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清中期紫砂四大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02408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载清中期紫砂四大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转载清中期紫砂四大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转载清中期紫砂四大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转载清中期紫砂四大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转载清中期紫砂四大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转载清中期紫砂四大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转载清中期紫砂四大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转载清中期紫砂四大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转载清中期紫砂四大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转载清中期紫砂四大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转载清中期紫砂四大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转载清中期紫砂四大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转载清中期紫砂四大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转载清中期紫砂四大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转载清中期紫砂四大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转载清中期紫砂四大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转载清中期紫砂四大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转载清中期紫砂四大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转载清中期紫砂四大家.docx

《转载清中期紫砂四大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载清中期紫砂四大家.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转载清中期紫砂四大家.docx

转载清中期紫砂四大家

【转载】清中期紫砂四大家

一、惠逸公

(约1766-1831,乾隆-道光)

逸公制壶形式大小与诸色泥质俱备,工巧一类,可与孟臣相伯仲,故世称『二惠』。

孟臣制品浑朴精巧俱备,逸公则长於工巧,而浑朴不远。

逸公书法楷行草书俱备,楷书尤有唐人遗意,而竹刀钢刀俱备,刻镌或飞舞或沈著。

其壶泥色最奇,小壶亦有佳者,莫若手造大壶之古朴可爱也。

1,惠逸公制梨形壶

壶底刻款:

“风光不与四时同,逸公制”。

-此壶为矮梨形,泥色朱黄,胎质尤佳,壶体鼓腹饱满,三弯流与圆弧执把浑厚粗壮,壶口与盖缘及壶身,明针讲究,整体周正,足见此壶泥、工俱佳。

造型典雅丰润,秀逸韵致,诚为功夫茶首选佳器。

2,惠逸公款君德式朱泥壶

-底诗句款“品入西方美,逸公”。

RMB33,600-壶为朱泥君德式,“君德式”乃因明朝壶工张君德而得名。

壶呈鼓腹矮梨形,三弯流朝天,圆环把,截盖圆珠钮,捺底。

此壶以朱泥掺砂,骨胎均匀,制作精巧,刻款流畅,窑烧火候得宜,呈细致梨皮状,十分讨人喜爱。

朱泥小壶盛行于闽粤,亦以惠孟臣与惠逸公“二惠”者多见,使得“孟臣壶”、“逸公壶”也成了朱泥壶的代名词。

嘉庆道光年间出品的朱泥壶多见诗句款,一般文词隽永,耐人寻味。

潮汕之功夫茶,尤讲究小壶冲泡,以求发挥茶性而味不涣散,因此,一直受到广泛欢迎。

3,惠逸公款梨型壺

4,惠逸公制扁腹壶

底款刻字:

“伴客谈清夜,逸公制”。

-朱泥精炼,窑烧成熟呈梨皮状,胎薄工精。

壶体呈鼓腹式,一弯短流胥出,环形把,弧盖,扁圆钮,壶底圈足内收,修饰讲究。

线条浑朴饱满,气度大方。

5,惠逸公款朱泥小宫灯壶

宽9.2cmRMB33600

6,惠逸公玉柱壶

-底款“逸公”。

此壶用朱红泥制作,胎质通红,铿锵悦耳,可容水八杯。

壶身圆润似玉,直口直底,压盖圆润与口部相吻。

直嘴挺立,长圈把使之平衡,高柱顶圆,颇有创意,神韵俊秀,玉柱可亲。

7,惠逸公-六方壶

-高6.2厘米宽11.6厘米,底铭“片心闲对花逸公”七字刻款

清惠逸公《阳羡砂壶考》云:

惠逸公雍、乾时人,制壶形式大小与诸色泥质俱备,工巧一类可与孟臣相伯仲,故世称“二惠”。

此六方壶,为“镶身筒”成型法,由十四块厚薄均匀泥片,依结构所需,分壶身、口、底、盖组成,泥片的粘贴镶接,多用于方器或几何器形,与圆器“打身筒”成型法一样,都需要相当熟练的工艺技巧,把握形制的准确度,并配置各部位的制作工具。

此壶为六方形,壶身、流、盖、钮、底、颈皆呈六方,曲折合宜尺度,嘴三弯向上秀美,把四方榫接流畅,盖大而平,子口稍短,钮六方状似珠圆,的脚六方,该壶均系明接手法,干净利索,在朱泥古壶传器中诚属少见,也应主证惠逸公之工巧,造型雅朴,泥胎砂粒明显,其细致如细鲨鱼皮状,再加手工技艺纯熟,由紫砂龙窑烧制,泥色呈桂圆红润佳。

底铭“片心闲对花逸公”七字刻款,托物寓意,每见巧思,别绕韵格,自不同于凡响。

逸公壶在朱泥壶上呈现特殊的韵格,广为流传。

8,惠逸公制朱泥贴花小盘

盘心有双框篆书四字阳文“惠逸公制”印款

-撇口,出唇,弧壁,圈足。

朱泥颗粒较粗,有清初泥料特征。

盘按四方对称贴宝物花纹片,盘心有双框篆书四字阳文“惠逸公制”印款,印风规整。

据史载,惠逸公为雍正乾隆时期名匠,与惠孟臣合称“二惠”,后世仿制甚多,而此器与其生活年代相符,且做工精湛,应为原作真品。

同类制品见于清宫旧藏。

二、杨彭年

(约1772-1854,乾隆-咸丰)

乾隆时制壶多用模衔造,彭年善制砂壶,始复大彬揑造之法,虽随意制成,自有天然风致。

嘉庆时陈曼生属为制壶并画多款壶式与之,自此文人壶风大盛,将紫砂壶导入另一境地。

彭年兼善刻竹,刻锡亦佳。

9,清·杨彭年制瓜形壶

10,杨彭年制壶

11,杨彭年-飞鸿延年壶

-故宫旧藏

12,杨彭年仿古井式水盂

(更多杨彭年作品见附文《一代紫砂大师杨彭年》下图片)三、杨凤年

(约1774-1855,乾隆-咸丰)

清嘉庆年间制壶名艺人,荆溪人,一说浙江桐乡人,杨彭年之妹。

构思巧妙,浮雕精美,可与其兄媲美,是历来公认最有名望的制砂壶女艺人,传世作品较多,所制《风卷葵壶》造型典雅,制作工巧,用名贵的天青泥制成,紫檀色中微泛蓝,精美内含,温润如玉。

《竹段壶》呈紫色,沉着稳重,壶体为毛竹段形,嘴、盖、把,均以竹枝、竹叶装饰,比例匀称,疏密合度,工艺精巧,为壶中佳品,现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

13,杨凤年-风卷葵壶

-现藏宜兴陶瓷博物馆此壶与杨彭年《风卷葵壶》极其类似。

附:

杨彭年-凤卷葵壶(详见第32图)

14,杨凤年-梅段壶

15,杨凤年制紫砂竹节壶

--底款:

杨氏凤年-RMB134400-说明:

壶为传统之竹节式,壶身筒式,三段竹节。

独孔三弯流,竹节形,一枝竹枝弯流跨桥至壶身,三片竹叶点饰壶身。

壶钮为一节扭转之竹根,极为别致。

16,杨凤年紫砂锡包壶

17,杨凤年制松鼠葡萄树桩形花盆

-“杨氏”款-RMB138000-花盆以紫砂泥料为材,质料上乘,盆身包浆厚重,呈现悠久气息。

花盆以树桩为形,正面作椭圆口,平沿,外壁竖直,上雕松树葡萄图案,盆底以断枝为形作外撇四足。

盆身松树图案刻作高浮雕造型,葡萄藤枝自盆口上方接出,扭转翻折,横向斜伸,上端树叶宽厚,叶下三五葡萄圆熟小巧,藤枝中段雕一松鼠攀爬其上,前伸闻嗅,造型可爱。

盆身外壁其余壁表又多作树瘤装饰,或大或小,颇为形象。

18,杨凤年款紫砂笋形水注

-¥25000-¥25000

19,杨凤年製紫砂竹笋水注

--款识:

杨,凤年。

成交价RMB65,000-说明:

此水注由白砂段泥和朱泥製成,水滴依竹笋象形而製,通体灰白带黑,唯有点点凸起的笋根根茬为紫红色。

笋皮层层包裹,叶尖翘起,纹路清晰,毕形毕肖。

笋尖中空,笋壳中部开孔,可供注水,设计製作十分精巧,妙出新裁。

包浆自然,为文房中之珍品。

20,杨凤年紫砂捆竹笔筒

-¥80000-¥120000四、冯彩霞

(约1790-1861,乾隆-咸丰)

冯彩霞,清嘉庆至道光年间宜兴陶人。

是继杨凤年后又一位杰出的紫砂女名家。

善制喝工夫茶的水平壶,大者拳头,小如鸡蛋,指纹肌理隐现,尤为夺目。

她曾应邀到广东南海伍元华家制壶,伍氏的万松园壶和听涛山馆壶均是其代表作品。

彩霞之书法颇有欧阳询的笔意,所镌款字精巧有致。

21,冯彩霞制铺砂壶

22,冯彩霞款水平朱泥壶

-RMB34500

23,冯彩霞制掇球壶

-款识:

凡事当一留余志,得享不可□。

容量:

600cc-RMB57,500-说明:

冯彩霞,清嘉庆至道光年间宜兴陶人。

是继杨凤年后又一位杰出的紫砂女名家。

善制喝工夫茶的水平壶,大者拳头,小如鸡蛋,指纹肌理隐现,尤为夺目。

她曾应邀到广东南海伍元华家制壶,伍氏的万松园壶和听涛山馆壶均是其代表作品。

彩霞之书法颇有欧阳询的笔意,所镌款字精巧有致。

 

24,冯彩霞·金蟾壶

25,冯彩霞莲子壶

26,冯彩霞制紫砂壶

-RMB10080——附——

一代紫砂大师杨彭年

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

清嘉庆年间荆溪人(今宜兴),也有人称其原籍浙江桐乡的。

但不管原籍何处,以蜀山古南街曾称为“杨氏街”,以及“杨家祠堂”等遗存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杨彭年一家的紫砂艺术活动是在紫砂的风水宝地——蜀山进行的。

这位紫砂艺人,由于与文人县令陈曼生合作,制成名垂青史的“曼生壶”而为人熟知,但也因此有人认为:

是陈曼生的作用才提高了杨彭年在紫砂史上的地位即所谓的“壶以字贵”。

但笔者以为,杨彭年工艺精、悟性高,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不愧为清中期一位紫砂大家。

一、杨彭年继承、发扬了全手工制壶工艺。

在众多的紫砂艺人中,陈曼生独独选择杨彭年,看中的是他的手工捏制砂壶制作工艺,他曾说:

“杨君彭年,制壶得龚时遗法。

”什么是“龚时遗法”?

那就是手工捏制砂壶的传统工艺。

因为“乾隆时期制壶多用模衔造,其法简易,大彬手捏遗法已少传人。

彭年善制砂壶,始复捏造之法,虽随意制成,自有天然风致”(《耕砚田笔记》)也就是说:

杨彭年继承、恢复了龚春、时大彬的全手工制壶技法,并且技法娴熟,得心应手,巧夺天工。

这一点,我们从传世的“曼生壶”的制作工艺可以得到验证。

徐秀棠大师评论曼生匏瓜壶“制作工艺娴熟、精到,有珠圆玉润之感。

”中国艺术研究院高振宇研究员评点曼生钿合壶:

“直腹挺刮……轮廓分明,抚之温润如玉”这些都反映了曼生壶的制作者——杨彭年的工艺精制。

二、杨彭年是紫砂艺人与文人全面合作的典范。

杨彭年与陈曼生合作的“曼生壶”,是艺人与文人深入交流、全面合作的结晶。

从泥料的选定、壶款的设计到壶铭镌刻曼生及其幕客全面参与,彭年则要能准确领会曼生的设计意图,并具体把它从平面的图样制成壶样,且创新款式达数十种之多,足见彭年有较高的悟性。

我们还能想象,彭年在制作中一定会提出修改意见,使之完善,所以曼生壶的创新造型也有彭年的功劳在内。

还要指出的是杨彭年不但和陈曼生合作,还先后与乔重禧、蔡锡恭等文人合作,这些文人大都精通书画、鉴赏,为他们制壶,并得到首肯也说明彭年确非等闲之辈。

尤其是他与朱坚合作。

朱“工鉴赏,多巧思,砂胎锡包是其首创”(《墨林今话》),彭年与其合作后,自己也能镶玉包锡壶。

在故宫藏紫砂器中,就有一款:

宜兴窑杨彭年款镶玉包锡包壶(图),底钤“杨彭年造”、“彭年制”阳文印章,而未见“朱坚”的印款,或为杨彭年自制乎?

三、杨彭年具有一定的文史知识、书画功底是一位具有文人气质的艺人。

杨彭年在与文人的长期合作交往中,“近朱者赤”,自身的文化修养也相应提高。

据说他制壶而外,亦善陶刻,“兼善刻竹刻锡,亦佳。

”(《耕砚田笔记》)。

杨彭年具有一定的文史知识,从下面两件作品可证明。

一是他曾仿宜兴古代文物国山碑,制一紫砂瓶,并仿碑上古文字在瓶上陶刻(图,现藏南京博物院),没有一定的文史知识,怎能有此创作灵感?

二是在故宫藏紫砂器中有一“四方委角诗句方盘”。

此方盘盘心刻十字形纹与四边线形成河洛图形。

盘心分左右两边刻整篇行书铭文云“古者黄帝梦两龙授图,乃斋诣河洛求之,得龙马之图,遂命仓颉造字……余于研朱滴露之暇。

有感于斯置河洛之盘,置之座右,以志不忘本之志”,后署“道光甲午邑秋甲子朔书于阳羡友石山房杨彭年制”:

从这一方盘及其铭文,我们可以窥见彭年的创作思想,并证明他是一位有深厚的文史知识、具有文人气质的艺人。

综上所述,杨彭年在清中期,恢复了时大彬的手工制壶遗法,且与曼生等一大批文人合作,制作了一批造型新颖、题刻壶铭的文人壶,而他又能书善刻,多才多艺,和陈曼生等文人一起对紫砂的中兴、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诚如中国艺术研究员高振宇先生云:

“时人常谓彭年皆陈曼生书镌提携而成名,今观此壶(指唐云艺术馆藏曼生壶)可知杨彭年无愧于当年嘉庆间紫砂大家也。

”27,杨彭年紫砂印章款

28,清道光杨彭年制“桑连理馆”款紫泥扁石壶

-RMB1955000

此壶流传有序,历经民国上海大藏家庞元济珍藏,著录于庞氏自录藏品集《虚斋名陶录》。

2005年4月,美国纽约E&JFrankel古玩公司的紫砂展销会上,出现了廿九件《虚斋名陶录》中的原件,皆为李氏家族收藏,其中第12号展品即为此件。

据序文介绍,李先生在30年代任国民政府空军上校,在山东抗日时得到了这批被日军充公的文物,后来辗转赴台,复随李氏至美国。

29,清·道光杨彭年曼生十八式文汉君式壶

-印文:

阿曼陀室(底款)彭年(把款)-诗文:

陈鸿寿“长春森伯饼金不易丙子春月曼生作铭”

-RMB1456000--汉君式壶为陈鸿寿结合书画紫砂金石创先河之风曼生十八式作品之一,“长春森伯饼金不易丙子春月曼生作铭”为陈鸿寿书并刻,道光第一名平杨彭年造壶,用泥特殊周身颗粒如金砂闪,文人治印“阿曼陀室”章款。

为紫砂工艺、道光期最出色之旷世之作。

30,杨彭年制诗文乳鼎壶

壶身刻铭“吾爱吾鼎,强食强饮,台鼎之光,寿如张苍”,署款“纫香”;另一侧刻“扶山三兄雅玩。

壶底钤篆书阳文“杨彭年造”印记。

-宽16cmRMB212800此种青灰砂为杨氏独特调配泥料,其传世作品中亦有用此泥料者。

乳鼎壶为曼生经典壶式,以三乳丁状圆足而名。

彭年制此曼生式壶,造型有分高身扁身,尝见有两种壶铭:

“吾爱吾鼎,强食强饮(香蘅底款)”;“台鼎之光,寿如张苍。

曼生作乳鼎铭”。

旧称三公为台鼎,《后汉书》:

“公出自宗室,位登台鼎。

”张苍,享年105岁,汉阳武人。

故此二句有封侯祝寿之意。

此件壶身刻铭“吾爱吾鼎,强食强饮,台鼎之光,寿如张苍”,署款“纫香”;另一侧刻“扶山三兄雅玩。

”因“纫香”乃为道光时李廷棨之堂号,而“扶山”为道光时胡仁颐的字,故此壶或为两者互赠之茗具。

此壶泥料及印款可参考苏州文物商店藏杨彭年“圆珠形壶”。

杨彭年(1772-1854):

字二泉,号大鹏。

清嘉庆年间制砂壶名艺人。

荆溪人,一说浙江桐乡人,弟宝年、妹凤年,均为当时制壶名艺人。

其善于配泥,所制茗壶,玉色晶莹,气韵温雅,浑朴玲珑,具天然之趣,艺林视为珍品。

当时常为溧阳知县陈鸿寿制作“曼生壶”,历来为鉴赏家所珍爱,现有“钟式壶”藏于上海博物馆。

他善制茗壶,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他又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

他还与当时名人雅士陈鸿寿(曼生)、瞿应绍(子冶)、朱坚(石梅)、邓奎(符生)、郭麟(祥伯、频伽)等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

世称“彭年壶”、“彭年曼生壶”、“彭年石瓢壶”、声名极盛,对后世影响颇大。

李廷棨(1789-1849):

字戟门,号萼村。

章丘县人。

1829年道光九年进士。

曾任广州知府、雷州知府、顺天府尹。

著有《纫香草堂诗集》、《纫香草堂文钞》等。

清朝官吏、学者、书法家。

胡仁颐:

字扶山。

河南光山人,工书,1836年道光十六年进士,官给事中。

咸丰七年(1857)与何绍基(1799-1873)晤于历下(今山东济南)。

参阅:

《砂壶汇赏》第216页,图82,王朝文化艺术出版社(香港),2004年9月;

《宜兴紫砂》第144页,图62,文物出版社、两木出版社,1990年2月。

31,杨彭年陈曼生合作合欢壶

-RMB250,000-400,000

32,杨彭年凤卷葵壶-此壶泥色温润,做工精细,壶身巧用夸张变形之法,合葵花之巨大花托,形成合欢之体,妙不可言。

其上图案规则生动,线条回旋,流转绵延,并饰以葵叶,乃取风势,偃仰翻转,更增灵动之势,尽显劲逸,以葵叶包转为壶流,自然且巧妙,壶把筋纹毕露,骨力舒展,手感极佳,不失为一件紫砂花货之佳器。

33,清道光杨彭年柱础壶

-释文:

柱础。

款识:

曼生清玩。

钤印:

彭年(把),逸闲。

容量:

200cc。

-成交价RMB1,840,000

参阅:

1.《宜兴紫砂珍赏》P137,“高柱础壶”,顾景舟主编,远东图书公司出版,1992年1月版,台湾地区发行。

2.《中国紫砂茗壶珍赏》P141“柱础壶”,韩其楼、夏俊伟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10年9月第1版第5次印刷。

力承千钧 曼壶传字

朴玄

曼生壶在我国紫砂工艺史上独树一帜、风行一时。

《耕砚田斋笔记》:

“宜兴素产砂壶,曼生做宰是邑,公余之暇,辨别砂质,创制新样,并自制铭镌句,人称‘曼生壶’。

”清代钱咏《履园丛话》卷十二:

“近则以陈曼生司马所制为重矣,咸呼之曰‘曼壶’。

”清代寂园叟《陶雅》中称誉:

“若陈曼生者,本朝一人而已。

陈曼生壶,式样较为小巧,所刻书画亦精,壶嘴不淋茶汁,一美也;壶盖转之而紧闭,拈盖而壶不脱落,二美也。

”曼生壶无论是内容和形式,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名震于世。

此壶为曼生式样之柱础壶。

壶上线条自由穿梭,爽净自然,劲道十足。

其创意来源于江南建筑构建之柱础。

江南建筑的木柱子下面多承有柱础,宜兴方言称之为“鼓墩子”,其造型优美,有饱满光素者,有满披纹路与吉祥画面者,方圆不一,式样繁多,其上装饰文化内容丰富。

造壶者为杨彭年,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宜兴制壶高手,他一生的精力用在与陈曼生合作上,配合默契。

曼生壶以杨彭年成型最多。

杨彭年身怀绝技,以善配泥色着称,兼善刻竹,刻锡亦佳。

此壶取建筑元素入壶,是曼生壶式创新之一大特色。

曼生嘉庆六年(1801年)拔贡,曾做溧阳县宰,喜作茗壶新样,由宜兴紫砂名师杨彭年等制作,在壶上题词书刻。

除曼生外,还有县衙幕友郭频伽、江听香、高爽泉和查梅史等。

这种茗壶世称曼生壶,为艺林所珍。

名师做壶,名家书刻,以此有:

壶以字贵,字以壶传“之说,迄今”曼生壶:

仍盛名于世。

 

曼生及其幕客等一批文人茶友对紫砂陶艺的贡献,在于他们精心构思创作出具有文学意义和美学价值的壶铭。

这些壶铭文字都是与茶有关的诗词警句,格调高雅、哲理深邃、耐人寻味,能启迪思想、增长知识、陶冶心灵。

他们把金石篆刻技法施展于壶面设计,开创新的篆刻装饰手段,增添了紫砂铭壶的书卷气和艺术价值,从而使紫砂茗壶步入高雅的艺术殿堂,成为时人竞相罗致的艺术珍品。

曼生以他自身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取诸自然现象、生物形态、实用器物、古代文玩等,精心设计了十八种壶式(今人考之,远不止18种,综合多个存世文献记载看,至少有41种之多),壶式造型都是以几何型为主,有较大的可供刻画装饰的面,壶体光洁,线条简练,一扫乾隆年间注重纤巧之风,风格返璞归真,取拙成巧,紫砂茗壶呈现出“方非一式,圆无一相”的气派,款式转趋典雅古朴。

陈曼生设计壶式之所以造型简洁,是为了便于在壶腹镌刻诗文,把文学、书法、篆刻作为主要装饰手段。

陈曼生与文人、茶客与紫砂陶艺人结缘,大大提高紫砂壶的艺术雅趣,而且从造型、技艺、装饰工艺等多个方面推陈出新,把紫砂壶艺的发展推向了全盛时期。

文人参与制壶,在壶体上镌刻诗文,并非自曼生始,但却由曼公极力倡导而兴盛。

他在清代壶史上的重要地位还在于他恢复制壶的手工艺绝技。

明末清初制壶大抵以捏造车坯的方法为多,到雍正以后,则以印坯车胎为主,杨彭年摒弃印模重倡捏造车坯的方法。

他的作品似乎在随意间完成,但却有一种天然的旨趣。

曼生设计题款的茗壶若无杨彭年之高超壶艺,则无法产生如此巨大影响。

他们的默契配合,使紫砂茗壶与诗、书、画、印合为一壶,将紫砂壶进入“文人壶”的高雅境界。

34,清道光杨彭年制段泥诗文扁圆壶

-肩部刻铭“焙茶十里水泉香”,另侧刻“崧甫二兄大人清玩,漱玉外史,测甫作”,

底部钤四字阳文“杨彭年造”印款。

RMB115000-段泥润泽,造型别致。

光素身筒上下接合,腰间以回纹饰之,高颈斜肩平顺,捺底,壶盖圆弧饱满,珠钮如身筒微型,整器圆浑中带有几分灵巧,富有文人壶气韵。

35,清·杨彭年制曼生铭仿古井栏壶

36,杨彭年台笠壶

-身筒铭刻;“客至何妨煮茗侯,诗清都为饮茶多,癸巳仲夏制,荔门。

底钤篆书“艺兰草堂”方章,印款四方铭刻楷书“桂月山庄”,盖内左铭“琢玉”,右钤“彭年”印章。

此壶以紫泥为胎,泥料深紫略掺有黄砂细颗粒,深邃闪烁,壶体中部内敛束腰,上部为嵌入式壶盖,盖沿至壶面浑圆自然,下部敦厚宽撇,底呈假圈足。

流形上翘,飞把长流曲圆,向外拉出强而有力。

身筒铭刻;“客至何妨煮茗侯,诗清都为饮茶多,癸巳仲夏制,荔门。

”,刻字圆顿流畅,实属文人之书法。

37,清·杨彭年款横云壶

38,杨彭年制匏瓜壶

高9厘米口径6.3厘米,陈曼生铭底印“阿曼陀室”,把下印“彭年”。

壶身铭:

“饮之吉,匏瓜无匹。

曼生铭。

”“匏瓜壶”是曼生壶中不多见的一种造型。

那壶铭“饮之吉,匏瓜无匹”七字行楷,简洁古朴,含意费解。

匏瓜,俗称“瓢葫芦”,是葫芦的变种,古代用作男子无妻独处的象征。

39,清道光杨彭年制紫泥子冶石瓢壶

-壶身一圈镌刻铭文:

“似疎而密,枝枝节节,抹抹叶,宜寒窗之冻雪。

子冶”。

壶底“壶公冶父”四字篆书阳文印款。

-RMB392000-壶形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壶流、壶口、壶把三点形成水平直线,观赏端庄敦穆。

用上佳细腻紫泥制作,壶身有瞿子冶刻竹过墙及至壶盖,竹下一圈镌刻铭文:

“似疎而密,枝枝节节,抹抹叶,宜寒窗之冻雪。

子冶”。

文句隽永,耐人玩味。

壶底“壶公冶父”四字篆书阳文印款。

从传世的紫砂壶看,道光时期经曼生手绘而首创这种石瓢壶式,这是文人与陶艺的妙合,蕴涵了人文意趣,“曼生壶”被誉为嘉道文人壶经典,“石瓢壶”为其中经典壶式。

传世的“石瓢壶”,以彭年所制壶身较为低扁,壶流呈直管状,壶盖较大,盖沿薄而圆润,折把亦显得柔顺,选泥有紫泥与段泥两种,其作品的流存较少,曼生壶一直是紫砂收藏家梦寐以求的重要文人茗壶,存世量极少,得者宝之。

此壶流传于日本,出自知名古玩商家薰隆堂,带有木盒包装,墨书题签为薰隆堂主人神通康夫所书。

40,杨彭年子冶石瓢壶

41,清·杨彭年款石瓢壶

42,杨彭年製子冶、符生刻石瓢壶

-“杨彭年造”款-成交价RMB517,500

外壁环周雕琢诗词图绘,一面文“玩之竹以望世,餐之可保长生”,落子冶款,书行书诗文。

-石瓢壶身呈梯形,壁身直挺,转角圆润,造型于柔和流畅之中流露浑厚朴拙之趣,予人简朴大方美感。

壶顶设平压盖,桥钮,简洁利索,壶身一侧中部设直流,另侧作执把为三角形,与壶身形制互补。

壶底作扁圆柱形三足,平稳端庄。

外壁环周雕琢诗词图绘,一面文“玩之竹以望世,餐之可保长生”,落子冶款,书行书诗文,字体流畅清秀,另一面壶身刻绘竹枝,而于其中间隙由符生刻篆书词句,设计巧妙,富于雅致气息。

43,清·杨彭年制环纽段泥壶

-铭文:

五石无容一句,可供何以贮之。

春前紫茸。

款识:

彭年-RMB56,000-说明:

砂泥呈土黄色,掺砂隐现泥中,单孔三弯流,壶盖上为桥形钮,中含单环。

鼓腹束腰,为杨彭年制壶精品。

44,杨彭年龙旦壶

壶底钤木章款“至古及今,无有不好”。

-朱泥大器烧造难度高,此类高身旦形壶,一般俗称“龙旦壶”。

此壶锥形流,菇形钮,耳状柄,器形大气磅礴,圆浑质朴,敦实素雅。

壶身隐约可见手工拍身筒的制作痕迹,朱泥调砂,色泽油润。

此类旦壶,壶底一般刻诗文,常见寄托大彬或孟臣款,偶有落品名龙旦、文旦、莲子为款,壶底钤木章款“至古及今,无有不好”,颇为少见且年份较早。

龙旦壶为清初典型器形,从烧制手法,器形线条,泥色包浆,断为清初佳作无虞,足可宝用。

45,杨彭年制壶

46,杨彭年制壶

-龚心钊旧藏

47,杨彭年款描金山水诗句壶

高9cm,口径7.3cm,底径9.9c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壶身一面描金行书“平台留小啜,饮味待回春。

”落款“乙未冬日,松岑先生大人清玩。

介峰。

另一面描金彩绘山水楼阁。

底镌刻篆书“杨彭年制”四字印章款。

乙未年为道光十五年(1835年)。

壶身呈筒式,平盖,高钮,短流,曲柄,圈足。

紫红色砂泥,质感细润。

以金彩装饰紫砂茗壶是清初以来为满足宫廷需求的时尚作法。

此壶富丽工致,弥足珍贵。

48,杨彭年作品

49,杨彭年仿古井式水盂

50,清·杨彭年制瓜形壶

51,杨彭年-飞鸿延年壶-故宫旧藏

高11cm,口径8.5cm,足径12.3c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腹部一面刻隶书“延年壶”,另一面刻行书“鸿渐于膳,饮食衍衍,是为桑苎翁之器,垂名不利”,

署“曼生为止侯铭”款。

盖内刻篆书“彭年”阳文款。

壶底凸刻展翅飞翔的鸿雁,

并有篆书“延”、“年”二字分刻于鸿雁颈项的两侧。

壶广口,溜肩,短流,环柄,腹部饱满,阔平底,浅圈足。

紫红色砂泥。

延年壶是陈曼生与杨彭年合作创制的18种壶式之一,称作“飞鸿延年壶”。

杨彭年(1772—1854年),

活跃于清代乾隆、嘉庆、道光时期,是当时最有影响的一代紫砂名师。

他的壶式设计追求文化内涵,多与文人合作题诗作画,后世追仿者不计其数。

52,杨彭年制壶53,“彭年”款紫泥诗文杯(三只)

-估价:

RMB45,000~65,000

-著录:

《紫泥—王度宜陶珍藏册》第300页上图,奇园国际艺术中心,1993年10月。

54,杨彭年紫泥泥绘山水纹花口碗

-估价:

RMB40,000~60,000

-著录:

《紫泥—王度宜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