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教师资格证重要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84107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教师资格证重要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完整word教师资格证重要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完整word教师资格证重要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完整word教师资格证重要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完整word教师资格证重要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完整word教师资格证重要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完整word教师资格证重要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完整word教师资格证重要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完整word教师资格证重要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完整word教师资格证重要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完整word教师资格证重要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完整word教师资格证重要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完整word教师资格证重要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完整word教师资格证重要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完整word教师资格证重要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完整word教师资格证重要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完整word教师资格证重要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完整word教师资格证重要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完整word教师资格证重要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完整word教师资格证重要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教师资格证重要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docx

《完整word教师资格证重要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教师资格证重要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word教师资格证重要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docx

完整word教师资格证重要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综合素质(重要背诵)

学生观

以人为本: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职业道德

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不得敷衍塞责。

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途径。

为人师表: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终身学习: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扩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专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素质教育观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

教学观1、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变4、教学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

教师观:

现代教师角色转换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1、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

2、学生为本:

尊重小学生权利,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3、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的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4、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的小学教育理念,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要背诵)

1、教育基础。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3、文化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4、文化影响着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的影响(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物质前提。

2、环境—现实基础。

3、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

4、学校教育—主导因素。

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考过)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1、双轨学制(双轨制),双轨学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的欧洲,英法,联邦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是属于此类型。

2、单轨学制,单轨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其特点是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体系中学习。

3、分支型学制,分支型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由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形式,这是一种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学制结构。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2、坚持全面发展。

要求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

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重要背诵)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系统原则,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教育性原则,伦理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法、教育实验法、教育行动研究法、教育叙事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

1、抽样调查法。

2、问卷调查法。

(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和答案、结束语)1、提出问题,2、查找文献,3、设计问卷并进行小范围测试、4、分析测试结果并修改问卷,5、选择样本并发放问卷。

3、访谈法。

1、提出访谈问题,确定访谈对象。

2、制订访谈计划。

3、拟定访谈提纲。

4、进行正式访谈。

5、整理访谈资料。

(已考过)

4、测量调查法。

(因材施教,选拔人才,诊断补救,评价教学,就业指导)

课程理论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又称为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以斯宾塞、赫尔巴特和布鲁纳为代表,主张学校教育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1、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布鲁纳)。

2、要素主义课程论理论(巴格莱)。

3、永恒主义课程理论(赫钦斯)。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称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认为应该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上。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主要包括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人本主义课程论(罗杰斯)和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

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流派认为,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足取的,应代之以儿童的活动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同时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选择题)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1、直线式(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不重复)与螺旋式(在不同单元乃至阶段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

2、纵向组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等先后顺序编排课程内容)与横向组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专题)

3、逻辑顺序(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与心理顺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方式:

1、课程计划、2、课程标准,3、教材。

泰勒原理: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新课改的理论背景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因而他们是带着经验走进教室的。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的互动性和情境性,其在教学上的意义是提倡研究性学习,直接学习、情境教学、合作学习。

(考过)以加德纳为代表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人的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每一种智能都有都有相应的职业。

因而最好的教育是最适合学生的潜能开发,并能使学生获得最好发展和理想职业的教育。

(重要背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关注学生发展。

2、强调教师成长。

3、重视以学论教。

新课改的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

3、主体性和示范性。

4、长期性和间接性。

5、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4、进行教学反思。

学生指导

心理学基础

(1)认知过程1、注意(范围,稳定性,转移,分配)

2、感觉(适应,对比,后像,相互补偿,联觉)

3、知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4、记忆(识记,保持,再现(回忆与再认)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不再遗忘,由此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

影响遗忘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识记者的态度。

7、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作近因效应。

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作首因效应。

遗忘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合理组织复习)(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先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复习方法多样化,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7、掌握复习的量,坚持适度超额)

5、思维(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过程:

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

(考过)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2、定势与功能固着。

3、迁移(认知结构,已有的知识经验)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1,智力,2、个性、3、环境、4、知识。

培养创造性的方法。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的训练。

6、想象(有意想象,无意想象),(创造想象的产生的条件,培养方法,1、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帮助学生进行表象储备,让学生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创造性的原型启发,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考过)

(2)情绪(心境,激情,应激)与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自觉性,果断行,坚持性,自制性)

4、个性心理(需要,兴趣,动机,能力(智力)人格,性格,气质,自我调控系统)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教育(重要背诵)

小学生身心发展(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

1、顺序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发展的过程。

(教育应该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

2、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个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个体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发展速度不均衡,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内部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另一方面,个体内部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

)(考过)

4、互补性反映个体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它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

另一方面,机体各部分也存在互补的可能。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互补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自身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5、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这种差异性具体表现在:

从个体的角度看,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

从群体的角度上来看,主要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个别差异性要求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考过)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1、注意的发展特点:

一是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

二是注意范围依然有限。

三是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

四是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记忆的发展特点:

一是有意记忆逐渐增强。

二是意义记忆迅速发展。

想象力的发展特点:

一是有意想象增强。

二是想象更富于现实性。

三是想象的创作成分日益增多。

2、思维的发展特点:

一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过渡。

二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3、情绪发展特点:

1、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

2、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3、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4、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

1、社会性动机日益明显。

2、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向远景性动机转变。

3、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发展。

4、认识兴趣不断发展。

5、个性与社会发展1、自我意识的发展。

2、社会性认知的发展。

心理发展理论(重要背诵)

认知发展机制:

1、图式。

2、同化和顺应。

3、平衡。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在感知运动阶段,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动作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儿童逐渐获得客体的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第一,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区分开,具有“泛灵论”或“万物有灵论”,第二,思维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世界一样。

第三,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第四,没有守恒概念,做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第一,思维中形成了守恒概念,第二,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第三,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能改变,第四,思维具有可逆性,第五,思维出现了去自我中心主义。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之后),第一,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第二,进行假设-演绎推理,第三,具有抽象逻辑思维,第四,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他认为,教学要想取得效果,必须考虑儿童已有的水平,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叫作最近发展区。

学习指导

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1、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获得与消退,刺激的泛化与分化)

2、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准备率,练习率,效果律)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惩罚,消退)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2)认知学习理论

1、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格式塔学习理论)

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论。

(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获得。

2、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结构学习论)

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和和实质性的联系。

条件:

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5、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马斯洛,罗杰斯

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

1、建构主义学习观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3、学习的情境性

2、建构主义学生观。

3、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启示:

1、探究学习,2,支架式教学,3、情境教学,4、合作学习。

学习策略

1、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利用随意记忆和有意识记忆,排除抑制干扰,整体记忆与分段记忆,多种感官参与,画线,圈点批注)。

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与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联想),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组织策略(列提纲,利用图形(系统机构图、流程图、模型图、网络关系图等);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等)

2、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监控策略(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控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调节策略当学习者意识到他不理解课文的某一部分时,他们就会退回去读困难的段落,在阅读困难或不熟的材料时放慢速度,复习他们不懂的课程材料,测验时跳过某个难题,先做简单的题目等。

3、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寻求支持,学业救助策略))

影响学习策略的因素1、学生因素(年龄因素,原有的知识背景,学习动机,学习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

2、教师因素(运用学习策略的水平,策略教学经验,教学策略方法)

学习迁移(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重要背诵)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似性。

学习情境之间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学习策略的水平)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将支配个体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后继的同类问题。

促进迁移的策略(精选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

1、事物本身的特性。

2、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

3、人们对事物产生的愉快情感体验。

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1、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

2、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

3,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5、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的特点(广泛性、实践性、阶段性、模范性)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2、课堂中的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与表扬。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5、发挥家长的作用。

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小学德育

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道德发展特点: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2、品德发展具有协调性。

3、品德发展具有过渡性。

4、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品德的形成(依从,认同,内化)

影响因素:

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品德的培养方式: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德育理论(重要背诵)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1、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

(2-5岁)

2、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5-8岁)

3、可逆性阶段(自律道德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0-12岁)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

阶段1:

惩罚与服从定向(取向)阶段,也称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

阶段2(相对功利定向阶段,也称为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定向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社会习俗的定向阶段)

阶段4:

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也称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阶段5: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也称社会法制取向阶段。

阶段6:

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也称为普遍理论取向阶段、普遍原则定向阶段。

小学德育的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6、自觉纪律教育。

7、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

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小学德育的过程(规律)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