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综考点精华本》精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03133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5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综考点精华本》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教综考点精华本》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教综考点精华本》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教综考点精华本》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教综考点精华本》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教综考点精华本》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教综考点精华本》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教综考点精华本》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教综考点精华本》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教综考点精华本》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教综考点精华本》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教综考点精华本》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教综考点精华本》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教综考点精华本》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教综考点精华本》精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教综考点精华本》精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教综考点精华本》精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教综考点精华本》精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教综考点精华本》精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教综考点精华本》精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综考点精华本》精品.docx

《《教综考点精华本》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综考点精华本》精品.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综考点精华本》精品.docx

《教综考点精华本》精品

《教综考点精讲》

第一部分教育学

考点·著名教育家的贡献

1.孔子:

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弟子的言论专著《论语》中;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教学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重视因材施教。

2.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第一步是讥讽,第二步是助产术,第三步是归纳,第四步是定义。

3.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著有《普通教育学》;提出传统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育性教学原则、四阶段教学理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4.杜威:

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著有《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现代教育的“三中心论”,即“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

5.卢梭:

著有《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

6.洛克:

著有《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倡导“绅士教育”。

7.凯洛夫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8.布鲁纳:

著有《教育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9.赞科夫:

著有《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

 

考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规律

表现

启示

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

杂、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循序渐进

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

务。

分阶段教学,不能搞“一刀切”

不平衡性

个体自身的同一方面或不同方面在不同年龄阶

段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抓住关键期

互补性

生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生理机能和心理机

能之间可以互补。

扬长避短

个别差异性

个体之间的发展具有差异性;群体之间的发展

具有差异性。

因材施教

考点·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考点·教育与文化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3.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按照不同的层次

和标准,可以再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等。

(1)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又分为校园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

(2)校园精神文化

包括:

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共同愿望、道德观念、共有价值观、班风、教风、学风、校旗、校歌、校徽、校报等。

(3)校园制度文化(规范文化)

主要指保证校园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

它包括教育方针政策、校园规章制度、管理体制、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行为取向、典礼仪式、节日活动、公共关系、文化传播等。

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一旦形成就不易消散。

好的校风是学校整体优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考点·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1997年10月29日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提出的。

3.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考点·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从纵向来看,双轨制在向分支制和单轨制方向发展。

2.从横向来看,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考点·三种典型学制

1.双轨制:

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中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连接的中等职业教育)。

它们是两个平行的系列,既不相通也不相接,这样就剥夺了在国民教育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

2.单轨制: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其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

3.分支制:

2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

这是一种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

 

考点·典型的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

基本观点

学科中

结构主义课程论

 

布鲁纳

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对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展最有价值。

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要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相一致,因此在编制学科课程时,要依据学习者的

思维发展水平,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编制课程。

主义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巴格莱

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

法;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永恒主义

课程理论

赫钦斯

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

科的价值。

“永恒学科”是课程的核心。

学生中心主义

(经验主义、活动中心主

义)课程论

 

杜威

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教学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因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并且强调学校与社会联系,以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组织课程教材,如杜威

所说的“在做中学”。

考点·课程的类型

分类标准

课程

课程特点

 

内容属性

学科课程

代表人物: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

是当今世界各国中小学

课程的主要类型。

主张分科设置课程,即从学科知识整体中选取关联密切的内容组成一门学科,分科组织教学。

经验课程

代表人物:

杜威和克伯屈。

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出发,以儿童

活动为中心来设计课程。

又称生活课程、活动课程。

 

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

单科形式,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例清晰的文化知识。

综合课程

代表人物:

怀特海。

学科整合,主张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内容合并起来组成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与统一性;是基于各门

学科内在联系编制而成的课程;是针对学科课程而言的。

 

实施要求

必修课程

培养和发展学生共性,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设的,所有

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

选修课程

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可以在一定

范围内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

设计开发主体

国家课程

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

地方课程

通过课程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学校课程

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

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

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又称校本课程。

 

课程任务

基础型课程

注重培养学生基础能力。

拓展型课程

重点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和视野,发展学

生的特殊能力。

研究型课程

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态度和能力。

这是一类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

主设计、自主探索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课程。

 

课程呈现方式

显性课程

学校情景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显性课程的特征是

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又称公开课程。

隐性课程

学校情景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这一词是由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又称潜在课

程、自发课程。

考点·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1.目标评价模式

这一评价模式首先由“课程评价之父”泰勒提出,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课程原理”可概括为四个阶段或步骤:

(1)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该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

即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

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考点·新课程改革

核心理念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

即: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课程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课程评价

发展性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

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教师观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

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教学观

1.学习者为中心

2.教会学生学习

3.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考点·学生的基本特征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考点·学生的权利1.受教育权

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

2.人身权

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

为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应尽

到特殊的保护责任。

(1)身心健康权

(2)人身自由权

(3)人格尊严权

(4)隐私权3.财产权

财产权是指具有物质财富内容,直接和经济利益相联系的民事权利。

一般而言,学生(幼儿)财产权包括

财产所有权、继承权、受赠权以及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等。

 

考点·教师的职业角色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1.传道者的角色。

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3.示范者的角色(榜样)。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5.朋友的角色。

6.研究者的角色。

 

考点·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

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

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

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

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一个个教师的个体劳动来完成的。

每个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在一定的目

标上,都具有很强的个体性特点。

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

所以,教师的个体劳动最终都要融汇于教师的集体劳动之中,教育工作需要教师的群体劳动。

考点·教师的职业素养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教师的知识素养

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基础知识;必须具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如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管理科学知识等。

3.教师的能力素养

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和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等。

4.教师的职业心理素养

高尚的师德;健康的人格;愉悦的情感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考点·教师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第7条规定以下教师权利:

1.教育教学权: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科学研究权:

“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评价权: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获取报酬权:

“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民主管理权:

“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进修培训权:

“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考点·教师的义务

《教师法》第二章第8条对教师的义务作出了规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考点·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内容

教学上的授受关系;人格上的平等关系;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2.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勒温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

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3.新型师生关系特征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4.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和方法

(1)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建立教师威信;

(3)要善于同学生交往;

(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5)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6)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考点·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

原则

含义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通过各个环节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直观性

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

教学原则

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②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③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启发性教学原则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关键。

③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③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巩固性教学原则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②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

③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

 

量力性原则

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

②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③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②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③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造条件。

 

考点·常用的教学方法

分类维度

概念

含义

 

以语言传递为主

讲授法

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

运用的基本要求:

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注意启发;讲究语言艺术;要

组织学生听讲。

 

谈话法

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

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

运用的基本要求:

做好提问准备;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

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要善于启发诱导;要做好归纳、小结,

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

 

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

运用的基本要求:

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在讨论结束时要

做好小结。

读书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

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

演示法

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

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参观法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际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

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

 

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

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第三,严格要求。

 

实验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

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

骤和实验要求。

第二,做好实验的组织和指导。

第三,做好实验小结。

实习作业法

根据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校内外一定场所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其他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

法。

以情感陶冶为主

欣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题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

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考点·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制:

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

又称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特点:

班课时

班级授课制的产生标志: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

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3.分组教学:

指在按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4.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

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能力。

道尔顿制:

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的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指定自学参考书目、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才请教师辅导。

学习任务按月布置和检查效果。

它是美国的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道尔顿中学创立。

5.特朗普制:

又称“灵活的课程表”,它是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

种教学组织形式。

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6.复式教学——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7.现场教学——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社会生活现场和其他场所,通过观察、调查或实际操作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考点·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1.备课:

备课是上课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