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83740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烈推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强烈推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docx

《强烈推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烈推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强烈推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docx

强烈推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小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课:

学生交流:

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书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小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让学生充分交流,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学小数的意义:

自动铅笔上标有0.5毫米;矿泉水瓶上有1.25升等等。

2、小组交流:

动手折:

将正方形平均分为成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0.3表示()

0.59表示()

0.023表示()

3、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

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4、归纳小数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5、认识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

先复习整数部分的数位,再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是十分位;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是百分位;三位小数是千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三位是千分位。

在计数器的各位上拨3个珠子,说一说各表示多少,体会数位间的进率。

练习:

0.23是()位小数,2在()位上,表示()个(),3在在()位上,表示()个(),将它写成分数是()。

6、小数的读写

让学生试读,注意提醒学生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

7、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对照计数器写出小数,并读一读,说出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三、数学游戏:

通过数和形的对应,加深对各数位间关系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谈这节课的收获?

(学生相互交流)

1、小数的意义;2、小数的计数单位及进率;3、小数的读写方法。

五、作业:

第6页1——4

测量活动(单位换算)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重点]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用小数表示

[教学难点]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的方法,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尺子。

[教学过程]

1、激趣引新:

同学们已经知道小数在生活有广泛的应用,想不想自己利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活高度呢?

2、实践探究:

1、学生分组,明确活动要求:

⑴前后桌4人一组,组长记录,每人测量一次,再交流汇报。

⑵测量课桌的长度、高度;课本的长和宽;黑板的长与宽。

2、测量活动:

让学生分组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桌椅或其它物品的长度,然后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

在讨论把几分米或几厘米写成以米作单位时,可以先写成分母是10或1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

当学生知道了6分米=610米=0.6米后,可进一步问学生如果门的高度是1米6分米怎样用米为单位表示呢?

3、交流测量结果: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可以用小数表示测量结果的原因。

3、拓展提高:

1、填一填:

填写第7页的表格,左边已经有测量结果,只要把测量结果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右边要求学生自己选择物品,先测量它们的长和宽,再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2、试一试:

第1题:

将几克改写成以千克为单位,其方法是一样的。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交流,这样改写的原因。

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结果,如曲别针的长度是2厘米5毫米,再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小数。

4、课堂小结:

设问: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强调)

五、作业:

第8页练一练

比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点]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尝试比较

创设少年演讲比赛的情境,比较两个同学的得分谁的高一些。

郑强9.87分李明9.90

1、小组讨论:

9.87和9.90哪个数大,并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

2、汇报:

通过全班的讨论明确,从数位来考虑,两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二、知识深化探究:

多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张华9.96分,比李明表现好,但不能得10分”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明确张华的分数在9.90和10之间。

让学生自己确定一个分数,然后将三个人的分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9.87<9.90<9.96

“王平的表现比张华差一些,比李明好一些”王平可能多少分?

可能是9.91、9.92、9.93、9.94、9.95

全班交流、归纳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就要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相同,就要看百分位,百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三、练一练

第10页第1题:

先让学生在直线上找到9.8和10.1的位置,从直线图上很容易看出结果,体会到直线右边的数一定比左边的数大。

第4题:

这个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位值制的理解。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几分钟,再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想法。

4、课堂小结:

学生自我总结并质疑问难

五、作业

练一练第10页2、3、5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数位间的进率。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小数数位间的进率、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第12页练习一

第1题:

找出小数0.3、1.5、2.8、3.6在直线上的位置,写出直线上的点所表示的小数,加深学生对小数的理解,体会数与形的结合。

第2题:

首先让学生明确航模比赛时,哪一架飞机模型飞行的时间越长,成绩就越好。

第3题:

让学生看清楚是什么单位,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先化成十进分数再化成小数,也可以直接化为小数。

第4题:

三人的身高用的是不同的单位,不容易比较,让学生先改写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第5题:

答案是多样的,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第6题:

引导学生观察前5排数的规律,容易发现每一排的第一个数和最后一个数都是0.1,其他的数是怎样得到的?

二、数学游戏:

通过组数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各个数位的意义,建立小数数位的概念,巩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同时,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将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

三、练习小结: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购物小票(小数加减法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

1、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超市购物小票计算总价的情境,提出了核对数据的想法,大胆激趣:

你能当上合格的售货员吗?

1、先让学生说说小票上每一项表示什么意思。

2、讨论如何核对找回来的钱对不对的问题。

3、列式计算,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学生自主尝试探究

二、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

1.25+2.41=13.87-9.25=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

2、探索计算方法

让学生独立解决,鼓励学生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交流后归纳方法,强调竖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三、拓展练习;

第15页练一练1、2

四、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五、作业;

第15页练一练3、4

量体重(小数加减法二)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小数进、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1、情境激趣:

同学们,你们测量过体重吗?

这里有许多数学问题需要你去探讨?

你行吗?

淘气的体重是45.2千克笑笑的体重是38千克

丁丁的体重是33.4千克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2、探究新知: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尝试探究: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45.2-33.4=38-33.4=

学生个别板演,其余独立列竖式计算后,师生共同总结方法,统一认识。

讨论并大小比较:

4元4.00元7.807.800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拓展练习:

第17页1、3

4、课堂小结:

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五、作业:

第17页2、4

歌手大赛(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1、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表现比较好”的问题。

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分”“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怎样判断谁的表现好呢?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一般是将专业分和综合素质分加起来进行判断的。

二、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

8.65+0.40=分9.43-9.05=分

9.43-(8.65+0.40)

2、探索计算方法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3、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15-(4.57+5.29)

让学生独立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三、拓展练习:

第1题:

5.27+13.43=12.56+17.44=

要注意提醒学生把得数末尾的0去掉。

第2题:

25-13.27=14+6.75=

在列竖式计算时,给被减数小数部分添上两个0,计算时不容易发生错误。

四、课堂小结:

交流计算方法,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五、作业:

第19页练一练1、2、3

练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简便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简便计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基本练习:

第1题:

计算时可以以“亿平方千米”为单位。

第4题:

在比较车身高和车身长时,可以让学生求出高多少或长多少。

在解答第

(2)题时,由于两辆车的前灯道前轮都是0.72米,可以不计算他,只要把后两个数相加的和进行比较即可。

第6题:

在解答每一个问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进行实际计算。

第7题:

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想问题,虽然身高和凳子的高合起来没有衣架高,但还要考虑到臂长。

2、练习小结:

学生自我评价自己在练习时的表现

图形的分类(对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

通过分类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这些图形的类别特点。

[教学重点]图形的分类

[教学难点]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图形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说一说我们学过哪些图形?

学生交流后教师出示:

 

你会给这些图形分类吗?

试试看吧!

二、实践操作:

1、小组活动:

把上面的图形进行分类。

将学生分成4人活动小组,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将学具进行分类,每分一次,都要说明分类的依据和标准。

2、汇报交流:

立体图形平面图形

曲线围成线段围成

三条边四条边

3、分类后,找出同一类图形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出各类图形的特点。

三、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中了解各种图形的特性:

1、看一看,说一说:

生活中你见过运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情况吗?

桥上的三角形拉杆防盗门上的平行四边形墙壁上的四边形挂钩

2、用活动的长方形拉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架实验后得出:

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这些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桌凳上的斜拉条,固定作用。

四、活动小结:

对自己的活动表现自我评价,再谈收获。

三角形的分类(认识各种三角形)

[教学目标]

通过分三角形分类活动,认识并识别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重点]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剪下附页1中的图3。

[教学过程]

一、实践操作:

学生拿出学具图形,教师出示图例:

三角形怎样分类?

(常用两种即:

按角分、按边分。

1、小组活动:

把三角形进行分类。

2、学生汇报:

分类的标准和方法,观察每一种三角形的特点后总结。

按角分: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特征:

三个角都是锐角有一个角是直角有一个角是钝角

按边分: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特征:

有两条边相等三条边都相等三条边都不相等

第4题:

根据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的活动,学生得到启发,把梯形进行分类。

二、实践活动:

第1题:

将长方形的纸,剪成两个直角三角形。

第2题:

用长方形纸,怎样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让学生自己动手剪。

第3题:

当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就会推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

第4题:

用正方形的纸,剪成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四、数学游戏:

第1题:

让学生辨认各种三角形。

第2题:

通过“猜三角形游戏”让学生体会到看到一个锐角,不能决定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才是锐角三角形。

五、活动小结:

学生自我评价

探索与发现

(一)(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º。

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3、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

[教学难点]

1、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º。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质疑:

教材第27页创设的情境,激发探索的兴趣。

 

甲乙

两个三角形的争吵:

甲的三个内角和一定比乙的大。

二、自主探索:

1、提出问题:

怎样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大多数学生会想到测量角度。

2、小组活动:

测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并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分四人小组进行测量后验证自己的猜测

3、汇报测量结果和得到的结论。

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都接近180º。

4、进一步探索: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否正好等于180º呢?

小组活动探索方法(折纸法等。

3、试一试:

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运用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和是180º,求出第3个角的度数。

三、拓展练习:

第29页练一练:

1、学生自主运算

2、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º,判断题中的三个三角形说的对吗?

学生讨论

三、课堂小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全班交流并总结

四、补充作业:

探索与发现

(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4、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问:

从邮局到杏云村那条路最近?

你是怎样想的?

邮局

ba

清泉村c杏花村

生:

走路线a最近。

因为……

师:

在生活中人们都愿意走近路。

在这幅图中,邮局、清泉村和杏云村所在的位置,正好组成一个三角形,从图中和我们的生活经验中同学们都认为路线a最近,路线b加上路线c一定比路线a远。

那么,是不是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比第三边大呢?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小组活动:

你能用下面的小棒摆成三角形吗?

3厘米3厘米

4厘米3厘米

5厘米5厘米

3厘米3厘米

2厘米1厘米

5厘米5厘米

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按要求摆一摆后将每一次的结果记入表格内,再分析比较。

2、小组讨论:

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小棒的数据,将其进行对比后初步形成结论。

3、小组汇报: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拓展运用: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练一练:

第1题:

判断每一竖行三条线段能否摆成三角形。

第2题:

组织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填入表中。

第4题:

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可能是多长?

有多个答案,第三边只要大于3厘米小于13厘米即可。

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答案。

四、课堂小结:

强调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五、作业:

补充作业

探索与发现

(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2、指导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教学重点]四边形的分类

[教学重点]四边形的分类方法

[教法设计]组织学生将准备好的学具自主进行分类,体验不同的分类标准,能正确识别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究中体验分类的方法和标准,并正确表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课:

你能说一说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吗?

请找出四边形。

你了解它们的特点吗?

引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学生活动:

请4人小组将下面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小组交流分类的方法和标准。

同学们相互讨论,形成意见交流。

2、学生交流:

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的?

说一说分的理由。

你分的各种图形有什么特点?

123

第1组中的图形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它们都是平行四边形。

第2组中的图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它们都是梯形。

讨论:

正方形、长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

(它们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三、拓展练习:

1、下面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哪些是梯形?

(将事先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分)

2、动手做:

剪一刀:

用一张三角形纸剪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

用一张平行四边形纸能剪出两个平行四边形吗?

四、课堂小结: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图案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感受图形的美。

2、会利用基本图形的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教学重点]图案的欣赏与设计

[教学难点]

欣赏、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会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教学过程]

一、图案欣赏。

1、欣赏学生自己收集的图案。

你的什么物品上也有美丽的图案?

说一说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交流)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种图案的特点。

集体交流谈讨

二、实践探究:

活动1:

图案赏析:

出示课本34页的三排图案,说一说它们的形成过程。

学生分组交流后再指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进行描述。

活动2:

指导学生设计图案,先制作基本图形,再把基本图形左右、上下平移形成一幅图案,再涂上颜色。

活动3:

让学生独立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再组织全部展览。

三、活动小结:

学生的作品评价及欣赏。

数图形中的学问

活动目标:

1、进一步了解各类图形的主要特性,掌握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2、体会按一定规律去数,可以做到不重不漏,培养学生养成有序思维的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在交流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活动准备:

课件、铁支架、秤砣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课

握手游戏

星期天是淘气的生日,他特意邀请了4个好朋友来他家开生日party。

见面后每两个人都要握一次手表示问候,猜他们一共握了几次手?

学生分小组模拟游戏活动,小组长统计后交流各组的方法。

(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况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

二、探究新知,激发思维

1、数线段提问题(自主尝试探究)

笑笑可喜欢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啦!

这天,他坐上了宝鸡开往西安的T186次列车,沿途火车停了5个站点,淘气发现各个站点上车的人所拿的车票都与自己的不同,聪明的小朋友,知道为什么吗?

这列火车该准备几种不同的车票呢?

尝试画图,同桌讨论交流后结果。

师设问:

怎样数才能不遗漏,不重复呢?

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老师带领有序的数线段。

师总结:

指出本节可学习内容——如何有序的数图形。

2、课题:

数图形中的学问

(在学生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数图形的方法,同时感悟到数图形中规律的重要性及“有序思维”的好处,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3、合作探究,掌握方法

下图中共有几个角?

组织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数的方法。

方法一:

按角的大小数。

方法二:

固定角的一边,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数

(四人小组的探究活动给学生搭建了思维发展的平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充分合作探究、自主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数图形个数的方法,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自主探索,拓展思维。

下图中分别有几个三角形?

说一说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