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产业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4888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3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美产业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美产业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美产业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美产业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美产业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美产业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美产业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美产业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美产业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美产业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美产业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美产业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美产业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美产业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美产业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美产业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美产业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

《中美产业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美产业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美产业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二产业增加值235319亿元,增长8.1%;

第三产业增加值231626亿元,增长8.1%。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4.6%。

 

图22012年我国三类产业所占比重

3.2结构发展

在建国之初,我国是个典型的农业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

从整个时期(1952至2005年)看,三次产业的平均比重为17.0:

45.8:

37.2。

在1978年以前,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一直有一定的波动,但总体还是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而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所占比重变化不大。

改革开放的前26年(即1952至1977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在支出法GDP中的平均比重变为69.2:

30.5:

0.3。

1978年以后,投资率和消费率虽然出现了几次波动,但前者基本上是呈上升趋势,后者呈下降的趋势;

净出口率在1995年以前一直波动较大,但从1996年开始基本上保持平稳。

2005年,投资率为42.6%,比1978年上升了4.4个百分点,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次高水平;

消费率为51.9%,比1978年下降了10.2个百分点,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

净出口率为5.5%,比1978年上升了5.8个百分点。

1978至2005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在支出法GDP中的比重平均为58.5:

38.9:

2.6。

从整个时期(1952至2005年)看,三者的比重平均为58.8:

38.7:

2.5。

我国还处在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同时又要推进城市化,自然对投资有更多的依赖。

另外,中国的经济总量很大,但人均GDP只有1700多美元,按国际标准,属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过渡时期,投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符合世界多数国家的一般发展轨迹。

图3改革开放前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在支出法GDP中所占比例(外圈为改革开放后数据)

3.3使用结构

GDP的使用结构特点:

投资率上升和消费率下降。

突出表现在两方面:

(1)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

从国际比较看,目前我国的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

1990至2005年,我国平均消费率为58%,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左右;

我国平均投资率为39.1%,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9个百分点左右,这表明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不协调。

特别是在2005年,我国投资率高达42.6%,为建国以来的第三高水平;

消费率仅为51.9%,创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十一五”期间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失衡程度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消费领域矛盾的突出表现是:

第一,城乡消费结构升级受阻,城乡消费结构转换脱节。

第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变动差异,主要体现为城乡消费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

第三,区域性消费结构呈现变动差异,主要表现在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差距扩大。

(2)外贸发展不平衡,贸易顺差过大

外贸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进出口贸易中,货物贸易比重过高,服务贸易比重过低。

改革开放以来,在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中,货物贸易额约占90%,服务贸易额约占10%。

二是近几年出口增长持续快于进口,导致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2005年外贸顺差已突破千亿美元大关,预计今后几年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外贸顺差过大,一方面增大了央行基础货币供应量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另一方面加剧了贸易摩擦和刺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3.4地区结构

GDP的地区结构特点:

地区差异扩大。

从经济总量来看,在1978年以前,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区GDP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为平稳。

从1978年开始,上述三大地带所占的比重逐渐发生了变化,东部所占比重逐渐上升,中部和西部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特别是西部在1990年以后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2005年,三大地带在GDP中的比重分别为59:

24:

17。

从人均GDP的变化情况看,三大地带在发展中体现出来的差距就更加明显了。

1978年以前,各地区的人均GDP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从1978年开始,东部的人均GDP增长明显快于中部和西部,而中部的增长又快于西部。

2005年,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的人均GDP分别为22942元、11261元、9024元。

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严重。

据测算,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工业结构的相似率达90%以上,甚至省内地市间的产业趋同化现象也很严重。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经济发展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造成贫富差距扩大,不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图42005年我国三大地带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图52005年我国三大地带人均GDP的比例关系

3.5所有制

GDP的所有制结构:

公有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得以调整和改进。

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1)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但其主体地位仍未改变。

初步测算,在2002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105172.3亿元中,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增加值占65.2%,而在1978年该比重高达94.8%。

其中,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为36.9%和28.3%;

1978年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所占比重分别为57.7%和37.0%。

2002年与1978年相比,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了29.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经济下降了20.8个百分点,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发生了显著变化。

但从总体上看,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仍处于主体地位,国有经济仍具有绝对优势和较强的控制力。

图61952-2005年GDP三类产业结构比例变化

图71952-2005年GDP使用结构变化

图81978-2002我国GDP的所有制结构变化

(2)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2002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增加值占34.8%,而在1978年该比重仅为5.2%。

2002年与1978年相比,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了29.6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不仅在总量上增长较快,而且扩展到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

新中国成立57年来,伴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集中体现在产业结构随中国工业化进程呈现由低级到高级、由严重失衡到基本合理的发展变动轨迹。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现行所有制结构还存在不合理和不完善的地方。

虽然,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已占整个GDP的三分之一左右,但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该比例仍然偏低。

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准入、融资等方面仍然受到许多不公正和不平等待遇,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仍大有潜力可挖。

另外,所有制结构在不同地区仍有明显的差异。

3.6问题不足

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还存在着一些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缺陷:

第三产业所占GDP中比重偏低

在就业结构的国际比较,同样表明我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偏大,而第三产业比重偏小。

改革开放以来,三大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由1978年的70.5:

17.3:

12.2调整为2005年的44.7:

23.9:

31.4,但仍远未达到基本完成工业化时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降至20%以下的就业结构要求。

分产业看,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农业方面。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仍比较落后,二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三是产业选择上趋同,大宗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四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投入的风险较大。

(2)工业方面

一是生产结构不够合理,表现为低水平下的结构性、地区性生产过剩,又表现为企业生产的高消耗、高成本。

二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够合理。

目前我国各类产业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分散程度较高,集中度较低。

三是产业技术结构不够合理。

技术和质量的提高过分依赖引进,自主开发能力弱,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显得不太适应。

四是高技术产业、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相对落后。

(3)在服务业方面

一是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一些基础性第三产业(如邮电、通讯)和新兴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等)仍然发育不足。

二是第三产业增长方式粗放,效益偏低。

三是市场化程度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够GDP使用结构:

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

3.7对策建议

加快结构调整的四大对策建议:

(1)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积极调整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的关系;

(3)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

(4)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4美国的产业结构

美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划分与我国的划分方法总体上看大同小异。

“按照美国的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渔业、林业及狩猎业,第二产业包括建筑、制造业(包括耐用品制造业和非耐用品制造业)、公用设施(电、气、水)以及采矿业,第三产业包括批发零售贸易、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信息业、金融保险与房地产租赁业、专业及商业服务业、教育医疗保健及社会救助业、艺术休闲娱乐及餐饮住宿业和政府。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经济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产业结构总体上呈现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的趋势。

4.1美国三次产业发展情况

与国内的统计体系不同,美国的GDP构成中包括了政府部门的GDP贡献和私人部门的GDP贡献。

2009年,私人部门的GDP达到12.3万亿美元,其中一、二、三次产业贡献份额分别为1.1%,21.5%,77.4%,服务业所占比重超过了70%。

1947年时,三次产业总量达到2137亿美元,三次产业贡献份额分别为9.3%,37.7%,53.0%。

有关数据如图所示。

图91947年与2009年美国私人GDP中三类产业所占比重对比(外圈为2009年数据)

图101947—2009年美国三次产业占GDP的比例

图10展示了1947—2009年间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变化。

整体来看,第一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从1947年的9.3%下降到1.1%,下降了8.2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比重从37.7%下降到21.5%,下降了16.2个百分点;

相应地,第三产业比重从53.0%上升到77.4%,上升了24.4个百分点。

图1显示,美国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呈现向三、二、一深化发展的趋势,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三次产业体现出产业结构服务化的特征。

,美国已经进入了服务业经济国的国情时代。

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均国民收入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就越小。

表1分析了1998—2008年间部分年份三次产业的GDP贡献占美国GDP的比例和各类型产业的劳动力就业人数。

,第一产业(农林渔猎)部门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相对较小,同时,第一产业占整个GDP的份额也只有1.1%左右,就业人口比例与GDP贡献份额基本相当,就业人口比例略低于GDP贡献份额。

从第二产业看,采掘业、电力等资源性产业的GDP贡献相对于就业贡献较高;

建筑、制造等产业的GDP贡献份额相对于就业的比例基本持平,就业带来的GDP贡献基本是1:

1的比例,第三产业更是体现了这一特点。

4.2美国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变化

从结构看,第一产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小,在此不作重要分析。

从第二产业来看,主要包括了采掘业、电力、建筑、制造业四类,制造业在第二产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其次是建筑业、电力和采掘业。

从趋势来看,制造业所占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47年的77.7%下降到2009年的59.3%,下降了18.4个百分点;

建筑业、电力所占比例略有上升,分别上升10.7和6.1个百分点,采掘业基本保持不变,上升了1.6个百分点(见图11)。

图111947—2009年美国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变动

第三产业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

从细分的小行业结构看,金融、保险、地产、租赁、租赁等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了32.1%,较1947年提升了9.6个百分点,是对服务业发展贡献最大的行业;

专业化的商业服务在服务业中位居次席,占服务业的比重为18.1%,较1947年提升了8.4个百分点;

教育服务、卫生保健、社会救助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12.5%,较1947年提升了8.4%个百分点。

在服务业的比重下降最大的分别是零售业和运输仓储业,分别下降了11.4和8.8个百分点,批发贸易也下降了5.3个百分点(见图12)。

图121947—2009年美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不含政府)

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金融、保险、地产以及专业化的商业服务等服务业在美国第三产业中的地位得到上升。

零售业和运输仓储业在服务业中地位下降明显。

但从总量来看,各个小的服务行业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见图13)。

图131947年和2009年美国第三产业结构对比

为了识别美国三次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重要产业,以行业GDP贡献和增长率为标准对重点行业进行了分析。

图14以行业GDP总量为标准,可以看到,1947年以来金融、保险、地产、租赁行业的增长迅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成为超过制造业(含耐用品和非耐用品)的最重要部门,制造业退居次席。

其次就是专业化的商业服务,它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成为继制造业之后的第三大产业部门,为服务业的迅速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制造业的耐用品生产进入21世纪以来让位于教育服务、卫生保健和社会救助,但在工业行业中仍然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

如果以2008年行业GDP贡献来计算,排在首位的是金融、保险、地产、租赁,产值达到30425亿美元;

其次是专业化的商业服务,产值达到17479亿美元;

第三是制造业,产值达到16696亿美元,其中耐用品制造业贡献9234亿美元增加值,非耐用品制造业贡献7462亿美元;

教育服务、卫生保健、社会救助增加值贡献排在第四位,达到了11373亿美元。

图151947—2009年美国行业总量增长态势

从1947—2007年60年间的行业增长率来看,教育服务、卫生保健、社会救助的专业化的商业服务,金融、保险、地产、租赁等,信息服务业四个行业的现价GDP增长率超过了8.0%,电力、建筑、艺术、休闲娱乐、住宿、餐饮服务等增长率在7%以上,批发贸易、采掘业、零售业等增长率在6%以上。

这些行业对于美国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

产业部门的创新是经济期增长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显然,第二、三产业部门中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的发展是美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源泉。

4.3结论

从产业结构及收入结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后期和2008年以来的三次经济金融危机来看,美国的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基本一致,危机对经济的冲击保持在了有限的范围之内,产业的增长率下滑幅度不大,行业的增长受影响不大。

当然,这与美国庞大稳定的经济基础有着密切的关系。

(2)美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

实际GDP年均增长率维持在相对平稳的水平上,1947—2007年的平均水平为3.4%;

第三产业的名义GDP增长速度(7.62%)高于第二产业(6.13%)、第一产业(3.39%)的增长速度,服务业比重已经超过70%,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的发展态势,产业结构软化特征明显。

(3)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占第二产业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60年来下降了18个百分点。

代表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计算机和电子产品行业在耐用品制造中所占比重增长了10.7个百分点,代表资源性产业和传统制造的初级金属产品制造和汽车行业,分别下降了5.8和6个百分点,机械制造也下降了3.4个百分点。

(4)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地产、租赁等在服务经济中份额有所提升,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了32.1%,成为服务业发展中贡献最大的行业;

专业化的商业服务占服务业比重为18.1%;

教育服务、卫生保健、社会救助行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12.5%,较1947年提升了8.4%个百分点。

传统的零售业和运输仓储业份额下降较大。

(5)从收入分配看,劳动者报酬和营业盈余在美国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二者合计占GDP份额在93%以上。

税收份额在美国经济中起着调节行业收入和行业保护的作用,对美国的农业、国有企业税收补贴较大。

税收占GDP份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美国鼓励私人部门发展和保障劳动者收入权益的特点。

以上结论表明,美国的产业体系较好地体现了产业结构的现代性:

结构软化与服务化、技术创新与导向结合紧密等。

5美国产业结构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美国是世界上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产业体系发展最充分的国家。

从一定程度上说,美国的产业体系代表着最先进的产业发展方向,也可以说是现代产业体系的代表。

尽管2008年金融危机打破了虚拟经济发展的神话,但仍然不可否认,美国产业发展对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美国产业结构演进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基于中国工业发展的国情,经济现代化战略仍然需要以成为工业化国家为先导。

中国的发展还必须要以工业化乃至重工业化为基础,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

(1)要逐步加大服务业发展的比例

(2)要逐步提高专业化、职业化服务的水平和价值;

(3)尤其要关注服务行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4)要建立适应行业特点和中国发展导向的税收体系;

(5)必须在借鉴中反思,在学习中修正一些发展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