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4878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期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时期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时期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新时期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新时期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新时期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新时期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新时期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新时期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新时期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新时期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新时期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新时期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新时期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新时期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新时期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新时期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新时期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新时期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新时期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时期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

《新时期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时期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

二、新时期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界定

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界定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

”这一界定明确了心理健康的内涵与外延,即健康除了身体(即肉体)没有疾病之外,还要具备心理(即精神)的稳定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要具备良好的心态。

本文所论及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是在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界定的基础上并融入了另外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指不仅具备健全的智力、完善的情感和坚韧的意志,还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及对自然、社会、他人与自我的正确认知、评价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另,据世界卫生组织对两个世纪(19~20世纪)以来心理疾病患者在人群中比例的科学测算,得出令人瞠目结舌的结论:

19世纪中期心理疾病患者在人群中的比例仅为500:

1,19世纪末期为200:

1,20世纪初期为100:

1,20世纪中期急剧攀升至50:

1,20世纪70年代达到25:

1,20世纪90年代到10:

1,当今时代为10:

3。

也就是说,具有心理疾病患者的人数由最初1850年的0.2%上升至现在的30%,经过两百多年的时间,增加了150倍,其发展趋势由19世纪每50年翻一番到20世纪中期后每20年翻一番多一点,管窥出心理疾病到现在为止有加快发展并持续蔓延的趋势,可见,心理问题成为一种灾难式疾病困扰并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安全。

2.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家想必还记得2004年初春,云南大学校园发生一起震惊全国的凶杀案,该校一名学生残忍地杀害了四名室友。

随着案情的进一步展开,杀人凶手竟是因为室友怀疑他打牌作弊而导致作案诱因!

案发之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奔赴云南,对此案进行全面调查并研究了与此案相关的所有材料,通过访谈办案人员,专门为案犯设计心理问卷并做了心理测试,发现很多真实而令人震惊的东西,她指出,真正决定凶手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与极度扭曲的人格,还有强烈的“自我中心”的变态性格缺陷。

据了解,该案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心理严重,不善言辞,很少与同学来往,平常酷爱上网去欣赏暴力、恐怖、色情图片、小说,心理极度失衡,报复心理严重。

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暴露出我国青少年学生存在的严重心理健康问题。

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急速转型期,大众传媒的“暴力”倾向,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够完善,一切处于激烈而无序的竞争状态,人们的价值取向与观念急剧转变,整个社会似乎具有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某些明显特征,对金钱与权势的顶礼膜拜比任何时候更为强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伦关系持续弱化;

再加上学校持续片面追求升学率,暴露出对知识认知的误区。

我们认为,学校这种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思潮,引领人们的行为动机与认识取向,也不乏迎合社会、家庭对学生的过分期待的不正常心理,当然,不能过分苛责学校的这种行为,但不可否认,这种行为本身有现实环境逼迫之势。

众所周知,近年来,校际之间竞争加剧,且常常处于一种无序的恶性竞争状态,这种恶性竞争对家庭、社会、学校有百害而无一利,致使家庭、社会、学校过分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智力因素的放大往往起推波助澜的效果,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与学校、老师好坏优劣的惟一标准,忽视抑或有意漠视学生心理因素的健康发展。

尤其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身份注定父母对自己的“独苗”过分期望在某种程度上势必演化成一种拔苗助长的趋势,不容否认,现在的评价机制还存在许多缺陷,分数仍然是各类学校、单位选拨录取用人的最主要参考依据,子女的升学、分数自然成为父母希望之所在,梦想之寄托,他们的“癫狂”状态不能客观实际地给孩子制订合理的人生目标;

还有,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导致青少年营养过剩。

据研究,中学生性发育显露出提速的态势,而学校教育基本漠视学生青春期成长的身心特点,等等,这些因素无疑是一种特殊的“催化剂”,使中学生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得不到有效释放,过分严格乃至苛刻的管理措施与单调重复的长时间学习囚禁了他们的人身自由与思想,学校对他们来说不再那么可亲,也不是什么知识的神圣殿堂,反而成为他们眼里渴望迅速摆脱的“牢笼”,对许多问题深感困感、迷茫、无助、郁闷、孤独、悲观……,但又不知如何解决,长期郁积于心使他们的心理极易扭曲或极度变态。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

2009年12月,对部分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做了部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着实令人担忧。

对200份调查样本的具体分析表明:

有10.3%的中学生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7.4%的学生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48.6%的学生偶尔有某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

问卷统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厌学、忧郁、焦虑、过敏、孤独、悲观、缺乏自信、冷漠和暴力倾向等方面。

而教育方式、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性意识等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诱因。

有学者用《SCL—90自评量表》进行的心理测试发现:

“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比率在10%以上的项目,高二有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等六项,高一除上述六项外还有‘焦虑’一项。

高一、高二年级学生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孤独、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症状等九项存在问题的学生比率平均在27.31%。

”另据新华社最新报道: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

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

”其中,“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小学占10%,初中占15%,高中占20%。

20.5%的人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看来,随着学业的增加,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最为严重,

3.据问卷调查分析,影响当下中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在三大类六个方面:

(一)学习类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有三种现象:

1.恐惧:

目前,考试升学的压力犹如一把高悬的利剑,压得学校、家庭、老师无法喘息,所以,学校只有层层加码,延长学习时间,加重课业负担,加大督察力度,增加考试频率,公布考试名次等手段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

92.6%的家庭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父母的期望值持续攀升,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据问卷调查统计,有26%的学生对考试有恐惧感,占样本的将近三成。

有部分学生在成长日记里诉说,自己平常学习还算不错,上课老师讲授的知识都能听懂接受,学习还算勤奋刻苦,但一到考试就紧张,总怕自己考不好让父母老师失望,拼命准备、夜不能寐。

而考前又会感到无名的烦躁、头痛,最后勉强应考,结果每次考试有失水准,成绩不好。

老师的责备,家人的抱怨,同学的蔑视,结果到了谈考色变的地步。

还有某些学生,考后总是斤斤计较向阅卷老师要分数来提高自己名次以便好向父母交差。

另外,为了提高考试分数,部分学生考试作弊严重简直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2.厌学:

厌学是目前中学生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问卷调查统计,有12%的学生对自己的读书目标不明确,26%的学生根本不喜欢读书,这两项占样本总数的38%。

尤其在学困生身上比较明显,有一高一女生,智力平平,学习成绩不太好,开家长会时,父母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及排名,未加深究,脱口而出认为孩子学习不够刻苦,不够努力,当着老师的面严厉指责孩子,并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嘱她,时刻要抓紧时间,把学习成绩赶上去,一定要争取考上重点大学,为家人为自己争一口气。

由于心理压力无法承受,该女生对学习最终失去兴趣,神情恍惚,焦虑失眠而成绩直线下降,从此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

不仅学困生不愿学习,就连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有这种倾向。

有一男生,高中升学考试成绩突出,升入高中尖子班后,由于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知识结构的较大变化,竞争对手强劲等,他感到十分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从初中时的全年级前几名落至高中的100名之后,从昔日的光环聚焦到今日的边缘陌生,心生无限的痛苦和失落感。

他在问卷上写道:

“十七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待的目光,老师对自己失望的眼神和同学鄙视的神情心里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老师的要求,如今,郁闷、烦恼、忧愁、悲观充满头脑,看见书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

”还有一些因其他心理原因而厌学的状况,如因反应较慢常被人嘲笑而不愿上课的,因记忆、理解等能力稍差使成绩难以提高而对自己失去信心的,因以前基础不好而难以跟上课程的,因习惯较差而无法控制自我行为的等等。

有位同学就曾在成长记录中写到:

“晚上十一点多了,望着桌子上摆满的课本、英语词典、作业本……我真想把它们一下子烧成灰烬。

我的希望与耻辱都是因它而起……”表现了强烈的焦躁、愤懑、无奈。

3.郁闷:

问卷调查统计,24%的学生经常闷闷不乐,19%的学生经常因学习而焦虑不安。

闷闷不乐的主要原因来自学校管理的严格、学习的压力、成绩的不理想和自己没有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尤其对自己未来前途的悲观预设,睡眠不足、身体疲劳,成为学习的机器而郁闷。

(二)人际关系问题

这也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当问及“你与老师的关系融洽吗?

”时,问卷调查统计,有76%的学生选择“不融洽”,另有9%的回答“不知道”。

这两项的人数占统计样本的85%,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课业量大,要求过严,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

有部分学生说,他们最反感老师利用自习时间补课,因为自习是他们惟一可以利用完成大量作业的宝贵时间,被老师剥夺等于变相缩短他们的休息时间。

有位男生说,一次他和同班一位女生晚饭后在操场站了片刻,平常给她多打了几次电话,被老师察觉后受到严厉批评,严重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导致他情绪低落,无心学习,与该老师关系不睦,而自己内心又十分矛盾、痛苦,甚至影响到对学业的兴趣,成绩直线下滑。

另有学生写道:

“现在做人可真难,老师向你调查班里情况,你不实话实说,老师批评你隐瞒真相耍滑头,若道出实情,有些同学会认为你是老师的卧底而围攻你、孤立你,左右为难十分矛盾,不知到底该怎么办。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想法,诸如认为老师“只喜欢成绩好的同学”的,认为老师“处事不公正”的,认为老师“轻视自己”的……等等,都反映出当下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

对“你与同学关系融洽吗?

”时,问卷调查统计,19%的学生选择“不融洽”,其中,女生占69.8%,男生占4.3%;

41%的学生选择“凑合”,其中,女生占21.3%;

两项占样本总数的60%。

女生之间的关系问题较多,且有向农村蔓延的趋势。

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

有位学生写到:

“昔日自己最亲密的同学对自己不理解、误会,经常当面故意找茬、讽刺、挖苦,唆使同宿舍其他人孤立自己,并且威胁要打击报复,影响到学业,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办。

”“难道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就这样难处理吗?

”有位学生说他的一位好朋友总是对他不信任,怀疑他对朋友的友谊,认为他不够义气,为朋友付出的不够多,使他十分苦恼,不知怎样做才能消除朋友间的隔阂。

有个别学生因初中升到高中朋友越来越少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进而对校园生活感到厌倦。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问卷调查统计,26%的学生从来不和父母沟通交流,58%的学生偶尔和父母交流;

当自己犯有过失时,13.9%的父母不问青红皂白,粗暴批评;

和父母发生矛盾,10.1%的学生对他们怀恨在心,9.7%的学生认为家庭不温暖,25.9%的学生不愿意回家。

这些数据强烈传递出新型家庭关系出现的新变化,主要原因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信任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谐造成学生的心灵伤害。

例如,有位男生与自己的爸爸关系极为紧张,据他自己说,是因为初三时他和同班一位同学上网太晚而把同学留宿在家被他爸爸当夜赶走,使他很伤自尊,从此不再和爸爸说一句话,谁劝说都无济于事。

一位母亲说孩子经常和她闹矛盾,严重时他们形同陌路,母亲怎么也不明白自己的孩子竟会变得如此不可理喻,孩子抱怨母亲如此不通情理,有时真想报复她,可看到她憔悴的面容,花白的头发又觉得于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痛苦之中,真不知该怎么办。

还有位女生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大打出手,致使她不愿意呆在家里,不愿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极了,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萌生厌世的念头。

有的厌烦父母的唠叨,有的厌烦父母把自己约束的太紧,有的嫌家里不温馨等等,可见,家庭不和睦、不温馨,给子女带来的不仅仅是厌恶,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

(三)情感类问题

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黄金般的人生阶段,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

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方面的困惑,学习走神、缺乏上进心、讲究外表、渴望异性的青睐等。

问卷调查统计,有38%的学生曾谈过恋爱,46%的学生渴望与异性交往。

与异性正常交往保持适当距离对生活学习而言有益无害,但由于不能正确妥善处理情感问题而导致人生悲剧的不在少数,诸如坠入情网不能自拔、放弃学业、失恋自杀、杀死情敌、恋爱不成而蓄意报复等等。

三、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原因

通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200份问卷调查分析,发现中学生比较普遍存在着以下一些心理问题,下面逐一展开简要分析说明。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并做出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又称自我否定意识,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

这是与正常人的自尊心相对立的一种消极心理。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认为,人在生活中时刻都可能产生自卑感,比如先天生理上的缺陷,在家庭中的地位,步入社会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等都可能让人产生不完满、不得志、比别人差的情绪。

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日益显著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中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在特定的条件下甚至酿成自杀、出走甚至犯罪等恶性事故。

2.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是中学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

究其本质而言,是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自由与束缚、渴望成功与屡遭失败打击、奋斗与收获不对称等人生道路上的种种矛盾极易引发抑郁症。

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老师和父母倾诉;

在学习上,他们经常精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反应迟钝;

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和成功的渴望,但因他们对挫折的承受力差,经不起失败的打击,常常因考试的失败而感到痛苦和不安。

有严重抑郁心理的中学生,还会出现躯体化症状,食欲不振、失眠、胸闷、情绪低落、寡言少语、甚至有自杀的倾向等。

总之,抑郁心理对中学生的消极影响是全面深刻的。

3.自闭心理

中学生的自闭心理主要指他们内在的心理活动不轻易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现象。

这种心理现象在中学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明显,它突出表现为沉默寡言(极端例子表现为在众人面前不能开口说一句完整的话)、郁郁寡欢,其主要特征是关闭性。

他们很少与除父母外的任何人接近,也缺乏知心朋友,他们的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差甚远,他们只喜欢把自已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向内心深处倾诉,在自我的小天地里默默地咀嚼生活、品尝孤独。

自闭心理严重影响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隔膜,影响人际交往,往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同时由于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挫折、痛苦、烦恼等不愿向人倾诉,由此引起的不良情绪不能及时得到排解,日积月累就易引发其他的心理问题。

性格问题是孤独、自闭的内驱力,家庭因素是其导火索,社会因素是其助推剂。

4.焦虑异常心理

焦虑异常心理指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而引发的过度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困扰的一种情绪状态。

当人们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境遇将发生时,通常都会产生焦虑反应,这种焦虑反应是带有普遍性的正常的适应性反应。

然而,焦虑的程度过于严重时就变成了惧怕,人的主观感觉就变得紧张不安,易产生不愉快预感。

日常生活中,如果屡遭失败和蒙受打击,又无法尽快找到自信,就会对不愉快的情景增加敏感性,从而产生焦虑异常心理。

焦虑异常心理会引起对学习的抑制。

试想,一个对学习忧心忡忡的学生,怎么可能兴致勃勃孜孜以求地学习。

那些智力平庸、虽经努力学习成绩仍不理想的学生,过度焦虑会造成自信心不足,自暴自弃,以至学习失去信心。

过度焦虑还会产生考试怯场,从而抑制正常水平的发挥。

显然焦虑异常心理对学生的身心、学习和生活的危害不容轻视。

事实说明,焦虑异常心理在中等生中又表现得特别明显。

他们学习勤奋努力,要求自己颇为严格,把满足师长的愿望视为自己学习奋斗的目标。

他们在老师家长热烈的升学期待的阴影下学习生活,学习上唯恐有丝毫闪失,稍有不顺,便自责不已,甚至有负罪感。

他们不论学习能力强弱,都会因一时的失误导致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忧心忡忡焦虑不安。

也有一些中等生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有较重的自卑感,可总是想获得成绩好的同学的那种“荣誉感”,于是埋头学习,暗地里与人攀比,同时又十分计较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自己在同学中的影响。

所以只要稍稍遇到一点挫折就会紧张不安,使自己不能集中注意力于学习上,形成恶性循环。

5.恐惧心理

指对某种特定对象或境遇产生强烈、非理性的害怕。

而实际上引起这类害怕的对象或境遇一般并不导致危险或威胁。

随着年龄的增长,恐惧感会逐渐减弱或消失。

但是因个人的认知能力和神经系统的耐受性以及个人生活经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偏差和缺陷,或者因某种令人恐怖的刺激,也会使一些年龄稍大的中学生仍然存在着不合情理的恐惧心理。

当人处于这种恐惧状态时,不仅会出现明显的紧张、焦虑,甚至愤怒等情绪反应,有时还常伴有心悸、出汗、头痛、昏晕等强烈的生理反应。

恐惧心理具体表现为对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特殊害怕,是中学生最为普遍的恐惧心理。

人际交往中出现恐惧心理也在中学生中较为普遍。

中学生由于神经系统功能尚不稳定,对心理压力的承受力较弱,再加上为人处事的经验不足,社交技能欠佳,因此,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遇到突发问题,自己竟然无所适从而受挫。

如,有的中学生因与自己的好朋友发生矛盾,便觉得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太多的虚伪;

有的中学生因曾在众人面前受到过伤害,觉得丢了脸面,于是在这种心理压力驱使下,回避众人,逃避交往,甚至不出门,将自己孤立起来,不仅拒绝陌生人,甚至泛化到朋友、熟人;

但是,他们在逃避交往的同时,内心又十分渴望与人交往。

正是这种矛盾心情,使他们倍感苦恼和焦虑,陷于忧郁和痛苦之中。

有的中学生由于长期在“网”上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不适应,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6.易怒心理

易怒就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喜怒无常,报复性强,容易做出危险、愚蠢行为的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不迭。

从心理学上讲,这是因为兴奋过强或紧张过度而出现的心理异常,表现为情绪反应过敏,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减退,即使是轻微的刺激,也容易引起强烈而短暂的情绪反应。

现实生活中,有些中学生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本来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别人看来不以为然,而他们却犯颜动怒,火冒三丈。

为此,经常损害同学之间的感情,把一些本来能办好的事情搞糟,甚至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学业成败都有影响。

某学校期末考试,一生因另一生未给他传考试答案而怀恨在心,下考场后在厕所里竟然将该学生刺杀。

这些都是易怒导致的人生惨剧。

7.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在中外传统心理学概念中没有提及,然而,却是我国近年来教育实践中被人们高度关注的一种心理现象。

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如我们常见到学生当众顶撞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遵从(或抗拒)。

逆反心理,与西方心理学讲述的“违谬”、“心理感应抗拒”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尽相同,它是集正确逆反与错误逆反于一体,逆反与认同相伴行的复杂心理现象;

是人们一定社会关系实践的产物。

某老师在教室里针对高一某学生的错误思想与行为进行善意的询问,了解他的思想问题,结果该学生竟然当着全班学生的面顶撞该老师说“我在这个世界上还从来没有佩服过任何一个人”,致使该老师的问话戛然而止而尴尬退场,这属于一种自主逆反与情境逆反。

8.嫉妒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嫉妒是一种病态心理。

当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高于自己(有时候仅是一种“似乎是这样”的感觉)或顺畅时,自然产生一种由羡慕转为恼怒忌恨的情感状态。

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是嫉妒心理产生的根源。

具有此种思想的人,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

自崇心理强烈,习惯于贬低别人,容不得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