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上册基本概念总结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5001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物理上册基本概念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二物理上册基本概念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二物理上册基本概念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初二物理上册基本概念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初二物理上册基本概念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初二物理上册基本概念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初二物理上册基本概念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初二物理上册基本概念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初二物理上册基本概念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初二物理上册基本概念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初二物理上册基本概念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初二物理上册基本概念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初二物理上册基本概念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初二物理上册基本概念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初二物理上册基本概念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物理上册基本概念总结文档格式.docx

《初二物理上册基本概念总结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物理上册基本概念总结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二物理上册基本概念总结文档格式.docx

1,定义:

声音的大小

2,影响响度的因素:

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距离。

3,振幅:

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三).音色

声音的品质。

2,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有关。

发声体的结构发生变化,其音色也发生变化,如好碗与有裂缝的碗。

七.噪声

1,物理学角度: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境保护角度:

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工作和学习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八.噪声的控制

1,听到声音的三个阶段:

声源振动产生声音介质中传播鼓膜振动引起听觉

2,控制噪音的方法: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九.声的利用包括声与信息和声与能量。

十.声与信息例子:

声呐,B超

十一.声与能量例子:

超声洗精密仪器、超声洗眼镜、超声碎结石

光现象概念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定义:

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

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

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4、应用: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④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

108m/s=3×

105km/s;

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

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二、光的反射

1、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镜面反射:

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

反射面平滑。

应用:

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

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漫反射:

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面凹凸不平。

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4、面镜: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

①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大小相等

④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正立”“等大”“虚象”“像、物关于镜面对称

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定理

作用:

成像、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

实像:

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

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用球面的内表面做反射面。

凹面镜

性质:

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会聚在一点;

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用:

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

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凸面镜

性质:

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凸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

汽车后视镜

光的折射概念

一、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3、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二、透镜

1、名词:

薄透镜:

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

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

(O)即薄透镜的中心。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

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典型光路

 

3、填表:

名称

又名

眼镜

实物

形状

性质

凸透镜

会聚透镜

老花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镜

近视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

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

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

①蜡烛在焦点以内;

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

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v<

照相机

u<

放大

v>

幻灯机

f

正立

虚象

|v|>

u

放大镜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⑷成实像时:

⑸成虚像时:

物态变化基本概念

一.温度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1.物体越冷,温度越低;

物体越热,温度越高。

2.物体的温度一样,冷热程度就一样。

二.温度计

1.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2.作用:

测量物体的温度。

3.液体温度计原理:

液体的热胀冷缩。

三.摄氏温度单位:

摄氏度(OC)

四.摄氏温度

1.0OC和100OC的规定

0OC: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摄氏度。

100OC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摄氏度。

0OC和100OC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2.摄氏温度的读和写法

某地气温20℃读做:

零上20摄氏度或20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

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五.使用温度计应观察

1.量程:

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温度范围。

2.分度值:

一个格所代表的温度的值。

3.零刻度线:

零刻度值所在的位置。

六.液体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正确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七.物态变化

1.定义:

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2.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八.熔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晶体有确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3.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晶体熔化的条件:

1,达到熔点。

2,继续吸收热量。

5.晶体熔化图象(左),非晶体熔化图象(右)

6.晶体熔化特点:

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7.非晶体熔化特点:

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熔化是一个放热的过程。

九.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故态的过程。

2.晶体凝固图象(左),非晶体凝固图象(右)

3.晶体凝固特点:

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4.非晶体凝固特点:

放热,温度不断下升。

1,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2,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十.汽化

1.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2.汽化的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

3.蒸发

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的因素:

⑴液体的温度;

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蒸发的作用:

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4.沸腾

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的条件:

达到沸点、继续吸收热量

沸腾的特点:

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5.汽化是一个吸热的过程。

十一.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液化的方法:

⑴降低温度;

⑵压缩体积(加压)。

3.液化是一个放热的过程。

十二.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2.升华是一个吸热的过程。

3.易升华的物质有:

碘、冰、干冰、樟脑、钨。

十三.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2.凝华是一个放热的过程。

十四.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放热情况

十五.云、雨、雾和露水是液化形成的。

雪和霜是凝华形成的。

电路和电流基本概念

电流

一.基本概念储备

1.带电体的性质:

吸引轻小物体。

2.摩擦起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物体摩擦后,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叫摩擦起电现象)

补:

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

(1)摩擦起电

(2)接触起电(3)感应起电

摩擦起电的原因:

物体的带电是由于得失电子的结果,得到电子的物体由于多了电子而带负电;

失去电子的物体由于少了电子而带正电。

摩擦起电并不是产生了电,只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

3.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正电荷: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负电荷: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电荷间的作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验电器的作用及原理

作用:

验证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5.电荷量: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

(Q)单位:

库仑(C)

6.元电荷:

最小的电荷。

(e)大小:

e=1.6x10-19C

补:

电子是带最小负电荷的微粒。

7.原子的结构:

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高速旋转)的电子两部分组成。

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和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是相等的,所以原子对外不显电性(中性)。

8.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9.导体:

容易导电的物体。

(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等物体)

10.绝缘体:

不易导电的物体。

(橡胶、玻璃、塑料等物体)

二.基本概念

1.电流:

表示电流的强弱的物理量。

(I)

2.电流的单位:

安培(A)豪安(mA)微安(μA)

1A=1000mA1mA=1000μA

3.电流的形成:

由于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4.电流的方向:

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电路中电流的方向:

正极用电器负极

5.产生持续电流的条件:

(1)有电源

(2)闭合电路

6.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1)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与被测用电器串联)。

(2)电流要从正接线柱流进去,从负接线柱流出来。

(3)用试触法选择电流表的量程。

(4)不能使电流表直接连接到电源的两极。

电流表的读数:

(1)明确量程。

(电流表可以测得的最大电流)

(2)看清分度值。

(一小格是多大的电流)

(3)指针总共偏了多少个小格。

电路

1.电源:

提供电能的装置。

(将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2.用电器:

消耗电能的装置。

(将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3.导线:

输送电能的装置。

(把电路中的元件连接起来)

4.开关:

控制电流的通断。

1.电路的组成:

由电源、用电器、导线、开关四部分组成。

2.三种基本电路:

(1)通路:

开关闭合,电路中有电流。

(电流处处流通)

(2)开路(断路):

开关未闭合或其他原因使电路断开,电路中没有电流。

(至少有一处断开)

(3)短路:

不经用电器,用导线直接把电源的两极连接起来。

(烧坏电源)(电流很大)

3.串并联电路

(1)串联电路:

元件首尾顺次相连接入电路,电流只有一条回路。

特点:

元件首尾顺次连接;

电流只有一条回路,无分支;

开关控制整个电路,与位置无关;

用电器之间相互影响,一个断开,其它用电器无法工作。

电流特点:

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

(2)并联电路:

元件并列接入电路,电流有分支的电路。

特点:

元件并列连接;

电流有几条支路,电流就有几条回路;

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控制它所在支路;

用电器之间不相互影响,一个断开,其它的照常工作。

电流特点:

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4.电路图:

用统一规定的电路元件符号表示电路的连接情况的图。

5.电路元件符号如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