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08293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0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

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选读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孺(rú)子      怵(chù)惕(tì)恻(cè)隐

羞恶(wù)之心由外铄(shuò)我

强(qiǎnɡ)恕而行不如荑(tí)稗(bài)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纳”)

(2)若火之始然(“然”,同“燃”)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是

(2)居

(3)由

(4)辞

(5)之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古义:

不是人

今义:

指不属于人应有的

(2)义,人之正路也

古义:

正确的道路

今义:

指做人做事的正当途径

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成熟)

(2)旷安宅而弗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空闲)

(3)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名词作动词,侍奉)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判断句)

译文:

没有同情之心,就不是人。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判断句)

译文:

有这四种发端却说自己不行的人,是自己残害自己。

(3)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状语后置)

译文:

不是因为要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

(4)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状语后置)

译文:

人跟禽兽不同的地方,只有一点点。

(5)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省略句)

译文:

自己残害自己的人没法和(他)谈出什么善言,自己放弃而不求上进的人没法和(他)有所作为。

[整体·感知]

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四端”学说。

孟子主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将自己本身固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进行扩充放大使之成为仁义礼智,而将这“四心”扩充放大成为仁义礼智的最好办法就是“反身而诚”,“强恕而行”,不言放弃。

[文脉·梳理]

(2)恻隐之心

(3)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4)万物皆备于我矣

追求仁义

(5)五谷者

(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

[文本·层析]

1.孟子认为作为“人”,每个人都具备“仁义礼智”四端,是否意味着同时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

如何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是。

“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等于“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

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

①要“扩而充之”,②要“存之”,③要“求之”,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⑤要“熟之”,⑥要不“自暴自弃”。

2.人为什么应该把“仁义礼智”发扬光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人和禽兽不同的地方来确立人的道德和尊严,这是先秦儒家常采用的方法。

孟子认为,人本来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以及是非之心,这是人和“非人”的分水岭。

从这个根本点上来看,人与人是完全平等的:

君子和庶民是平等的,尧、舜和路人甚至桀、纣也是平等的。

每一个人最初都面临着两条路:

一条是向上成为君子圣贤的路;一条是向下沦为普通人、小人甚至衣冠禽兽的路。

这两条路在起点处交汇,就看你选择哪一条并且努力走下去了。

自己能够决定成为尧、舜,可最终成了桀、纣;自己能够决定成为德行高尚的人,可最终成了卑鄙无耻的人。

因此,只有发扬光大“仁义礼智”才能成为君子。

3.本文核心就是孟子认为人都具备“仁义礼智”四端,简要回答孟子是如何论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是运用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

首先提出一个观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恶之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

这里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手法,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

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

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

正反对比,辩证有力。

三是运用例证法,如在论述全文中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时,孟子运用“孺子”事例展开论述,使得观点浑厚大度。

1.

2.

3.

4.

5.

6.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由外铄我也     铄:

自外至内熔化

B.吾身不能居仁由义居:

居住

C.强恕而行强:

竭力,尽力

D.舍正路而不由由:

经由,走

【解析】 B项,居:

居心,动词。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不属于人应有的)

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将要掉到井里面)

C.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不用心想)

D.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省自己)

【解析】 A项,“非人”,应为“不是人”。

【答案】 A

3.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戒之曰

B.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C.若火之始然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解析】 A项,“戒”同“诫”,求取;C项,“然”同“燃”;D项,“内”同“纳”。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所以”表原因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D.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解析】 C项,“所以”表原因,因为;其余各项均作“靠,用来,凭借”讲。

【答案】 C

5.名句填空。

(1)以不忍人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恻隐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非之心,智也。

【答案】 

(1)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仁也 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 礼也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

孟子曰:

“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仪曰:

“羿若无罪焉。

”曰:

“薄乎云尔,恶得无罪?

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

子濯孺子曰:

‘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

吾死矣夫!

’问其仆曰:

‘追我者谁也?

’其仆曰:

‘庾公之斯也。

’曰:

‘吾生矣!

’其仆曰:

‘庾公之斯也,卫之善射者也。

夫子曰“吾生”,何谓也?

’曰:

‘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

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庾公之斯至,曰:

‘夫子何为不执弓?

’曰:

‘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

’曰:

‘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

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

’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选自《孟子·离娄下》)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思天下惟羿为愈己   愈:

超过

B.恶得无罪恶:

怎么

C.薄乎云尔薄:

淡薄

D.其取友必端矣端:

指品行端正

【解析】 C项,薄:

少。

【答案】 C

7.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

夫子曰“吾生”,何谓也

A.夫子何为不执弓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D.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解析】 例句和A、C、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B项是状语后置句。

【答案】 B

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需注意重点词语“夫”“端”的翻译。

(2)需注意重点词语“废”的翻译和判断句式。

【答案】 

(1)尹公之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他所选取的学生(友人)也一定品行端正啊。

(2)今天的这件事情,是国君的大事情,我不敢不做。

9.当子濯孺子听说追赶他的人是庾公之斯时,他立刻下了结论:

“吾生矣!

”他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庾公之斯的老师是自己的学生尹公之他,而尹公之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他的学生也一定是个品行端正的人,学生不会射杀自己的老师,更不会射杀老师的老师。

【参考译文】

逢蒙跟羿学射箭,学得了羿的技术后,便想天下只有羿的箭术比自己强,于是便杀死了羿。

孟子说:

“这事羿也有罪。

”公明仪说:

“羿不该有什么罪过吧。

”孟子说:

“罪过不大罢了,怎么能说没有罪过呢?

郑国派子濯孺子侵入卫国,卫国派庾公之斯追击他。

子濯孺子说:

‘今天我的病发作了,不能够拿弓。

我死定了!

’又问给他驾车的人说:

‘追我的人是谁?

’驾车的人答道:

‘是庾公之斯。

’子濯孺子便说:

‘那我不会死了!

’驾车的人说:

‘庾公之斯是卫国著名的射手。

先生反而说“我不会死”,这是为什么呢?

’子濯孺子说:

‘庾公之斯是向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我学的射箭。

尹公之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他所选取的学生(友人)也一定品行端正啊。

’庾公之斯追上来了,问:

‘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呢?

’子濯孺子说:

‘今天我疾病发作,不能够拿弓。

’庾公之斯说:

‘我跟尹公之他学射箭,尹公之他又跟您学射箭。

我不忍心用您的箭术反过来害您。

虽然这样,今天的这件事情,是国君的大事情,我不敢不做。

’于是抽出箭,在车轮上敲打了几下,把箭头敲掉,射了四箭,然后就回去了。

三、语言表达

10.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曰:

“躬自厚①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曰:

“仁者如射:

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 ①厚:

重,与“薄”相对。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简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

①躬:

自身;责:

责备,责问。

多严于律己,少苛求别人,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这样就能远离别人的怨恨。

②强调射箭者不能命中要从自身找原因。

两个选段都是谈个人修养的。

孔子强调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凡事多作自我批评,少抱怨别人,这样就能避免别人的怨恨;孟子强调不如别人时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答案】 

(1)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或: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意思对即可)

(2)(要点)孔子的话侧重点是:

少责备别人,从而避免别人的怨恨;孟子的话侧重点是:

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

“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②孟子说:

“有仁德的人如同射箭:

射箭者先端正姿势而后才射出;射出去而没有射中,不去埋怨胜过自己的人,只是回过头来反躬自责罢了。

四、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孟子曰:

‘人皆有……不足以事父母。

’”完成11~15题。

1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

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

同“纳”,结交

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

通“弼”,辅助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然:

……的样子

【解析】 D项,然:

同“燃”,燃烧。

【答案】 D

1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这;对的、正确的。

B项,不是;无。

C项,介词,到;介词,给、向。

D项,残害、损害。

【答案】 D

13.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A.义,人之正路也   B.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C.五谷者,种之美者也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解析】 D项,既是省略句,即“运之(于)掌上”,又是状语后置句,即“(于)掌上运之”。

A、B、C三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

【答案】 D

14.下列关于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解析】 C项,“唯物主义思想”说法错误,应是“唯心主义思想”。

【答案】 C

15.分析文中“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比喻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用火由开始燃烧到成为熊熊大火,泉水由开始流出到汇集成江河,来比喻把仁、义、礼、智的发端扩大充实开来的气象。

此句鲜明生动,言简意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