满腔热情诉诸文字,创作了一部部鼓舞人心的话剧作品。

书生投笔从戎热,国士贡言献爆狂。

岂为揪杆争黑白,欲凫肝胆报炎黄。

这是顾毓琇在抗日战争年代写下的诗句,言辞间充满着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热忱的报国之心。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写下了很多抗日诗句,“好男谁说不当兵,好女今朝亦请缨”,“不辞石柱中流砥,宁别沙坪万里征”。

这些喷薄着性情与才华的诗句,无不凝固着诗人顾毓琇赤诚的爱国之心。

翻开顾毓琇的作品集,一首首诗词清雅、俊逸,无不流淌着他丰富的思想情感,渲染着他多姿的精神追求。

伴着诗词的唱和,音乐的世界里他亦留下了自己的足音。

精通音律的顾毓琇,在我国古典音乐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

日本音乐界对他极为称赞,称他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泰斗”。

顾毓琇对我国的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有着十分精湛的研究。

上世纪40年代,他对我国古代音乐史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同时对国外一些著名的乐章也做了翻译和介绍。

1940年,他走马上任国立音乐学院的首任院长,并很快提出了以“三四八”为黄钟标准音的建议,这是很专业的一个讲法。

这个建议经过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通过后得以施行。

受到笃信佛教的祖母影响,他学会了在面对各种可能使人沦陷的虚荣时,心中自留一片净土,时刻保持对人生的清醒认识。

而在此基础之上,他还曾撰写出版了《中国禅史》和《日本禅史》。

行走世间一个世纪,顾毓琇不断拓展着生命的领域,践行着人生的修行。

心与行的修行铸就着他的生命,使得他的道路越走越宽。

1950年,已伴随战乱的中国度过半生的顾毓琇做出了一个选择,应母校麻省理工学院之邀担任客座教授,这一去竟开启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海外漂泊生活。

顾毓琇虽然身处国外,却一心挂念着祖国,在旅居美国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怀乡思国的诗词。

1957年,他在《蝶恋花》一词中写到“重阳更比重山远”,他只能在梦里湖山寻觅遍,足见他的爱国思乡情切。

后来有人曾记载,就在他加入美国国籍以后两个月,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后不久,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他毅然决然地冒险飞回了中国。

其间,辗转经过伦敦、香港,回到了阔别24年的故土。

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以后,他回国的次数越来越多,也为国家的建设不断献计献策。

由于长时间生活在海外,顾毓琇的形象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渐渐淡出了国人的视线,所以提到这位旷世奇才,当下的大部分年轻人可能感到陌生。

然而,作为一位曾经辛勤耕耘的老师,他的学生并没有忘记他。

“重教尊师新

地天,艰辛攻读忆华年。

微分运算功无比,耄耋恢恢乡国篇。

”这首满含崇敬之情的诗是顾毓琇的一位学生写给他的,这位学生就是前国家主席江泽民。

2002年9月9日,顾毓琇走完了他长达一个世纪的人生。

作为世纪老人,他堪称一位文理兼通、博学多才的传奇式人物。

海内外媒体称誉他是“电机权威、教育专家、文坛耆宿、桂冠诗人、话剧先驱、古乐泰斗、爱国老翁”,这28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他一生的风采和传奇。

(有删改)

相关链接:

顾毓琇(1902年12月24日至2002年9月9日),他是国际上公认的电机权威和自动控制理论的先驱,曾获得国际上素有电机与电子领域“诺贝尔”奖之誉的“蓝姆”金质奖章(LammeMedal)。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1929年,顾毓琇学成归国以后,一面从事电机工程教学和教育行政工作,一面用文字为民族呐喊,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

B.1902年12月24日,顾毓琇诞生于无锡学前街的一所书香老宅,小时候就被认为是神童,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他漫步学海诗坛,研习文理珠玑。

C.顾毓琇是明代东林书社领袖顾宪成的后代,他的祖母是秦观后人,而母亲则是王羲之的后裔,他的家庭有着令人羡慕的优美家风。

D.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以后,顾毓琇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其后,他回国的次数越来越多,为国家的建设不断献计献策。

E.顾毓琇一生都生活在中国的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让古老的中国没有片刻安宁,而他的心也没有安宁过。

(2)顾毓琇被称为“旷世奇才”,他的才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