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00205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5年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

  第1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

  注意事项:

  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对应的标号涂黑。

  第1卷共3大题,9小题。

每小题3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暂时zàn埋怨mái谆谆告诫zhūn引吭高歌háng

  B豆豉chǐ踝骨huái踉踉跄跄仓cān��按图索骥jì

  C梗概�括�n删改shān炊烟袅袅niǎo明眸皓齿móu

  D搁浅�括�解剖pōu鬼鬼祟祟suì不屑一顾xiè

  解析:

【参考答案】D

  各项的读音分别读:

A埋(mán)怨,为多音字,B踉踉跄跄(qiàng),C梗(gěng)概,所以选D,这两项错误读音的字基本为四川人容易读错的字。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妨碍功夫片钟灵毓秀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B梳妆吊胃口瞠目结舌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C辐射入场券循章摘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D蜚然直辖市秘而不宣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解析:

【参考答案】A

  B一张一弛中的“驰”应为“弛”,C循章摘句中的“循”应为“寻”,D蜚然中的“蜚”应为“斐”,故答案为A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2015年度中国文化跨界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届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企业家和媒体人围绕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热点进行了交流。

  B对于那些熟稔互联网的人来说,进行“互联网+”创业,最难的可能并不是“互联网”这一部分,而是“+”什么以及怎么“+”的问题。

  C这家民用小型无人机公式一年前还寂寂无闻,一年后却声名鹊起,其系列产品先后被评为“十大科技产品”“2014年接触高科技产品”。

  D近年来,广袤蜀地的新村建设全面推进大巴山区漂亮民居星罗棋布,大凉山上彝家新寨鳞次栉比,西部高原羌寨碉楼拔地而起。

  解析:

【参考答案】A

  A中的“届时”指的是到时候、那时候,还没有发生的某项活动或某项事件,与句中“日前”“进行了交流”相矛盾。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首届“蜀相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

  B专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形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C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厕所、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整治和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习,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

  D《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是首次四川针对贫困人群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将精准扶贫确定为重要原则,从最贫困村户入手,让老乡过上好日子。

  解析:

【参考答案】B

  A句式杂糅,“是设在……”和“是在……举行的”,两种句式糅杂在一起C搭配不当,“引导”与“顽疾和陋习”搭配不当,D语序颠倒,“首次”与“四川”位置对调,“首次”修饰“针对”而非“四川”,故选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两汉经学

  经学的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代。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收博士弟子五十人。

其后博士弟子屡经增加,东汉时多迭三万人。

五经博士及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这就形成了经学。

所谓经学,是指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

从中国文化史看,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于是,五经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

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

儒家主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

  两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秦始皇焚书,造成文化典籍的浩劫,五经借助儒生记忆而保存下来。

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文本,被称为今文经。

汉景帝以后,陆续在孔府旧宅壁等处发现的与五经有关的用战国字体书写的文本,被称为古文经。

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友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

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如《周官》《左传》等。

因汉武帝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令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

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是经学主流。

今文经学通经以致用,注重思想的阐发,强调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

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多,弊病是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

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

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今古文经学的分歧和论争促进了经学的发展,它们所代表的两种学术精神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对后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5.下列关于“两汉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以五经为研习对象,标志经学的真正确立。

  B.汉朝五经博士制度的建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祁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LL。

  C.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是分别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

  D.今古文经学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后世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

【参考答案】C

  C项“今文经的片面与内容相对较丰”错误。

原文“如孔府旧宅壁中发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的表述,表明古文经更多。

  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经典被汉王朝宣布为国家经典,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

  B.儒家思想作为汉代主流思想的地位确立以后,儒家主张的五伦与五常也明确确立为社会伦理道德。

  C.今文经学注重思想的阐发,古文经学注重训诂和考证,两者都强调发挥五经历史资源的现实价值。

  D.东汉的《白虎通义》和古文经学家郑玄对五经的注释,分别代表了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最高成就。

  解析:

【参考答案】B

  A项,强加因果。

“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原文为“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

C项,表述绝对。

“都”字表述绝对。

D项,无中生有。

“分别代表……最高成就”在原文无。

原文为“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成为……集大成者”。

  7.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高度重视以及有效的制度保障,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西汉儒生凭借口耳相传,把五经书写下来形成今文经,今文经的研究成为西汉经学主流。

  C.古文经学一直未能立于学官,但凭借民间研究力量的不断努力,在东汉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D.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分歧与论争,客观上促进了两派的相互了解,推动了经学的发展。

  解析:

【参考答案】C

  C项表述绝对.“一直未能立于学官”表述错误,原文为“一时没有实现”。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

父秘,为偏将军,镇陇西。

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

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

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日:

“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

请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

唐虞之对,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

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

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成体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

”乃具为条制。

于是至者七百余人。

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日:

  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盎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也。

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

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

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

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

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

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

夫学者不患才不及:

而患志不立,故日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

又日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

斯非其效乎!

  今诸生口诵圣人之典,体闲庠序之训,比及三年,可以小成。

而令名宣流,雅誉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

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关乎!

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

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

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贡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

  溥为政严而不猛,风化大行,有白鸟集于郡庭。

注《春秋》经、传,撰《/I表传》及交章诗赋数卡篇。

(节选自《晋书·虞溥传》)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汉氏失御御:

控制。

  B.未见久学而渝者也渝:

违背。

  C.夫工人之染染:

着色。

  D.朝士敬而叹之叹:

赞叹。

  解析:

【参考答案】B

  “渝”在文中的意思是“退步”。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岂非化以成俗始以强壮出

  B.成休息乎太和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

  C.甚于丹青善假于物也

  D.朋友钦而乐之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解析:

【参考答案】B

  B项“乎”两处均介词,相当于“于”,意思是“在……”。

A项“以”前为“连词,表目的”,后为“介词,意思是凭”;C项“于”,前为“介词,表比较”,后为“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D项“而”,前为“连词,表并列”,后为“连词,表转折”。

  10.把第1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日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

(4分)

  解析:

【参考答案】学习的人不担心才能不够,而担心不能立志。

所以说,向往千里马的马,就能成为千里马那样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会成为和颜渊一类的人。

  本句翻译关键点有:

患、骥、颜之徒(伦)。

“之徒(伦)”在《过秦论》中学过,指“这类人”(或“这些人”),判知“颜”应该是一个人,结合语境和全文,能理解到指“颜渊”。

  

(2)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

(4分)

  解析:

【参考答案】然而积累一勺勺的水成为江河,积聚小土粒来增高山峰,(如果)没有志气不勤奋刻苦,按理说没有理由成功(或者:

当然不能成功)。

  本句翻译关键点有:

崇、峻极、匪、济。

“崇”是高的意思,根据语境,它和“成江河”的“成”对称,讲为使动“增加”,“峻极”同样办法,与“江河”对称,讲为“山峰”;“匪”是通假字,通“非”,在《诗经·氓》中学过“匪我愆期”,意思是“不是”,这里根据语境解释为“如果没有”。

  技巧点拨:

文言翻译关键是“信、达”,即意思准确,语句通顺,关键词语和句式结构落实。

翻译首先理解句子大意,再做一一落实的细致工作,最后调整处理,使之通顺。

理解大意要结合语境,从篇章、段落的意思来推导,用语法、句式的方法来分析。

  11.第1卷文言文中,虞溥在奖训学人时对学习目标、态度和方法提出了哪些要求?

请简要概括。

(5分)

  解析:

【参考答案】目标:

树立美好的品德,有一颗正直的心,有良好的处世之道,二者相得益彰。

  态度:

为了心目中的理想目标而积极努力,拥有这样的向上的奋斗的心态。

  方法:

坚持去做,不断努力,积少成多。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及思想意义,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只要稍加概括,问题就迎刃而解。

文章三四五段分贝对学习目标、态度和方法做了具体的阐述,分别对之概括即可。

  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画8处)(4分)

  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选自《隋书·经籍志四》)

  解析:

【参考答案】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这是四川省近几年的必考题。

去年从《史记》的序言中选,都是较为抽象的论述性语段,在不理解文段的情况下有一定的难度。

今年从《隋书》中选材,材料是关于屈原的,学生相对较为熟悉,较去年简单一些。

文段中有明显句读作用的虚词很少,但是整句的句式特点明显——多四字短句,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技巧点拨:

文言断句首先得理解文段大意,结合标志词语(如句首的“夫”“盖”“乃”等,句末的“矣”“也”“焉”“兮”等等)、句式等进行断句,没有标志词语则可根据独立成句(找动词是最佳方法,一个句子要独立成句必须有谓语动词)与结构称来解答此题。

  【译文】楚国有贤能的大臣屈原,遭受奸佞小人的谗言被流放,于是就写下《离骚》八篇,述说自己离开祖国的忧愁与思念之情,并表明自己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他清楚明白自己没有过错,于是用《离骚》来讽谏君王,希望楚王能够觉醒明白,最终不被楚王理解,就投汨罗江而死。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碾,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解析:

四川卷的诗歌鉴赏题,诗词曲都有所涉及,当然主要是诗与词,朝代大多为宋元,2014为清代,但几乎没有考查过唐代的诗歌。

今年考查初唐骆宾王的作品,表明了对诗歌盛世大唐的致敬。

骆宾王的诗歌难度不大,学生理解不难。

骆宾王曾入蜀,与四川很有渊源,选他的诗歌也算体现地方特色。

  诗人简介: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

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曾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

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

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

有集。

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诗歌分析:

此意境深邃,内蕴丰厚,为唐诗优秀之作。

属于借景抒情的诗歌。

诗歌描绘夏日山中幽静空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首联点明题旨,月夜下游山,颔联写山里山路、花木的幽香,颈联写山中的寂静幽深,这三联描绘游山所见所闻,成一幅幽静深远的夏夜山景;尾联卒章显志,“樊笼累”(陶渊明“久在樊笼里”)表明对官场、俗世的厌倦,“松桂心”(陶渊明“复得返自然”)表明对自然的喜好,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3分)

  解析:

【参考答案】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用风声衬托山谷的幽静,用月光深远衬托山谷的空阔。

描绘出一幅风声划破山谷的寂静,月光遍洒山谷的幽寂景色。

  此题考查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虽然仅仅是对颔联的赏析。

注意赏析,需要理解这一联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更要把握其艺术手法,甚至语言的精妙。

即抓住内容、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来做分析。

这句是写景,所以要从写景的手法出发,抓主要意象,描绘出画面。

  技巧点拨:

唐人写静,常以动相制,譬如贾岛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可谓是这方面的著名典故了。

骆宾王的“谷静风声彻”亦是以动制静。

而后半句“山空月色深”,“深”字用得尤其高妙,反复吟咏,想着若身临其境,必将有恍若隔世之觉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

  解析:

【参考答案】作者通过记叙夏日游山的所见所闻,描绘出山中幽寂空明的景色,表达出作者厌倦世俗,向往宁静,喜好山水,渴望归隐的心情志向。

  此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和志向——主题,并要求简要分析。

属于“鉴赏诗歌的情感”考点,学生解答时需要注意几点:

一是读懂诗歌,理解情感;二是要会逐联分析,明了内容(画面及其特点)和主题;三要语言准确优美,表达出诗人的心境,鉴赏出诗歌的美感。

难度较高。

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主旨,如尾联是卒章显志。

  技巧点拨:

理解诗歌主题在于读懂诗歌,读懂诗歌在于能够从意象出发理解诗歌描绘的画面,并结合诗歌的情思语(关键词)来理解。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欢部分。

(限选6个小题)(6分)

  

(1)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_______,故逐之。

(《曹刿论战》)

  

(2)明明如月,_________________?

(曹操《短歌行》)

  (3)闾阎扑地,_________________,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王勃《滕王阁序》)

  (4)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

  (5)____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

(自居易《琵琶行》)

  (6)予谓菊,_________________;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7)持节云中,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8)_________________,瑞脑销金兽。

(李清照《醉花阴》)

  解析:

【参考答案】

(1)望其旗靡

(2)何时可掇(3)钟鸣鼎食之家(4)百年多病独登台

  (5)银瓶乍破水浆迸(6)花之隐逸者也(7)何日遣冯唐(8)薄雾浓云愁永昼

  此题考查名句默写,一贯承袭四川卷填上下句的形式,八选六,所选名句均出自初高中课本必修教材背诵篇目,为名篇名句。

也没有难写的字。

主要是背诵理解过关即,可难度较之于去年更简单一些。

其中初中三篇,古诗一篇,古文二篇;高中五篇,古诗四篇古文一篇。

杜甫苏轼为与四川有极大渊源的文学家。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

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

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

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

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

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

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

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

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

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

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

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

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

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

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和西山最高蜂——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

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

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峰头,云气�迦蝗缯簟1鸬牟恢�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

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

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

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

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

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

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

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

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

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

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

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

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

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

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

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

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

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

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

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

不仅有色,而且有声。

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

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

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

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

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大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

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解析:

文学类文本一直是四川卷大阅读的选材,大多数选择散文,偶尔有小说。

在散文中多以较为复杂的写人记事兼写景状物结合的文章为阅读文本,少由单一文本。

今年所选的《太湖碎锦》选自1963年《人民文学》,时间上距今有一点距离,但是内容不复杂,文章不深奥,为单纯的'借景抒情的文章,文质兼美。

考题题型设置很常规,重在考查学生读懂文章——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在能力考查上,考查了概括、理解、分析能力和运用文中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D.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E.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解析:

【参考答案】BC

  该题型是2013年高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