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作文16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96735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13 大小:13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起步作文16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起步作文16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起步作文16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起步作文16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起步作文16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起步作文16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3页
起步作文16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3页
起步作文16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3页
起步作文16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3页
起步作文16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3页
起步作文16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3页
起步作文16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3页
起步作文16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3页
起步作文16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3页
起步作文16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3页
起步作文16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3页
起步作文16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3页
起步作文16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3页
起步作文16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3页
起步作文16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起步作文16讲.docx

《起步作文16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起步作文16讲.docx(1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起步作文16讲.docx

起步作文16讲

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

起步作文十六讲1:

主题

起步作文十六讲2:

选材

起步作文十六讲3:

语言

起步作文十六讲4:

开头

起步作文十六讲5:

结尾

起步作文十六讲6:

过渡

起步作文十六讲7:

照应

起步作文十六讲8:

层次

起步作文十六讲9:

线索

起步作文十六讲10:

虚实结合

起步作文十六讲11:

抑扬

起步作文十六讲12:

叙事

起步作文十六讲13:

描写

起步作文十六讲14:

议论

起步作文十六讲15:

抒情

起步作文十六讲16:

细节

 

起步作文十六讲1:

主题

知识点透视

  主题,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心思想。

主题在文章中的作用,就好比是人的灵魂,军队的统帅,主宰着全篇,是写好文章十分重要的因素。

  生活中如果某些人或事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使我们触动,让我们得到启发,引起了我们的联想,这时,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想反映事物、表达感受的念头。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我想要告诉别人什么”,先前朦胧的感觉就会明确、突出起来,于是一篇文章的主题就这样诞生了。

因此,生活是主题的基础,思考是主题的关键。

  如果用一个句子来表达主题的话,这个句子应该是一个很明确的肯定句,而且是一个概括性的句子。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主题就表达为:

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解决它们,最后就会战胜巨大的困难,取得胜利。

  主题应该是鲜明正确的、单纯集中的、深刻新颖的。

对于我们初一同学来说,最应该做到的就是主题鲜明、集中。

名家美文

人和书的亲情

梁晓声

  大约在三十年前,一个上海女孩儿成了云南插队知青。

她可算是知青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了,才十四五岁。

她是个秀丽的上海女孩儿,曾被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导演邀去试过镜头。

女孩儿的父母作为大学里的领导,“文革”中在劫难逃,自然是被首批打入另册的了。

女孩儿的家自然也是被抄过的了。

在“文革”中,知识分子的家一旦被抄,那么再也找不到一本书了。

  女孩儿特伤心,为那些无辜的书哭过。

  然而这女孩儿天生是乐观的,因为她已经读过不少名著。

书中某些优秀人物那时就安慰她,开导她,告诉她人逢乱世,襟怀开阔乐观是多么重要。

  艰苦劳动女孩儿只当是体魄锤炼,村荒地远女孩儿只当是人生的考验。

女孩儿用歌声和笑容,以青春的本能向那个时代强调和证明着她的乐观。

  但女孩儿也有独自忧郁的时候。

对于一个爱看书的女孩儿,到哪儿都发现不了一本书的时代,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时代啊!

  有次女孩儿被指派去开什么会,傍晚在一家小饭馆讨水喝,非常偶然地,她一眼看到一本书,那本书在一张竹榻下面。

人不爬到竹榻下面去,是拿不到那本书的。

女孩儿的眼睛一旦发现了那本书,目光就再也不能离开它了。

  女孩儿的心激动得怦怦跳,女孩儿的眼睛都发亮了!

  女孩儿声音颤抖地问:

“那……是谁的书?

……喏,竹榻下面那本书……”大口大口地吃着饭的男人们放下了碗,男人们擎着酒杯的手僵住了,热闹的划拳行令之声停止了……

  小饭馆里那时一片肃静,每一个人的目光都注视在女孩儿身上——人们似乎已经好几个世纪没听到过“书”这个字了,似乎早已忘了书是什么……“书……竹榻下那一本书……谁的?

……”

  一个男人终于回答她:

“别管谁的,你若爬到竹榻下拿到手,就归你了!

  女孩儿喜上眉梢,乐了。

  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于是,十四五岁的,秀丽的,已是云南插队知青的这一个女孩儿,在众目睽睽之下,当即往土地上一趴,就朝竹榻下面那一本书爬去——云南的竹榻才离地面多高哇,女孩儿根本不顾一身干干净净的衣服了,全身匍匐着朝那本书爬去……

  当女孩儿拿着那本书从竹榻下爬出来,站起来,不仅衣服裤子弄脏了,连脸儿也弄脏了,头发上满是灰……

  但是女孩儿的眼睛是亮晶晶的了,因为她已经将那本书拿在自己手里了啊!

  “你们男人可要说话算话!

现在,这本书属于我了……”

  小饭馆里又是一阵肃静。

  女孩儿疑惑了,双手紧紧将书按在胸前,唯恐被人夺去似的……

  大男人们脸上的表情,那一时刻,也变得肃然了……

  那一本书是《青年近卫军》。

  如今,当年的女孩儿已经当妈妈了,她的女儿比当年的她还大两岁呢!

  她叫林哲,是“文革”结束后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位法学博士中的首位女博士。

  人之爱书,也是足以爱得可爱的啊……

  (选自新华出版社《沉默的墙》一书)

  【阅读手记】

  本文的主题非常鲜明:

人,要热爱读书。

作者在文中多次强调了这个主题:

  ①当家被抄后,女孩儿“为那些无辜的书哭过”——为书而“哭”,就是一种爱啊。

  ②当女孩儿由上海来到云南,“女孩儿也有独自忧郁的时候”,因为找不到一本书——为书而“忧郁”,也是爱呀。

  ③当女孩儿偶然发现一本书时,“心激动得怦怦跳”、“眼睛都发亮了”——为书而“激动”、“喜悦”,这就是爱。

  ④当听说拿到书就可以归自己时,女孩儿不顾自己干干净净的衣服,在众目睽睽之下就向书“爬”去——为书而愿意付出任何代价,这不正是爱吗?

  ⑤当把书终于拿到手时,女孩儿“双手紧紧将书按在胸前”——担心书被夺走,正是爱的表现。

  ⑥文章开头写女孩儿从上海到云南,遭遇人生的重大变故但依然乐观;文章结尾写女孩儿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位法学博士中的首位女博士”——正因为爱书,女孩儿才能如此幸运。

  由此可见,如果能够用主题贯穿全篇,并在具体的叙述和描写之中体现主题,那么主题就一定会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深深地打动读者。

佳作示例

我和书的故事

刘雄

  今天闲着没事,从书架上取下《水浒传》随意翻看。

书中夹着一个书签,翻到那页一看,是“智取生辰纲”这节,我的思绪不由得又飘到了那个星期天……

  那已是上学期的事儿了。

星期天我做完作业,就随手取了本妈妈书架上的《水浒传》来看。

没想到不看不知道,一看就离不了,于是我干脆拿着书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真没想到,书中还有这么奇妙的世界,以前我单知道动画城里的节目好看罢了。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我轻声念叨着,禁不住为作者的文字而暗暗叫好。

“啪”!

书突然被合上了。

我转头一看,原来是俺老娘来了。

“不看了,写作业!

”母命难违,写了一会儿作业,我挂记着吴用的妙计成功与否,又不由自主地拿起了《水浒传》。

可我担心妈妈再来突袭,于是把作业本当“羊头”挂在了《水浒传》的上面,又用一只“顺风耳”隔着“三重门”时刻探听妈妈的动静。

这恐怕是“三心二意”的最高境界吧,只要有点儿风吹草动,我就立刻“改头换面”。

  “好!

真是好!

”看到宋公明三打祝家庄一节,那种酣畅,实在是令人拍手称快。

岂料“随风潜入室,进屋静无声”,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已经站在我身后了。

这下好,被抓了个“书赃俱获”——我的《水浒传》,就这样被妈妈收缴了。

  后来,我又趁爸妈不在家之机将书盗回我处,在作业时间享受“水浒大餐”,再次被妈妈逮个正着,饱餐了顿“竹笋炒肉”。

摸着自己可能已经红肿的屁股,我跌跌撞撞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口中还念念有词:

“宋公明三打祝家庄,熊瞎子三抓水浒迷。

”(我可亲的母亲大人尊姓“熊”)

  再后来,我们语文课上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老师要我们比赛说水浒人物、水浒故事,我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

老师的赞赏、同学的钦佩普降我身,那个开心啊!

  (作者系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六中学生)

  【评析】

  如果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题,可以这样说:

我爱书。

小作者把“我爱书”这个主题贯穿在情节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

  开端:

只看了几眼,就被《水浒传》迷住——这是“爱不释手”;

  发展:

被妈妈抓住后,用作业本掩护继续看书——这是“爱书”不顾一切;

  高潮:

看到精彩处,“得意忘形”再次被妈妈抓获——这是“爱书”忘记了一切;

  结局:

虽因看书而挨打,但比起课堂上看书带来的喜悦,就不值一提了——这是“爱书无悔”。

  用主题来统帅全篇,又在文章的各个部分紧扣主题,文章自然重点突出、主题鲜明、夺人眼球。

写作百宝箱

  在确立主题时,时代的要求有时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历代以昭君为题材的历史剧,它的主题都与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密切相连,表现出鲜明的时代印记。

  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通过汉元帝与王昭君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剧,抒发了作者的亡国之痛和对异族压迫的愤懑;郭沫若笔下的王昭君则是不畏强权、反抗强暴的叛逆者形象,颂扬了反封建的精神——这正是“五四”时期的时代呼声和时代精神;剧作家曹禺遵照周总理嘱托创作的《王昭君》塑造的是一个自愿出塞和亲、有胆有识、功绩卓著的巾帼英雄,表达了十年动乱刚刚结束后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起步作文十六讲2:

选材

知识点透视

  写作时,选材应像蜜蜂那样勤于博采,在占有了一定数量的材料后,又要善于提取精华,从而写出具有新意的佳作来。

  怎样才能做到有材可选呢?

  首先是广泛积累生活素材。

厚积才能薄发。

做生活的有心人,关心国际风云、社会生活,留意身边琐事,体验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并学会从中捕捉写作材料。

广泛阅览也是获取材料的重要途径。

只有尽可能多地收集材料,提起笔来才能左右逢源。

  收集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因为这样的材料最易带有个性色彩,也最容易触动情感。

但是,这些材料也许不都新颖、典型。

作为学生,很难找到在任何题目下都适用的、有意义又有个性的材料。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不妨借助联想,合理“虚构”一下。

这里的“虚构”并不是天马行空的随意编造,而是在遵循现实的基础上的“创造”,通过生动描绘使其生动具体。

  在选材时,还可以对原有材料进行翻新。

选取一个全新的角度,从原有的材料中引申出去,赋予其新的含义,反用材料。

其实,从小学到初中,不谈课外看到、听到的素材,即使是学过的教科书中的材料,也足够我们使用的了。

  另外,对原有材料进行适当剪裁也是一个好办法。

俗话说“量体裁衣”。

如果把文章比作裁衣,“体”即中心思想。

“裁”就是对材料的裁割取舍,只有根据中心思想剪裁材料才能“缝制”出好文章。

  这些都是让材料丰富、有用的重要途径。

名家美文

对一朵花微笑

刘亮程

  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

一大片。

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我正躺在土坡上想事情。

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

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

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

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

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

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

水漫过田埂,顺着这条干沟漫淌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

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

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

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

一小片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

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

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

  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

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

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

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

挖一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的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

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

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

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

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

我不懂它们。

  (选自《天涯》1999年第5期)

  【阅读手记】

  “对一朵花微笑”这个选题的角度很新颖,读者会很有兴趣地想弄明白作者为何要对这朵花微笑。

“我”在山坡上想心事,结果惹笑了一滩草。

这些草甚至笑得很夸张,很忘情,而这些热烈的笑声竟也感染了“我”。

到底是什么惹笑了这一滩草,“我”又为什么会笑呢?

在这里,读者还不能寻得什么,那么,就借“我”的另一场回忆来理解吧。

在这另一次的回忆里,我们看到的是,一次农夫不经意的行为使水漫出了田埂,让“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面对这种情形我们明白了开头的草们的笑声──“我”活得太严肃了,使得我忘记了微笑和生活中本该就有的欢欣和激动。

在荒野里,草们是多么地坚韧和顽强,又是多么地深沉和静默啊。

草们根本不企求什么,一旦有了生活的滋润,就自然地蓬勃而热烈地生长起来。

本文的选材,其实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但又从独特的视角来写,饱含了智慧的哲思。

佳作示例

真没想到

重庆一考生

  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小鸟们在枝头唱着歌。

这时,一对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它们在四处寻找可落户的地方。

  真没想到,它们竟决定在我家的房檐下做窝了。

它们天天找草衔泥,忙忙碌碌,不几天,窝就搭好了。

  寒冷的冬天来到了。

它们飞到南方过冬去了……

  那外表看起来很漂亮的燕子窝,常常引发我的好奇心:

这个窝里面会是什么样子呢?

一天,终于耐不住诱惑,我找来了一个梯子,请爸爸帮助摆在房檐下。

  我爬上去,站在上面,向里张望。

突然,从燕子窝里伸出一个毛茸茸的小脑袋,唧唧地叫着,把我吓了一大跳,差点从梯子上摔下来。

仔细一看,竟是一只刚出壳的小麻雀。

真没想到,麻雀占了燕子窝!

  一定是麻雀看燕子窝里很舒服,又没有主人,就强占了人家的住处。

想到这儿,我不禁担心起来,明年燕子回来,到哪儿住呢?

会不会发生一场“燕雀大战”呢?

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树,吹红了花,吹醒了生命。

那对可爱的小燕子也回来了。

它们来到自己的窝边,不停地飞来飞去,显然已经发现自己的家被别人占了,飞了几圈后,它们双双落到不远处的小树上,相互唧唧地叫着,像是在商量办法。

我望着那对燕子,心想:

“燕雀大战”马上就要开始了!

  忽然,两只燕子一齐飞向蓝天。

我想:

大概是找它们的伙伴来帮忙!

可是它们飞回来时的举动,马上否定了我的想法,因为,飞回来的燕子只有两只,而且它们的嘴里还衔着草和泥。

它们要和麻雀做邻居了!

  这个结局我真没想到,但我由此想到了许多。

这两只燕子能和“侵占者”为邻居,是因为它们把原来属于自己的鸟巢不仅仅看做是自己的家,而看做是鸟类共同的家。

人们如果像这对燕子一样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谅解,生活该是多么美好呀!

  【评析】

  这篇文章的选材令人耳目一新,可能让你“真没想到”。

文章的主人公是“小燕子”,文章的主题是由小燕子宽容的行为而得出的:

“人们如果像这对小燕子一样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谅解,生活该是多么美好呀!

”小作者不是像其他同学一样直接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发来选择材料,而是选择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

这样选材为下文作者的感悟铺垫,让人产生“真没想到”的效果。

  “它们双双落到不远处的小树上,相互唧唧地叫着,像是在商量办法。

”这生动的材料在文章中有好几处,不认真观察,要想写出这样的文字并不容易。

光观察还不行,还需要思考:

这两只燕子能和“侵占者”为邻,是因为它们不认为那只是自己的家,而认为鸟巢是鸟类共同的家。

这就是作者思考得出的成果。

很难想象,没有留心生活,没有观察习惯,没有基于观察的思考能找到好素材,写出好作文。

写作素材

  据载,在宋代,宋徽宗赵佶喜爱绘画,于是就把考绘画列为科举制度的一部分。

一次,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

怎样表现这个主题呢?

怎样把这个古寺“藏”得更好更妙呢?

有的人在崇山峻岭间画上一座古庙,有的人在茂密丛林中伸出庙的一个角,或露出一段残垣断壁,但主考大人都不甚满意。

另有一位考生则独辟蹊径:

画面上画有崇山、清泉,还有一个老和尚正一瓢一瓢地将泉水舀进桶里。

画和尚而不画庙,有和尚则必有庙,这就把这座古寺深深地“藏”起来了,真是别出心裁,令主考官拍案称绝。

这位考生巧妙地选择了另一个角度来表现这个题目,选材新颖,令人眼前一亮。

起步作文十六讲3:

语言,思想的华丽外衣

知识点透视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任何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深刻的立意,都要以语言为载体。

因此,要想写好作文,在语言运用规范、准确、连贯的基础上,要认真锤炼自己的语言,使作文语言富有表现力。

  第一,词语运用要生动。

要精心选择、锤炼动词,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精心选用形容词,以期描绘出作文的妩媚;运用叠音词,增强文章的音乐美、意境美;运用色彩词语,使文章产生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选用四字短语,形成文章的整齐和谐美。

第二,句式运用要灵活,做到恰当得体。

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灵活搭配,交替使用,使语言变化多姿,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使文章文采飞扬、文气流畅;设问句设疑问难,增强读者兴趣;感叹句强化感情,深化文章思想内涵。

第三,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生动美丽的比喻句,有助于说理和描写,而且可以增加情趣,增添文采;气势恢弘的排比句,可以使文势增强,读来神盈气足;情感充沛的拟人句,浸透人文情怀,让人倍感亲切;引用诗文名句,将丰厚文章的文化底蕴,增强文章的文学韵味,更使你的文章神采飞扬。

名家美文

母亲

彭名燕

  那是一个残酷的日子。

  我痛恨心脏病,它居然这么快就夺走了那么健康、那么有活力的母亲的生命。

  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经历过与最亲爱的人永别的滋味。

现在事到临头,竟然觉得绚丽的生活突然失去了光彩,心灵的巨痛把挺拔的灵魂压弯压碎了。

好多日子过去了,悲痛并没有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淡化。

夜里骤然醒来,才知泪水湿了枕头。

我一点点回忆往事,从上幼儿园到大学毕业,从走入社会到自己养育后代,得意也好失意也好,长长的人生小河上,每片帆影每圈涟漪都与母亲息息相关。

这时我终于明白,母亲是什么……

  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

当你软弱无力时,只消几口就使你神清气爽。

  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

当你意气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

  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

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

  母亲是挫折中的阵阵清风。

当你惊惶伤心时,为你拭去焦躁的汗水,梳理好零乱的思绪。

  母亲是困难中的一根拐杖。

当你脚步蹒跚时,帮你找好童心,支撑起一片希望的原野。

  母亲是沙漠中的一眼清泉。

当你干渴病痛时,只消一滴,滚滚的生命汪洋就会在心中蔓延。

  母亲是荒寂中的一朵鲜花。

当你落寞惆怅时,看一眼满目生辉,闻一下香沁心脾,心灵得到恬适不会孤独。

  母亲是黑夜中的一颗明星。

当你不辨方向时,一束柔光指引你迈开坚定的脚步。

  母亲是航行中的一道港湾。

当你颠簸受伤时,头枕她的臂膊,舔舔伤口,补充精力,再次高高扬帆……

  母亲是……母亲是世界上最芳香、最伟大、最温暖、最美好、最强大、最光明的同义语。

  看惯了母亲容光焕发的样子,我以为母亲永远不会走,我希望她永远不要走!

  那天,我看见母亲躺在那个神秘的地方,那么安详,那么细嫩,那么圣洁,面带微笑……我连哭都舍不得,生怕把她老人家惊醒了。

我在心里说:

妈妈,您太美了,完全是一尊玉雕!

那一刻,我觉得死比生还要辉煌。

  母亲的脚步太匆忙了,就像她平时的性格一样,从不麻烦人,舍不得给儿女添乱,甚至不给儿女和91岁的老伴一个长一点守候病榻的机会。

几天的工夫说走就走,留下一长串勤劳、俭朴、踏实、温馨的脚印。

我们当儿女的只能用无尽的思念去掂量几十年春秋里母爱的分量有多深重。

  她虽然走了,但她老人家的气息仍然萦绕在家的每一寸空间,她用过的毛巾,茶杯,被子,枕头,拖鞋,药瓶,针线,手表,老花镜,圆珠笔,电话本,录音机,电子琴,手抄歌本,老协舞蹈队的演员服……全都显示了一个乐观开朗的生命年轮的顽强和执著。

那一道道印迹早已刻入了儿孙后代的灵魂中,展不平,抹不掉。

我们的生命历程融入了母亲生命的每一朵浪花,每一组旋律,每一句叮咛,每一声欢笑,每一个眼神,每一步足印。

母亲没有走,她随时随地都在我们身边,她对儿女的关注从地上来,从天上来,从海上来,从山上来,从彩霞和月光中来,直达儿孙亲人所在的地方,像太阳一样照亮儿孙的千秋长路。

  我完全相信,母亲的的确确是得到了永生!

  想到这里,我渐渐觉得生活又恢复了绚丽的色彩。

  (节选自《时文选粹》第一辑)

  【阅读手记】

  本文是一首献给母亲的情深意切的颂歌。

文章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

一是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多角度的比喻,生动活泼,清新明快;饱含深情的排比,不断激起情感的浪花,不断叩响读者的心弦。

二是长句与短句交错运用,使文章读起来节奏分明,语句的表达摇曳多姿,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这些都要用心体味。

佳作示例

那一次,我读懂了自己

湖北一考生

  清晨,被包裹在狭窄的公交车上的我,穿梭于人群的围城之中。

不管是寒风暴雨,独自一人走在这条大街上已有无数次了,不知为什么这次觉得脚步如此沉重,仿佛脚下穿着铁鞋走在磁场中,寸步难移。

  大概是受了早上那件事的影响吧!

得知被认为是稳坐宝座的我,被挤下了英语导游班的名列,顿时如五雷轰顶,辉煌一下子离我远去,心仿佛进入了深秋季节的树林。

我像是捡起落叶的那个人,苦笑着怀念那逝去的青翠。

  我无力地走着,路仿佛格外漫长,突然,一束阳光强烈地刺痛我的双眼,这是多美的景啊!

太阳挣扎着想逃脱地平线的束缚,那是一种不愿服输的性格啊!

在阴云的笼罩下,太阳的光芒逐渐消失,取代它的只是令人恐惧的阴影。

难道太阳还是无法战胜那无边的黑暗势力?

然而,我想错了,一缕缕微光再次展现出来,它拼命地继续着那份执著,上天不负有心人,阳光洋洋洒洒地洒向每一个角落,阴云屈服了。

  我顿时醒悟了过来,自己的境遇和这景不也如此相似?

原来自己不过是那没认识自己的青年人。

有一个青年人常常埋怨自己的才能无法得到发挥,哲人便告诉他:

“你能把地下的那一粒沙捡起来吗?

”“这当然不可能!

”青年人鄙夷地说。

“如果地下是一粒珍珠,你还会担心捡不起来吗?

”青年人明白了:

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颗珍珠!

这就是自己,真实的自己。

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愤懑,却依然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面对人生,我是不是从中得到些感悟呢?

  真感谢那次叩问并读懂了自己内心的那个答案。

  一样的我,头顶着变幻的日月星辰,奔着脚下不停的步伐,带着自己的特殊感悟,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评析】

  这篇作文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是,灵活自如地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特别是描写自己沉重心情的文字,比喻贴切而又独特。

文中还恰当地引用俗语、诗句、故事中的人物语言,形象生动。

还有不少其他美词佳句,值得仔细品味。

  苏东坡妙语做广告

  苏轼的邻居有一个是作馓(sǎn)子食品的老太太,她对苏轼很好。

她用糯米粉和面粉做的油炸馓子,质量很高,细洁、光亮、酥脆、喷香,苏轼很喜欢吃。

可是由于住地偏僻,顾客不多,生意不怎么好。

苏轼知道后,想到老太太无儿无女,生活孤苦,很同情她,同时,也觉得她做的油炸馓子的确好吃。

于是,便写下一首诗给了老太太,让她张贴出来。

诗写道: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老太太高高兴兴地把诗拿回去贴在门上,果然,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原来,苏轼运用了“比喻”、“夸张”、“设问”、“对比”等修辞方法,赞扬老太太的油炸馓子搓得匀细,炸得嫩黄,胜过美人戴的金环(古时的馓子是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